书城军事最爱读国学系列:孙子兵法·三十六计
1636200000011

第11章 军事篇第七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①,交和而舍②,莫难于军争③。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④,以患⑤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⑥,先人至⑦,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注释

①合军聚众:组织军队,聚集民众。②交和而舍:指两军对峙驻扎。交和,营垒之门相对。和,即和门,也叫军门、垒门。舍,驻扎。③军争:两军争夺制胜的条件。④以迂为直:通过迂回曲折的弯路达到近直的目的。迂,迂回曲折。直,指直道。⑤患:祸患,不利。⑥后人发:比别人后出发。⑦先人至:比别人先到达。

译文

孙子说:大凡用兵的原则,从将领接受国君的命令,征集民众、组织军队,到同敌人对阵,这中间,没有比率先争得制胜的先机更难的事了。要想争得制胜的先机,最困难的莫过于把迂回曲折的弯路变为捷径,把不利的条件转变为有利的条件。所以用迂回绕道的方法,再用小利引诱敌人,这样就能比敌人后出发而抢先占领阵地,这就是懂得了"以迂为直"的道理。

原文

故军争为利①,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②,则不及,委军而争利③,则辎(zī)重捐④。是故卷甲而趋⑤,日夜不处⑥,倍道兼行⑦,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⑧,劲者⑨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⑩;五十里而争利,则蹶(jué)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注释

①为:这里作"有"、"是"讲。利:指有利的一面。②举军而争利:指全军携带辎重与敌争利。举军,全军。③委军而争利:指全军丢弃辎重与敌人争利。委,丢弃,抛弃。④辎重捐:损失了辎重。辎重,指粮秣、军械等军需物资。捐,损失、丢弃。⑤卷甲而趋:卷起铠甲快速前进。甲,铠甲。⑥日夜不处:白天晚上不休息。处,停止,休息。⑦倍道兼行:加倍路程行军。倍,加倍。⑧擒三将军:三军之帅被擒。擒,这里指被敌所擒。三将军,三军之帅皆可称将军。⑨劲者:健壮的士卒。⑩其法十一而至:采用这种方法,只有十分之一的人马到达。蹶上将军:前军将领将会受到挫折。蹶,挫折,失败。上将军,前军将领。委积:指军需物资储备。

译文

军争有利的一面,军争也有危险的一面。如果全军带着所有辎重去争利,就不能及时到达预定位置;如果丢弃辎重轻装去争利,装备辎重就会损失。所以卷甲快速前进,日夜不息,加倍地急行军,奔跑百里去争利,三军的将领就可能会被俘虏,强壮的士兵先到达,疲弱的士兵掉了队,采用这种方法,只会有十分之一的兵力赶到;走五十里去争利,上军的将领就会受挫折,其结果只会有半数的兵力赶到;走三十里去争利,其结果也只会有三分之二的兵力赶到。因此,部队没有辎重就会失败,没有粮食供应就不能生存,没有物资储备就无法坚持作战。

原文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①;不知山林、险阻②、沮(jǔ)泽③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④,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诈立⑤,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⑥。故其疾如风⑦,其徐如林⑧,侵掠如火⑨,不动如山,难知如阴⑩,动如雷震;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注释

①豫交:和诸侯结交。"豫"为"预"的本字,参与。②险阻:指山水险要阻隔的地方。③沮泽:指水草丛生的沼泽地。④乡导:即向导,指给军队带路的人。乡,通"向"。⑤以诈立:靠诡计而存在。在这里,"诈"也有变化多端的意思。⑥以分合为变:指作战时军队的集中与分散的变化。⑦其疾如风:军队行动迅速时像疾风。疾,快速。⑧其徐如林:行动舒缓时像严整的森林。徐,缓慢。⑨侵掠如火:攻击时像燎原烈火,猛不可当。⑩难知如阴:隐蔽时像阴云蔽天看不到日月星辰。掠乡分众:要掠取敌人的作战物资并且分其民众。乡,古代地方行政组织。廓地分利:要扩张地域,分兵把守要害之地。廓,扩大。悬权而动:要权衡利害得失,相机而动。悬权,悬挂秤锤,称量东西。这里指要权衡利害得失。

译文

所以不了解诸侯各国的战略企图,就不要和他们结成联盟;不熟悉山林、险阻和沼泽的地形分布,就不能行军;不使用向导,就不能有效地利用有利的地形。所以,用兵作战要善于用"诈",要根据是否有利来采取行动,要根据双方情势或分兵或集中。所以,军队行动迅速时,就像狂风骤至,行动舒缓时就像严整的树林,攻击敌人时就像燎原的烈火,按兵不动时就像巍然屹立的山岳,隐蔽时就像阴天看不清日月星辰,行动时就像雷霆万钧之势。要掠去敌人的作战物资并分其民众,要扩张地域并分兵把守要地,要权衡利害得失并相机而动。谁先懂得"以迂为直"的方法,谁就能取得胜利。这就是军争的法则。

原文

《军政》①曰:"言不相闻,故为金鼓②;视不相见,故为旌旗③。"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④人之耳目也。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火鼓⑤,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注释

①《军政》:古代的兵书。②金鼓:古代夜战时用来指挥作战、传递信号的工具。银雀山汉简《孙子兵法》作"昼战多旌旗,夜战多金鼓"。据《周礼》,"鼓人"掌六鼓四金之声音,"六鼓"指雷鼓、灵鼓、路鼓、鼖(fén)鼓、鼛(ɡāo)鼓、晋鼓。 "四金"指金(duì)、金镯、金铙(náo)、金铎 (duó)。古代作战,鼓以作气,金以抑怒。鼓法有五:一持兵,二结阵,三行,四斗,五急斗。金法有五:一缓斗,二止,三退,四背,五急背。③旌旗:泛指指挥作战用的各种旗帜。旗法有五:一赤南方,二玄北方,三青东方,四白西方,五黄中央。④一:统一。⑤火鼓:当为"金鼓"之误,《武经》作"金鼓",银雀山汉简作"鼓金"。

译文

《军政》说:"作战时用话语传递指挥信息是难以听到的,所以设置了金鼓来充当指挥作战、传递信号的工具;作战时用动作来指挥会看不清或看不见,所以用旌旗来指挥作战。"金鼓、旌旗,都是用来统一士兵的视听,统一作战行动的。全军的士兵都能服从统一指挥,那么勇敢的将士就不会单独冒进,胆怯的将士也不会独自退却。这就是指挥大军作战的方法。所以,夜间作战,多用金鼓指挥,白天打仗多用军旗指挥。这些都是为了适应士卒的视听能力的。

原文

故三军可夺气①,将军可夺心②。是故朝(zhāo)气锐③,昼气惰④,暮气归⑤。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⑥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⑦,勿击堂堂之陈(zhèn)⑧,此治变者也。

注释

①夺气:挫伤士气。夺,剥夺,这里指打击、动摇、挫伤。②夺心:动摇决心。③朝气锐:早晨士气饱满,锐不可当。朝,早晨。锐:这里指气盛。④昼气惰:白天士气就低落。惰,懒惰,懈怠。⑤暮气归:傍晚士气就衰竭。归,这里指气竭。⑥治气:这里指掌握士气。⑦无邀正正之旗:不要去迎击旗帜整齐、部队统一的军队。邀,邀击、截击。⑧勿击堂堂之陈:不要去攻击阵容整肃、士气饱满的军队。陈,通"阵",这里指阵容、阵势。

译文

所以说,可以挫伤三军士卒的锐气,可以动摇其将军的决心。军队初战时,士气饱满,锐不可当;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士气就会低落;到了后期,士气就会衰竭。所以,善于用兵的人,总是避开敌人的锐气,趁其士气低落衰竭时就发起猛攻,这就是正确掌握士气的方法。用严整来对待敌人的混乱,用镇定沉着来对待敌人的躁动喧哗,这就是正确掌握军心的方法。用自己靠近的战场来等待远道跋涉的敌人,用自己的从容休整来等待疲惫不堪的敌人,用自己的粮足食饱来等待粮尽人饥的敌人,这就是正确掌握军力的方法。不要去迎击旗帜整齐、部队统一的军队,不要去攻击阵容整肃、士气饱满的军队,这是正确掌握随机应变的方法。

原文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①,背丘勿逆②,佯北勿从③,锐卒勿攻④,饵兵勿食⑤,归师勿遏(è)⑥,围师必阙(què)⑦,穷寇勿迫⑧,此用兵之法也。

注释

①高陵勿向:对占领高地的敌军不要仰攻。陵,山陵。向,指从下向上仰攻。②背丘勿逆:对背靠丘陵的敌军不要正面迎击。背,背靠,背依。逆,指迎面进攻。③佯北勿从:对假装败退的敌军不要跟踪追击。佯,假装。北,败北。从,跟从,跟踪。④锐卒勿攻:对锐气强盛的敌人不要去攻击。锐卒,指锐气强盛的士卒。⑤饵兵勿食:对敌人的诱兵不要去吃掉他。饵兵,指引诱我军的敌军。食,这里是吃掉、消灭的意思。⑥归师勿遏:对退却的敌军不要去拦截。遏,阻止,阻拦。⑦围师必阙:指包围敌人时一定要留缺口。阙,通"缺",空缺。古人认为陷于包围之中的士兵必将作困兽之斗,因此在包围敌人时一定要留出放生的缺口,以减少伤亡。⑧穷寇勿迫:对已到绝境的敌军不要过分逼迫。穷寇,穷途末路的残敌。

译文

所以,用兵的方法是:敌军占领山地时不要仰攻,敌军背靠高地时不要正面迎击,对于假装败退的敌人不要跟踪追击,对于敌人的精锐部队不要去强攻,对于敌人的诱兵不要去消灭,对于撤退的部队不要去阻截,包围敌军时一定要留出缺口,对于陷入绝境的敌人不要过分逼迫,这些都是用兵的基本原则。

历史实例

蜀魏争汉中

刘备于赤壁之战后,据荆州、益州,与曹操、孙权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公元215年,曹操进军汉中,汉中地处益州,刘备感到自己的统治范围受到影响,于是与曹操展开了争夺汉中的战争。

刘备对于曹操之势力进入汉中,而且深入巴中地区十分担心。他派部将黄权出兵击败了曹军在巴中地区的势力,控制了这一地区。

这时曹操的军队在汉中休整。他的丞相司马懿曾向他建议,要他抓住时机进攻益州。曹操鉴于西蜀守备不易攻破,且自己后方还不稳定,因而没有采取军事行动。不久,他把原驻守在长安的大将夏侯渊调来驻守汉中,自己领兵回到了中原。

汉中的地理位置对于刘备、曹操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四川东北的门户。曹操占据汉中,使益州北方无险可守,这对占据四川不久的刘备无疑形成了极大的威胁;而汉中如果被刘备占据,那么刘备则进可以攻关中,退可以守益州。因此,刘备决心将汉中夺回自己的手中。

公元217年,刘备亲率主力进攻汉中,留诸葛亮守成都,负责军需供应。刘备大军进攻阳平关,想攻下这一战略要点。他选精兵万余轮番攻战,始终没能得手,双方在阳平关相持一年有余。

公元219年正月,刘备经充分的准备与策划,又向汉中发动起攻。他率军避开地势险要、防守严密的阳平关,南渡汉水,沿南岸山地东进,一举抢占了军事要地定军山。定军山是汉中西面的门户,地势险要,刘备占领了定军山,就打开了通向汉中的道路,并且威胁着阳平关曹军侧翼的安全。夏侯渊被迫将防守阳平关的兵力东移,与刘备争夺定军山。为防止刘备进军和北上,曹军在汉水南岸和定军山东侧建营垒,修围寨,设鹿角(一种栅栏式的防御工事)。刘备军夜攻曹营,火烧南围鹿角。夏侯渊命张郃守东围,亲率轻骑往救南围。刘备军又急攻东围,并派黄忠率精兵埋伏在东、南围之间的险要地段。张郃不支,夏侯渊又急忙率军回援东围。黄忠居高临下,以逸待劳,突然攻击行进中的夏侯渊。夏侯渊毫无防备,战败溃逃,最终也被黄忠斩杀,张郃只好率军退守阳平关。

夏侯渊死后,曹军由张郃统领。曹操得知汉中战场失利,亲率主力赶赴阳平关前线救援汉中。这时,蜀军士气旺盛,刘备通过定军山争夺战改变了以前的被动局面,也信心十足。他对随从的部将说:"曹操虽然再来,也将是无能为力了,汉中必然归我所有。"待曹军到达汉中后,刘备利用有利地形,据守险要之处而不与曹操决战。同时,刘备遣游兵扰袭曹军后方,劫其粮食,断其交通。曹军攻险不胜,求战不得,粮食缺乏,军心恐慌,兵无斗志,士卒逃亡不少。一个多月后,曹操不得不放弃汉中,全军撤回了关中。刘备如愿占据了汉中。不久,他派刘封、孟达等攻取了汉中郡东部的房陵(今湖北房县)、上庸(今湖北竹山西南)等地,势力得到了扩大与巩固。汉中争夺战以刘备的胜利而告结束。

《军争篇》指出,两军争胜,关键在于力争掌握战场的主动权,由此孙子提出"以迂为直,以患为利"的作战原则。刘备正是掌握了这一军事原则,率先攻占定军山,把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达到了夺取汉中的军事目的。而在作战过程中,刘备"火烧南围","急攻东围",遣派黄忠、刘封、孟达等一系列的军事命令,凭借《军争篇》中"金鼓旌旗,进展有序"的指挥才能,击退曹军,稳坐汉中,也体现了其熟晓兵法的军事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