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六祖讲《金刚经》
1635100000021

第21章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一眼摄五眼。一沙摄恒河沙。一世界摄多世界。一心摄若干心。故受之以一体同观分。

经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

“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直译

佛问:“须菩提,你想想,如来有肉眼吗?”

须菩提回答:“是的,世尊,如来有肉眼。”

佛问:“须菩提,你想想,如来有天眼吗?”

须菩提回答:“是的,世尊,如来有天眼。”

佛问:“须菩提,你想想,如来有慧眼吗?”

须菩提回答:“是的,世尊,如来有慧眼。”

佛问:“须菩提,你想想,如来有法眼吗?”

须菩提回答:“是的,世尊,如来有法眼。”

佛问:“须菩提,你想想,如来有佛眼吗?”

须菩提回答:“是的,世尊,如来有佛眼。”

佛又问:“须菩提,你想想,像恒河中所有的沙粒,佛说这所有的沙粒是沙粒吗?”

须菩提回答说:“是的,世尊,如来说是沙粒。”

佛继续问:“须菩提,你再想想,譬如一条恒河中所有的沙粒,每一个沙粒又是一条恒河,这么多恒河的所有沙粒都是佛土,数目是不是很多呢?”

须菩提回答说:“很多,世尊。”

佛告诉须菩提:“你所处的这么多国土中的所有众生,所有种种不同的心念如来都完全知晓。这是什么原因呢?如来说的种种心,都并非是真正的心,只是假名称之为心。为什么这样说呢?须菩提,过去的心是不可得到的,现在的心也是不可得到的,未来的心也一样是不可得到的。”六祖讲经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一切人尽有五眼,为迷所覆,不能自见。故佛教除却迷心,即五眼开明。念念修行般若波罗蜜法,初除迷心,名为第一肉眼。见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起怜悯心,是名为第二天眼。痴心不生,名为第三慧眼。著法心除,名为第四法眼。细惑永尽,圆明遍照,名为第五佛眼。又云,见色身中有法身,名为天眼。见一切众生,各具般若性,名为慧眼。见性明彻,能所永除,一切佛法,本来自备,名为法眼。见般若波罗蜜,能生三世一切法,名为佛眼。

现代注释

法眼:菩萨之眼,能够清楚地见到一切法妙有的道理,为五眼之一。佛教灵山会上,世尊拈花,迦叶微笑,佛嘱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法门。”《大集经》卷五十六慧远注:“智能照法,故名法眼。”《无量寿经》卷下:“法眼观察究竟诸道。”在河南省商城县黄柏山,有一座法眼寺。明代无念禅师创建,取名法眼寺,意谓佛教中心。俗称大庙。无念禅师俗姓熊,法名僧有,号无念。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至黄柏山,“爱其幽迥,募为栖隐之区”,建寺讲道,被尊为“鄂豫禅宗”。明代名臣邹元标、梅国祯,学者李贽、焦,文坛公安派代表人物袁宏道兄弟以及史称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皆与禅师“过往甚密”,名重一时。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

恒河者,西国祗园精舍侧近河,如来说法,常指此河为喻。佛说此河中沙,一沙况一佛世界,以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举此众多国土者,欲明其中,所有众生,一一众生,皆有若许心数也。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一一众生,皆有若干差别心数;心数虽多,总名妄心,识得妄心非心,是名为心。此心即真心、常心、佛心、般若波罗蜜心、清净菩提涅槃心也。

【“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过去心不可得者,前念妄心,瞥尔已过,追寻无有处所。现在心不可得者,真心无相,凭何得见?未来心不可得者,本无可得,习气已尽,更不复生。了此三心皆不可得,是名为佛。

现代注释

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金刚经》中有“离三心,去四相”之说。三心为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四相指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德山禅师听到南方弘扬禅宗的顿教法门,特地做了一部《金刚经》的疏钞,想要批驳“顿悟成佛”的说法。他带着《青龙疏钞》南下,在路上肚子饿了,见到小店里有一个老婆婆在卖茶点,德山禅师上前要买点心充饥,老婆婆说:“禅师!你担子里面装的什么?”德山禅师说:“我担子里挑的是《金刚经》的批注。”老婆婆说:“你是研究《金刚经》的呀!我有一个问题请教你,如果你能回答得出来,今天的点心就由我供养。”德山禅师一听,一个老婆婆能有什么了不起的问题,就说:“好!你请问,有什么问题啊?”老婆婆说:“禅师!《金刚经》里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请问禅师:现在你要吃点心,是点的什么心呢?”德山禅师被这个老太太一问,哑口无言。后来德山禅师依止龙潭禅师,一日师曰:“夜已深了,你下去休息吧。”德山说:“外面黑。”龙潭禅师搓一纸卷代烛,点着后递给德山,德山刚接到手里,龙潭却“扑”地一下把火吹灭,就在灯熄灭的一刹那,德山禅师恍然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