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余味
1596600000022

第22章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2)

后人有诗叹杨修“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也说“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杨修之死给我们留下了重要的启示:一是才不可尽露,傲气不可彰显;二是,事不可点破,不能太不给领导面子。杨修是历史的一面镜子,他虽然死得可惜,可他确实死得使后人清醒:人不可有傲气。人一旦有了傲气,通常会自命不凡,自认为很能干,比别人高出一筹,并因此目中无人。这就是他日后失败的先兆。有了傲气的人,成功之时的赞扬、奉承之词会使他飘飘然,听不进批评与忠告,分不清真假与是非,最终还是要失败。对于这种人来说,成功就是他们的“毒药”。

据《史记》记载,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过礼仪之事。老子告诫孔子说:“一个聪明且富有洞察力的人身上经常埋伏着危险,这是因为他喜欢批评别人,所以,做人还是节制为好,切不可处处争占上风,应该采取谨慎的处世态度。”这就告诉我们,做人千万不能过于盛气凌人,而是要谨言慎行、谦虚礼让。事实上,如果一个人可以谦虚诚恳地待人,就一定会得到大家的喜爱,如果能谨言慎行,则更可以赢得人们的尊重。

还有一部分傲骨文人,在特立独行、坚守原则之后,既没被杀头,也没被高看一眼,而是被“贬官”。不过,“官”贬而“文”不贬。“贬”而发奋,全力反思社会、人性和制度,创出一种灿烂的文化奇观。从屈原、司马迁之后,贬官们都在各自擅长的领域里演绎了一番,硬是把灰暗的命运涂上了一抹亮丽的色彩,在不自觉中成就了一种“贬官文化”。

◎善读书者可医愚

一切文明的第一本质在于它们与非文明的区别。这一点远比文明与文明之间的区别和冲突重要。因此,只要是文明,就不必在互相对比和冲突中过于自卑,或过于骄傲。

——《借我一生》

人生的道路往往坎坷不平,失败和挫折随时都会出现,那么冷眼、讽刺也就随之而来。对待这些是愁眉苦脸地将原因归于“自己天赋不足”,从此自暴自弃呢?还是勇敢地面对嘲讽,寻找原因,挑战一切困难?这就要看是否拥有“傲骨”。那么如何培植我们的“傲骨”呢?如何做一个有志气、有信心、失败后并不气馁,相反,会顽强不屈在新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的人呢?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说得好:“腹有诗书气自华。”(《和董传留别》)书,为我们带来智慧的源泉和精神的力量;书,为我们带来无尽的遐想和快乐的时光;书,犹如神圣的殿堂,那么令人心驰神往;书,仿佛一叶小舟,载着我们驶入浩瀚的知识海洋!

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文学家高尔基也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作家弗兰西斯.培根也说:“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一个不爱读书的人,是绝对谈不上有什么高雅气质的,因为“气”是无法被包装出来的。

“腹有诗书”还有一个典故,据传,被尊为“医中之圣”的李时珍一生喜爱读书,在他的家乡,有一位庸医,不学无术,不但喜欢假装斯文,还购买了许多医书来炫耀自己。有一年,刚过梅雨季节,庸医就让家人把藏书都搬到院子里晒晒。各种古典医书摊了满满一个院子,庸医自己扬扬自得,在院子里懒散踱步。这恰好被路过的李时珍看到,他一时兴起,就解开衣襟,袒胸露腹地躺在晒书架子旁边,也晒起“书”来。庸医看见这个情景,感到莫名其妙,吃惊地问道:“您这是在做什么?”李时珍回答说:“我也在晒书呀”。庸医问:“您的书在哪里呢?”李时珍拍了拍自己的肚皮,笑着回答:“我的书都装在肚子里。”

这个典故显然是在讽刺挖苦这个庸医不学无术、假装斯文。评价一个人是否具有知识,不在于他的书架上摆着多少书,而在于他的头脑里装着多少书。也就是说,要看这个人是否真正喜欢读书、学习,是否真的有学问。

读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读《周易》时,至韦编三绝;西汉学者匡衡,少年时为借书,宁可给别人白干活不要钱;刘向曾说“书犹如药,善读可以医愚”;晋代孙康“如囊萤,如映雪”;明末顾炎武“白头至老,未尝一日废书”等,这些都让后人钦佩不已,古人的治学精神确实让人感动,即使是在近代史上,大凡有一定成就的人也无不重视读书与学习。

被誉为“文化昆仑”的著名学者、作家钱钟书,生性淡泊,独钟情于书,人谓“书痴”。钱钟书出生于书香门第,因周岁时抓“周”抓到书而得名“钟书”。过继伯父后由其启蒙教育。七八岁时,就已经可以大致阅读家藏的和书摊上租来的“正经”或是“不正经”的小说。14岁时,钱钟书借读到大量的通俗文学杂志如《小说世界》《紫罗兰》《红玫瑰》等,得以尽情阅览。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后,他又广泛阅读中西图书。上课时从不做笔记,常常是一边听讲,一边阅读和课程无关之书。他的同学饶余威在《清华的回忆》一文中这样描写到钱钟书:“他自己喜欢读书,也鼓励别人读书。他还有一个怪癖,看书时喜欢用又黑又粗的铅笔画下佳句,又在书旁加上他的评语,清华藏书中的画线和评语大都是出自此君之手笔。”

钱钟书读书完全出于喜好,“只要有书可读,别无营求”(杨绛《记钱钟书与〈围城〉》),“似馋嘴老贪吃美食:食肠很大,不择精粗,甜咸杂进”。尤喜读“极俗的书”,而精微深奥的美学、哲学、文艺理论等高头讲章,则如“小儿吃零食那样吃了又吃,厚厚的一本本渐次吃完”。亦喜读诗歌。至于笨重沉厚的大字典、词典、百科全书等工具书,他“不仅挨着字母逐条细读,见了新版本,还不嫌其烦地把新条目增补在旧书上”。读书同时还兼做笔记。从其自题诗句:“书癖钻窝蜂未出,诗情绕树鹊难安”、“晨书暝写细评论,诗律伤严敢市恩”等句皆可见其读写之情。

而钱钟书的“傲骨”事迹也不是乏善可陈的。一代“鬼才”黄永玉先生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提到钱钟书的事迹,说道:“文革”中,上面忽然大发慈悲通知学部要钱先生去参加国宴,办公室派人去通知钱先生。钱先生说:“哈!我不去,我很忙,我不去,哈!”“这是某某同志点名要你去的!”“哈!我不去,我很忙,我不去,哈!”“那么,我可不可以说你身体不好,起不来?”“不!不!不!我身体很好,你看,身体很好!哈!我很忙,我不去,哈!”

这又是何等的傲骨!杨绛先生说,人是有良知和灵性的。可见,与其用任何华丽的衣衫来包装自己,都不如用知识武装自己有用。“知识就是力量”,读书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精神成长,拓展着一个人的人生宽度,涵养着一个人的内在气质。读书能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读书能明白事理,提高能力;读书能陶冶情操,德润人心,踏上书籍构成的阶梯,学做人,学做事,攀上一个又一个知识的高峰,力争不断超越,走向卓越。读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读《论语》,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高尚的情操,怎样做一个胸怀坦荡的君子;读《西游记》,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不怕苦、不怕难、坚持到底的胜利精神;读《简.爱》,教会我们如何成为一个志趣高尚、内涵丰富的人;读《基督山伯爵》,教会我们如何成为一个沉着冷静、坚强不屈的人……读东方传统典籍,可以品味它的情辞并茂与垂之久远;读西方经典名著,可以体味其深沉的人文关怀与自由思想。余秋雨先生在谈到自己读书时的情景曾说,“我读过一些古典名著,开始可能会读错,但宁可读错也要读,逐渐会走出错误,从而提高自己”。

博览群书,你可以拥有灵慧的头脑,幽雅的气质,伶俐的谈吐,脱俗的品位……

通过读书,你可以播种阳光,挥洒青春,启迪愚昧,创造文明……

但是,目前我国国民的读书现状却令人担忧:图书阅读率虽然止住跌势,但其形势仍不乐观。据2011年公布的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统计,2010年,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仅为52.3%,与纸质图书的实际阅读状况相对比来看,当前纸质读物的“浅阅读”趋向愈加明显。而网络阅读作为一种新兴的读书方式,正随着电子技术的日渐普及,获得越来越多的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青睐。在不读书的原因中,排名第一位的是“没有读书的时间”;第二是“没有读书的习惯”。

传统阅读不能丢,“没时间”更不是不读书的理由。鲁迅先生曾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总是有的。”他本人就是把大家喝咖啡、谈天的时间,用在了学习上。最终鲁迅先生写出了很多很好的文章,取得了世所公认的伟大成就。

现实生活中,不论你的学识有多高、称谓有多少,你学到的知识都只是知识海洋中的一滴水而已,更何况是在新知识不断涌现,知识的陈旧率和淘汰率速度日益加快的今天。立身以立学为本,立学以读书为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人生当自强,生命应无悔。余秋雨先生在谈到读书时说:“怎样才能提高生命质量?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集中人类历史上别的力量加固自己,才能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而个人的魅力会传递给学生、孩子、家人和周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