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写给孩子的恐龙小百科
15658900000026

第26章 恐龙家族写真(7)

与其他体型相似的兽脚类恐龙相比,食肉牛龙的头颅骨小而短、宽,具有许多洞孔,可减轻重量。它嘴部具有大量的小型锯齿状牙齿,适合撕咬猎物,并咬断其骨头。它那短的口鼻部,具有更大的咬合力。科学家研究发现,食肉牛龙有较快的咬合速度。一些科学研究则指出,当兽脚类恐龙咬合时,连接上下颌的颌部关节可以降低咬合时的冲击。

食肉牛龙颈椎的结构类似现代鸟类,可以做出更快、更准确的动作。后腿长而强壮,胫部结实,踝关节高,与脚趾间的部分延长、纤细,这些特征都表明食肉牛龙是种很善奔跑的动物。如果没有尾巴,食肉牛龙绝不会以高速奔跑。奔跑时,食肉牛龙用它那长长的、矫健的尾巴保持身体平衡。而且这条尾巴还可以使食肉牛龙的头向前伸,捕获挣扎的猎物。

食肉牛龙最特别的地方,是在眼睛上方有两只短而粗厚的角,以及上有四指且非常短小的前肢。与其他兽脚类恐龙相比,食肉牛龙的颈部较长。它胸部厚壮,而尾巴则很细。食肉牛龙的眼睛向着前方,它可能有着双眼视觉及深度知觉;口鼻部大,可能具有大的嗅觉器官。

目前已发现许多兽脚类恐龙的头部具有骨质冠饰,有些是纵向的冠饰,食肉牛龙的两个角位于额头上。有科学家们认为食肉牛龙的头部可承受巨大的力道,例如高速追捕猎物时的冲击。而有的科学家们则认为食肉牛龙的角太短而无法用于猎杀上,可能是求偶的展示物,或是用于物种内的打斗行为。

科学家们推测,食肉牛龙的双眼朝前,有着良好的立体视觉,可以快速寻找到猎物并锁定猎物的位置。食肉牛龙那两条长而强壮的后腿使它比其他大型肉食性恐龙灵敏得多。它可以迅速扑向猎物,在猎物还没反应过来时将它们抓获,然后反复用牙齿撕咬猎物的脖子,采取咬一口后躲开再咬一口的战术,直到猎物因失血过多而死。

名称:食肉牛龙

存在时期:白垩纪晚期

身长:8.5米

体重:2吨

食性:肉食性

34.行动迟缓的慢龙

慢龙生活在距今9300万年前的白垩纪早期,其化石发现于蒙古南戈壁省和东戈壁省。它是一种非常奇特的两足行走的恐龙,一直以来,古生物学家都认为慢龙是一种兽角类恐龙。但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又发现它同时具有兽脚类、原蜥脚类和鸟臀类的特征。

慢龙体长约6~7米,比一辆小轿车略长些,与现今最大的鳄鱼差不多。它的头就身体来说显得颇小,下颌单薄,吻端是无齿的喙,口中生有类似原蜥脚类恐龙的尖锐颊牙,两颊有肉质颊囊。慢龙上肢短小,生有三根手指,指端是弯钩状大爪;后肢较长,足部可能长有蹼,4趾具爪。而且慢龙大腿比小腿长,足部短宽,不能像其他兽脚类那样快速奔跑和捕食活的动物,只能轻快地行走,至多慢跑,大多数时间它都是懒洋洋地缓慢踱步,这可能就是它名字的由来吧。

关于慢龙的生活方式,科学家们众说纷纭。一种观点认为,慢龙以蚁为食,它有力的前肢和长长的爪子可以轻易地挖开蚁巢取食,类似于现今南美的大食蚁兽,但它颌前部却是一个无牙的喙嘴,这又与某些草食动物特征相同;另一种观点认为,慢龙在水中捕食,因为曾在慢龙化石附近发现一串具蹼的4趾脚印,人们认为这可能是慢龙留下的,慢龙在水中或涉或游,用爪或无齿的喙捕捉鱼吃,不过,慢龙的下颌显得无力,捕食滑溜溜的水中动物可能不是易事。

第三种观点认为,慢龙吃植物,无齿的喙、具有颊牙、两颊具有颊囊,说明它可以很有效地啮食叶子并切成碎片,而且它趾骨向后的特征,使它腹部有更大的空间,可以容纳植物所需的很长的肠子。如果第三种观点正确,那么慢龙应该是一种极为特殊的植食性兽脚类。

名称:慢龙

存在时期:白垩纪早期

身长:6~7米

体重:未知

食性:未知

35.长得像鸟的拟鸟龙

生活于白垩纪早期蒙古的拟鸟龙是偷蛋龙下目拟鸟龙科下的唯一一属,距今约7000万年前。它的学名意思是“鸟类模仿者”,因为它的样子很像鸟类。

拟鸟龙是一小型的恐龙,臀部高约45厘米,身长1.5米。与身体比较,头颅骨相当小型,但眼睛与脑部相较而言较大。保护脑部与眼睛的骨头很大,科学家推测拟鸟龙具有大型的脑部。它的颈部细长,颈部脊骨较其他偷蛋龙下目更长。

不像偷蛋龙科及近颌龙科,它的背部脊骨没有开口供气泡之用,可见拟鸟龙是较原始的生物。它前肢较短,手掌骨像鸟类一样是融合在一起的,尺骨上有隆起物,肠骨差不多是水平的,形成很阔的臀部。人们对于拟鸟龙尾巴的了解甚少,但从臀部显示它的尾巴很长。它的脚部也很细长,估计拟鸟龙是很专长跑步的,并且还是跑得最快的恐龙之一。它的脚部拥有三个脚趾,上有狭窄的尖状趾爪。

与偷蛋龙科及近颌龙科相比,拟鸟龙有着类似鹦鹉的喙嘴,没有牙齿。但是,在前上颌骨的尖端有一列像牙齿的伸出物,使喙有锯齿的边沿,因此推测拟鸟龙是草食性或杂食性的动物。

拟鸟龙的化石是由俄罗斯挖掘团队在蒙古发现,并于1981年由古生物学家命名。以前,拟鸟龙的出土地点被认为属于德加多克塔组。2006年,另一个拟鸟龙标本被发现,而研究人员推测之前可能搞错了拟鸟龙的化石出土地点,它应该是来自于更年轻的纳摩盖吐组。

模式种是奇特拟鸟龙。由于发现化石时,缺乏尾巴部分,曾一度认为拟鸟龙没有尾巴。后来发现的其他拟鸟龙化石则具有尾椎,这才证实了拟鸟龙尾巴的存在。

2008年,菲力·柯尔带领一个由加拿大、美国、蒙古的古生物学家组成的团队,宣称发现了一个有大量化石的尸骨层。这些化石来自于至少10个拟鸟龙的个体,但地底下可能还有更多的化石。这些化石包含成年个体、亚成年个体。成年个体的体型差异不大,显示它们是有限生长的动物。研究人员认为这些集体化石代表拟鸟龙是群居动物。

名称:拟鸟龙

存在时期:白垩纪早期

身长:1.5米

体重:15千克

食性:未知

36.健步如飞的似鸵龙

似鸵龙是一种类似鸵鸟的长腿恐龙,属于兽脚亚目似鸟龙下目,它们生存于白垩纪晚期的加拿大亚伯达省,约7600万到7000万年前。

似鸵龙是一种二足动物,身长估计约4.3米,臀部高度为1.4米,重150千克。似鸵龙的头部小而修长,颈部长度则占了身长的40%。它可能能高举头部,以保持警戒,观察四周。似鸵龙的眼睛相当大,颌部缺乏牙齿,口鼻部前端为喙状嘴,下颌有两对低矮的洞孔。它具有10节颈椎、16节背椎、6节荐椎,尾椎数目则不清楚。

似鸵龙的手臂长而强壮,但前臂骨头不灵活,而手部的第一指可做出与其他两指相对的有限动作。似鸵龙的手部是似鸟龙科中最长的,而且具有长的指爪。似鸵龙的三根手指长度相当,指爪微弯,类似树懒的手部。它的胫骨长于股骨的特点,显示它善于奔跑,可能迅速逃离掠食动物攻击。在似鸟龙科中,似鸵龙的腿部算是中等修长,跖骨相当窄、长,具有三个脚趾,上有大幅弯曲的趾爪。

虽然似鸵龙是模仿鸵鸟的龙类,但是它又不很像鸵鸟,它长着一条长长的尾巴,其长度达到3.5米,占了整个身体的一半还多。这条长尾巴不像它那可自由弯曲的脖子那样灵活。在正常状态下,似鸵龙行走与奔跑时,尾巴僵直地伸在后面与地面保持平行。似鸵龙脚上长着平直的、狭窄的爪子。这些爪子爬在地上就好像跑鞋上的钉子,可防止似驼龙全速追赶猎物时脚下打滑。

关于似鸵龙的食性有许多的争议。因为似鸵龙的笔直边缘喙状嘴,它被认为可能是杂食性恐龙。有些理论认为似鸵龙居住在岸边,可能是滤食性动物,以昆虫、螃蟹、虾为食,甚至是其他恐龙的蛋。有些古生物学家则认为它属于兽脚亚目,且该演化支的大部分成员是肉食性动物,所以它有可能是肉食性恐龙。

似鸵龙的繁盛显示它们应为植食性或杂食性,而非肉食性。似鸵龙的叙述者奥斯本则假设它以灌木、树以及其他植物上的树芽与幼枝为食,并使用它们的前肢来抓住树枝,然后利用长颈部来吃上面的叶子。这显示似鸵龙的手部可能作为钩爪使用,可用来抓取蕨类植物的叶部。

如同许多19世纪发现的恐龙,似鸵龙的分类历史非常曲折。似鸵龙的第一个化石,在1892年被奥塞内尔·查利斯·马什归类于似鸟龙的一个种。在1902年,劳伦斯·赖博命名了高似鸟龙。直到1917年,亨利·费尔费尔德·奥斯本在加拿大亚伯达省红鹿河发现了一个化石,这才建立了似鸵龙属。

名称:似鸵龙

存在时期:白垩纪晚期

身长:4.3米

体重:150千克

食性:未知

37.被冤枉的窃蛋龙

窃蛋龙,是一种小型兽脚亚目恐龙,生存于白垩纪晚期,它们身长1.8~2.5米,高约3米,体重33千克。

窃蛋龙体形较小,很像火鸡,具有长长的尾巴,在外形上最明显的特征是头部短,而且头上还有一个高耸的骨质头冠,非常显眼。窃蛋龙的前肢很强壮,每个掌部上还长着三个手指,上面都有尖锐弯曲的爪子。它的第一个指比其他两个指短许多,这个指就像个大拇指,可以向着其他两个指呈弧状弯曲,能把猎物紧紧抓住。窃蛋龙行动敏捷迅速,凭借两条长长的后腿与腿上三个壮实的爪,和袋鼠一样坚韧的尾巴,使它能快速奔跑。

它的口中没有牙齿,但是其喙部是两个尖锐的骨质尖角,这对尖角就像一对叉子一样具备了牙齿的功能,其作用和现在鹦鹉的喙差不多,它强而有力,可以敲碎骨头。生活在蒙古的窃蛋龙除了食用有限的植物果实以外,也会利用它喙部十分坚硬的骨质尖角去找寻其它的食物。另外因为它能够很容易地刺穿软体动物的外壳,所以古生物学家推测它可能是一种杂食性的恐龙。

1923年,人们第一次发现窃蛋龙的化石时,同时也发现了一窝恐龙蛋和一只原角龙的化石,美国纽约自然博物馆的馆长奥斯本认为它是在偷吃原角龙的蛋,于是科学家给它起了一很不好听的名字,叫窃蛋龙。

后来,人们根据这条恐龙身体的特征,比如,和鸟喙相似的嘴,没有牙齿等,推测它是怎样偷吃恐龙蛋的。最终推测出窃蛋龙是先把蛋含在嘴里,再利用外力把蛋敲破。这样窃蛋龙就一直背着这个“黑锅”。

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窃蛋龙窃蛋的这宗冤案才被洗清。1990年,中外科学家在我国内蒙古联合考察的时候,发现了完整的窃蛋龙化石骨架,它正卧在一窝恐龙蛋上面,很像是在孵蛋。其实这窝恐龙蛋是属于窃蛋龙的,原角龙只是路过。窃蛋龙是个很爱自己孩子的恐龙,并不是偷蛋者。但是,根据国际动物命名法规,窃蛋龙的名字是不能改变的,所以这一略带贬义的名字就一直使用了下去。

窃蛋龙是群体生活在一起的,成年的窃蛋龙把卵产在用泥土筑成的圆锥形的巢穴中。巢穴中心深一米,直径两米,每个巢穴相距7到9米。由于窃蛋龙的个子比较小,有时它会用植物的叶子覆盖在巢穴上,利用植物在腐烂过程中产生孵化所需的热量,进行自然孵化。

名称:窃蛋龙

存在时期:白垩纪晚期

身长:约2米

体重:33千克

食性:杂食性

38.聪明的伤齿龙

分类一直存在争议的伤齿龙是一种小型兽脚类。它的分类一度给科学家们造成非常大的困惑,起先认为它是鸟臀目唯一的食肉性恐龙,但现在了解它实际上是蜥臀目恐龙。科学家曾发现被称为细爪龙的恐龙应该被称为伤齿龙。古生物学者认为伤齿龙属于恐爪龙类。

伤齿龙是一种小型恐龙,身长约2米,高度为1米,重达60千克。伤齿龙拥有非常修长的四肢,显示它们可以快速奔跑。它也拥有长手臂,可以像鸟类一样往后折起,而手部拥有可做出相对动作的拇指。它的第二脚趾上拥有大型、可缩回的镰刀状趾爪,这些趾爪在奔跑时可能会抬起。

伤齿龙起初被认为是一种掠食动物,主要以较小型动物为食,例如无脊椎动物或哺乳类。这个论点是根据伤齿龙的手盗龙类特征,例如,脚部的镰刀状趾爪、类似鸟类的可抓握手臂以及好的深度知觉。然而,有些证据显示,伤齿龙可能是杂食性或植食性动物。它的颌部有着宽广、U形的联合线,类似鬣蜥;鬣蜥是种已适应植食性的蜥蜴。另外,伤齿龙的牙齿呈叶状,有着大型锯齿状边缘,如同植食性恐龙,而且牙齿短而宽广,侧边有磨损面。因为这些特征,科学家们认为伤齿龙属于手盗龙类。

另外,伤齿龙拥有大型的眼睛,显示可能有夜间行动,可能以夜间行动的哺乳动物为食;而且眼睛的方向稍微往前,使伤齿龙拥有深度知觉。事实上伤齿龙的眼睛比其他大部分恐龙还要朝向前方,显示伤齿龙有比其他恐龙更好的深度知觉。

伤齿龙最初是因为它尖锐的牙齿而得名。人们首先认为它是一种长相呆笨的恐龙,后来把它的骨骼组合起来之后,才发现以前的认识和理解几乎全是错误的。

最有智慧和最强壮的恐龙之一——伤齿龙,是能将哺乳动物进化减慢百万年的食肉动物!与身体相比,伤齿龙的脑袋是恐龙中最大之一。而且它的感觉器官非常发达。这可能显示他们是白垩纪晚期最聪明的一群恐龙。有些科学家甚至认为它可能和鸵鸟的智商相近,那将比现存的任何爬行动物都要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