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写给孩子的恐龙小百科
15658900000025

第25章 恐龙家族写真(6)

原始祖鸟和尾羽龙的发现在生物历史上第一次把羽毛的分布范围扩大到鸟类之外,表明羽毛发生在鸟类出现之前,羽毛不能再作为鉴定鸟类的特征。以后如果发现长羽毛的动物化石,必须仔细观察它的骨骼形态,才能确定它属于鸟类还是肉食性恐龙,因为,长羽毛的未必都是鸟类,它有可能是一个长着羽毛,栖息于地面上的肉食性恐龙!

尾羽龙最初被认为是鸟类,但它其实是初期的窃蛋龙类。最新研究表明,尾羽龙和兽脚类恐龙当中的窃蛋龙类非常近似,可能代表一种原始的窃蛋龙类。古生物学家们最初误以为这类恐龙以偷食其他恐龙的蛋为生,因而得名窃蛋龙,后来的研究表明这类恐龙实际上是趴在蛋上孵化自己产的蛋,而并非偷窃其他恐龙的蛋。这一发现表明窃蛋龙具有像鸟类一样的孵卵行为,从动物行为学上证实了小型兽脚类恐龙和鸟类的关系很近。而且尾羽龙的发现提醒我们窃蛋龙类发育有真正的羽毛。

名称:尾羽龙

存在时期:白垩纪早期

身长:70~90厘米

体重:未知

食性:肉食性

29.最早被发现的禽龙

禽龙是大型植食性恐龙,主要生存于白垩纪早期的凡蓝今阶到巴列姆阶,约1亿4000万年前到1亿2000万年前;化石见于欧洲、北非、亚洲东部广大地区的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

禽龙身长10米多,头部离地面4米,体重约4~5吨,和一头大象重量差不多。它的手臂长而粗壮,而手部相当不易弯曲,所以中间三个手指可以承受重量。它的小指修长、敏捷,可能用来操作物体。它的后腿强壮,但并非用来奔跑,每个脚掌有三个脚趾。禽龙与较晚期的近亲鸭嘴龙类,在身体结构上相差不大。

有人猜测禽龙利用尾巴与后肢形成三脚架的方式来站立。但是它们的尾巴拥有硬化的肌腱,如果采取三脚架方式,禽龙那硬挺尾巴将会断裂。若禽龙采取水平的姿势,则更能理解它们的手臂与肩带特征。如长而粗的尾巴起平衡作用,骨干与尾巴由骨化肌腱支撑;禽龙的手部结构能够承受更多的重量;虽然禽龙的腕部相当不灵活,但手臂与肩膀骨头结实;这些特征使得禽龙较常采取四足步态。

禽龙最先被注意到的特征之一,是它类似鬣蜥的牙齿,有锯齿状刃口,但较大。禽龙只有一副准备替换用的牙齿。上颚骨左右两侧最多各有29颗牙齿,前上颚骨则没有牙齿,下颚骨左右两侧则各有25颗牙齿;上下颚牙齿数量不一致的原因,是因为下颚的牙齿较宽。由于这些牙齿位于颚部外侧,以及其他的一些生理特征,禽龙被认为具有某种颊囊,可能由肌肉所构成,可以将食物置于两颊咀嚼,如同大部分其他鸟臀目恐龙。

禽龙的牙齿具有植食性爬行动物的特征,下颚联合处缺乏牙齿,形状为勺状,类似二趾树懒与已灭绝的地懒磨齿兽。当禽龙的嘴部闭合时,上下颚的颊齿表面会互相磨合,可磨碎中间的食物,形成类似哺乳类的咀嚼动作。因为禽龙的牙齿是可以替换的,所以它们能够终生以坚硬的植物为食。

1840年发现于德国美斯顿的拇指尖爪是禽龙的最着名特征之一。虽然曼特尔最初将拇指尖爪放置在禽龙的鼻部上,但道罗根据在贝尼沙特发现的完整标本,最终将拇指尖爪放置在了手部的正确位置上。禽龙的拇指呈圆锥尖状,朝上生长,硬如尖钉且与掌的其余部分成直角。禽龙的拇指尖爪被认为是一种对付掠食者的近身武器,但也可能用来挖开水果与种子,甚至用来与其他禽龙打斗。

由于禽龙是最早被命名的恐龙之一,所以以前曾有许多的种被归类于禽龙属。禽龙并没有如其他早期恐龙一样成为“未分类物种集中地”,但禽龙仍拥有复杂的分类历史,而它们的分类仍在持续地接受重新审查。目前最着名的种是贝尼萨尔禽龙化石,它发现于比利时、英格兰、德国、西班牙以及法国;而其他已确定的种则发现于美国犹他州与南达科他州;另外一些可能属于禽龙属的化石,发现于******、蒙古。

名称:禽龙

存在时期:白垩纪早期

身长:10米

体重:4~5吨

食性:植食性

30.胆小的棱齿龙

距今1.1亿年前后的白垩纪早期,出现了一些个子不大且非常善于奔跑的植食性恐龙,它们分布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棱齿龙是中等大小、身体很轻的陆生双足动物。它全长1.4~2.3米,臀高1米,只有达到成年人类的腰部,重50~70千克。它的头部只有成人的拳头大小,喙嘴狭窄锐利,臼齿具切割作用,排列成单列,且3颗一组地更新。它的手臂很长,手有5指,很适合抓扯食物并能捧食。它的两腿修长优美,足有四趾,每趾端均为尖蹄形。

1849年,古生物学家发现了棱齿龙的第一个骨骸化石。然而在当时,这些骨头被认为属于年轻禽龙。直到1870年代,古生物学家汤玛斯·亨利·赫胥黎发表了棱齿龙的完整叙述。威廉·达尔文·福克斯牧师提供给赫胥黎大量的棱齿龙化石,也是在棱齿龙第一个种被命名之后。

棱齿龙上颌牙齿齿冠的颊面釉质化很强烈,有小的竖直棱;大多数下颌牙齿却是舌面的,釉质较厚,而且有明显的中棱和几条较弱的次级棱。这些棱的存在大概正是“棱齿龙”之名的由来。这样的牙齿磨蚀面平而倾斜,明显地显示了结实的耐磨性。同时,棱齿龙牙齿上具有双磨蚀面,显示其上下颌的运动是垂向的。

棱齿龙的牙齿并不全都是均一一致的,有5颗稍微弯曲的简单的前上颌齿,10颗或11颗侧扁的上颌齿,其齿冠前后加宽,两边有边缘小齿;它们的下颌有大约13~14颗牙齿,前3~4颗牙齿比较简单,呈圆锥状,其他牙齿的齿冠内外扁,与上颌齿一样具有边缘小齿。棱齿龙这样的牙齿形式被叫做异齿型的齿式。此外,棱齿龙还具有一般鸟脚类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即上颌牙齿齿冠向内弯曲,而下颌牙齿齿冠向外弯曲。

尽管棱齿龙生存于恐龙时代最后一期的白垩纪,但它们仍拥有许多原始特征。可能因为棱齿龙已经相当适应它们的方式,因此它们的物择压力很低。例如,棱齿龙每个手掌有五个趾骨,每个脚掌有四个趾骨。大部分恐龙到了白垩纪已经失去这些多余的特征。虽然棱齿龙的喙状嘴如同大部分鸟臀目的嘴部,但它们的颌部前方仍拥有三角形牙齿。而大部分恐龙到了这个时代,都失去了前部的牙齿。对于棱齿龙的前部牙齿,是否具有特殊功能仍在争论中。

因为棱齿龙的体型小,它啃食低矮的植物,先将树叶储存在颊囊里,然后再用后面的牙齿慢慢咀嚼。它极可能以幼枝与根部为食,行为类似现代的鹿。根据棱齿龙头颅骨的结构以及位于颌部后方的牙齿,显示棱齿龙有颊部,这种先进的结构可帮助它咀嚼食物。

逃跑是棱齿龙自卫的唯一方法,它能够像羚羊一样躲闪和迂回奔跑。重量轻、迷你骨骸、体型小、气动性体型、长腿、作为平衡用的硬挺尾巴,这些特点都表明棱齿龙适合奔跑,并且它可能是鸟脚类中速度最快的一群。它还具有敏锐的双眼,以发现逼近的食肉动物。

棱齿龙对于后代的照顾程度还不明确,但是已经发现整齐布置的巢,显示在孵化前已有部分照顾。目前已经发现大群的棱齿龙化石,所以棱齿龙可能以群体行动。

名称:棱齿龙

存在时期:白垩纪早期

身长:1.4~2.3米

体重:50~70千克

食性:植食性

31.并不勇敢的豪勇龙

勇敢蜥蜴——豪勇龙,又名无畏龙,是种奇特的禽龙类,生存于白垩纪早期,约1亿1000万年前的非洲。1966年,法国古生物学家菲利普·塔丘特在尼日阿加德兹的一个沉积层发现了两个完整化石,并在1976年正式叙述、命名。

豪勇龙身长7米,重达4吨。豪勇龙的后肢大而结实,股骨比胫骨长;它的脚掌小,有三个脚趾。从这可以导出一个结论,豪勇龙的后肢是用来支撑,而非奔跑用。它的后肢强壮有力,可以支撑体重。当它需要休息时,它能向前倾斜而用四肢着地,很容易用它蹄状的爪子来保持身体的平衡。

豪勇龙的头颅骨长67厘米,头部长而平坦。它的口鼻部长,喙状嘴外形笔直,下颌前方有短的前齿骨,也覆盖着角质喙状嘴。豪勇龙的鼻孔大,且离口鼻部非常近;鼻孔到头颅骨顶部之间,有个不规则隆起,这个隆起部的作用未知,可能是作为社交或求偶功用。

豪勇龙是植食性恐龙,嘴部前方没有牙齿,而是非常宽的角质喙状嘴,如同鸭与鸭嘴兽。所以它可能是使用其复杂齿系咀嚼植物。它们可能以树叶、水果、种子等高营养价值植物为食。另一种看法是,根据其宽广喙状嘴,它们会以大量的低营养价值植物为食。

一度被认为有大型背部帆状物的豪勇龙,其实未拥有帆状物,而是拥有隆肉,类似美洲野牛的隆肉。隆肉是由厚、长的脊椎神经棘支撑,长度约50厘米,并横跨整个背部与尾巴。其他动物的棘柱末端变细,而豪勇龙的棘柱末端则是变厚。豪勇龙的棘柱由肌腱连接在一起,可牢固背部。最后,棘柱长度在前肢位置达到最长。

豪勇龙这特殊的“帆”既可以聚热,又可以散热。它的“帆”大概可以帮助它保持体温的稳定。豪勇龙的隆肉还可能用来储藏脂肪或水,以度过季节性、干旱的气候,如同骆驼。隆肉储藏脂肪或水,也可能是为了长途迁徙,或者是强化前肢以为更节省的长程迁移。隆肉也可能有吓阻作用,使得豪勇龙看起来比实际体型还大,威吓竞争对手或掠食者。

豪勇龙的拇指尖爪小,最后一个指骨很长,被推断是用来挑起如树叶、树枝等食物,或者是将可勾到高度内的树枝降低高度。它的每只手上都有一个长拇指钉,当它在蕨类植物的枝叶中觅食的时候,可防止肉食性恐龙的侵害,所以它的拇指钉是充当武器用的,就像使用匕首一样,刺伤进攻者。

名称:豪勇龙

存在时期:白垩纪早期

身长:7米

体重:4吨

食性:植食性

32.背上长“帆”的棘龙

棘龙,兽脚亚目第一大体型的恐龙,背上拥有独特的帆状物,类似上龙类的头颅骨,并拥有发达强壮的前肢和巨大的爪子。它生存于白垩纪的非洲,约为11200万年前到9300万年前。棘龙长18米、体重14吨,是已知最重的兽脚亚目恐龙和最大的陆地食肉动物。

棘龙的口鼻部狭窄,布满笔直的圆锥状牙齿,牙齿缺乏锯齿边缘,类似其他的棘龙科恐龙。棘龙每块前上颌骨有6或7颗牙齿,每块上颌骨有12颗牙齿。前上颌骨的第2、第3颗牙齿明显地较大,其它牙齿略小。前上颌骨牙齿和上颌骨的大型牙齿间形成一个缺口,此缺口与下颌的大型牙齿吻合。

根据科学家的估计,棘龙是已知最大型的肉食性恐龙和兽脚亚目恐龙,甚至大于霸王龙、南方巨兽龙。科学家推测棘龙是半水生动物,可在陆地、水域中生存,类似现代的棕熊。棘龙拥有延长的嘴部、圆锥状牙齿以及较高的鼻孔,类似上龙类,显示它们可能是广生性物种。棘龙很可能是一种无特定目标、多种食物来源的顶级掠食动物,以小中型蜥脚类恐龙和鸟臀目恐龙为主食,也会吃别的恐龙吃剩下的腐肉或者去捕食鱼类,甚至会以翼龙类为食。

棘龙的背部有明显的长棘,是由脊椎骨的神经棘延长而成,长度可达2米,长棘之间可能有皮肤联结,形成一个帆状物;这些神经棘的长度约是脊椎骨的7到11倍,这些神经棘的前后长度较为一致,形成一个半月形帆状物。独特的帆状物,这是在现代动物身上不复存在的。对于这帆状物的功能,如今已有数种看法,科学家们已提出数个假设。例如,如果这些帆状物拥有大量的血管,棘龙可使用帆状物的大型表面积来吸收热量。此外,如果将这些帆状物远离太阳方向,或是以90°迎接较冷的风,这些身处白垩纪非洲的动物将能更有效地降低体温。

有人认为,许多现代动物的复杂身体结构,在求偶季节时具有吸引异性的功能。棘龙的帆状物有可能具有吸引异性的求偶功能,类似孔雀的尾巴。

也有人猜测,棘龙的帆状物还有一个最特殊的用处就是捕鱼。已经有多位科学家提出:棘龙是半水生动物,而且棘龙的帆状物因为薄而窄,所以极有可能用来捕鱼。那棘龙是怎么使用这个帆状物的呢?可以参考现存的动物:很多现代动物都会在捕鱼时制造阴影,而鱼有一个特性,那就是易被阴影吸引,而这些动物就可以趁机捕食。另外,它们制造阴影物都不重,所以,科学家猜测,这棘背极有可能还会用来捕食鱼类。此外,如此明显的背部特征可使棘龙的外表看起来比较大,可威赫其他动物。

名称:棘龙

存在时期:白垩纪早期

身长:18米

体重:14吨

食性:肉食性

33.头上长角的食肉牛龙

食肉牛龙又名牛龙,是一种中型的肉食性恐龙。食肉牛龙生活于白垩纪晚期的阿根廷巴塔哥尼亚,由何塞·波拿巴描述及命名。

食肉牛龙是一种中型的兽脚亚目恐龙,但在阿贝力龙科里是体型较大的。它约有8.5米长,身高2.8米,体重为2吨,和一辆小型货车一样重,几乎和一头大象一样高,并用两条后腿奔跑。它那长长的脊柱像一根大梁挑起其下面的重量,从肩部排到臀部的长长的肋骨保护并支撑着食肉牛龙的内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