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写给孩子的恐龙小百科
15658900000027

第27章 恐龙家族写真(8)

最初发现的伤齿龙牙齿化石,由约瑟夫·莱迪绘制,在1856年命名。其实,伤齿龙的第一个标本并不是牙齿,而是斯腾伯格在1932年所命名的细爪龙化石,此化石被发现于加拿大亚伯达省。这些化石的明显特征是第二脚趾上的加大趾爪,如此就被认为是恐爪龙下目的特征。1987年,菲力·柯尔重新审视已知的伤齿龙科化石,他将细爪龙重新分类为伤齿龙的一个异名。

名称:伤齿龙

存在时期:白垩纪晚期

身长:约2米

体重:60千克

食性:肉食性

39.超恐怖的霸王龙

霸王龙又名暴龙,意思是残暴的蜥蜴王。是已知的肉食性恐龙和最着名的恐龙之一,它是肉食性恐龙中出现最晚、最大型、也是最孔武有力的品种,可能是世界上已知最强的食肉动物。生存于白垩纪晚期的马斯垂克阶最后300万年,距今约6850万年到6550万年,是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前最后的恐龙种群之一。霸王龙化石分布于北美洲的美国与加拿大西部,分布范围较其他暴龙科更广。

如同其他的暴龙科恐龙,霸王龙是两足、肉食性恐龙,拥有大型的头颅骨,并且由长而重的尾巴来保持平衡。虽然目前有其他兽脚亚目恐龙的体型与霸王龙相当,或大于霸王龙,但霸王龙仍是最大型的暴龙科动物,也是最着名的陆地掠食者之一。

霸王龙身体壮硕,身长约13米,肩高约5米,平均体重约9吨,头骨可达1.5米长,下颌强壮有力,关节面靠后。它的牙齿极为发达,每颗约有30厘米长,露出部最长为15厘米,牙齿边缘呈锯齿状,稍有些弯曲,颌骨与牙齿的这种构造,无疑是长期以其他动物为食、撕扯和咀嚼大块肉的结果。霸王龙的后肢结实粗壮,脚掌长着三个脚趾头,趾端有尖锐的爪。爪和牙齿是霸王龙最有利的搏击武器。

它的头骨沉重,高而侧扁,双眼向前,具有立体视觉,视觉非常好,头骨具有两个很大的眶前孔,眼眶呈椭圆形。霸王龙在齿骨、髃骨和前关节骨之间有粗大的活动韧带固着的痕迹,颈骨较短,有9块颈椎,其构造特点是短宽型。霸王龙的肩带退化,虽然前肢较为细小,但肩胛骨并不小,比镰刀龙还大,而肱骨却相对短小,但是末梢粗壮。

霸王龙最早的祖先来自三叠纪晚期的始盗龙。始盗龙的下颌中部没有那些植食性恐龙那种额外的连接装置,而是在下颚的中间,有一个能够让下颚弯曲的活动关节,当双颚咬住东西的时候便会紧紧地钳住猎物,而霸王龙就有这种下颚!

霸王龙还有一些有趣的地方,比如始盗龙具有5个“手指”,而后来出现的食肉恐龙的“手指”数则趋于减少,到了最后出现的霸王龙等大型肉食性恐龙只剩下两个“手指”了。再如,始盗龙的腰部只有三块脊椎骨支持着它那小巧的腰带,而当后来的恐龙越变越大时,支持腰带的腰部脊椎骨的数目就增加了。

现在,在霸王龙的发现地附近,仍然有霸王龙时代的针叶植物和它的亲缘植物,当时的景物和佛罗里达州或佐治亚州南部相类似,这个区域有些小树,高约15~30米,树干直径不到0.3米。在霸王龙生活的时代,现代的各科植物都已经出现了,且恐龙种类相比侏罗纪减少,所以霸王龙生活的环境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奇特。

名称:霸王龙

存在时期:白垩纪晚期

身长:13米

体重:9吨

食性:肉食性

40.疼爱宝宝的慈母龙

慈母龙的含义是“好妈妈蜥蜴”。慈母龙的化石发现于双麦迪逊组,它是最后存活的恐龙之一,并在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中灭绝。

慈母龙的体型大,身长约6~9米,体重约2吨。慈母龙的脸看着像是鸭子的脸,并拥有典型鸭嘴龙科的平坦喙状嘴,以及厚鼻部。它的喙里没有牙,但是嘴的两边有牙。慈母龙的眼睛前方有小型、尖状冠饰,可能用在求偶季节求偶使用,或作为物种内打斗行为使用。慈母龙的前腿比后腿短,有条长尾巴。慈母龙用四条腿走路,跑步时用两条腿,它跑得很快。

慈母龙是植食性恐龙,它可能生存在内陆环境,可以用二足或四足方式行走,但没有防御物可抵抗掠食动物,除了它强壮的尾巴,以及它们的集体行动。这些慈母龙群体非常庞大,最多可能由一万个个体组成。

慈母龙名字的来源主要是因为其骨架被发掘近于碗状土丘窝巢附近。巢内15只幼体,幼体大约一个月大,它们的牙齿已磨损,说明母亲照料幼体,或者将食物带到巢内,或者带它们到巢外觅食再回到窝巢。在这个证据发现之前,大多数的古生物学者都认为恐龙留下其幼体自我存活,就像今天大多数的爬行动物一样。恐龙妈妈如此爱护自己的恐龙宝宝,于是便将之取名为慈母龙。

慈母龙把小恐龙生在自己的窝里,并且照看自己的孩子。恐龙蛋的形状像个柚子。慈母龙是群居生活的恐龙,恐龙窝都是在泥地上挖的坑,差不多和一个圆形饭桌一样大。在下蛋之前,成年恐龙可能用柔软的植物垫在窝底。雌恐龙在垫好的窝内产18枚至40枚恐龙蛋。

科学家们认为,慈母龙母亲,可能还有父亲,会在窝旁保护着蛋,以免它们被其他恐龙偷走。母亲可能卧在蛋上保持其温暖,当“她”需要离开去吃饭时,则由其他成年恐龙看护着恐龙蛋。当小恐龙出世以后,它们的父母会照顾这些恐龙小宝宝,并喂给它们食物。小恐龙什么都吃,还包括水果和种子。慈母龙父母可能先将坚硬的植物嚼碎,然后再喂给小恐龙。科学家们推测,小恐龙一直在“家”中生活,一直到它们长到能离开家自己出去寻找食物为止。

名称:慈母龙

存在时期:白垩纪晚期

身长:约9米

体重:4吨

食性:植食性

41.戴“头盔”的盔龙

盔龙,又叫冠龙、鸡冠龙、盔头龙或盔首龙,意为“头盔蜥蜴”,是鸭嘴龙科赖氏龙亚科下的一属,生活于约7500万年前,白垩纪晚期的北美洲。

盔龙是一种大型恐龙,身长可达9米,后腿粗壮、脚掌阔大,主要用两只后足行走,尾巴又长又胖。它用后肢站立,身高足可以使它向二层楼的窗户里张望。它的脚趾上没有锋利的爪,所以它无法抵御肉食性恐龙的袭击。如同其他鸭嘴龙类,盔龙的喙嘴是没有牙齿的,但嘴部后段有一些小型、数以百计及相互交错的牙齿,这些牙齿主要是用来压碎、磨碎植物的,并会在损耗后不断更换。

就像其他的赖氏龙亚科,它的头颅骨顶端有高的骨质头冠,内有着延长的鼻腔,一直伸延至冠饰,这可能是用来发声的。科学家推测盔龙能够发出低频的声音,类似管乐器。盔龙头饰的大小不一,曾经一度使科学家迷惑不解。起初他们以为,较小的头盔属于年轻的或雌性个体。实际上,较年幼的盔龙几乎没有头饰,只是在它的眼睛上方有一个小小的突起。

科学家们认为,盔龙的脸上有皮囊。它鼓起皮囊成球状,给恐龙群传递报警信号或用来吸引异性。它还用气囊加大它发出的声音,就像青蛙从它们的喉咙里发出的呱呱声一样。

性情温和的盔龙不是天生的好战者,它们的身上没有盔甲、棘刺和利爪,它们只能依靠敏锐发达的视觉和听觉器官去预防不测。盔龙非常喜欢展示自己,炫耀自己与众不同的头饰和独特的鸣叫声。这些显眼的特征很可能吓唬住对方,使敌手在决定向它发动进攻前三思而行。

由于盔龙有蹼旺手掌及脚掌,所以盔龙很可能会游泳,但游起来的速度肯定很慢。对于它的双腿来说,其笨拙沉重的身体极难机敏地逃脱敌手的捕杀。然而,它可以跳入湖中缓慢地滑向其他地方,以此取胜于不会游泳的肉食性恐龙。

盔龙的第一个标本,是1912年由巴纳姆·布郎在加拿大艾伯塔省的红鹿河附近发现的。除了发现几乎完整的骨骼外,盔龙化石化的皮肤也被保存了下来,它的表皮长得非常凹凸不平。1916年,这些标本连同其他省立恐龙公园的化石被一同运往英国。但运送的船只被德国的改装巡洋舰所击沉,这些化石就此沉入北大西洋的海底。

名称:盔龙

存在时期:白垩纪晚期

身长:约9米

体重:2.8~4.1吨

食性:植食性

42.戴“手套”的赖氏龙

赖氏龙又名兰伯龙,意为“赖博蜥蜴”,是鸭嘴龙科的一属,生存于白垩纪晚期的北美洲,约7600万年前到7500万年前。目前已有数个可能种被命名,化石发现于加拿大埃布尔达省、美国蒙大拿州以及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亚州,但只有两个在加拿大发现的种较着名。

赖氏龙的加拿大种身长约9.4米,但窄尾赖氏龙的身长估计有15~16.5米,重量可达23吨。人们还在数个标本上发现了鳞片的痕迹。赖氏龙的手有四个手指,缺乏拇指;小指能够用来操作物体;中间三指有蹄爪,能够联合在一起,显示赖氏龙能够以前肢支撑重量。它每个脚掌只有中间三个脚趾。它的长尾巴有骨化肌腱支撑,以防止尾巴下垂。

赖氏龙最为着名的特征是其头顶的冠饰,但是赖氏赖氏龙和大冠赖氏龙的冠饰并不一样。完全成长的赖氏龙有斧状冠饰,斧状冠饰的刀锋部分是从眼睛前方突出,而把柄部分是从头颅后方延伸出来的坚硬骨棒。斧状冠饰的刀锋部分分成上下两部分,最上缘部分相当薄,随着年龄而缓慢成长。大冠赖氏龙的冠饰把柄部分缩小,而刀锋部分则扩张。

许多科学家认为这些冠饰的功能包括:存放盐腺、增进嗅觉、储存空气或换气用、共鸣器、或是用来辨认不同种或不同性别。鸭嘴龙科的大型眼窝,显示它们具有精确的视力,并为昼行性动物。鸭嘴龙科的听力似乎也很好,它们的听壶修长,类似鳄鱼。这证明它们内耳的听觉部分发展良好。

属于鸭嘴龙科的赖氏龙是种大型的植食性动物,可采二足或四足方式行走,复杂的头部可做出研磨咀嚼的动作。它们的牙齿是不断生长、取代的,构成每群至少百颗的齿系,但只有少数是持续使用的。赖氏龙使用喙状嘴切割植物,并置于颚部旁的颊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