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代言情大学日记之相思情浓
15657600000015

第15章 感悟爱情(3)

第一,自愿性原则。这是由爱情的互爱性特征决定的。互爱就不是“单相思”,不是“一厢情愿”,而是“两厢情愿”,即双方的自觉自愿。这是爱情进步、爱情解放的最主要的标志,也是恋爱应遵循的首要准则。

恋爱必须是男女双方都出于自觉自愿,不能强求。一是对别人不能强求。如果对方不爱你,不愿以建立恋爱关系,会有多种原因,其中有可能是因为对方对你还不够了解,要有意对你进行试探和考验,在互不摸底的情况下一方对另一方追求是正常的,但一旦对方表明了态度,亮出了“底线”,不愿意与你建立恋爱关系,就要适可而止,不要再往前走了,叫做“有追求而不强求”。二是对自己也不能强求。恋爱“一见钟情”的情况毕竟少数,总会有一方主动,一方被动。对于被动的一方,到了一定时候可以服从另一方,但必须是出自内心的自愿。如果自己本来不喜欢对方,由于种种原因使自己不能摆脱,勉强保持恋爱关系,勉强结婚,这同样不符合恋爱的道德原则。

第二,专一性原则。这是由爱情的排他性特征决定的。爱情必须是一男一女二人之间的事,排斥“第三者”。因此,双方一旦建立了爱情关系,都必须专一于对方。一方面,要有接受爱的专一性,即只接受对方一个人的爱请。一旦自己确定了恋爱对象,就只能而且必须把这个已经确定下来的对象施来的爱作为爱情,其他任何人施来的爱都只能作为同志之爱、朋友之爱、同学之爱、同乡之爱等等。这就是爱情与友情的界限。无论其他的人对你怎样好,都必须始终把握好这个界限。另一方面,要有付出爱的专一性。一个人一旦确定了恋爱对象,就只能把爱情献给这个对象一个人,决不能同时又献给另外的人。对其他人的爱,也只能界定在同志、朋友、同乡、同学等等之间友情的范畴。

当然,爱情的专一性不是永恒性或超稳定性,不是说一旦建立了恋爱关系就只能与对方保持到永远,不能有别的选择。专一性是以自愿性为基础的。并不是所有的恋爱都会开花结果。我们反对在恋爱问题上“朝三暮四”,“朝秦暮楚”,频繁更换恋爱对象,被别人讥为“恋爱专家”、“花花公子”、“风流女人”,同时也不是说非得“从一而终”,“一棵树上吊死人”。这就看你如果把握了!

2、恋爱应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

恋爱作为人的一种行为,它同人的其他行为一样,不仅要遵循一定的行为原则,同时要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

首先、两性相爱,忠贞不渝

恋爱双方彼此忠贞,这也是由爱情的专一性、排他性、纯洁性所决定的。忠贞,实际上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意思。其一,是对对方忠诚、诚心诚意、实心实意、一心一意,没有二心,没有参假。反对“心猿意马”,反对“身在曹营心在汉”,反对“吃着碗里望着锅里”。其二,是对对方的坚贞、坚定、执著,一旦建立了恋爱关系,双方都要认认真真对待,不能儿戏,要坚定信念,树立信心,执著地追求,无论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不放弃,不退却,始终如一地爱着对方。反对“见异思迁”,反对“朝三暮四”,反对“墙上一兜草,风吹四下倒”。

忠贞不渝是以爱情的纯洁性为基础的。所谓纯洁性,就是无私地爱着对方这个人,爱这个人的容貌、身段、风度、才华、品德等等属于这个人本身的东西,不能夹杂这个人以外的别的什么东西,如金钱、地位、房子、家庭条件等,一旦有了这些因素,爱情的纯洁性就受到了玷污,爱情是不能持久的,也不可能做到真正的忠贞不渝。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出了名以后,许多姑娘向他求爱,信象雪片一样飞来,简直难以应付。其中一位贵族小姐在信中列了一个绝妙的公式:“你有一个美丽的名誉,我有一个高尚的地位,二者加起来,再乘以万能的黄金,足以使我们建立起一个天堂都不能比拟的美满家庭。”杰克看了信以后,幽默地回信说:“根据你列出的那道爱情公式,我看还要开平方根才有意义,我们两个人的心就是爱情的平方,可是很遗憾,开方的结果确是负数。”杰克明确地告诉这位阔小姐:爱情不是名誉加金钱!

我国元代著名画家赵孟頫,看到别人娶了妾,也想娶一个。妻子管夫人看透了他的心思,就写了一首《我侬词》:“我侬两个,特煞情多!譬如将一块泥儿,捏一个你,塑一个我。忽然欢喜啊,将它都打破,重新下水,再团再炼再调和,在捏一个你,在塑一个我,那期间,那期间,我身子里也有了你,你身子里也有我。”这就是说两个人好得还不能再好了,象一个人一样!赵孟頫看了,十分惭愧,立即打消了娶妾的念头。

说爱情应该纯洁、纯真,不能夹杂名誉、金钱、地位、财产等等,但又不是说这些因素一点儿也不考虑,一点儿也不考虑是幼稚的,因为这些东西确实对爱情有制约作用。关键在于对待这些因素的态度,不能以爱情为幌子,图谋对方的这些东西。

第二,两情相爱,不忘相互关心

一男一女建立了恋爱关系,实际上已经建立了一种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在恋爱时期,这种权利与义务不是靠法律规定的,而是一种约定俗成,属于道德的范畴。所谓权利,是双方都有爱的权力、接受爱的权力、相互选择的权力。所谓义务,是双方都有尊重和理解对方的义务、关心和帮助对方的义务、保护对方的义务。我们平时经常讲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在爱情关系中,则更加需要给对方以理解、尊重、关心与帮助。要理解对方的心情,理解对方的处境,善解人意;要尊重对方的人格,尊重对方的一切,不能总是我行我素,甚至凌驾于对方之上;要关心对方的学习、工作、生活以及身体健康;要尽可能地在对方困难的时候给予帮助;要在对方受到伤害的时候予以保护。

马克思与燕妮可以说是爱情的典范。马克思政治上受到迫害,生活上遇到困难的时候,燕你总是能同马克思同甘共苦,更多地给马克思以关怀、体贴、鼓励。马克思给他女儿的信中说,如果没有燕妮,那么,马克思也就不成为马克思。恩格斯赞扬他们说:“无论在苦难、斗争,或是在失望的时候,他们总是快乐的一对。”

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见真情。那种在对方飞黄腾达的时候,在对方经济宽裕的时候,在对方花容月貌的时候,在对方身体健康的时候,对人家说不完的情道不尽的爱,一旦对方前程受挫了,经济拮据了,青春过去了,身体有病了,恩爱也就完结了,根本不讲责任和义务,这是很不道德的。

第三、两情相爱,不忘社会责任

爱情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绝不仅仅是一男一女两个人之间的事,双方不仅对对方负有义务和责任,同时又都对社会和他人负有义务和责任。恋爱双方既要想到对方,又要想到他人,想到社会,想到国家。两人相爱,不能妨碍他人,妨碍社会,不能若无旁人,不能伤风败俗。有的人在众目睽睽之下做爱,这不符合中华民族的习俗,就是伤风败俗。当爱情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发生矛盾时,应该牺牲爱情,以国家和民族大局为重。革命战争年代,许多人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抛家舍子,连自己的生命都不要了,还要什么爱情!正如裴多斐所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爱情是以结婚为目的的。一旦成婚,就建立了家庭,这就要求双方共同遵守家庭道德,包括赡养老人,抚养后代,同时还要善待亲朋。这叫“爱屋及乌”,爱你所爱的人,也要爱你所爱的人的周围的人,包括对方的所有亲朋好友。爱老人,爱子女,爱亲朋好友,这是爱情的自然延伸,是高尚爱情、高尚人格的体现。

五、恋爱的时机与择偶标准

1、恋爱的时机

我们不提倡年轻人过早地涉足爱情生活,但也不是说越晚越好。这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不可能千篇一律。那么,究竟什么时候可以开始恋爱呢?

第一,待到心理发展相对成熟时

在青春时期,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不平衡的,生理发展相对较快,成熟较早,而心理发展相对滞后,成熟较晚。人从出生到成熟,一般经过两次发育高峰,一是婴儿期,即出生一个月到一周岁左右,二是青春期,其中以青春初期(13—14岁)发育最显著。到了大学时代,虽然仍处在青春期内,身体仍在发育之中,但已经过了发育的高峰期,身体发育趋向成熟。但是,心理发育还远没有到到成熟的程度。自我意识已经形成,但需要进一步强化;情绪情感相当丰富,但又相当不稳定;气质性格已经显现,但还没有定型。从性心理上看,对异性特别敏感,性接近的意识以及在异性面前展示自己的欲望相当强烈,但往往冲动大于理智,理想主义大于现实主义,经受挫折的心理能力严重不足。由于这些特点和弱点,大学生出现心理障碍的不在少数,有的甚至发展成为心理疾病。这时,你对待恋爱问题就要持特别慎重的态度。当你自我感觉自己的心理发展比较成熟时,就可以郑重其事地恋爱了。

第二、待到人生观相对稳定时

人生观是对人生价值、人生意义、人生理想、人生幸福等一系列有关人生问题的看法,其中最主要的是人生价值问题,即人的一生怎样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在青春时期,对人生的根本问题已经有所认识,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这个认识是不成熟、不稳定的,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由于人生观的不成熟,不稳定,对恋爱、婚姻、家庭以及其中的责任和义务等等的认识也往往不成熟,不稳定,甚至会出现偏差。在偏差的观点指导下恋爱,恋爱自然会出偏差。当你自我感觉对人生的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对恋爱、婚姻、家庭、幸福等问题有了比较正确和稳定的认识时,就可以郑重其事地恋爱了。

第三、待到社会阅历相对丰富时

社会阅历就是社会生活经验。年轻人涉世未深,思想单纯,这是优点,但缺乏分析判别能力,容易感情用事、意气用事、简单从事,有自身的弱点。恋爱生活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它与其他社会生活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恋爱经验首先是立足于其他社会生活经验,有较为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作储备,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验,恋爱才有经验基础。如认识人、了解人、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体贴人、帮助人,处理好人际关系等等,这些都是与人交往的经验的积累,有了这些经验积累,在恋爱时就有了较多的自由,就比较能够驾驭恋爱生活。恋爱活动本身可以积累恋爱经验,但人的恋爱是十分慎重的事,不允许试验,不可能象在实验室做试验一样,先做试验,取得经验,再去正而八本地谈恋爱。有的人不善于交往,一说话就脸红,或者生硬死板,直来直去,或者总是处于被动,“守株待兔”,缺乏起码的交往的能力,恋爱时自然就捉襟见肘了!社会生活经验,不仅仅表现在交往方面,包括对所有社会生活的体验,多方面生活经验的积累。当你有了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时,就可以郑重其事地恋爱了。

第四、待到经济条件相对允许时

恋爱是一种高级精神活动,但又不能一点不要物质条件。大学生仍处在纯消费时期,物质生活来源主要靠家庭、靠社会,本人一般没有经济收入,那么你在恋爱时,双方的经济条件你不得不考虑进去,首先是从自己的经济条件现实出发对待和处理恋爱问题。有的人为了取得对方的一时欢悦,不是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是量力而行,而是“打肿脸充胖子”,弄的入不敷出,这是不能长久的。

2、择偶的标准

正值妙龄的青年,谁都渴望找一个称心如意的终身伴侣,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心中编织着自己未来伴侣的偶像。尽管人与人的美梦不尽相同,不存在固定的标准和固定的模式,但也不是没有一点共同性可言。任何人在选择恋爱对象时,都不可能脱离现实社会生活的实际,不可能脱离个人各方面条件的实际,都必须从这两个实际出发,确定自己恋爱对象的条件和标准。就一般而言,人们在选择恋爱对象时以下这些问题是要加以考虑的。

第一、人生观和理想的共同性

人生的真正价值、真正意义不仅仅在于爱情,而主要的在于对事业的追求和事业的成就,事业感、事业心就是理想与信念的具体体现。因此,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这是爱情的思想基础,也是爱情的首要基础。双方有了共同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想和信念,在对理想和事业的追求中就能够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志同道合,比翼双飞。真正的爱情,决非单纯的“情的冲动”,更非金钱、地位、荣誉等的吸引,而是对共同理想的追求和思想的一致。共同的思想基础使爱情生活充满积极向上的活力,闪放出最耀眼的光彩,使双方感情日益升华和趋于完美。如果双方缺少这种思想基础,在对待国家、社会、集体、他人、家庭、事业等一系列问题上就会产生较多的分歧,必然影响爱情的和谐发展。

早在1942年,邓颖超就在《新华日报》上发表过一篇专门谈论恋爱与婚姻的文章,她在谈到择偶的标准时,把“具有一致的思想,共同的信仰”作为第一个标准。那时国难当头,民不聊生,年轻人的理想就是救国就民,恋爱与婚姻应该把有没有这种共同的理想作为首要条件。她说:“最理想最合理的婚姻,彼此应志同道合,可以同心协力,为实现共同的目的而努力奋斗,这是最重要的条件。”在中国革命史上,许多男女以献身革命为共同的思想基础,演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创造了许多革命的爱情典范,象******与杨开惠,周恩来与邓颖超,瞿秋白与杨之华,廖仲恺与何香凝,还有在刑场上举行婚礼的周文雍与陈铁军,被称为“江姐”的江竹筠与彭咏梧,举不胜举,他们爱情与事业的完美统一,留下千古佳话。

今天,我们处在和平年代,我们倡导的价值观是为人民、为社会多作贡献,我们的共同理想就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就是我们共同的思想基础。青年人在择偶时,应该首先并且着重考虑对方有没有这种思想基础,尽量找一个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作为自己的伴侣。假如两个人在个人追求上是“对头火车,各跑各的道”,终究是要分道扬镳的。即使是勉强结合,那也只是凑合,以后生活的道路将是平庸、苍白、甚至是布满荆棘、坎坷不平的。

第二、气质和性格的相近性

在我们日常用语中,“气质”与“性格”的意思差不多,同“脾气”的意思相近。但从心理学角度,这两种心理特征既有共同之处,又有明显不同。相同之处是,二者都是个性心理的重要方面,并且都是在一定生理条件的基础上,受社会实践的影响逐渐形成的。不同之处是,气质更多地受到个体生理条件的制约,主要表现在情绪体验的快与慢、强与弱、隐与显、以及动作的灵敏与迟钝等方面;性格更多地受到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主要表现在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方面。气质与性格是相互渗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