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转念的力量
1565500000009

第9章 合而为一(1)

把身体和灵魂合而为一

佛陀在《十地品》的第五地(难胜地)里说,菩萨“善知俗谛,善知相谛,善知差别谛,善知成立谛,善知事谛,善知生谛,善知尽无生谛,善知入道智谛,善知一切菩萨地此第成就谛,乃至善知如来智成就谛”。又说菩萨是以十种平等清净心来觉知这些道理的,“所谓于过去佛法平等清净心,未来佛法平等清净心,现在佛法平等清净心,戒平等清净心,心平等清净心,除见疑悔平等清净心,道非道智平等清净心,修行智见平等清净心,于一切菩提分法上观察平等清净心,教化一切众生平等清净心”。

佛陀又说菩萨“为利益众生故,世间技艺靡不该习”,在第五地所描绘的是一种非常难以达到的和谐境界。一方面,明白世间的一切差别,另一方面,又明白其实并没有任何差别。一方面,理解世间的道理,另一方面,又明白究竟的道理。一方面,做一个世间的俗人,另一方面,又做一个出世的高人。世间形形色色,处处是边界,处处是墙壁,每个人活在仿佛完全不同的天地里,彼此间难以逾越,难以沟通。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活在一个一个碎片似的场景里,而没有意识到整体的存在,没有意识到源流的脉络。我们划分了各种界限,比如国家的界限、民族的界限、性别的界限、善恶的界限、爱恨的界限,等等。然后,我们又根据这些界限划定了价值判断,这是好的,那是坏的。我们从小不知不觉接受了这些界限以及价值判断,渐渐形成了一套习惯的思维方式,一看到什么,马上就会下一个结论,然后马上就下一个判断。我们自己的生活也是这套成见的结果,因为活在各种概念里,活在非此即彼里,所以,我们常常会觉得处于困境,没有办法动弹,没有办法自由地行走。

其实,并没有什么困境,而是我们的偏执造成了各种困境,我们偏执于各种差异性里,偏执于我们认为好的那一端,结果是把自己的天地弄得越来越狭窄。所以,佛陀说,你要看到差别,同时又看不到差别;做一个世间的俗人,同时又做一个出世的高人。佛陀的意思是,你要活在存在里,而不是活在某种碎片里;你要活在大海里,而不是活在某个小沟里。这是一种很高的智慧,把各种分离的事物整合起来的智慧,把各种相互矛盾的事物整合起来的智慧。在世间,处处是分别,处处是分别带来的执著。在生与死之间,我们执著于生;在快乐与痛苦之间,我们执著于快乐;在长久与短暂之间,我们执著于长久;在故乡与异乡之间,我们执著于故乡;在强与弱之间,我们执著于强……

如何超越这种分别心?如何超越这种攀缘心?我试着用一句话作为答案:活在世间,有一点谋生的技艺,再有一点信仰,就可以通行无碍了。活着就那么简单,你不需要多么复杂的谋生能力,不需要多么复杂的谋生技术,只需要一点点小小的能力就可以了。就像佛陀对一个弟子说的,你总会扫地。是的,只要你会扫地,你就不会挨饿,不会挨冻。活着就那么简单,你不需要读多少深奥的哲学书籍,不需要去思考多么深奥的哲学命题,不需要去作什么评判,只需要一点点小小的信仰就可以了。就像佛陀说过的,你只要相信有一个极乐世界就可以了;或者,你只要相信因果报应就可以了。

生活,是一件简单的事,如果你有内在的信仰,那么,不一定非要绞尽脑汁才能活好,不一定非要挣千百万元才能活好,不一定非要当个什么官、弄个什么学位才能活好。哪怕你只是替人扫地,替人看门,你也能够活得很自在。

有一点点谋生的能力,有一点信仰,这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对于任何人而言,都很简单。为什么如此简单的活法就能超越分别心?就能超越攀缘心?因为虽然简单,其实并不简单。技艺是为着身体的,而信仰是为着灵魂的。如果你只是为满足身体而活,那么,就无异于动物;如果你只是为着灵魂而活,那么,就无异于神仙,而神仙并不存在。为着身体而活,同时也为着灵魂而活,意味着为着一个整体而活,意味着合而为一--把身体和灵魂合而为一。这是一条重要的法则,把身体和灵魂合而为一,你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你才能成为存在的一部分,而不是成为一种变异。我领会佛陀说的,做一个世间的俗人,同时做一个出世的高人,其实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意思,不过是让你回到简单的生活里,做一个完整的人。

那么,如何用合一的念头让自己成为完整的人?

不一定非如此不可

合一的念头让你看到一个整体,让你看到所有的道路,让你在混乱的尘世、混乱的似乎相互矛盾冲突的尘世看到清晰的脉络,看到寂静和明净。当出现所谓的困境,好像只有一条路可走的时候,好像非如此不可的时候,不妨安静下来,把各种纷乱的念头整理清楚,穿透各种纷乱的现象,找到那个统一的东西、那个根本的东西,你一定会发现,任何时候并不都是非如此不可。

一个二十六七岁的女孩子,总是闷闷不乐,问她为什么?她说很想把自己嫁出去,但总是遇不到合适的人。在她的观念里,嫁人非常重要,只有嫁了人结了婚才是正常的生活。她把生活分成了已婚和未婚两种,并且很固执地认为未婚的生活不是好的生活。因此,她就总是郁闷。实际上,单身,或结婚,不过是两种不同的生活状态,各有各的活法,各有各的难处,也各有各的好处。但是,一般的社会观念把这两种不同的生活状态作了优劣的区分:婚姻意味着完整,意味着正常;而单身意味着孤单,意味着反常。你接受了这种观念,并且固执地持有,于是,单身的状态让你觉得难堪,让你不能领略生活的乐趣。

如果遇到离婚,这种观念就更加带有伤害性。离婚本来不过是一种正常的生活状态,有相爱、有结合,也就会有不爱、有分离,是自然的人生经历。但是,社会观念设定了婚姻只能结不能离,设定了长久的婚姻是好的,而分开的婚姻是不好的。于是,离婚对于很多人来说,本来已经是一种痛苦的经验,再加上社会的偏见,就更加痛苦。我非常赞同一位美国女性主义学者说的:真正对孩子造成伤害的,并不是父母离婚这件事本身,而是社会对离婚的偏见。那些所谓的婚姻专家或情感专家,不断地在宣扬离婚对孩子一定会造成伤害的陈腔滥调,这种陈腔滥调才对孩子构成了真正的伤害。

孩子的成长,其实和是否离婚并没有决定性的关联。如果一对夫妻不再相爱,协议离婚,离婚后双方都尽到父亲或母亲的责任;而另有一对夫妻不再相爱,却继续凑合着过日子,但其中的一方总是出轨,总是应酬,很少关心孩子,你说哪个家庭的孩子更受伤害呢?孩子是否健康成长,关键在于父母是否尽到了责任,而不是父母是否维持了一个表面上的家庭。

对于婚姻的偏见,会让很多人生活在不愉快里。能否遇到彼此相爱的人,能否让婚姻天长地久,其实都不是我们自己能够控制的。很多时候你爱他他却不爱你,很多时候他爱你你又不爱他;很多时候你一生一世了另一半却中途脱轨了,很多时候另一半一生一世了你却中途脱轨了。这些都是自然的成长的历程、自然的人性的经验,其实,并没有好与坏。我们把一个整体的东西分裂成了两个面,然后,执著于其中的一面,痛苦就产生了。如果你非要追求一个完美的婚姻,那么,已经注定你走上了一条痛苦的道路。想改变这种痛苦,并不是去追求完美的婚姻,而是改变我们对于婚姻的观念,接受一个整体的男女关系,接受一个整体的婚姻状况,无论处于哪一面都不能剥夺我们对于生活的享受。

为什么一定要结婚?为什么结了婚一定要长长久久?男女的问题困扰着我们。有很多的情感专家,每天在时尚杂志上或图书里,告诉人们如何才能有完美的男女关系,告诉人们如何追求到优秀的男人或漂亮的女人,如何维持一个幸福的婚姻,诸如此类。但是,这些诀窍,这些幸福的法门,好像并不能真正有效。无论怎么样,婚姻永远有婚姻中的问题,恋爱永远有恋爱中的问题。只要你去恋爱,只要你结婚,你就无法避免这些问题,只能面对这些问题,接受这些问题。

换一种思路,不要再去追求完美的恋爱或婚姻,而是去体验一种生命的状态,激情的状态,依恋的状态,思念的状态,厌倦的状态,分离的状态;换一种思路,不要陷于某一种状态里,不要陷在激情的状态里,不要陷在厌倦的状态里;换一种思路,把这种种貌似混乱对立的状态统一去看待,看清其中的脉络。其实,爱也罢,恨也罢,都来自于男人和女人的分别。因为有男女之别,所以,衍生出无穷无尽的爱恨情仇、无数的悲欢离合。因为我是一个女人,所以就活在女人这个概念里;因为我是一个男人,所以就活在男人这个概念里。因为我是一个女人,所以我应该小鸟依人,应该嫁个可靠的丈夫,等等;因为我是一个男人,所以我应该勇于担当,应该娶个温柔的妻子,等等。

男人与女人,有自然的差别。但是,不要忘了,在最初的最初,并没有男人或女人,只有胚胎;在最终的最终,并没有男人或女人,只有尘埃。即使在最初与最终之间,男人和女人都是人。换一种思路,不要总是折磨自己要求自己做一个好女子,等着一个好的男子来爱;不如很轻松地做一个人,像一个人那样活着,有好的男子相遇就和他相爱,没有好的男子相遇就和自己相爱。换一种思路,做一个女人,做一个男人,但同时也做一个人。换一种思路,把男女合起来,成为一个人。试试看,沿着这样的思路,是否会从婚恋的烦恼里解放出来?

我们把自己固定在男人的身份,固执地要找到一个女人;我们把自己固定在女人的身份,固执地要找到一个男人。但我们忘了,男与女合起来就是人,因此,每个人的内部其实都有一个女人和男人。有人说,幸福的事是有盗不走的爱人。如果你认为爱人盗不走才是幸福,那么你注定不会幸福,因为爱人盗得走盗不走不是你能够控制的。你能够控制的只是你自己,你可以让自己像一个人那样活得意味盎然。你决定不了你和别人是否能够一直相爱、一直有趣,但你可以决定你自己是否能够一直有信念、有情趣;你决定不了别人是否愿意和你一起去看风景,但你可以决定自己是否愿意随时去看风景。

即使有人愿意和你一起在人生的路上同行,你也不能依靠他的腿,不能依靠他的眼睛,你还是要靠你自己去走、去看,靠你自己把路一步一步走完。很多时候是我们陷在了某些概念里,男与女的概念,关于男人应该怎么样,关于女人应该怎么样,关于婚姻应该怎么样,关于恋爱应该怎么样……很多时候这些概念带来束缚,成为牢笼。

这是问题的核心,我们活在一个一个的概念里。我要做一个女人或男人,我要做一个妻子或丈夫,我要做一个教授,我要做一个局长……有没有发现,我们人生的历程就是概念的历程,就是不断去获得某种概念的历程。我们把自己框在某个概念里,然后,我们就把这个概念当作了全部的世界。再进而,我们把这些概念延伸,分成了两个世界,一个是好的,一个是坏的;一个是成功的,一个是失败的。比如,结婚就是好的,离婚就是坏的;恋爱成功就是好的,恋爱失败就是坏的。我们生活在一个一个的概念里,同时,我们又生活在一个二元分裂的世界里,一个非此即彼的世界里。

我们所执著的概念,我们所惯性思考的非此即彼的二元分裂模式,造成了我们的偏执,造成了我们的神经症,把我们置于一个一个的困境里。困境这个词,形容人生很困难的境地:困在某个状态里面动弹不得。有些困境是客观的遭遇,比如,你掉在了悬崖的壁缝里,或者掉在了井里,那么,只能看运气,或许别人会救你出来,或许你自己遇到了一个什么契机把自己救了,但也可能因此丧生;遭到这种困境,只能认命。但大多数时候,是你自己陷在了某个观念或思维的结上,绕不出来,是你自己把自己困在了某个囚笼里。其实,你很自由,并没有什么问题,但你的念头困扰了你,让你无法开心、无法舒坦。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无路可走,但只要转换一个观察的角度,转换一个念头,就会发现,在概念之外有无数的道路,在非此即彼之外有无限的世界。并不是非如此不可,比如并非一定要结婚,并非一定要生孩子,并非一定要买房子,并非一定要……

不一定要按照概念去活着

合一的念头让我们看到概念,同时看到概念之外的东西;合一的念头让我们理解语言,同时又领悟语言之外的东西。时时有这样的念头:存在并非只有概念,并非只有语言,并非只有人类,在概念之外,在语言之外,在人类之外,有多少无限的存在呢?怀着谦卑的心,去领悟这之外的广大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