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转念的力量
1565500000006

第6章 悲天悯人(2)

读小学时,有同学每天拿了什么东西上交给老师,说是捡来的,而实际上这个东西是他自己的,他这样做不过是为了获得“拾金不昧”的表扬。又有同学每天走路的时候帮助附近的盲人过马路,当然,一定会让老师知道,目的是为了加入“红小兵”。这是非常可怕的教育,造就了非常功利的人,也造就了非常会算计的人。

经常听到有人在感慨:某某人当年落魄的时候我帮了他,现在他对我却如此冷淡。滴水之恩,当以泉报,这是我们自己接受了别人帮助时应该要求自己的;但我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却完全不应当这样要求别人。如果你帮助别人的时候心里头怀着一点期待,那么,你就是在自寻烦恼。更重要的,如果你有所期待,那么,你就是在做投资,并非行善,更不是悲悯。

不仅不要有贪图回报的念头,甚至连一点点的犹豫或借口都不要有。佛山发生的小悦悦事件,过路的十八个人,见到一个垂死的女童,没有人伸出援手,甚至没有人打电话。有报纸采访了这些人,他们都说害怕。害怕什么呢?害怕陷阱。这里触及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全民性的道德滑坡。我们并不能回避这个问题,不能回避何以同为华人,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华人就有正常的道德,而在大陆,人与人之间几乎失去了互信?这种害怕并非空穴来风,确实有人因为去扶摔倒的老人,反而被老人诬为故意推倒而要赔钱。确实,我们不忍一下子就去指责个人,这个事件里有大环境的复杂因素,不应该让个人来背负社会的十字架。

不能出于义愤而把很多问题一股脑儿归结为个人的道德、信仰、素质,很多的问题其实是管理的问题,是法律的问题,是制度的问题。只有在一个可以说真话,可以让好人最大限度地获得价值感的制度里,才能真正为道德感的建立提供一种社会的氛围。

当我看到小悦悦事件的报道,首先想到的是:如果我自己在场,我会怎么样?然后,我再思考那些路人的冷漠是出于什么原因。指责、谩骂是容易的,但是,并不能解决问题,也不能安慰死者。这个事件确实引发出一系列的思考,关于中国社会的道德问题、关于儿童的监护问题。有些是社会层面的,有些是政府层面的。

但是,不管怎么样,不管这个社会怎么样,不管这个制度怎么样,都不能成为冷漠的借口,更不能成为我们作恶的借口。别人冷漠就让别人冷漠好了,别人作恶就让别人作恶好了,我自己在我的范围里,一定不能见死不救,一定不能助纣为虐。如果大家都只是在慷慨激昂地批判社会,批判别人,而不是从自己的行为上开始,那么,这个社会就不会有变好的一天。如果觉得这是制度的问题,如果你是体制内的人,那么,就应该在你的岗位上去改变。比如,不敢说真话,但至少,可以不说假说,不说奉承的话。可怕的是内心非常厌恶,下班以后在朋友家人面前天天抱怨,但一到单位,就做自己所厌恶的事。

其实,并不需要激烈的革命,不需要激烈的抗争,用德国思想家汉娜·阿伦特的说法,如果你认为这个社会的制度发生了问题,你只要拒绝支持,就能把“公民中潜存的不服从的力量”充分发挥;不需要积极的抵制或社会运动,就可以改变这个社会。靠的是什么呢?是个人的良知。

因着良知,任何借口都不能成为借口。就算在地狱,就算在无尽的黑暗里,都要怀着对于光明的信念,都让自己成为光,去温暖别人,这就是悲悯。就算所有人都相信魔鬼,只有你一个人相信天使,天使仍会眷顾这个世界。如果你不再相信天使,那么,你就可能成为魔鬼;在黑暗里,如果你不相信光明,那么,你就只能在黑暗里沉沦。

悲悯意味着一种高度

当我们面对别人的不幸,最低的要求是不能有幸灾乐祸的念头,其次是不能有居高临下的念头,再次是不能有贪图回报的念头。只有去掉了这三种念头,悲悯的念头才有可能生长。不幸灾乐祸,不居高临下,不贪图回报,其实,都意味着一种距离,既感同身受,而又置身事外。《十地经》里,佛陀描述了这种微妙的距离感。佛陀说,菩萨观照有为法的真实相,所谓无常性、苦、不清净、不安稳、败坏、不久住、刹那生灭、不是从前际生、不是向后际去、不是在现在住。又观照到这有为法无可救补、无所依靠,和忧悲、苦恼同在,被爱恨系缚、愁戚旋转没有停止的时候,贪、嗔、痴的火焰燃烧不息,就像幻影一样,其实并不真实。菩萨观照到有为法的这些面目之后,对于一切有为产生了厌离之心,执意趋向佛的智慧,照见佛的智慧不可思议、无苦、无量、没有杂染、没有烦恼、没有忧愁,得大畏而不会退转,能救拔无量苦难众生。菩萨因为见到如来智慧中无量的利益,见到有为法中无量的疾患,于是对于众生生发了十种哀悯之心。

佛陀在此描述了这样的轨迹。首先,菩萨发现了这个世间苦的真相;然后,又领悟到了脱离苦的真理,获得了大彻大悟的觉悟的智慧;然后,再回头看到众生在受苦,于是,有了悲悯之心。这个轨迹显示了,悲悯不是一般的同情,更是一种高度,是站在高处往下看。但这个高,不是居高临下的高,而是思想的高度;不是态度的傲慢,而是思想的开阔和深邃。就好像看戏剧,剧中人相互都不知道某种秘密,而台下的观众知道得一清二楚,于是,会着急,会觉得戏里的人物愚昧。

悲悯心也是如此。你已经明白了这个世界的一切,其实都是无常,一切的欲望带来的都是污秽;你已经明白了一切的生起,最终的结果在哪里;你已经明白了一切的执著,产生的都是烦恼,一切的努力都将归于虚无;你已经明白了最终的道路在哪里。但是,你周围的人不明白,还在欲望的旋涡里轮回,还在身体的波涛上追求那虚幻的华美,你看着他们,犹如一个过来人看着那些又在重复你经历过的一切的那些年轻人,犹如父母看着不懂事的孩子。

一位老和尚爬上阳明山,俯瞰台北市的全景,见到的是在红尘中忙碌、奔跑的形象,蚯蚓似地挤作一团,不禁潸然泪下。我懂得他注视时的那一份悲悯,为别人也为自己。只有在高处,你才能幡然明白人在世间跌爬的姿势,以及人在天地间的渺小,才会有“笑看无限往来人的胸怀”。

所以,佛陀说,菩萨会生发十种哀悯之心,针对的是所有的众生。佛陀说,见到众生孤独无依而生哀怜之心;见到众生贫穷而生哀怜之心;见到众生被贪嗔痴三毒之火燃烧而生哀怜之心;见众生有牢狱之灾而生哀怜之心;见众生被烦恼长久覆障而生哀怜之心;见众生没有敏锐的观察智慧而生哀怜之心;见众生对于善法没有追求之心而生哀怜之心;见众生没有解脱诸苦的方法而生哀怜之心。

如此说来,你要哀怜的几乎是所有的众生,无论皇帝还是亿万富豪,谁没有烦恼呢?谁没有贪嗔痴呢?你能够看到他们的烦恼,看到他们的贪嗔痴,是因为你已经跳了出来。因为已经跳了出来,你已经跳出了你所在的单位,在一个更广阔的视野里看你的同事,你会摆脱个人的恩怨;你已经跳出了你所在的城市,在一个更广阔的视野里看城里的居民,你会摆脱你的成见……你已经跳了出来,你站在宇宙的视野里看待人类及一切的生命,你理解他们的宿业、他们的痛苦,你愿意尽你的能力带他们脱离苦海,这就是悲悯的念头。

如此说来,前面说的比我好的人,或比我差的人,不是合适的说法。我再穷,还有比我更穷的人;我再富,总有比我更富的人。这些世间的标准没有什么意义,一旦你跳出这些框框,你就会觉得所有的人、所有的生命都在受苦。面对这些受苦的生命,你不会有任何的借口或推托。有一个佛教故事你一定非常熟悉,就是以身饲虎。老虎饿了,佛说,没有问题,你把我吃了。这就是佛的空无一物,什么都不粘着、不贪恋、不执著;这就是佛的悲悯,那念头里完全没有自己,只有众生的苦难,只有一颗救拔众生出离苦难的心。

因为懂得,所以心存悲悯

如果世界的本质是苦,那么,悲悯的念头是我们化苦厄为幸福的一种法门。《十地经》里,佛陀说,悲悯心会让你没有怨恨之心,没有对立之心,没有障碍之心,没有烦恼之心。慈心遍达一切地方,穷尽法界、虚空界,遍在一切世间,住在悲、喜、舍之中也仍然如此。佛陀又说,菩萨见到众生无量的苦恼,就发出大精进愿心:我要去救助众生,我要让他们脱离苦海,我要让他们清净,我要让他们得到救度,我要让他们作善业,我要让他们安稳地住在世上,我要让他们得到欢喜,我要让他们明白佛法,我要让他们调伏自己的心,我要让他们修成涅槃。

佛陀又说,想要让众生脱离苦海进入涅槃,需要无障碍的解脱智慧;而要获得无障碍的解脱智慧,需要如实地觉察观照一切的现象;而要如实地觉察观照一切的现象,需要没有行受没有生灭的智慧的光芒;而要获得智慧的光芒,需要禅定中善巧决定观察的智慧;而要有善巧决定观察的智慧,需要多闻佛法而受持。

做一点善事很容易,但悲悯的情怀并不容易。悲悯的念头里,没有一点点自己的优越感,没有一点点居高临下,没有一点点贪图回报的念头。我帮助这个受难的人,就像在帮助我自己;我同情这个受难的人,就像在同情我自己;我懂得他所遇到的一切,所以,心生悲悯。

懂得什么呢?懂得只要流连在这个世间,那真实的黑暗面就伴随着生命展开:无常、苦、不清净、不安稳、败坏、不久住、刹那生灭、不是从前际生、不是向后际去、不是在现在住。没有什么能够拯救,没有灵丹妙药可以让你长生不老,没有什么心理治疗可以让你的爱天长地久……只要还流连在世间,就不可救补,就无所依靠。是的,无所依靠。为什么有一首歌非常流行,打动了很多人?因为歌词里有一句: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不仅仅我,其实所有的人,都老无所依,能依靠什么呢?

你活着,活在这个世间,你并没有什么可以依靠,跟随你的,是忧愁、悲伤、苦恼,是爱恨交织,周而复始,好像没有停下来的时候。停不下来,在乐与苦之间循环,但最终,所有的乐都是苦。这一切你都懂得。懂得孤独的寂寞、荒凉。懂得贫穷没有灵性,在为了温饱的奋斗里,我们失去的往往不只是尊严,还有灵性。到处是纸醉金迷,到处是贫穷困苦,很多人在饥饿的边缘挣扎。每天有穷人突然成为富人,也有富人突然成为穷人。这一切你都懂得。懂得很多很多的人活在贪念里,活在怨恨里,活在痴心妄想里。但是他们自己并不知道,所以,总是因为贪念、因为怨恨、因为愚痴而演出着一幕又一幕的悲喜剧或闹剧。你看得很清楚,懂得每个角色何以成为这个角色。

懂得牢狱的灾难背后,有业力的轨迹,有环境的影响,有个人的恶念,你都看得清清楚楚。懂得烦恼是如何的恼人,懂得烦恼何以成为烦恼,懂得一切众生在生死的轮回里流转的痛苦……于是,心生悲悯。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这个懂得,其实就是高出一筹,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所以,你可以俯视别人。因为懂得,所以,无论你是穷困的,还是富有的,无论你是老师,还是服务员,你都能在面对别人的时候心存悲悯。布施给乞丐,帮助贫困地区的儿童,捐款给灾区的灾民,这都是心存悲悯的行为。而在日常生活里,有时我们并不需要钱财的施与,我们需要的只是发自内心的理解,只是一个微笑,就可以给予别人温暖、勇气。

特蕾莎修女说:“今日世界有这么多痛苦……当我在街上找到饥饿的人,我给他一盘米饭、一片面包,我已经满足。我已经排除那种饥饿。但是一个人被隔绝,感觉到不为人所要,不为人所爱,心里充满惊恐--那种伤害,是多么令人无法忍受……所以,让我们经常以微笑彼此相见,因为微笑是爱的开始,一旦我们能彼此自然地相爱,我们就会想做点事了。”

记得大学一年级时,读过一篇小说,名字叫《微笑》,讲一个囚犯放风的时候守候在监狱的铁丝网边眺望远方,突然,有一个中年女子回头朝他微笑了一下,一下子就抓住了他的灵魂。从那一刻起,他开始反省自己的生活,决定出狱后要为自己的理想去努力。果然,出狱后这个人就完全变了一个人。一个会心的微笑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让他找到了自我,这就是悲悯的力量。一个囚犯,一个中年女子,好像完全不相干,但一个微笑,就把他们连接在了一起。我想起黑塞说过的一段话:“每一个人都不仅仅是他自己,他还是与世上诸多事件相交汇的一点。这个交汇只有一次,而这一点独一无二,意味深长,卓越超绝。”

每个人心里都很急

每个人样子都很忙

纷纷扰扰,你追我赶

每个人心里都不急

每个人样子都不忙

从从容容,你来我往

把各种浮躁的念头转化为从容的念头

用从容的念头

给急急忙忙的世界来点晃晃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