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转念的力量
1565500000002

第2章 欢天喜地(2)

比如炒股票,很多人只愿意看到涨,却不愿意看到跌。如果你能够在涨的时候意识到会跌,在跌的时候意识到会涨,那么,也算是领会了世间的真相,就不会活在涨的虚幻愿望里,总是恐惧着跌。真正的问题在于,你只想着涨,却不知道会跌;你只想着成功,却不知道也会失败;你只想着健康,却不知道也会生病;你只想着爱,却不知道也会恨;你只想着幸福,却不知道也会不幸;你只想着前进,却不知道也会后退……

因为不知道,因为不愿意面对,所以,就会恐惧,恐惧生病,恐惧失恋,恐惧死亡……所以,我们恐惧,常常是因为我们不愿意面对真相。如果我们的念头里有真相,那么,无论健康还是疾病,无论相爱还是分手,我们都会平静地对待,平静地接受无常这个真相。只有对于真相的觉知,只有对于世界的整体性觉知,我们才可能真正地活在欢喜心里。

如果我们的念头里有真相,那么,我们就会不再恐惧,我们就有勇气去改变可以改变的,也有决心去接受无法改变的。《十地经》里佛陀用了一个比喻,说是做大生意的人,派人运货往城里去,去之前会弄清楚沿途的各种状况,哪里是安全的,哪里是危险的,要用什么工具,等等,然后上路。佛陀说住在欢喜地的菩萨也是如此,深知最终要去什么地方,深知经过什么路段,有什么危险,深知可为与不可为,深知什么时候用什么交通工具。所以,菩萨每天行走,没有畏惧,只有欢喜。如果人生像一场旅程,那么,我们确实应该明白到底要去什么地方,会遇到什么样的状况,然后,一路走去,满心欢喜。

如果我们的念头能够时时直达真相,那么,时时刻刻,我们在欢喜里,再也没有恐惧,再也没有担心,因为我们已经看到一切的真相,因为我们在一念之间就已经看到了未来、现在、过去三世的真相。因为我们已经看到,所以,我们没有什么害怕的。因为我们已经看到,所以,我们只是在欢喜走路。

不起分别心

但是,为什么我们经常看不到呢?为什么我们经常在真相面前迷失呢?为什么我们常常在真相面前仍然顾虑重重呢?佛陀说,那是因为分别心。什么是分别心?面对事物,我们总是去归类去判断好与坏、美与丑,等等。事物本来只是事物,但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慢慢接受了社会赋予我们的很多观念、意识,这些观念、意识会引导我们去作出价值判断。一个女人只是一个女人,但是,当她从我们身边走过,我们往往会有一个念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依据什么产生如此的念头呢?根据她的衣服品牌、她的容貌等,我们很快就能判断,她是富的还是穷的,是美的还是丑的。如果她是富的,我们可能会嫉妒她,如果她是美的,我们可能会产生情欲;反之,我们可能会轻视她。

每天我们都活在这样细小而无处不在的分别的世界里,我们期待着在这个分别的世界里拥有幸福。但是,恰恰是这个分别心,阻碍了我们对于幸福的感受。为什么呢?因为一旦有分别心就会有比较,有比较就会有攀比,有攀比就会有焦虑。所以,当我焦虑的时候,我会让自己安静下来,平等地看待我正在经历的事情。当我平等地看待一切,看待我自己,我就会感受到泰戈尔说的:无论我是什么,我都是有福的,这个可爱的尘土的大地是有福的。

当我平等地看待一切,不起分别心地看待一切,当我能够像经书上说的:平等看待法界缘起的、事事无碍的六相--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我就可以领略到苏东坡的生活境界:“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因为没有分别心,所以就没有尊卑贫富的区别;因为没有尊贵贫富的区别,所以就不害怕自己会贫穷、不害怕自己社会地位低下。因为没有分别心,所以对于外在的人事就没有什么要求,要求的只是自己;所以眼里没有一个不是好人,也就是惠能说的:不见一切人过患,只见自己的不是。

不见一切人过患,非常重要,意思是对于外界的判断完全没有自己的私心。根本上而言,所谓不起分别心,指的是摆脱了一己私见的判断。如果简单地说对于任何事情不起分别,很容易被人以为没有是非心。而实际上,佛教并非没有是非心。佛教讲究不争,但不争的是个人的私欲。如果我们期待一个更好的自我,那么,我们应当作一个与世无争的人;如果我们期待活在更好的国家,那么,我们应当作一个事事计较的人。不争,是不去争一己的私利;计较,是和一切的不义较劲。

佛教的不起分别心,有两个重要的基点:一是不带自己的私心或社会成见去判断人、事、物,二是对于一切的人、事、物心怀慈悲。所以,一个具有佛教精神的人见到一个乞丐,会立即尽自己的能力去施舍,绝不会担心自己是否受骗了;一个具有佛教精神的人遇到社会不义,一定会奋力抗争,但绝不会使用暴力,即使对于恶者也心怀怜悯。印度的圣雄甘地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如果我们的念头里有平等,有不起分别的心,那么,哪怕我们在为着良善的事业而抗争的时候,也会非常从容柔和而坚忍不拔,对于邪恶或暴力没有任何畏惧;如果我们的念头里有平等,有不起分别的心,那么,我们就不会有任何的攀比而产生高下、贫富、成败等区分,我们不再只喜欢成功而不喜欢失败,只喜欢富裕而不喜欢贫穷……我们将超越各种分别的界域,全然地活在一个整体里。

佛陀曾经教导他的儿子罗睺罗:“一切色,无论过去、现在、未来,还是内在或外在,粗或细,优或劣,远或近,都应该运用智慧,如实看待:这不是我的,这不是我,这不是我的自我。要学会像地那样,即使人们泼给它各种污秽之物,诸如垃圾、粪便、唾沫,它也不表示反感,不以为屈辱。要学会像水那样,即使人们用它冲洗这些污秽之物,它也不表示反感,不以为屈辱。要学会像火那样,即使让它焚烧这些污秽之物,它也不表示反感,不以为屈辱。要学会像风那样,即使让它吹走这些污秽之物,它也不表示反感,不以为屈辱。要学会像空那样,它没有自己的立足之地。”

这是修习不起分别心的最好方法,如果我们时时处处如此修习,那么,“无论愉快或不愉快的接触,都不会进入我们的心,盘踞我们的心”。我们的心,没有分别的念头,只有真相,只有慈悲,只有欢喜。

清净的信仰

菩萨的念头里全部是成佛的方法,全部是成佛的道路,所以,心生欢喜。何以念头里有成佛的道路,就会心生欢喜?我的领会是:念头里有成佛的方法或道路,意味着心中有清净的信仰,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到达终极的目的地。因为这种坚定的相信,菩萨就不再有畏惧。就像经书上说,菩萨是清净的信仰者,坚信释迦牟尼佛指引的各种到达彼岸的方法,坚信能够进入种种觉悟的美妙境界,坚信一切的菩萨道行,坚信如来的智慧、说法、境地、神力。

不去怀疑别人,不去指责别人,只是一心,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行,这就是清净的信仰。不管环境如何,不管别人如何,只管自己走到哪里,都把走过的地方清洁干净,这就是清净的信仰。如果你的念头里有清净的信仰,那么,你在世间就无所畏惧,说走就走,想做就做。

日常生活里,当我们明白一个解脱的道理,或者,只是想去做一件自己喜欢做的事,常常还没有去开始,就会冒出“很难”、“太难了”的念头。然后,这些道理,还有那些美妙的事情,就在“很难”的念头里夭折了。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然后,你就永远在现实的泥潭里跋涉、打转。

莲池大师曾说:“世间一技一艺,其始学不胜其难,似万不可成者,因置不学,则终无成矣;故最初贵有决定不疑之心。虽复决定,而优游迟缓,则亦不成;故其次贵有精进勇猛之心。虽复精进,或得少而足,或时久而疲,或遇顺境而迷,或逢逆境而堕,则亦不成;故其次贵有常永贞固誓不退转之心。高峰‘拼一生做个痴呆汉,定要见这一著子明白’,是之谓真有心丈夫也。又古云:‘三昧不成,假令筋断骨枯,终不休歇。’又云:‘道不过雪窦,不复登此山。’又云:‘不破疑团誓不休。’如是有心,何事不办?”

大意是,世间无论什么技艺,开始学的时候都会觉得很难,好像不可能学会,因而就放弃了,所以,需要有毫不怀疑的信心。有坚定的信心,就可以有清晰的决定。决定了以后,有可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所以,需要有精进勇猛之心。有精进勇猛的心,就可以把事情真正做起来。做起来以后,有可能很快觉得满足了就不再学了,或者拖得时间很久而心生疲倦,或者遇到顺利时得意忘形,或者遇到逆境时心灰意冷,最终也无法达成。所以,需要有坚定的不退转之心。有坚定的不退转之心,才能达成最终的目标。

而人的一生,需要有清净的信仰,生命才能找到最终的归宿。生命的展开,不应该是患得患失的,不应该是犹豫不决的,不应该是诚惶诚恐的,而应该是说走就走的,说做就做的。真的走了,真的去做了,天不会塌下来,这扇门关上了,另外很多的门打开了。所以,不用怕。

但是,我们在生活里,确实时时害怕。佛陀在还没有成佛之前,经历过很长时间的修行。有一段时间,为了修习克服恐惧,他都在十五或初八的夜晚,一个人住在荒凉的庙宇或旷野。总有沙沙的声音隐隐而来,好像恐惧在逼近。佛陀自问:“为什么我要等待恐惧来临?为什么我不降伏恐惧?”于是,他行走的时候,如果恐惧逼来,他照旧行走,不站、不坐、不躺,直到恐惧降伏;他站着的时候,恐惧逼来,他照旧站着,不走、不坐、不躺,直到恐惧降伏。

佛陀的方法其实是面对恐惧,越害怕越要面对它,不要逃避,逃避的结果是积聚更多更大的恐惧,最终弥漫你的生命,活着,成为一种苦役。面对就是一种清理,一种转化。用欢喜的念头去清理,去转化。用你最终的目标,用你的信念,用你对于事物如实的观察,用你的慈悲,用你的平等,去培植你欢喜的念头,融入你的生活,你的生活将会变得很轻盈,不再害怕。

有一个叫跋提的王子,随着佛陀出了家。出家之后,他向佛陀感叹:“从前我在王宫的时候,到处都有士兵守卫,我却时时感到害怕,忧虑,怀疑,担心。而现在,无论在树林,还是在空屋,没有一个守卫,我却一点都不害怕,不忧虑,不担心。我生活自由,安详,接受别人的施舍。”

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

把各种愤怒的念头转化成平和的念头

活在平和里

活在平和的世界里

把“我愤怒”转化成“我平和”

平和了,就会和平

和平了,无论做什么,都会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