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转念的力量
1565500000003

第3章 心平气和(1)

活在平和的念头里

我们活着,活在一个又一个的念头里,念念不息。有些念头引导我们上升,让我们变得轻盈,变得洁净;有些念头让我们下沉,让我们变得沉重,变得污秽。佛陀说,那引导我们上升的,是善的念头,那引导我们下沉的,是恶的念头。所以,我们要通过修行,让自己的念头如同向日葵,一个劲地向着太阳盛开那样,向着善念生长。那么,何谓恶?何谓善?我想通过两个童话故事来讨论。

格林童话里有一个故事,讲三个女孩子先后到林中为砍柴的父亲送饭,都迷了路,都遇到一户奇怪的人家,一个胡子花白的老头,火炉边躺着三只动物:小母鸡、小公鸡、花斑奶牛。这个老头和三只动物对三个女孩表示了同样的欢迎,说了同样的话,三个女孩子却因为一念之差,有了全然不同的命运。第一个女孩子进了房间,说自己迷了路,请求在这里过一夜。花白胡子的老头就问:“美丽的小公鸡,美丽的小母鸡,还有你,美丽的小花牛,你们可乐意?”三只小动物回答:“嘟嘟嘟。”老头就说:“那好吧,你帮我们做顿饭吧。”

女孩子就去厨房做了饭,然后端出来,和花白胡子的老头一起吃。吃完后,她就问:“我很困,睡觉的床铺在哪?”三只动物开了口:“你和他一块吃了,你和他一块儿喝了,你根本没有想到我们,现在你该自己去看过夜的地方了。”老头让她去楼上的小房间睡。当女孩沉沉睡去,老头打开地板上的一道暗门,把她推到了地窖里。

第二个女孩和第一个女孩遇到的情况一模一样。第三个女孩子进了房间,发生的事情和前面两个女孩遇到的一样,但是,当作好饭的那一刻,她突然想到:“那三只小动物还没有吃呢,我怎么能先吃呢?还是先给它们吃的,我再吃吧。”于是,她就出去拿了麦穗和水给它们,等它们吃饱后,自己再去和花白胡子的老头一起吃。吃完后,她问:“我可以休息了吗?”三只动物回答:“嘟嘟嘟,你和我们一块吃,你和我们一块喝,你把我们全都想到,我们祝你睡个好觉。”

然后,女孩子就去了楼上的小房间,很快就睡着了。当黎明的阳光照进窗口,小女孩睁开眼睛,发现世界完全变了。再也不是小房间,而是宽敞的大厅,像皇宫那样富丽堂皇;再也没有花白胡子的老头,而是一个英俊的年轻人。年轻人告诉她:“我其实是一个王子。有个女巫把我变成了老头,把我的三个仆人变成了小母鸡、小公鸡、奶牛。只有等一位好心肠的女孩子到我们这里,我们才能得救。昨天你的一个善念救了我们。”结局当然是王子娶了女孩子。

格林童话里另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恶念如何毁了一个人。有一个裁缝在树林里因为贪财杀了一个犹太人,抢了八个银毫子。犹太人临死前说:“明亮的太阳会揭露这件事。”裁缝掩埋了犹太人,继续到处漫游。后来,他在一座城市里帮一个师傅做工,师傅的女儿爱上了他,两人结婚,还生了孩子。有一天早晨,裁缝喝咖啡的时候,阳光照进了咖啡杯,反光映到墙上,晃来晃去,画出了一个圈,停留在那。裁缝忍不住说:“它很想揭露,却不能够。”他的妻子听到他自言自语,问他是怎么回事。他开始说绝对不能告诉妻子,但经不住妻子的坚持,他讲出了自己的秘密。结果可以想象,第二天,妻子悄悄告诉了自己的教母;第三天,所有的人都知道了这件事。然后,裁缝上了法庭,被判了死刑。明亮的阳光终于揭露了这件事。

这两个童话故事揭示了善念和恶念的性质。善念,就是为别人考虑的念头;恶念,就是冒犯别人的念头。在这两个故事里,还宣扬了一种理念:善的念头给我们带来好运;而恶的念头一定会带来灾难。换一种说法,就是:善念让我们的内心平静,而恶念扰乱我们的内心。

也许,你会觉得这不过是童话,不过是一种幼稚的说教。但我想说的是,在童话或神话的幼稚和简单里,有着最基本最深刻的规律和道理。试着去观察自己的心理状态,仔细看看,是不是这样的:当你因为贪欲或嫉妒想去冒犯别人的时候,你的情绪会愤怒、怨恨;而当你设身处地为别人考虑的时候,你的情绪会平和、温暖。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善念,其实就是平和的念头;恶念,其实就是愤怒的念头。

你是觉得愤怒的情绪利于你的事业你的生活,还是平和的情绪更利于你的事业你的生活?撇开道德的幌子,不去说什么行善积德之类的教训,即使站在心理健康的角度,每个人都应当活在平和的状态中。有一个词叫作心平气和。心平、气和,才会有和平的氛围,和平的氛围就是善缘;相反,如果心不平、气不和,就会处处是紧张的氛围,时时让你心惊肉跳,展开的是恶缘。

人际关系切忌纠缠不清。阿难曾问佛陀,如何处置那些违规的弟子。佛陀回答:不要理睬他们就可以了。只此小小的细节,尽显佛陀与其他宗教教主全然不同的风采。这里面有慈悲的心怀,也有洁净的生活态度:不管别人怎么样,不管外面的事情怎么样,都抱持着平和的念头,没有嫉妒没有怨恨没有愤怒,没有任何纠缠,只走自己的路。只走自己的路,当然,你要有自己的路可走。所以,另外有一个词叫“心安理得”。心有所寄托,明白自己的目的地,而且还合乎天地间的理,那么,无论风怎么吹,无论这个世界怎么对待你,你都不会迷失,你都会心平气和。

那么,如何才能活在平和的念头里呢?

坦然接受别人比自己好

所谓嫉妒,就是看不得别人比自己好。看到别人比自己好,觉得不平、不忿。看到一个人比自己富有,立刻在想:这个王八蛋那么丑陋,为什么比我有钱?那么缺德,为什么会飞黄腾达?诸如此类。其实,别人并没有招惹我们,仅仅因为他比我们好,我们觉得不服,一定要把他的好变成我们自己的。于是,很容易产生暴力式的愤怒反应。就个人而言,就会像格林童话里那个贫穷的裁缝,见到犹太人有钱,就把他杀了,夺走他所有的钱。就社会而言,往往会以暴力推翻一个政权,然后对社会财富重新分配。

这种暴力式的反应往往有很好的道义上的理由:不公平。确实,那个人为富不仁,为什么我不能杀了他劫富济贫?这个社会已经腐败透顶,为什么我们不能推翻恶政而建立一个新的政权?这两个问题,差不多是一本书的题目,我不想在此展开讨论。我只想说,无论从个人的角度,还是从社会的角度,暴力都不能真正解决问题,暴力之后,常常是更可怕的暴力。我们应该追求公平的社会,追求正义,但是,我们也必须明白,公平并不等于平均,不等于大家都拿一样的钱住一样的房子,等等。人类一直在追求公平,但一直到现在,好像还没有一个时代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做到绝对的平均、绝对的无差别。

我想起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的一则假设,据说在社会学上叫玫瑰假设。齐美尔说,在一座城市里住着很多居民,有些居民家里种了玫瑰,有些居民家里不种玫瑰,他们一起相安无事了很久,没有人觉得有什么不妥。然而,有一天,有一个人跳出来说:我们都是这个城市的居民,为什么他们有玫瑰而我们没有?这不公平!渐渐地,那些不种玫瑰的居民觉得确实不公平,就组成了党派,最终把全城的玫瑰抢了过来进行重新分配。这样,一个家家有玫瑰的社会建成了。但没有多久,一些人家里的玫瑰长得特别鲜红,一些人家里的玫瑰却特别暗淡,有暗淡玫瑰的居民又觉得不公平开始闹革命……就这样没完没了。

齐美尔的看法也许不尽全面,但确然指出了一个事实,就像人的容貌,就像山川河流,有史以来千差万别,社会也是如此,每个人的境遇也是有史以来就千差万别。为什么不一样呢?一定有它的理由,或者说,造物主自有它的理由,只是我们没有觉知到而已。在当下,我们必须接受这种差别,就像接受容貌的差别一样。事实上,就算不必须,你也只能接受。我的意思是,当你面对别人比自己好的情况,首先做的也许不是嫉妒,而是坦然接受。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容忍社会的腐败、制度的腐败。作为一个公民,我们都有责任去改善我们的社会,完善社会的制度。只是,我的看法是:不一定非要剑拔弩张,只是静静地走走路,也可以表达你的诉求;不一定非要恶言恶语,只是慢慢地讲讲理,也可以争取到你的权利;不一定非要你死我活,只是好好地说说话,也可以改变彼此的对立;不一定非要惊天动地,只是平常里淡淡的坚持,也可以改变我们的世界……

别人比我们好,我们会有所嫉妒,很正常。但因为别人比我们好,就不让别人好,一定要消灭别人的好,这一定是反常的做法,引起的一定是连锁的争斗。如果你相信来世,相信因果报应,那么,这种争斗和业力将纠缠你很多世;很多世,你都因为残害生命而必须遭受厄运。即使你不相信因果报应,暴力也会带给你此世无穷的麻烦,你一生都会在提防、算计、不安中度过。因着暴力而引起的人际纠纷;是一切关系中最恶劣的。

别人比我们好,我们会有所嫉妒,很正常。正常的做法是,如果我觉得不服气,那么,我自己努力,做得比别人更好。因此,我常常提醒自己,与其去嫉妒别人,与其去指责别人,不如专心做好自己的事。如果你觉得这个作家写的东西并不好,那么,你就写出比他更好的;如果你觉得这个企业家其实不过是一个混蛋,那么,你用你的方法做一个比这个混蛋更好的企业;你觉得你的上司不过是一个庸才,那么,你就用你的能力去证明自己比他更优秀,成为他的上司……

别人比我们好,我们会有所嫉妒,很正常。但比正常更正常的是:不嫉妒。不嫉妒,才是最明智的反应,才是平和的念头。为什么要嫉妒呢?各人有各人的命,各人有各人的天地,各人有各人的样子,为什么要拿自己和别人去比呢?为什么一定要写得比他好呢?为什么一定要做得比他更大呢?为什么一定要做得比他更高呢?别人写得很好,那是别人的事;别人做得大,也是别人的事;别人做得高,也是别人的事。我写我自己想写的,无所谓好还是坏;我做我自己想做的,无所谓大还是小;我过我自己想过的,无所谓高还是低。

近来我常常想起小学中学时代的同学,我们各自走上了多么不同的道路,有些人出了国,有些人留在了小镇上,有些人成了老师,有些人成了医生,有些人在做保安,有些人在做餐厅服务员……有些人很富,有些人很穷……但不管有多大的差距,大家都这样在这个时代里一起过来了。到底谁过得更好,到底谁过得更幸福,其实并没有标准答案,答案只在每个人自己的心中。所以,为什么要嫉妒别人呢?说不定,你在嫉妒别人有钱有权的时候,别人很可能在羡慕甚至也在嫉妒你自由自在。

谁知道呢?何必嫉妒?与其仰望别人,不如埋头走自己的路;与其追赶别人,不如安心种自己的地。别人比我们好,那是别人的好;那个好,安在我们身上,可能就是不好。所以,看到别人的好,不羡慕,不嫉妒,更没有掠夺的念头,只是平和,愿别人的好更好。而我们自己,只在意自己做得好不好,只在意自己的念头好不好。

不被激怒,继续走路

别人没有冒犯我们,只是比我们好,我们就可能因为内心不平衡而去冒犯别人。当别人冒犯我们的时候,我们完全理直气壮,所谓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这叫作以牙还牙。这在某种范围、某种程度上是正确的。比如一个国家,在遇到侵略的情况下一定会反击;比如一个人,在尊严遭到侵犯的情况下一定会反击。但在日常生活里,一般的人际关系中,却不适合运用这样的原则。一般的人际关系里,更值得提倡的也许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被激怒的念头控制了你。

一旦你被激怒,事态往往就会变得更加严重。不被激怒,比不嫉妒更加困难。因为被激怒是别人先招惹了你,只是一种几乎本能的回应。比如,你的同事仅仅因嫉妒你,捏造罪名诽谤你甚至告发你,总之想方设法排挤你。怎么办呢?你一定会愤怒,怎么会有这样卑鄙的小人!然后,你也采取行动,也想方设法去压垮他们。这样做,很正常,没有人会责怪你。但是,我不认为这是明智的做法,因为这样会把你自己陷到一个泥潭里,在和小人或坏人的缠斗里你自己也会沉沦。即使不沉沦,你也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譬如你在赶路,朝着一个目标在赶路,中途遇到一个障碍,有些人会停下来撤除障碍,问题是你一旦停下来,很可能很长的时间。我的选择是立即绕开它,继续走路。我喜欢佛陀那句话:不要理睬。是的,生命如此短暂,何必要在那些障碍上浪费时间?

如果你被激怒了,停了下来,在斗争的旋涡里寻求胜利。我想告诉你的是,日常生活里的人事纷争,从来没有胜利者也没有失败者,结局往往是大家都灰头土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