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转念的力量
1565500000001

第1章 欢天喜地(1)

欢喜的境地

有一种死亡叫“巫毒死亡”。原始部落里,巫师拿着一根骨头指向一个人,说施了什么法术,然后,那个人真的死掉了。当然,不是巫师的骨头真有什么灵异,而是那个人自己吓死了自己。现代大都市里,满街是疲惫或焦虑的脸孔,暗里涌动的依然是原始时代的恐惧,人们莫名其妙地心生恐惧:不敢休息,不敢做自己想做的,不敢拒绝别人,不敢……

日常生活里,那些“不敢”、“害怕”、“担心”的念头,乃至“恐惧”的念头,阻碍了生命的展开和喜乐。并非有什么外在的东西能够压垮你,而是你内心的“恐惧”压垮了你。很多时候,你自己吓死了自己。我们害怕一些确定的东西,也害怕一些不确定的东西,莫名其妙地害怕。比如,害怕考试考不好,害怕股市下跌,等等,都是很具体的担心;害怕自己做得不够好,害怕未来的生活,害怕孤独,等等,并不是很具体的东西,不过总觉得有一个什么东西让自己牵挂、害怕。

佛陀说,世间的众生有五种怖畏:不活畏、恶名畏、死畏、恶道畏、大众威德畏。不活畏,意思是总是害怕生活没有保障;恶名畏,意思是总是害怕别人说自己不好;死畏,意思是害怕死亡;恶道畏,意思是害怕死后堕入地狱,或变成畜生或变成恶鬼;大众威德畏,意思是在大众面前没有自信心,总觉得自己不够好。

概括起来,就是又怕活,又怕死。但是,活,活在天地之间;死,也是死在天地之间。有一个词,叫作欢天喜地。在天之前有欢,在地之前有喜,在天地之间就要欢喜。生,有欢喜,死,有欢喜,都在欢喜的境地。所以,佛陀说,一旦解脱了世间名利的束缚,你就成为菩萨。而菩萨首先就进入欢喜的境地,进入欢喜地,就没有了五种怖畏。所以,欢喜的念头,并非赚到一笔钱的那种快乐,也并非男欢女爱的那种快乐,而是不害怕,不焦虑,不恐惧,不担心。

《华严经》云:我转离世间一切境界故,生欢喜。何谓转离?转动你的心而出离。犹如莲花出自污泥而不染,又如鸟儿飞过天空不留痕迹,又如戴着镣铐跳舞。所谓欢喜心,就是无论外界怎么样,我都不会怎么样;无论外界有多少束缚,我仍然自由飞翔。用两句话最能说明: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另有两句话也有同样的韵味:看花枝堆锦绣,听鸟语弄笙簧;一任他人情反复,世态炎凉,优游闲岁月,潇洒度时光。

一句话,所谓欢喜地,就是这样一种境界:这个世界再也不能把你怎么样。就算这个世界给你戴了一副无法脱掉的镣铐,你照样可以按你内心的旋律跳自己的舞;在跳动里,把镣铐这个负担转化成自己的一个手段或工具。这就是欢喜的境界,这就是欢喜心成就的境界。

那么,怎样成就欢喜心呢?怎样让自己的心时时刻刻生出欢喜的念头?

念头里有佛,心生欢喜

因为菩萨总是念想着佛,所以,总是欢喜。念头里有佛,就会欢喜,就会有欢喜的心。为什么念头里有佛,就可以心生欢喜?我的领会是,佛这个名称意味着最终的目的地。当你念头里有佛,意味着你明白你自己最终要去到哪里,意味着你明白这个世界最终要去到哪里。

说说我自己的经验吧。我非常喜欢一个画面:释迦牟尼佛在河边的菩提树下成佛的那一幕。我一直把那一幕看作人类思想史上最动人的画面。释迦牟尼,这个从王宫里走出来的王子,一直追寻着解脱的道路,他走了很多地方,尝试了很多方法,筋疲力尽,好像失去了方向。然后,他走到了河边,坐了下来,就在菩提树下。然后,奇迹发生了,他进入了深度禅定,在禅定里,他领悟到了存在的究竟。据经书上说,释迦牟尼在领悟的那一刹那,东南西北都是耀眼的光芒,天空里飘满了鲜花,所有的树都开了花,所有的树都结了果,地上开满了莲花。

释迦牟尼安静地坐在树下,凝固了一般;而河水流淌,花朵盛开。每当焦躁时,我就想起这个画面。这对于我的确是一个有效的方法:用释迦牟尼成佛的那一刻,去清除心里那些芜杂的念头。为什么呢?在我焦虑的时候,想到释迦牟尼成佛的那一刻,是人类所能达到的终极的境界,我的心思集中在这个境界上,一切都变得如此确定,如此清晰,此刻,我的心思终于摆脱不确定性带来的不安。

无论此刻怎么样,总有一个最终的目标,最终的结果,等待在那里。在茫然、失去方向的时候,关于佛的念头带给我们确切的方向,提醒我们无论怎么样,都有一个本源在那里敞开着,我们最终能够回到那里。所以,不用怕。

在我担心的时候,想到佛,想到释迦牟尼佛,还有其他所有的佛,都走了一条全然放弃的道路,我会因此摆脱对于生计的担忧。所有的佛,曾经都是王子,拥有无数的财富权力,但为了找到解脱的道路,他们全然地放弃了。释迦牟尼的旅程,其实是所有佛的旅程:从应有尽有到一无所有,是一个不断舍弃的过程。而我们普通人的道路是积聚的过程,从无到有的过程。因此,我们常常害怕失去,害怕失去了职位,失去了名声,就没有办法生活。因此,非常卑怯地活着,不敢请假去自己喜欢的地方,不敢对于厌恶的上司说不,不敢对于违背自己良心的事情说不,不敢……

但是,当我们想到佛,想到他们舍弃了一切之后觉悟成道,想到他们舍弃了一切之后随缘而活得自在,让我明白活着不过是一件非常自然非常简单的事情,不一定非要去叠加很多东西,不一定非要达到什么标准。在一无所有的状态下,佛陀不仅活出了最光辉的人性,也活出了最深邃的神性。生活,或者说,维持生理的健康,真的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无须花费我们很多时间,也无须很多金钱。因着这样的念头,我们不再把生活当成一个负担,背在身上。因着这样的念头,我们明白活在这个世界上,不一定非要去做什么成功人士,不一定非要去发财,非要去出名。有很多种活法。如果我们按照自己内心的期待和直觉去生活,真正地做一个人,做回自己,那么,我们还害怕失去什么呢?

念头里有真相,心生欢喜

见到如来,并非见到什么神灵,而是见到真相,就会欢喜。因此,念头里有真相就会欢喜。为什么念头里有真相就会欢喜?我的领会是,念头里有真相,意味着我们敢于面对事物本来的样子,敢于面对各种无法改变的状况,意味着对于各种无法避免的结局的认知。当我恐惧时,如果我去念想事情的真相,意味着我已经明白事情的最终结果,因而,不再恐惧。

很多时候,我们自欺欺人地生活着,犹如生活在泡沫里,无论气泡多么美丽,总有破灭的那一刻。因为生活在泡沫里,我们内心非常不安,时时恐惧。真正的乐观,根植于悲观;真正的欢喜,来源于绝望。只有对于各种可能性,最坏的或最好的,有一个客观的展望之后,你才可能有一种欢喜的心态。

许多人的觉悟,始于对死亡的觉知,意识到一种幻觉:以为我们自己不会死亡,死亡是别人的事。恰恰是这种幻觉,让我们生活在繁华的假象里,不敢面对疾病,不敢面对死亡。然后,某一天,由于身边熟悉的人突然去世,有些人会突然明白,有一天他自己也会如此离开。然后,他会面对这个无法改变的事情,去思考死后人到底去了哪里,会重新整理自己的生活。因为既然人会死,那么,在死之前如何活,就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

很多人觉知到死亡之后,有了勇气去做自己内心想做的事,再也不害怕别人怎么看自己,再也不恐惧会有什么后果。会有什么后果呢?最终我们都将死亡。生如昙花,你应当欢喜盛开。去喜欢你的人那里,去你喜欢的人那里,做你喜欢的事情,走你喜欢的路。如果那个人不喜欢你,远远地离开他/她;如果你不喜欢那个人,远远地离开他/她。我们终将死亡,所以,此刻多么美好。

生命的成长有绚丽的华美,也有暗淡的阴郁,有盛开的奔放,也有凋谢的苍凉。我们只愿意华美,却不愿意阴郁,我们只愿意奔放,却不愿意苍凉。我们总是在追求幸福,追求成功,却不明白一个简单的真相:幸福与不幸相依随,成功与失败相依随。在世间,你不可能只获得幸福,而没有不幸;不可能只有成功,而没有失败。所以,你可以追求幸福,追求成功,但是,不要活在幸福和成功的假象之中,你必须接受不幸和失败,你的生活才是完整的。

我们总是在追求天长地久的爱,追求完美的婚姻,却不知道,爱是会变化的,会消失的,婚姻是有限的,是一种权宜的制度。因为我们不愿意面对这个简单的真相,所以,当爱消失了,我们还在苦苦留恋,当婚姻变得琐碎了,我们还在痴痴梦想。带着激情,带着梦想,我们去爱,去进入婚姻,这没有问题。但是,当爱渐渐平淡的时候,我们需要看到另外一面,需要认识到爱的真相,婚姻的真相。然后,面对这个真相。

罗素曾经剖析婚姻这种制度,一再提醒我们,一夫一妻制并非理所当然的,更不是完美的,一则一夫一妻制在人类历史上实行的时间非常短暂,二则即使实行一夫一妻制以来,也从没有完全做到过真正的一夫一妻。他归纳了三种一夫一妻婚姻的模式:第一种是美国式的,婚姻必须和爱高度一致,因此,离婚率特别高,而男子较少婚外恋和嫖娼;第二种是法国式的,婚姻和爱分开,有普遍的婚外恋,而男子很少嫖娼;第三种是日本中国式的,婚姻与爱可以分开,社会排斥离婚和婚外恋,而男子爱嫖娼和蓄妾。

非常简单,如果你认为爱必须和婚姻一致,那么,你就必须接受离婚。如果你认为爱不一定和婚姻一致,那么,你就得接受其他一些东西。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真相,但很多人从未真正面对。因此,我们看到这个世界上那么多痴男怨女,纠缠在已经消失的爱里,纠缠在权宜的婚姻里。

有些人一看到一老头与一老太在一起就感动啊感叹:相爱容易,难的是白头到老。是这样吗?绝大部分的男女都厮混到了白头到老,无论多千疮百孔,都假装幸福地混到了白头到老。我们周围到处都是白头到老,白头到老很容易,难的是相爱,难的是不假装。是的,难的是不假装,难的是能够面对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