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转念的力量
1565500000019

第19章 此时此刻(1)

不必为糊口而活

卡巴内曾经问法国画家杜尚:“回顾您的一生,什么是您最满意的?”杜尚回答:“首先我很幸运,因为我基本上没有为糊口去工作。我认为从经济学角度看,为了糊口而工作是挺傻的。我希望有那么一天我们可以不必为糊口而活。感谢我的运气,使我不必下海赚钱。从某个时候认识到,一个人的生活不必承担太重做太多的事,不一定要有妻子、孩子、房子、汽车……从根本上说,这是我生活的主要原则,所以我可以说,我过得很幸福,我没生过什么大病,没有忧郁症,没有神经衰弱……我不能告诉你更多了,我是生而无憾的。”

不必为糊口而活。这是人世间最幸福的事。这是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在那个社会里,人们都出于兴趣工作,而不是为了谋生。我们渴望这样一种社会的来临。当然,现在看起来,它的到来还有漫长的时间。

对于个人而言,不能因为共产主义社会还没到来,就只好继续为谋生而活着。实际上,无论在什么社会,都有人为完成社会所规定的而活着,也有人为完成自己而活着。有人孜孜不倦地,一辈子努力,为着一个成功的目标日夜奔波;也有人在此刻就停了下来,让自己的欲望停了下来:就这样,已经足够,就这样活着,呼吸着,还需要什么呢?

活在当下。很多人都知道这句话,也经常说这句话。不过,很多人说这句话的意思,往往是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未来的还没有来,现在赶紧享乐吧。这个意思,说不上对错,不过是一种心理减压的思维方法。但从佛学的角度而言,这个意思,就很不彻底。佛学里说的活在当下,或者说当下即是,没有一点点及时行乐的意思。所谓当下即是,指的是在当下就领悟到真相,即刻就停下来,让什么停下来呢?让习气,让欲望,即刻就让自己的本性显现,即刻做回自己。

所以,活在当下,真正的意思是在每个当下都守住自己的念头,都观照自己的念头。念头的修行修到不动的阶段,是第一个大的飞跃,对于一切的外境,保持一种警惕,对于一切的妄念,保持一种化解;修行到无碍的阶段,是第二个更大的飞跃,明白了存在中的一切,毫无障碍地活着;到了此刻的阶段,实际上已经是一种完成,因为是完成,所以又回到了最初,回到了最初的那份简单,又回到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阶段。

确实,一切的一切,归根结底,都在此时此刻。前面讲到欢喜的念头、平和的念头、悲悯的念头、从容的念头、因果的念头、合一的念头、落实的念头、不动的念头、无碍的念头,都要在此刻显现。如果,这些念头在此时此刻不能显现,那么,这些念头就毫无意义。欢喜,是此刻的欢喜,平和,是此刻的平和,悲悯,是此刻的悲悯,从容,是此刻的从容,因果,是此刻的因果,合一,是此刻的合一,落实,是此刻的落实,不动,是此刻的不动,无碍,是此刻的无碍。

卖点心的妇人对宣鉴禅师说:“我有一个问题,如果你回答得出,就施舍给你点心,如果回答不出,就到别处去吧。《金刚经》上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要点哪个心?”

宣鉴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于是,他到了龙潭崇信禅师那儿。在法堂上,宣鉴说:“一直向往龙潭,现在来了,潭也看不到,龙也看不到。”崇信马上问:“你亲身到了龙潭吗?”

宣鉴无以应对。

有一天夜里,宣鉴侍立在崇信身边,崇信说:“夜已深了,你为什么不下去?”宣鉴听了,就走了出去,一会儿又回来,说:“外面真黑。”崇信点燃纸烛递给他,他伸手去接,崇信却将火吹灭。

就在火灭的一刹那,宣鉴彻底地省悟过来。立即向崇信礼拜,崇信问他有什么体会,他说从此不再怀疑天下老和尚的话了。第二天,他把《青龙疏抄》这部经书掷在地上,说:“把玄理辩说研究尽了,不过像虚空中的毫毛而已;把世故人情全部弄明白了,也不过把一滴水投在巨大的山谷中。”

说完点了一把火将经书烧成灰烬。

宣鉴临终前对弟子们说:“扪空追响,劳汝心神。梦觉觉非,意有何事!”

说完就坐着圆寂了。

确实,追逐空无也罢,追逐声响也罢,只不过劳累心神,一觉醒来,才知什么事也没有。从前有人写过这样一些句子:

人生何必较穷通,

世事由来类转蓬。

空即色,色即空,

都入烟波一棹中。

什么是现在?什么是过去?时间的流逝从不停止,现在转眼成为过去,未来转眼成为现在。当我们想着二十年后,觉得非常遥远,但当我们想着二十年前,就觉得多么短暂。

所以,并没有现在、过去、将来,只有寂静的当下,在凝定里无边无际,在时间之外。人好像生活在现在、过去、未来,好像无法摆脱时空的囚禁,然而,那颗会领悟的心,那心灵最深处的自性,却可以将我们引入另一种时空之外的自由境界。

所以,当有人问:“如何才能脱离生老病死?”志勤禅师就回答:“青山元不动,浮云飞去来。”青山如如不动,只是那些浮云飞来飞去而已。在尘世的劳碌中,我们为了无数的事情奔波忙碌,为了一点美丽的得到或失去而喜或悲,但是,任何一种热闹,都无法比拟我们内在的充实与安详。当月白风清,一个人随意地走在门后的池塘边,或者,一个人在房间的灯光下翻看发黄的信函,那一种感受,只有你自己能够体味、拥有……

那么,如何让念头里有此刻?

遇到了就坦然接受

是的,只有此刻。此刻正在受辱,那好吧,就接受这种侮辱吧,看着它,看着它的发生,看着它的消失。它发生的时候,只有此刻的念头,没有抗拒的念头,没有愤怒的念头。当侮辱、疾病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时,唯一能做的就是面对,就是坦然接受,如果抗拒,如果愤怒,不过是在加强一种妄念,什么妄念呢?希望它没有发生,希望它消失。然而,疾病来了,不会消失,痛苦不会消失,一定要经历一个过程,才会消失。所以,在此刻,无论多么痛苦,多么不悦,多么委屈,都不过是在此刻,面对,接受,然后看着它消失。

消失了,就放下了。只是在此刻,在此刻全然地做好一件事,不为什么结果而忧虑。此刻的念头,意味着你享受过程里每一刹那,而不计较结果的得失。此刻,你在行走,你明白最终要到哪里,但是,你不会妄想一下子就到目的地。你将一步一步地走出去,一步一步地走回去。其实,所谓目的地,就在每一步走的当下。全然地接受行走时的每一步。不逃避,不幻想,看着自己的脚,走着每一步。

随时都是开始

只是在此刻,如果观照到有妄念在升起,那么,就在此刻,停下来。停下来,从此开始。不要想着什么理由,比如,已经到了这把年纪,还能改变什么,于是,继续厮混下去。有一部电影叫《返老还童》,里面的主人公说:“一件事无论太早或太晚,都不会阻拦你成为你想成为的那个人,这个过程没有时间的期限,只要你想,随时都可以开始。要改变或保留原状都无所谓,做事本不该有所束缚,我们可以办好这件事却也可以把它搞砸,但我希望最终你能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回忆中,多少从前的场景已成了最后一次,而在当时,我们都想着会有下一次。如果想到不会再有下一次,那时的场景又会是怎样的风姿呢?生命中的喜与乐,每一刹那有每一刹那的形与质。有时候,几个人聚在一起,玩得十分开心,分开时大家都说:下次再一起来这儿。然而,下次往往很难约齐所有的人,即使约齐了,昔日的那种气氛也难以再现。

你只能经历一次。这似乎是生命的律法。我见过许多赌徒,不停地输,不停地赌,每输一次他们都说下次不会再犯错了,但下一次他们面临的永远不会是上一次的或以前的牌局,因而,他们不会有机会纠正错误,只能不断地输下去。股票也是如此,永远是新情况,从前的经验有时恰恰妨碍了正确的判断。

我也见过许多忙碌的人,他们总说等下次有空时再说吧,因而他们错过了不少近在眼前的风景,以及无数此时此地的喜悦。也有许多懒惰的人,总把“下一次”作为托词,一次次地让时光白白流走。

此刻遇见的相知,一生中很可能再也遇不到;此刻看到的美丽景色,一生中很可能再也看不到……生命中的瞬间其实都不可重复。

一位母亲告诫她的儿子:“在这世界上没有什么美好的东西,也许时间是我们拥有的唯一美好的东西;让我们别荒废它吧……谁能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呢?”那位儿子长大后成了作家,在回忆录中感慨:“我们总是在期待着什么,我们的生命就在期待中耗费掉了。”

想不起来是谁说过:就当作最后一次。每一次的相聚都可能是最后一次,因而没有什么解不开的情结,在最后的刹那,我们相互之间除了爱之外,还能做什么?不期望有下一次,就在现在,学习善待你周围的人,学习体验并享受当下的愉悦,见到了,遇到了,就是缘分。

我们几乎每天都要说“再见”,但我们再见时见到了什么呢?年少时代走出家门,到远方游一圈再回来时,再见到的是白发苍苍的亲人,还有杂草丛生的坟墓。情场中的男女历尽沧桑后爱说:让我们重新开始吧。然而,怎么可能重新开始呢?初吻的气息永远只有一次,怦然心跳的感觉也只有一次,莫名的期待也只有一次,这一切都不会重新出现。成长的过程就是一去不复返的过程,经历过了,就不会再有第二次,不可能再回到过去。此时此地就是此时此地,不要想象着明天或将来还能相遇。

根本上,我们经历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独一无二的。因而,每一个此刻我都告诫自己:这是唯一的,必须好好把握。在我们的全神贯注之中,每一个时刻才会超越每一个时刻,进而无限地延伸。

法国小说家埃·巴赞曾说:“长期以来,每当我开始写作时,我都自忖是否能够写完,都在想那本书也许会成为绝笔。这种心情一直持续到最后一章。每当我送别孩子们时,我都会猛地感到他们变得更加可贵了,似乎我会再也见不到他们似的(有一个确实再也见不着了)。”

当我们以这种心情去生活时,我们才能真正体悟到此时此刻对我们到底意味着什么。

把每一刻当作最后的一刻

许多人每每听到空难或车祸,便说不去坐飞机、汽车了,以为如此便能逃过死亡。其实,说到死亡,无论出门东奔西跑,还是在家安分守己,它的概率都是一样的,乡下有句老话:阎王要叫你去,走路都会跌死。佛陀说得更为明白:生命在于一呼一吸之间。过去的已不可重复,恰如米兰·昆德拉所说:人类的最大悲剧在于经验的不可重复性。而未来的则是妄想,是不可把握的,谁能够百分之一百地保证自己一定能够活到明天?所以,只有你正存活的那一瞬间是真实的,你能够清晰地感觉到你现在正在写字,正在远眺窗外,能够清晰地嗅到飘溢的花香与炊香,这才是真实的,你正拥有的,这之前或之后的时光,都不属于你。

一些人害怕死亡,不敢正视它,千方百计地回避它,企图寻找各种各样的官能刺激来摆脱恐惧,所谓“醉生梦死”,形象地昭示了这种心态。更为荒谬的则是企求长生不老,搜寻灵丹妙药或演练什么“成仙升佛”的功夫,自欺欺人,徒然浪费生命而已。

另外一些人并不回避死亡,他们认定而且接受这是人的必然结局,弗洛伊德说:“一切生命的目标都是死亡。”他们深深地明了死是随时随地的事,所以,他们珍惜拥有着的每时每刻,并且让生命在每一时刻最大限度地开放它自己。该出门时仍然出门,该坐车时仍然坐车,该吃就吃,该睡就睡,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尽情地延展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