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转念的力量
1565500000020

第20章 此时此刻(2)

也许,尝试着以濒死的心情来生活,你会捕捉到另一番情趣与新的天地。濒死的心情绝不意味着悲观,也不意味着我们通常所说的“虚无”,更不意味着放纵享乐、迷失本性。濒死的心情只是一种坦然,一种洞察,对于生存本质的洞察,以及对于人所具有的有限性的体认。死亡的必然或宿命,赋予了生命以意义。如果人类永远不会死亡,如同自然界没有四季的流转,没有花的含苞迎风与凋谢枯萎,没有日月的交替……那么,也就没有了创造的激情,也就没有了爱的欢乐,没有了希望,没有了梦想:这才是一个真正恐怖的世界。

想到人只有一死,想到自己始终笼罩在死亡的胁迫中,那么,最要紧的是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做真正出于生命内在渴求的事。我们曾经为了父母的期待,为了周围人们的看法,为了应酬,为了虚名,为了人际关系,为了一点点蝇头小利……将自己的青春浓缩在公式、背诵之中,放弃了许多明媚的花季,失去了许多个本该心旷神怡的日子。但是,现在时光还在,请对你喜欢的人说一声喜欢;对于你不喜欢的人说一声对不起,远远地离开;对于你的计划赶紧去完成;对于你向往的山川湖泊,现在就去欣赏。这一切都得赶快。为什么一定要等到怎么样怎么样才去做?等着考完试,等着赚完这笔钱,等着开完这个会,等着等着,时间的利刃砍断了你所有梦想的翅翼,你只能在弥留之际哀叹这一生的奔波忙碌,只是在压力下打转、疲于奔命,而自己想做的事却连四分之一都没有完成。所谓人生的价值、意义,或幸福之类,实质上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你做了,而且全心全力地去做了你想做的事。

想到人只有一死,想到自己始终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中,那么,一切毁誉得失,一切是是非非,就显得多么微不足道。有则流传得很广的故事,说一位中国哲人睡在房间里,半夜有一个小偷去偷他的鞋,哲人睁眼看着小偷,既不叫喊也不制止,小偷惊问:“老先生你为什么不抓我?”哲人回答:“我不知道明天是否还能活着起床,何必在乎这一双鞋子。”故事也许有点夸饰的成分,不过,那种坦荡的神态,依然叫人为之动容。以流动的心思来审视世界,一切都在消逝或正在消逝。所以,圣者总是告诫他们的门徒:放下!仔细想想,生命都会消逝,还有什么不可放下的。

当我宁静,并且以一种濒死的心情来参与生活时,越来越体味到“当下即是”这四个字的意蕴,同时,也越来体验到生命的欢喜与庄严,以及大千世界的盎然诗意。

随顺每一刻的缘

随缘,就是对一切局限性的承担,对于人所不能控制的力量所怀有的坦荡、默认。套用老百姓的话就是: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它去吧!用诗人的话则是:无非是烟,无非是云,无非是雨。总而言之,无非如此而已。因为洞察了一切的可能性,也就无所畏惧。随缘的心是与万物相融的心,是明白了自然之道的心。

民间另有一句成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凡事你已努力,你已尽心,那就无可怨悔,至于成败,则不是你我所能掌握的,还是把它交给“天”为好。过去的已成时间的灰烬,既不能重复,更不能永恒,就让它随风而去,不要粘着于心中,成为心情的羁绊。只有这样,我们的心才能广大如虚空,像风中的树叶,像天空中的白云,自由飘动。

随缘就是不执著。心灵空阔无边,包容万事万物,心灵轻盈如风,自由自在,不着形迹。随缘的心泯灭了无谓的名分、概念、差异,只是一片混沌的无碍与生机,只是生命深处蓬勃的向往与平静。不会因为别人的某种优越而骚动不安,不会因为劳作的徒劳而怨天尤人,更不会因为欲望的挫折而愤世嫉俗,以怀才不遇自扰人……人世的一切不平或者不公,人世的种种差异、层次,像自然界有高山平地、有大河小溪、有松树百合的区分一样;一切都源于最初的那一瞬间。你必须学会以忍耐的心,甚至以欣悦的心去承认、容纳这一切。否则,你将不会有片刻的安宁。

据说,玉琳国师曾经遭人诬陷,被当作杀人犯入狱,法官及别人都知道他是无辜的,只要他自己不予承认即可无罪释放;然而,令人惊奇的是,玉琳国师却承认自己杀了人,愿意担负杀人的责任。朋友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有人陷害我,这是我的果报,我不能因为并没有杀人而争辩,我得承担我前世的果报。许地山在一篇小说中写过一个有着类似行为的妇人,被丈夫无端猜疑,遭到各种磨难,却不为自己辩解一个字;最后丈夫发现错怪了她,请求她原谅,她只是淡然一笑,说:所有的网都是自己组织得来,或完或缺,只能听其自然罢了。

这两人的所作所为也许有点夸张,不过,要是我们平常人能有他们这种姿态的百分之一,那么,也许会增添一份随遇而安的喜悦,增添一份忍耐沉静的坚毅。

随缘随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容易。身临其境,常常不由自己,扪心自问,我们每天要向多少人倾诉我们的烦恼、不满、愤怒?又有多少人会以同样的论调向我们倾诉?环顾四周,多少人(包括我们自己)因为愚蠢或专横的上司,因为报酬、因为种种这样或那样的不满意,便不断地更换我们的环境,更换我们的伴侣?但是,人难道永远这样逃避、漂泊吗?真的会有一个更完美的图景在前方吗?难道我们不能尝试着改变我们自己,而不指望改变外在的秩序,从而学会与既定的不完美的世界相处?说到底,随缘完全不像一些人误解的那样,是消极妥协,恰恰相反,随缘需要勇气与坚韧。随缘的心情既能领略人生的一切欢乐,更能忍耐人生的一切苦难与缺陷。

套用张爱玲的句子:在千万人之中,在浩瀚的时间之流,你刚巧遇到了这样一些人事,那也很好,该还的就还,该受的就受。只是此时此刻,我再没有什么想法了。见到你遇到你,不论怎样,只是欢喜。

越过眼前的那一点

剑术高手反町无格有一次走入深山,到了断崖边。一条狭窄的独木桥通向对面的山峰,桥下是万丈深渊。他试着走了几步,感到头晕目眩,心惊肉跳,又退回原地。这时,一位盲眼的老人拄着木杖缓缓而来,到了桥边,毫不犹豫地走上去,步态从容,一直走到了对面。

反町无格看着这位老人的身影,突然得到一种启示:当一个人对外界的一切视而不见,甚至根本不去看的时候,才能尽情发挥自我。于是,他把剑插在背后,闭着眼睛,坦然走上独木桥。桥下的万丈深渊不见了,只是一片澄明的心境,他安然走到对面。从这一次的经验中,反町无格又悟出了一个剑术道理:在格斗中,剑手的眼睛其实是一大障碍。剑道的极致在于“无眼”,不受眼睛所接触到的信息影响,而心无所碍地发挥自己的技能。

科学家将花生装在玻璃瓶内,放到猴子的面前,猴子会立即盯住花生,乱抓乱摇,却始终开不了瓶子,因为它的眼睛只盯着花生,失去了冷静。

许多时候,当我们越过眼前的那一点,去看更远处的白云、山川之时,我们就能不受任何羁绊;当我们离开眼前的那一点,从远处远远地观望过来,我们就能发现解决的门道。根本上,我们眼见的一切,全是虚妄,一方面因着不同的视界,而有不同的风姿,另一方面因着时间的流逝它们时时刻刻在变化,在消失。然而,我们的心所见到的一切,却不会改变。

如果你用心灵去观看,就会觉知到荣华的背后其实是荒凉,荒凉的背后其实是荣华,也就会觉知到福与祸的奇妙转换;因而,肯定不会迷惑于眼前的形色,不会因为眼前的所得而喜悦,也不会因为眼前的所失而悲哀。因为你的心灵已经抵达了那形色的最深处,在那最深处,你能够见到什么呢?什么也没有,但你已经什么都见到了。

什么都已见到,对于眼前的一切,当然是见而不见。完全视而不见,有点造作,完全见其所见,有点愚昧。见到了,就见到了,该怎么样就怎么样。我喜欢那位玉琳国师,被人诬陷时不说一句为自己辩护的话。他已经超越了眼前的形色,像那位走在独木桥上的瞎眼老人一样,从从容容地行走在人世。

结语

什么都已见到,眼前还会有什么能让我们惧怕呢?只要我们稍稍将视线从眼前的那一点移开,我们内心的许多不安、焦虑,都会烟消云散。当你每天在办公室里明争暗斗时,有没有偶尔抬起头来,发现窗外有一抹远山若隐若现,或者,有一片云彩刚好飘过?

我们讨论了十个念头:欢喜、平和、悲悯、从容、合一、因果、落实、不动、无碍、此刻。这些念头针对的是不同的情况,欢喜针对的是恐惧,所要培植的是对于陈规的厌弃,对于自由的开放和好奇;平和针对的是愤怒,对于比我们更好的人,不去攀比,不去嫉妒;悲悯针对的是冷漠,对于比我们差的人,要有同情,要有帮助;从容针对的是浮躁,在人生的旅程中,不要急于求成,而是要在各个经验里慢慢修炼和沉淀,要有看风景的姿态;合一针对的是偏执,不要总固执于我们认为好的那一面,而是要超越这种分别心,活在整体里;因果针对的是抱怨,要从因果角度去看待命运;落实针对的是空洞,要把各种念头落到实处;不动针对的是动摇,学习在浮华的尘世不受外界的干扰;无碍针对的是纠结,要把不同层面的问题梳理清晰,没有纠缠;此刻针对的是妄想和怠惰,要让生命在每个此时此刻里如实地觉知并且完成。

十个念头中的每一个,都能够通向最终的境地。一直修习欢喜心,或者,只是修习平和的念头,最终都可以改变我们的命运。另一种修行的方法是次第的修行,从欢喜的念头,到此刻的念头,是一个渐渐深入的过程。有了欢喜心,再去修平和心,有了平和心,再去修悲悯心,有了悲悯心,再去修从容心,有了从容心,再去修合一心,有了合一心,再去修因果心,有了因果心,再去修落实心,有了落实心,再去修不动心,有了不动心,再去修无碍心,有了无碍心,再去修此刻心。

修心,或者说,修习我们的念头,可以改变我们的命运,按照某些经书的说法,修心,或者说修习我们的念头,可以化灾厄为幸运。试着从欢喜的念头,或者从因果的念头开始,时时刻刻,用这个念头观照现实。一天,一个月,一年,更长的时间,看看会发生什么改变。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从此,你生病时不需再看医生,你工作时不需努力,诸如此类。

当然不是的。一个修为再高的上师,当他生病时,仍会感到病痛,无论怎样念佛,并不能消除那切实感到的疼痛。一个品行再好的信徒,也不可能今生事事顺利。我的领会是,化灾厄为幸运,并非说你破产时只要你有欢喜的念头或合一的念头,就会从天而降几千万元搭救你,而是说,假如你真正地具有了欢喜的念头或合一的念头,当你遭遇灾厄,你不会因之而精神崩溃,你会将它看成一种契机,一种磨炼自己的契机,借着这个契机,你重新塑造生命的形质。当发生的已无法逆转时,当身体已注定要死亡的片刻,你不会心生怨恨,也不会去做徒劳的挣扎,你会安然接受,而且充满感恩,在平静中以欢喜心感谢上苍赐予的最后一刻。

最后,我想重复前面提到过的一个说法:我喜欢把存在比喻为大海,那么,我们活着,不过是为了存在本身,慢慢地融入大海,慢慢地体验到大海的宽广,慢慢地体验到大海的深邃,慢慢地让你自己成为大海的一部分。活着,你可以有很多目标,可以有很多追求,但是,根本上,这些目标,这些追求,不会给你最终的结果。如果有最终的结果,在我看来,就是在当下,你和存在合而为一,你即存在。

千言万语,都不如在此刻,在当下,你和存在合而为一,你即存在。而我,在此刻,听到的是窗外有淅淅沥沥的雨声,分明是在说着《十地经》里的美妙景象:“菩萨……当下就证得菩萨离垢三昧禅定,进入法界差别三昧禅定,庄严道场三昧禅定,一切种华光三昧禅定,如大海一样深藏一切法的海藏三昧禅定,如大海一样印现一切事物,印现一切法的海印三昧禅定,虚空界广大三昧禅定,观一切法自性三昧,知一切众生心行三昧禅定,一切佛皆现前三昧禅定,像这样的百万阿僧祇三昧禅定统统现于眼前。菩萨在这三昧境界,深入地禅定思考,或者起身出离禅定,自在如意。菩萨善于知道种种三昧禅定的功用差别。最后证得叫做受一切智胜位的三昧禅定,刹那有大宝莲华突然开放,花朵犹如百万三千大千世界那样的广大,镶满了精妙无比的宝石,庄严的气韵超过了世间一切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