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转念的力量
1565500000015

第15章 八风吹不动(1)

用不动的念头来应对变化

《金刚经》里佛陀对须菩提说:“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肢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这段话里有一个故事,佛陀在歌利王时代是一个在林中修行的人,有一天,歌利王带着一群妃子到林中游玩,妃子们被修行者的气度吸引,纷纷走到他的身旁。结果,引起歌利王的不满,他用刀把修行者的身体一点点地割截下来。修行者并没有痛苦地号叫,而是很平静地接受肢解。最后,身体又复原。歌利王大为惊讶,皈依了这个修行者。

有一位道林禅师,住在树上。当时在杭州做刺史的白居易看到了,就关切地说:“师父您住的地方太危险了。”道林回答:“刺史您住的地方比我危险多了。”白居易疑惑:“弟子做官,位镇江山,哪有什么危险呢?”道林就说:“做官这个事,就像有柴火在下面熊熊燃烧,心识不停地受影响而变化,难道不危险吗?”

道林禅师讲了一个道理,就是看起来危险的地方其实并不危险,看起来安全的地方其实并不安全。危险不危险,安全不安全,并不是外在的环境决定的,而是内在的心境决定的。如果心境不为外境所动,那么,无论多么危险的情况,都不会构成危险。佛陀说的关于歌利王的故事,就是一个非常极端的例子。有人要杀掉你,这是多么危险的事情,但是,如果你的内心完全没有了分别心,完全没有了对于自我的执念,面对锋利的刀刃,完全不觉得可怕,安住在平静之中。那么,危险的事情对于你来说并不危险。相反,如果你满是分别心,满是贪嗔痴的念头,那么,就算你住在很富丽堂皇的地方,也非常危险。

所以,外境并不重要,并不是我们所要寻求的,重要的是:一切的外境都不能扰乱心的境地。换一种说法,征服外在的环境没有什么了不起,真正了不起的是征服、调御自己的心。世间的国王不过是孩子的幼稚游戏,心灵的国王才是神圣的伟业。

面对外境,心如何不动?佛教里有一种方法叫“忍辱”。这个忍字,在佛教里非常重要,是佛教对付外在环境的一个基本方法。有三种忍,一是耐怨害忍:别人以怨憎毒害加于自己,能够安心忍耐而没有一点报复的念头,相当于“忍辱”的“忍”,是对嗔恨怨怼的逆缘而言;二是安受苦忍:遇到疾病以及各种自然现象比如炎热、寒冷等引起的痛苦,能安心忍受并不以为苦,相当于“忍受”的“忍”,是对痛苦觉受的逆缘而言;三是谛察法忍:明白了宇宙万物的真如实相,对于一切的假象和妄念安然不动,相当于“忍可”的“忍”,是对起无明、邪见的顺逆诸缘而言。

《十地品》里说:“大慈大悲不舍众生,入无量智道,入一切法,本来无生、无起、无相、无成、无坏、无尽、无转、无性为性,初、中、后际皆悉平等,无分别如如智之所入处,离一切心、意、识分别想,无所取著犹如虚空,入一切法如虚空性,是名:得无生法忍。”这段话的大意是,菩萨明白了不生不灭的道理,就可以安忍世间的一切,叫做无生法忍。这个无生法忍,就是上面说的谛察法忍。这个忍,是最最重要的,做到了这个忍,就可以做到前面所说的耐怨害忍和安受苦忍。理解了这个忍,就会明白佛教里的忍,并非一般人理解的“软弱”、“无奈”;恰恰相反,佛教的忍,是大智慧,是大勇猛,真正的含义是:因为明白了真理,明白了自己所要抵达的目的地,明白了自己真正要做的是什么,所以,不论外界的境况如何扰乱,都不能动摇自己的本心。

因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对于歌利王割截身体佛陀不仅可以忍受,而且可以没有嗔恨。显然,佛陀所说的,并非神通故事,而是一个譬喻,意思是如果达到了没有分别心,达到了无相,那么,不论外境怎么样,不论外在的力量对你施加什么,你都不会有所动摇。这就是佛教的忍。一个觉悟者不论面对如何难忍之事,都能够忍受。哪怕身体被割截,因为明白无相的道理,也不会执著于痛的感觉,因为勘破了生死的大关,也就不会惧怕。这是忍的念头,也可以说是“不动”的念头,就是如如不动。因为安住在本来的样子里,所以不动。

希望在变化无常的人世里有安稳的人生,就要有“不动”的念头。生活里的千变万化,要用“不动”的念头来应对。

世界变化得太快。技术在变化,人际关系在变化,社会环境在变化……各种各样的变化,就像风从各个方向吹来,吹得你晕头转向。有一句话叫“八风吹不动”,什么叫“八风”呢?《吕氏春秋·有始》:“何谓八风?东北曰炎风,东方曰滔风,东南曰熏风,南方曰巨风,西南曰凄风,西方曰飂风,西北曰厉风,北方曰寒风。”各种各样的风会引起你不同的感觉,每一种感觉都会带你走到一个方向。在凌乱的风里,人生的道路也常常凌乱成到处飘零的落叶。因此,需要有不动的念头,来应对世间的风,让自己在风中保持合适的姿势,保持自己的方向。

不动,并非一动不动,而是面对各种外境,能够不受干扰,不受诱惑。《坛经》里说:“若见真不动,动上有不动。”意思是真正的不动,并非像死寂的生命那样一动不动,而是善于明白一切分别的现象,而在最终的层面上做到不动,意思是既能分别各种现象又没有分别心地看待它们,是动而不动。这是“不动”念头的真正含义。而对于一般人来说,能够做到不受外界环境的支配,就已经算是不动的念头了。

那么,如何做到不动的念头呢?

成了,不过是一种经历

再倒霉的人,也有成功的时候。做一件事,做成了,很好,很高兴,这很正常;不正常的是:做一件事,做成了,以为多么了不得,以为从此幸福无比,于是,很得意,很猖狂,很放纵;于是,做成了一件事,却种下了痛苦的因子。得意之后,是悲哀的开始。谋划着要赚10万元,赚到了,很好,很高兴,但很明白,这不过是一个经历,一个环节;很明白自己要去到什么地方,所以,不会得意,更不会忘形。做成了一件事,做成了,就放下了,就继续行走,继续在达成的道路上。

追到了一个女孩子,很好,很高兴,但是,也很明白,这不过是一个开始,激情之后是漫长的日常生活。做成了一件事,但并不觉得是终点,因为明白自己要去到什么地方。做成了一件事,很平常地看待它,没有成功的念头:这不过是一种经历罢了,不过是一种成了的经历。因为觉得不过是一种经历,所以,不论得到的是世间多大的成功,都只是平常,平常的喜乐;因为明白一切的一切,都是自己曾经种下的因,现在终于显现,终于结束。新的开始,新的种子开始撒落。此刻以及未来,决定于此刻的念头和行为。因此,保持平静,让生活在平静里继续下去。

成了,不过是得到了。很多时候,得到什么,并不是什么有意义的事情,相反,可能把你引向歧路。得到的时候,想一想:这是我自己想要的吗?这就是不动的念头。一般人不容易做到,得到的时候,不论得到什么,总是高兴。这是无数时劫形成的习气:喜欢得到,喜欢拥有。以我自己的经验,得到有时是一种严重的障碍。二十五岁那年,我就已经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清楚自己活着的意义,也有明确的目标,也知道怎样入手去做。唯一不幸的是,我几次遇到好运,在某个时间点上,突然降临一个奇怪的机会,让我去担任一个什么职位。心里清楚这不是我想要的,但是,虚荣心会驱使我去接受,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接受,然后,就会陷于那个职位所要求的生活气息里。然后,会走上一段歧路。几乎要用很长的一段时间,才能回到原点。有些人可能永远回不去了。所以,当我们为着什么努力的时候,当社会给予我们什么机会的时候,我们确实要问问自己:这是我想要的吗?

败了,不过是一种经历

再成功的人,也有倒霉的时候。做一件事,失败了,很沮丧,很懊恼,很低落,这很正常;不正常的是:做一件事,失败了,以为世界末日到了,以为从此彻底完蛋,于是,很沉沦,很自卑,很消极;于是,失败了一件事,却毁灭了一个世界。失败之后,是堕落的开始。谋划着要赚10万元,只赚了1万元或者赔了1万元,很懊恼,很失意,但很明白,这不过是一个经历,一个环节;很明白自己要去到什么地方,所以,不会沉沦,不会低落。做一件事,失败了,就失败了,放下,继续行走,继续在达成的路上。

追一个女孩子没有追上,很难过,很沮丧,但是,也很明白,这不过是一个结束,碰壁之后转过身是新的道路。做一件事,失败了,并不觉得是完蛋了,因为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仅仅明白自己想要的仍是不够,还要自己合适的。没有做成,说明不合适,说明因缘未到,那么,很平常地看待它,没有失败的念头:这不过是一种经历罢了,不过是一种败了的经验罢了。因为觉得不过是经历,所以,不论遇到的是世间多大的挫败,都只是平常,平常的喜乐。是的,即使遇到挫折,遇到不幸,遇到失意,也平静地面对,只是喜乐;因为明白一切的一切,都是自己曾经种下的因,现在终于显现,终于结束。新的开始,新的种子开始撒落。此刻以及未来,决定于此刻的念头和行为。因此,保持平静,让生活继续在平静里继续下去。

败了,无非是失去,失去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其实并没有什么,不过让背负的东西更少而已。得到,不过是背负更多的东西而已。失去了什么,其实并没有什么,就算你得到了,最终也会失去。

听到赞美,只是一笑

学生升了官,向老师辞行。老师告诫他人在仕途一切小心。学生说不怕,因为他已准备了一百顶高帽子,逢人就送。老师正色:“我们读书人怎么能这样?”学生回答:“可惜天下像老师这样高风亮节的又有几人?”老师点头:“那倒是。”学生出门后对人说:“一百顶高帽子剩九十九顶了。”

别人赞美我们的时候,我们往往欣然接受,不觉得有什么受之有愧。久而久之,就会飘飘然,以为自己真的有什么了不起的才华或者有什么高尚的品德,让人赞美。当别人当着我们的面赞美的时候,要想一想:他/她为什么要称赞我?这一问,就是不动的念头,心念不会随着别人的赞美而飘忽,还在自己身上。是的,别人为什么要赞美我呢?很多时候,人们因为你的权力而赞美你,很多时候,人们对你的赞美,并非赞美,而是阿谀。所以,对于别人的恭维,要保持足够的警惕。

很多人,尤其是拥有一定权力的人,经常在赞美的气氛里迷失了。因为具有一定的权力,就形成了一个圈子。这个圈子因为利益而形成,每天的功课就是取悦上层。这确实是一个考验,很少有人能够明白这不过是一种利益的游戏,当你失去了权力,那么,一切的赞美都可能变成冷漠,甚至攻击。这在中国的日常里,每天都在上演。不过很少有人觉悟。很多人还是沉溺在虚妄的阿谀氛围里,享受着虚妄的赞美和尊敬。

听到批评,好好想一想

有人当面批评你,当面顶撞你,你当然会不高兴,但是,仔细想想,当面批评你的人也许并不可怕,可怕的也许是那些当面总是奉承你的人。当面批评你,也许言辞激烈,也许是恶毒的谩骂,但至少,这是公开的,不是隐藏的。所以,没有什么大不了。当然,人的通性是希望得到肯定。我们计划做一件什么事,会和朋友商量,但往往,我们已经有了想法,如果别人否定我们的想法,我们就会失望。我们拿着自己的什么作品,送给朋友去指正,如果朋友直率地指出有什么不足,我们会很沮丧。实际上,我们口头上说希望得到批评,但心里是想得到肯定。一般人明白这样的心理,所以,对于别人要作当面评价的时候,常常出于礼貌而表示认同。如果你把这种认同当作了真正的欣赏,那么,你就活在一个虚假的世界里。这个世界里多的是虚假的赞美,少的是真挚的分析与批评,因此,当有人愿意当面批评你的时候,把它看做是一个珍贵的机会。

正好利用这样一个机会,好好反省自己的言行。听到批评,不妨一笑置之,一笑之后不妨好好想一想:我真的像批评的那样吗?如果是真的,那么,即刻起就改变它;如果是假的,那么,就算是一个提醒。当批评发生的时候,不要有愤怒的念头,不要有敌对的意念,要用游戏的态度去对待它。

听到好评,只是一笑

当面的赞美,也许是虚假的,但是,背后的赞扬,基本是真的,是一种口碑。有好的口碑,不免喜悦,说明自己得到了别人的认可。得到了认可,喜悦是自然的。但是,一个智慧的人,对于这种口碑式的好评也会保持冷静。第一,这种口碑也是虚幻的东西,一方面固然是你的行为造成别人心里的好印象,另一方面别人不过随口一说,并非什么大不了的事情。第二,口碑式的东西,是别人在背后说你,真正的情况如何,你永远不知道,你知道的,不过是别人的转述,别人的转述,有时候是当面的奉承,并不真实。经常有人对我说:啊呀,你在我们学校或其他人里很有名啊,很多人崇拜你。我很清楚,他们这样对我说,不过是讨我的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