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画论大辞典
15620400000012

第12章 中国画名词术语篇(10)

【积墨】中国画技法之一。多用于山水,是一种由淡到浓,层层叠积加墨的技法。其特点在于淡而不薄、厚而不死,浑融而多变,厚重而见层次。两宋以前,中国画都是在不吸水的纸绢上挥运的,积墨法也尚未从理论上探讨。“到了元代,许多画家开始用生纸作画,适应新的材料,也为了表达北宋人更含蓄放逸的情味,元代文人画家每用干笔渴墨,从而发展了在生纸上的积墨法。元季四家中,除吴镇外,其余三家多擅积墨。积墨法在此时被正式提出来了。”(薛永年《书画史论丛稿》)黄公望《写山水诀》:“作画用墨最难,但先用淡墨,积至可观处,然后用焦墨、浓墨,分出畦径远近。故在生纸上有许多滋润处,李成惜墨如金是也。”清代唐岱《绘事发微》:“积墨者,以墨水或浓或淡,层层染之,要知染中带擦。”明代唐志契《绘事微言》卷一:“画家要积墨水。墨水或浓或淡,或先淡后浓,或先浓后淡,有能积于绢素之上,盎然溢然,冉冉欲堕,方烟润不涩,深厚不薄,此在熟后自得之。”“凡画或绢或纸或扇,必须墨色由浅入浓,两次三番,用笔意积成树石乃佳。若以一次而完者,便枯涩浅薄。”因此,以积墨法擅长的清代画家龚贤往往积“活墨”至“七遍”,才“积枯成润”。

黄宾虹认为“积墨法以米元章为最备”,“元章多钩云,至虎儿全用积墨法画云”,“作水墨画,墨不碍墨;作没骨法,色不碍色。自然色中有色、墨中有墨,此善言积墨法者也。”(任大庆)

【嫩墨】指清淡和润较透明的墨色。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编·用墨》:“墨色光华,其妙无极,不善用者纵极佳制顶烟,但觉薰煤满纸而已,岂复是画哉?因分号用墨之法曰嫩墨,曰老墨。”沈宗骞解释说:“嫩墨者,盖取色泽鲜嫩而使神彩焕发之喻。先以笔贮水,量墨当用多寡,蘸入笔尖,和水搅匀,拂于纸素,则墨晕和润而有光彩。如云山隐现,烟树迷离,遥岑浮黛,夜色苍凉,阴凹阳凸之间,日光云影之际。林密则浓阴锁麓,山高则薄雾横腰,石生成蓊郁之观,泉出助淜腾之势。以及悬崖邃谷,疑鬼疑神,绝壑幽岩,如风如雨之处,胥于是乎得之。”“嫩墨墨浮于笔。嫩墨主气韵,而烟霏雾霭之际淹润可观。”(任大庆)

【老墨】指笔力遒劲,墨痕圆绽而力透纸背的较浓墨色。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编·用墨》:“墨色光华,其妙无极,不善用者纵极佳制顶烟,但觉薰煤满纸而已,岂复是画哉?因分号用墨之法曰嫩墨,曰老墨。”沈宗骞解释说:“老墨者,盖取气色苍茫,能状物皴皱之喻。此种墨法全藉笔力以出之,用时要飒飒有声,从腕而来,非仅指头挑弄,则力透纸背,而墨痕圆绽如临风老树,瘦骨坚凝,危石倚云,奇峰崒嵂,以及霜皮溜雨,历乱繁枝,鬼斧神工,几莫能测者,亦胥是乎得之。”“老墨笔浮于墨”,“老墨主骨韵,而枝干扶疏、山石卓荦之间亦峭拔可玩。”(任大庆)

【宿墨】北宋郭熙、郭思《林泉高致·画诀》:“有时而用宿墨”,是指研好的墨放在砚台中,经过一宿或更长的时间存放后的墨。实际上这是一种发酵的墨,有墨渣沉淀,墨液已开始脱胶,失去了新鲜的光彩,在宣纸上的附着力也减弱,托裱时还容易渗化出墨圈,画家正是巧妙利用这一特性来创造独特的视觉效果。宿墨法多用于中国画山水技法。北宋郭熙、郭思《林泉高致》有“用墨七法”之说,宿墨为其一。现代黄宾虹在《画谈》中将用墨归纳为“浓、淡、破、渍、泼、焦、宿”,认为宿墨“墨中虽有渣滓之留存,视之恍如青绿设色”。“宿墨法,用笔不得拖、涂、抹,必须落上去。不善学者,枯硬污浊,形其丑恶。”他晚年善用宿墨,在浓黑处再积染,或点上极浓的宿墨,干后,此处极黑,变墨为亮,起醒目作用,称“亮墨”。潘天寿《听天阁画谈随笔》分析,因为宿墨“胶粒与墨粒的分离,墨质变粗,落纸之后,深暗无光,适于加在焦墨之上,标示最深的层次”。(任大庆)

【焦墨】北宋郭熙、郭思《林泉高致·画诀》:“有时而用焦墨”,“用浓墨、焦墨欲特然取其限界,非浓与焦则松林石角不了然”。是指研墨后经过一定时间的水分挥发后最干的墨,粘稠而浓黑,一般配合健毫干笔,钩皴梢头石角,不会大面积使用,以免造成枯干燥气,然使用得当也会有“干裂秋风,润含春雨,视若枯燥,意极华滋”之妙。薛永年《书画史论丛稿》云:“所谓焦墨,是研到最浓给人以焦枯之感的墨色。这种焦墨,颗粒极细密度极大,比之一般的浓墨更黑更重。”焦墨法多用于中国画山水技法中。(任大庆)

【淡墨】北宋郭熙、郭思《林泉高致·画诀》:“运墨有时而用淡墨”,这是指墨色中含水较多、明度较浅的墨。淡墨的使用技巧一直被历代画家推崇,郭熙说:“用淡墨六七加而成深,即墨色滋润而不枯燥”,“淡墨重叠旋旋而取之谓之干,淡以锐笔横卧惹惹而取之谓之皴”,还提到用淡浓墨作雪色时,要“以淡水而痕之,不可见笔墨迹”。元代黄公望《写山水诀》:“画石之法,先从淡墨起,可改可救,渐用浓墨者为上。”明代董其昌《画禅室随笔》题沈石田临倪画:“独倪迂一种淡墨,自谓难学。盖先生老笔密思,于元镇若淡若疏者异趣耳。”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布置》:“忆余始时嫌笔痕显露,任意用淡墨渲润,方自诩能得烟霭依微之致。”使用淡墨要明净无渣,淡而不浮,方有萧散秀润之感。黄宾虹认为淡墨“画无笔迹,是为墨妙”。沈宗骞《芥舟学画编·作法》说,若结构不明、用笔无法,即便“以淡墨再三渲润而取之,必至土石不分,树枝浑杂,不但形神俱失,且与作画之道千里矣”。陆俨少《学画微言》:“湿笔淡墨,也不易处理,多加易脏,不见精神,要之明净无滓,一片精光,方是高手。”(任大庆)

【浓墨】北宋郭熙、郭思《林泉高致·画诀》:“有时而用浓墨”,这是指墨中含水较少、研磨较久、明度较深的墨。浓墨不像淡墨可以修改叠加,下笔关乎作品成败,尤须谨慎,陆俨少《学画微言》:“浓墨下去,不可更改,一有误失,全盘皆输。”

清初徐沁《明画录》评黎民表“苔树间多加大绿浓墨,极有精彩”。又评魏之璜“晚用浓墨秃颖,稍乏风韵”。清代华琳《南宗抉秘》曰:“用浓墨专在一处便孤而刺目,必从左右配搭,或从上下添设,纵有孤墨,顿然改观。”“将浓墨散开,则五色斑斓,高高低低,望之自不能尽。”浓墨利于壮气,清代松年《颐园论画》:“老辣在于用干笔浓墨,气势充壮,毋涉野气。”浓墨在山水中多用于近景,也有作远山的,明代唐志契《绘事微言·卷一》:“古人画淡墨远山之外,复画浓墨远山。后人往往笑之,不知日影到处之山则明,不到处之山自然昏黑。于晚景落照时更易了然,若不信,请于风雪天色或晴霁薄暮时高眺,留意审察,方信古人不谬。”有不赞成浓墨者,清代唐岱《绘事发微》认为“用墨不可太浓,浓则失其真体,掩没笔迹,而落于浊。亦不可太淡,淡则气弱而怯也。须要自淡渐浓,不为墨滞。古云:惜墨如金。是不易用浓墨也。”(任大庆)

【退墨】北宋郭熙、郭思《林泉高致·画诀》:“有时而用退墨。”是指放置很久的墨锭磨出的墨,退去了火气。潘天寿《听天阁画谈随笔》说退墨“墨锭贮放过久,胶性大减,研磨过后,颗粒虽细,亦少光泽;它比宿墨匀细,可与宿墨配合使用”。

(任大庆)

【埃墨】北宋郭熙、郭思《林泉高致·画诀》:“有时而用厨中埃墨。”郭熙还举例说:“风色用黄土或埃墨而得之,土色用淡墨、埃墨而得之。”潘天寿《听天阁画谈随笔》说埃墨“顾名思义,是指杂入烟土灰尘的脏墨,因为纯度大减,可以用来描绘风沙黄尘”。(任大庆)

【死墨】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编·用墨》:“墨着缣素,笼统一片,是为死墨。”死墨即画在宣纸上没有浓淡变化的墨色,是指笔中墨水调得太匀,落纸后又没有用浓墨或清水破开,因此显得平板呆滞,沈宗骞云“死墨无彩,活墨有光,不得不亟为辨也”。(任大庆)

【活墨】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编·用墨》:“浓淡分明,便是活墨。”活墨是在宣纸上显现出丰富层次效果的墨色,关键在于笔中蘸墨水不可太匀,笔尖、笔腹、笔根的墨色应有所差别,落纸后自然灵动,再辅以泼墨破墨,更加黑中透光,神采奕奕。(任大庆)

【活眼】《黄宾虹画语录》云:“作画如下棋,需善于做活眼,活眼多棋即取胜。所谓活眼,即画中之虚也。”又云:“岩岫杏冥,一炬之光,如眼有点,通体皆虚;虚中有实,可悟化境。”指大片墨色中的留白,亦指山水画的虚灵之处。有活眼,墨色就能透气,就不会成为死墨。清代笪重光《画筌》:“画之空处全局所关,即虚实相生法,人多不着眼空处,妙在通幅皆灵。”(任大庆)

【颜色】中国画取用颜色有三种:①矿物质颜料,即以矿物质为原料经研磨、漂制等加工而成,有覆盖力,为不透明色。主要有:朱砂、朱、银朱、赭石、石青(头青、二青、三青、四青)、石绿(头绿、二绿、三绿、四绿)、土黄、雄黄、雌黄、黄丹、石黄、铅粉、白垩、锌白等。②植物质颜料,即以植物为原料加工制成,色纯透明,吸附性能良好。主要有花青、藤黄、胭脂、茜草、墨等。③化合成颜料,属人造颜料,目前市场上出售的多为锡管装化工合成色膏。(参见清代王概等《芥子园画传·论设色各法》第一集、清代邹一桂《小山画谱·取用颜色》、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编·设色琐论》、清代盛大士《溪山卧游录》论设色、清代张式《画谭》论制色等。)(周积寅)

【十八描】明代汪珂玉《珊瑚网》卷二十四:“古今描法(一十八等):高古游丝描(十分尖笔,如曹衣纹);琴弦描(如周举类);铁线描(如张叔厚);行云流水描;马蝗描(马和之、顾兴裔类,一名兰叶描);钉头鼠尾描(武洞清);混描(人多描);橛头描(秃笔也,马远、夏圭);曹衣描(魏·曹不兴);折芦描(如梁楷,尖笔细长,长撇捺也);橄榄描(江西颜辉也);枣核描(尖大笔也);柳叶描(似吴道子观音笔);竹叶描(笔肥短撇捺);战笔水纹描;减笔描(马远、梁楷之类);柴笔描(粗大减笔也);蚯蚓描。”诸种描法,因笔迹之形而得名。是归纳历代人物画家线描技法的十八种程式。(周积寅)

高古游丝描

【高古游丝描】明代邹德中《绘事指蒙》:“高古游丝描,十分尖笔。”汪珂玉《珊瑚网》解曰“十分尖笔,如曹衣纹”,亦见周履靖《夷门广牍·天形道貌》,三家说法基本一致。须用长锋尖笔,力度均匀地钩写,行笔多中锋、藏锋,为圆转曲线,飘柔秀逸,类似顾恺之“春蚕吐丝”的线条。(任大庆)

琴弦描

【琴弦描】明代邹德中《绘事指蒙》:“琴弦描,如周举”,汪珂玉《珊瑚网》解曰“如周举类”,亦见周履靖《夷门广牍·天形道貌》,三家说法基本一致。运笔与高古游丝描相近,但多为直线或富于张力的曲线,拨之若有音。(任大庆)

铁线描

【铁线描】明代邹德中《绘事指蒙》:“铁线描,如张叔厚”,亦见汪珂玉《珊瑚网》卷二十四、周履靖《夷门广牍·天形道貌》,三家说法基本一致。

行笔须浑圆厚重,刚劲有力,如同铁丝置于画,是最常见的描法之一。(任大庆)

行云流水描

【行云流水描】见明代邹德中《绘事指蒙》,亦见汪珂玉《珊瑚网》卷二十四、周履靖《夷门广牍·天形道貌》,三家说法基本一致。行笔虚起虚收,线条组合飘逸流动,状若云水。(任大庆)

马蝗描

【马蝗描】明代邹德中《绘事指蒙》:“马蝗描,马和之、顾兴裔类。”汪珂玉《珊瑚网》解曰“马和之、顾兴裔类,一名兰叶描”,亦见周履靖《夷门广牍·天形道貌》,三家说法基本一致。与柳叶描近似,行笔尖入尖出,中间短促拖按,形如蚂蟥。

(任大庆)

钉头鼠尾描

【钉头鼠尾描】明代邹德中《绘事指蒙》:“钉头鼠尾,武洞清。”亦见汪珂玉《珊瑚网》卷二十四、周履靖《夷门广牍·天形道貌》,三家说法基本一致。一般以侧锋方折下笔,以中锋拖笔收尾,头重尾轻,富有变化,清代任伯年常用此法。(任大庆)

混描

【混描】明代邹德中《绘事指蒙》:“混描,人多描。”亦见汪珂玉《珊瑚网》卷二十四、周履靖《夷门广牍·天形道貌》,三家说法基本一致。这是随心所欲的描法,允许不同笔法混用于同一画中。(任大庆)

橛头钉描

【橛头钉描】明代邹德中《绘事指蒙》:“橛头钉,秃笔也,马远、夏圭。”周履靖《夷门广牍·天形道貌》解曰:“如马远、夏圭秃笔橛头钉描”,亦见汪珂玉《珊瑚网》,三家说法基本一致。此为写意笔法,以大笔秃锋为宜,行笔挺拔,线条粗短,劲健有力,有斧劈皴之意,有泥里拔钉之感。(任大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