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画论大辞典
15620400000112

第112章 中国画论词句篇(92)

【四不可穷】清代董棨《养素居画学钩深》:“笔不可穷,眼不可穷,耳不可穷,腹不可穷。笔无转运曰笔穷,眼不扩充曰眼穷,耳闻浅近曰耳穷,腹无酝酿曰腹穷。以是四穷,心无专主,手无把握,焉能入门。博览多闻,功深学粹,庶几到古人地位。”郭因《中国绘画美学史稿》:“为求很好地反映绘画对象的形神,同时表现画家自己的主观情思,董棨提出了‘四不穷’说。所谓笔不穷,是指有‘转运’,即‘弄笔如丸’,‘钩勒旋转,直中求曲,弱中求力,实中求虚,湿中求渴,枯中求腴’。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墨随笔去,情趣自来’。所谓眼不穷,是指能‘扩充’,即能‘博览’,并做到‘行住坐卧,无在非画’。所谓耳不穷,是指‘多闻’,闻不‘浅近’,不仅对于绘画这个本行要‘多闻’,而且对于书法等文学艺术方面的‘种种奇异不测之法’也要多闻,以求广泛吸收营养,便于触类旁通。所谓腹不穷,是指有‘酝酿’,不仅既应熟悉‘古人之法’,又熟悉‘造化之象’,而且要把这一切加以熔铸,再创造。‘古人之法是用,造化之象是体’,‘而抒写自己之性灵’。”(荆琦)

【六不是】清代方薰《山静居画论》:“画法须辨得高下,高下之际,得失在焉!甜俗不是自然,佻巧不是生动,浮弱不是工致,卤莽不是苍老,拙劣不是高古,丑怪不是神奇。”甜:秾郁而软熟,甜则俗,俗则软,画无内在美。俗:意境平凡。佻巧:轻佻巧诈。浮弱:浮躁纤弱。卤莽:粗率。拙劣:笨而无用。丑怪:丑恶怪异。(周积寅)

【依样葫芦之病】清代方薰《山静居画论》:“童时闻先公与执友间绪论,谓作诗要从古人想不到处着想、做不到处用力,便非陈言。作画如法,便无依样葫芦之病。”“依样葫芦”比喻单纯模仿,没有创新。南齐谢赫在《画品》中将“传移模写”定为“六法”之一,“传移模写”就是指临摹。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曰:“古时好拓画,十得七八,不失神采笔踪。”明代唐志契《绘事微言》:“临摹最易,神气难得,师其意而不师其迹,乃真临摹也。”

清代笪重光《画筌》:“画工有其形而气韵不生,士夫得其意,而位置不稳。故师古人之意而未必拘其迹,斯称善临摹者。”明清之际,画坛模拟之风盛行。“以元人之笔墨,运宋人之丘壑,而泽以唐人之气韵,乃为大成。”(王翚语)“画不师古,如夜行无烛,便无出路。”(王麓台语)此时,临摹已被奉为学画之圭臬。临摹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似”与“不似”的问题。清代恽寿平云:“古人笔法渊源,其最不同处,最多相合,李北海云:‘似我者病。’正以不同处求同,不似处求似,同与似者,皆病也。”(《瓯香馆画跋》)求似则不免抄袭雷同,即方薰所说的“依样葫芦之病”。“摹仿古人,始乃惟恐不似,既乃惟恐太似。不似则未尽其法,太似则不为我法。法我相忘,平淡天然,所谓摈落筌蹄,方穷至理。”(《山静居画论》)(荆琦)

【十病五嫌】清代丁思铭《写照提纲》:“最忌者十病、五嫌之率略:十病者,一、肮脏;二、不新鲜;三、部位不准;四、交代不清;五、阴阳不审;六、虚实不明;七、连络不周;八、笔色不良;九、太过不及;十、愁若不舒。五嫌者:一、室无正光;二、有狼藉秽气;三、不重斯文;四、语乱心曲;五、座不宁静。”只有克服十病、五嫌,才能为人物传神写照。(王凤珠)

【下笔游移】清代华翼纶《画说》云:“下笔游移便软弱,构局游移便散漫。”游移:谓移动不定。

《俞剑华美术史论集·画论罪言二十一则·下笔游移》则认为:“下笔、构局均须斟酌尽善,不可迳情涂抹,亦不必一气呵成。苟斟酌未当,无妨反复研究,虽十易稿不为病。古人所谓九朽一罢,五日一水,十日一石,足见其惨淡经营之苦心。若其研究既深,成竹在胸,自然下笔风雨快,不必斟酌,而自能从心所欲,随手所之便成佳构也。若初学便不肯游移,恐将不免卤莽灭裂之咎矣。”(王凤珠)

【的确位置】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山水布置》卷二:“一树一石,以至丛林叠嶂,虽无定式,自有的确位置而不可移者。”《俞剑华美术史论集·画论罪言二十一则·的确位置》批评道:“既曰虽无定式矣,何来的确不可移之位置乎?自一树一石以至丛林叠嶂,既无一定方式,自无一定之位置,要在布置之时审情顾势,相其所宜,使之如天然凑合而无斧錾痕迹者,便为佳画。若曰,某处必为树,某处必为石,某处必为屋宇,某处必为桥梁,某处必为高山,某处必为峻岭,是山水变为死板之物,无一毫变化,结果必致为格式所束缚而陷于千篇一律之悲境。画道自四王后毫无生气,即坐此弊。试纵观览宇内名山大川,或绵亘百里,或平地特起,或断港绝岸,或浩淼千里,何尝有一毫定式?试博观唐宋元明古画,或繁或简,或多或少,或千山万水,重峦叠嶂,或一丘半壑,孤峰独树,何尝有一定位置?且所谓布置之法有正有奇,未可执一而论,若偏于奇,固有险峰之虞,然一囿于正,亦不免平板之失,故贵乎能奇正相生,脱去窠臼,而又不流入狐禅野道,于清新之中有平正之理,方为得之。古今布置高手,莫过石涛,能与他人视为绝不成章法者,一经其手,便有不可思议之妙趣得其诀者为大千,张大千所谓化臭腐为神奇,信手拈来,都成妙谛者也。”(王凤珠)

【气不清晰】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山水布置》卷二:“又通幅林木山石,交柯接影,掩映层叠之处,要令人一望而知,不可使人揣摩而得,否则必其气有不能清晰者矣。”《俞剑华美术史论集·画论罪言二十一则·气不清晰》则云:“山水不可不清,不可过清;不清则浑沌,过清则板刻。

交柯接影,掩映层叠,亦宜有一望而知者,亦宜有一望不知者;望而知者以醒观者之目,望而不知者,以深观者之思。‘一语对人十日思’为文学妙境,一画对人十日思,亦艺术妙境也。若节节明白,段段清晰,使人一览无余,则将索然无味矣。

每观真山水,若夫天气清明,峰峦毕现者,反易于平庸,若烟云映掩,半明半灭者,反多奇趣。然若遇大雨浓雾,模糊一片,则惟有徒增怅恨,故游山之时,遇晴遇雨,不如半晴半阴之佳妙。沈氏之画初肆意于渲染,不免失之模糊,继张瓜田(寅)评一‘晦’字,乃痛自改易,力主清晰,而不知矫枉过正,反陷于板刻矣。”(王凤珠)

【必待四十后方作大幅】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山水布置》卷二:“(沈)石田先生学力过前人,然必待四十后方作大幅,可见局势之难,虽古人至此,亦不肯轻率便为也。”《俞剑华美术史论集·画论罪言二十一则·四十后》则云:“初学作画,故必须练习小幅,然稍有进步,便当时作大幅,以壮其笔力,而扩其胆气,繁其丘壑,而密其组织,然后以大幅之气力收于小幅,以大幅之材料纳入小幅,必能壮气横溢,丘壑丰富,久之则大小咸宜,见盈丈之纸,不畏其大,见盈尺之纸,不嫌其小,若初学只作小幅,不敢作大幅,则局促既久,气束神索,一遇大纸,便生畏慎之心,极力填砌,尚不满半,而已声嘶力竭矣。譬之写字,四十岁前后专写小字,笔力必致弱小,四十岁后绝不能写大字。又如照相,由小放大者则精神散,由大缩小者则精神饱满,作画何不独然。初生之犊不怕虎,正当利用其少壮之气,以强健其体魄,而丰富其材料也。石田先生得天独厚,力能扛鼎,大幅小幅随意所之,其所以四十岁后始作大幅者,良以少年之时,火气太旺,虽作大幅,而不欲示人,四十岁后,功夫纯熟,虽大幅无妨,乃石田先生个人救弊收偏之方,若无石田之笔力,而误用此种方法,未有不失败者也。”(王凤珠)

【墨晕】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山水·用墨》卷二:“傅色者不可使笔混作墨晕,若笔作墨晕,便是混侵色位,不是笔矣。”指越出笔迹以外的墨痕,这是运笔时不能掌握水分的毛病。(王凤珠)

【墨浮于笔】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山水·用墨》卷二:“纯墨者,不可使墨浮于笔,若浮一分,便是一分黑气,不是墨矣。”谓运笔轻浮则墨不入纸之意。(王凤珠)

【笔墨间一种媚态】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编》:“我所欲去者乃是笔墨间一种媚态,俗人喜之,雅人恶之,画道忌之,一涉笔端终身莫浣。”《书画篆刻实用辞典》释云:“这里的‘媚态’,系指笔墨有意讨巧,只追求外观的华美之观而全无内在的平稳重实的气质美。”(王凤珠)

【极烦极简】清代钱杜《松壶画忆》:“赵松雪《松下老子图》,一松一石,一藤榻,一人物而已。

松极烦,石极简;藤榻极烦,人物极简,带与冠履极烦。即此可悟参错之道。”《俞剑华美术史论集·画论罪言二十一则·极烦极简》则云:“一幅之中有全粗者,全细者,全简者,全烦者,亦有粗细烦简相间者,极粗与极细,极烦与极简之间,最难调和,必须中间有半粗半细,半简半烦者,以为过渡,而全幅始能收统一之观,若仅一极烦一极简,必成两极端,如音乐之仅有最高音与最低音,尚后成何调子乎?所谓参错之道,须活看,不可如此呆板也。”(王凤珠)

【凡作诗画俱不可有名利之见】清代盛大士《溪山卧游录》:“凡作诗画俱不可有名利之见,然‘名利’二字亦有自辨:‘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乐,不堪持赠君。’自是第一流人物。

若夫刻意求工以成其名者,此皆有志于古人者也。

近世士人沉溺于利欲之场,其作诗不过欲于求卿相,结交贵游,弋取货利,以肥其身家耳。作画亦然,初下笔时胸中先有成算:某幅赠某达官,必不虚发;某幅赠某富翁,必得厚惠。是其卑鄙陋劣之见已不可向迩,无论其必不工也,即工亦不过诗画之蠹耳。”(王凤珠)

【画有七忌】清代盛大士《溪山卧游录》:“画有七忌:用笔忌滑软,忌硬,忌重而滞,忌率而溷,忌明净而腻,忌丛密而乱。又不可有意着好笔,有意去累笔,从容不迫,由淡入浓,磊落者存之,甜熟者删之,纤弱者足之,板重者破之,则觚棱转折自能以心运笔,不使笔不从心。”这是指作画时用笔应该忌讳的七种不良习气。所谓“滑软”是指用笔油滑不凝拙,疲软无骨力;“硬”是指用笔生硬僵死而无气韵;“重而滞”是指用笔粘滞挥洒不开;“率而溷”是指行笔草率无约束,荒率而含浑不清;“净而腻”是指笔法交代太清楚,刻划过度,反而缺少虚实变化而索然无味,令人腻烦;“密而乱”是指用笔过繁,以致杂乱无章法。(陶明君)

【作画最忌湿笔】清代秦祖永《桐阴画诀》:“作画最忌湿笔。锋芒全为墨华淹渍,便不能着力矣。去湿之法莫如用干,取其易于着力,可以运用从心。大痴老人松字诀,惟能用于笔,庶可参究也。”湿笔:与“干笔”相对而言,含有较多水分的墨笔。以湿笔画线、渲染、皴点,其笔墨效果丰润华滋,酣畅淋漓,趣味无穷。但在一幅画中,最忌全用湿笔,用笔之妙在于干笔与湿笔互用。否则,不利于表现出用笔的骨力。(周积寅)

【落笔四不可】元代李衎《竹谱》:“握笔时澄心静虑,意在笔先,神思专一,不杂不乱,然后落笔:须要圆劲快利,仍不可太速,速则失势;亦不可太缓,缓则痴浊;复不可太肥,肥则恶俗;又不可太瘦,瘦则枯弱。”这是“中和”的思想体现于画竹之法。(邵晓峰)

【五不可】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山水》:“汨没天真者不可以作画;处慕纷华者不可以作画;驰逐声利者不可以作画;与世迎合者不可以作画;志气堕下者不可以作画。此数者盖皆沉没于俗而绝意于雅者也如欲避俗当多读书参名理,始以荡涤,继以消融,须令方寸之际,纤俗不留,若少着一点滞重佻意思,即痛自裁抑,则笔墨间自日几于温文尔雅矣故欲求雅者,先于平日平其争竞躁戾之气,息其机巧便利之风。揣摩古人之能恬淡冲和,潇洒流利者,实由摆脱一切纷更驰逐,希荣慕势,弃时世之共好,穷理趣之独腴,勿忘勿助,优柔渐渍,将不求存而自存,不求去而自去矣。”沈宗骞以修养论为出发点来谈怎样从根子上避俗。他列出了五种与雅无缘的情况,即“五不可”,言俗之当去者,即五俗;言雅之当具者,即五雅。沈氏处处强调画家所应有之修养,且去俗就雅非一时之功,而是“平日”里日日习以为常之修养也。他还将俗划分为深浅不同的两类,一类望而知其为俗习——“市井之人,沉浸于较量盈歉之间,固绝于雅道”;另一类貌似雅而内里实则为俗——“乃有外慕雅名,内深俗虑,尤不可与作笔墨之缘。”后者为无药可医的根深蒂固之俗,指出那些斤斤于赚亏得失的市井俗人是与雅道无缘的,而一心攀慕雅的声誉,内里却满是俗肠的人尤其不能写字作画。(张曼华)

【六不可】清代原济山水画诀:“不可雕凿,不可板腐,不可沉泥,不可牵连,不可脱节,不可无理。”《书画篆刻实用辞典》释云:“雕凿,则伤其然;板腐,则缺乏情趣;沉泥,则毫无新意;牵连,则远近不分;脱节,则支离破碎;无理,则似是而非。”(王凤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