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节 宜净拭冷眼毋轻动刚肠
君子宜净拭冷眼,慎毋轻动刚肠。
冷眼:观察事物时的冷静心态。
刚肠:公正、冷静、刚硬的心肠。
君子应该冷静地分析和观察事物,千万不要轻易心软。
白骨精一哭,唐僧就心软,于是就回过头来念紧箍咒,收拾孙悟空。就品格而言,唐僧绝对是个君子,但他却是个不能冷静看事、容易心软的人。取经路上所遭受的种种磨难,莫不与他的不辨真伪、乱用好心有直接的联系。
在中国历史上,慈禧太后应该是个心机超凡、统御有术的女强人。尽管从道德及国家利益上来说,她是个十恶不赦的人,但仅就她的个人才智和处世哲学而言,她的确应该是个出类拔萃的人。曾经有人问她:怎样应付那么多复杂的事情和人?她说:“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心肠要硬!”
我们不得不承认,她之所以能够挟持两代皇帝,把那么多鸿儒巨将都治得服服帖帖,左右中国政局几十年,尽管有其他许多原因,但她的心肠硬,也是一个主要的原因。
因此,洪应明认为“君子宜净拭冷眼,慎毋轻动刚肠”,对于企图成就事业的君子人来说,应该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冷静虑事,不能冷眼观人,刚肠轻动,好心乱用,这样的人,就算满腹的菩萨心肠,最终也将一事无成。
第一百〇一节 人未必尽诚人未必皆诈
信人者,人未必尽诚,己则独诚矣;疑人者,人未必皆诈,己则先诈矣。
信人:信任、相信别人。
疑人:怀疑、猜疑别人。
一个肯信任别人的人,虽然别人未必都是诚实的,但是自己却先做到了诚实;一个爱怀疑别人的人,别人虽然未必都欺诈,可自己却已经先做了欺诈之人。
敢于信任别人或许是人所必备的美德,但同时也不要忘了,人们一般都不会因为你相信他,他就变得可信了。有的时候,正因为你相信他,他才有机会对你实施欺骗。
因此,信任人,只是待人的前提,但信任不能离开随时地省察与检视。不能像洪应明所倡导的那样,不管别人是否可信,自己先诚挚起来就行了。
我们的诚挚必须换来别人的诚挚,这才有效,否则,诚挚就是一种愚呆无用的品性。好而无用,有什么能比这更让人悲哀的吗?
“疑人者,人未必皆诈,己则先诈矣”,善惊多疑,当然不好。但适当地时刻保持警惕也还是必要的。尽管“人未必皆诈”,但谁诚谁诈,岂是轻易就能看个明白的?若不常怀惕厉警戒之心,怎能保证不被貌似诚信的小人所欺骗?
“疑人者,人未必皆诈”是事实,而疑人者,己也未必就先诈。对小人如何防范都是不过分的。
只是在疑人的时候,别把自己弄得跟精神病似的就行了。
第一百〇二节 为善不见其益为恶不见其损
为善不见其益,如草里冬瓜,自能暗长;为恶不见其损,如庭前春雪,势必潜消。
冬瓜:草本植物,茎上有卷须、能爬蔓。果实大,球形或圆柱形,表面有毛和****,是生命力很强的普通蔬菜。
行善,表面上可能看不到什么好处,但行善对人的益处,就像长在草里的冬瓜一样,正在默默增长;作恶,表面上也许看不到什么损害,但恶行对人的损害,就如春日化雪一样,正在悄悄进行。
“为善不见其益,如草里冬瓜,自能暗长”,这是有道理的。做好事,先不说可能得到很多回报。但就自身而言,每做一件好事,都会得到一种令自己感到无比幸福的人格上的自我肯定。这种自我肯定,不同于虚妄的自满,这是一种有理有据的自我满足、自我欣赏。
此外,人在行善、做好事的时候,也是参与一种具体的社会实践。在这种实践中,我们可以了解很多原来我们所不了解的人世疾苦与世道沧桑。这对增强我们的见识与才干,有着其他方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所以,经常做好事,对自己是绝对有益的,这不是大话。
“为恶不见其损,如庭前春雪,势必潜消”这个就有点一相情愿的味道了。行善自然对人有益,但作恶对作恶者本身来说,也未必都是有害。不然,人间为什么总是有那么多的罪恶之事、罪恶之人?作恶者,一般都是智慧超群之辈。
所以,我们不要主观地、善良地认为作恶者都会因作恶而自戕其身。我们要明白的是,作恶者伤害的是我们。因此,我们要去发现和惩治他们。
至于作恶可能受到法律的制裁,那不过是个可能。幸运儿总还是有的。只是,我们不要以为自己就是个作恶而不被制裁的幸运儿就是了。
第一百〇三节 待衰朽之辈恩礼当愈隆
遇故旧之交,意气要益新;处隐微之地,心迹宜愈显;待衰朽之辈,恩礼当愈隆。
隐微:别人看不见的地方;隐私的小事。
衰朽:处境不佳或年老力衰的人。
遇到多年不见的老友,情意要特别真诚,态度要特别热烈;在没有人的地方,居心要特别坦诚,态度要特别明朗;对待落魄者和老年人,举止要特别殷勤,礼节要特别周到。
“遇故旧之交,意气要益新”,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地方。对待故旧之交应该诚挚而热情,尤其是在自己飞黄腾达或混得不错的时候。这个时候如果你对故旧之交,持冷漠、轻慢的态度,那么,不单会招来大范围的人格贬议,就是那副********便忘了根本的小人嘴脸,也够身边左右恶心的了。
“处隐微之地,心迹宜愈显”,无论是处在别人可能看不见的地方、还是做看来影响不大的小事,我们都要表现出特别的坦诚,而态度也要明朗。不要以为别人可能看不见,就苟且任行。倘若一旦给人发现,你的形象也就彻底毁掉了。就算不被人发现,那么自己蔑视自己的滋味也不是很好受的。
“待衰朽之辈,恩礼当愈隆”,对待处境不佳或年老力衰的人,我们执礼一定要隆重,同时也要诚挚。这两种人,往往都是心理比较脆弱,很在乎别人对他们的态度的人。任何一点简慢,都可能严重地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因此,我们应该格外地体谅他们。
第一百〇四节 意兴作为随作随止情识解悟有悟有迷
凭意兴作为者,随作则随止,岂是不退之车轮;从情识解悟者,有悟则有迷,终非常明之灯烛。
意兴:兴趣。
作为:行为,做事。
不退之轮:佛教语,轮指法轮。佛家认为,佛法像轮,能碾碎山岳岩石和一切邪魔恶鬼,而且认为佛法之轮总是向前碾压,所以叫不退之轮(“三******于大千,其轮本来常清静”——《维摩经·佛国品》)。
情识:有情绪色彩的见识。
常明之灯:佛教语,指本智的光明。
凭兴致做事,往往浅尝辄止、有始无终,这样如何能不断前进呢?怀着情绪色彩去理解道理,往往多有偏颇、似懂非懂,这样怎么能心明眼亮呢?
俗话说:“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立长志。”做事有始有终,靠的是恒心和毅力,如果只是凭一时的热情去做事,那么热情一消失,事情也就半途而废、不了了之了。
我们大家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即使在做有始有终的事情时,开始也是凭着一股冲劲,干得很顺手,等干到事情的一半时,人的承受能力达到极限,此时是最难熬的时候,也是最需要毅力的时候,能够度过这一关,就算是成功了一半,在事情的后半部就会情绪平稳,一气呵成,这样才能享受到胜利后的喜悦。
所以,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持之以恒,尤其是年轻人要特别注意克服三分钟热情的毛病,锻炼自己的意志力。丰富的知识、高深的学问也不是一朝一夕、心血来潮所获得的,只有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持之以恒的追求,才能有重大的发现。
第一百〇五节 议事宜悉利害之情任事当绝利害之虑
议事者身在事外,宜悉利害之情;任事者身居其中,当绝利害之虑。
议事:分析议论事情。
任事:负责某事。
分析、议论事情的人,身在事外,就应该了解事情内部的原有始末、利害关联;处理事情的人,身在事中,就应该专心办事,不要计较私利,患得患失。
利害关系,永远是人世间的主要矛盾,所以,讨论事情的时候,一定要弄清楚利害关系的脉络。否则,就是不负责任的泛泛而论,就算你的心意诚恳,那也不过是隔靴搔痒。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是说置身事外,与当事人没有利害纠葛,就容易理性地,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地看待事物。并不是说,不了解其中的利害关系。
“任事者身居其中,当绝利害之虑”是说,利害关系最是乱人心智的。如果你担当了一种责任,却不停地考虑这种责任所给你带来的利害得失,那么,你做事就难免会因为怕失去利益而畏首畏尾,或因为贪图利益而大胆妄为,或因为看不到利益而懈怠渎职。
承担了责任,却没有尽到责任,或者以权谋私,多半是要受到惩罚的。
第一百〇六节 不近恶事不立善名
标节义者,必以节义受谤;榜道学者,常因道学招尤。故君子不近恶事,亦不立善名,只要和气浑然,才是居身之宝。
道学:宋代儒家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等的哲学思想。
一个标榜节义的人,到头来必为节义而受人毁谤;一个标榜道学的人,经常因道学而招人评击。因此一个正人君子,平日既不接近坏人坏事,也不标新立异建树名声,只是保持纯朴、和蔼的气象,才是立身处世的法宝。
做节义之人,应该说是君子人的本分。如果笃信节义却又喜于到处标榜张扬,那不但会降低自己的人格,同时也容易招来别人的攻讦。
标榜道学也是一个道理。你总是满口道学,那么人们就难免会以道学为题来难为你。
因此,君子不做坏事,但也不必要到处表现自己。
具有良好的品格不是为了给别人看,而是为了指导自己正确地生活与做事。
因此,修养出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态,然后,自然地做事、自然地待人、自然地生活是最好的了。
第一百〇七节 宁为君子所责备毋为君子所包容
宁为小人所忌毁,毋为小人所媚悦;宁为君子所责备,毋为君子所包容。
小人:1.品格卑下的人;2.古代指地位低的人,后来也用做自己的谦称。
媚悦:本指女性以美色取悦于人,此指用不正当行为博取他人欢心。
君子:1.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2.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指人格高尚的人。
宁可遭受小人的猜忌和毁谤,也不要被小人的甜言蜜语迷惑;宁可遭受君子的责备和训斥,也不要被君子的宽宏雅量所包容。
小人为什么要“媚悦”于人?因为他看到了可以获取的利益。小人对你好,说好话给你听,那多半是因为,他想从你身上得到好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与其被小人讨好,还不如让他远远地说你几句坏话。
“宁为君子所责备,毋为君子所包容”,君子的责备,往往都是有质量的。如果我们身边总有品德高尚的人纠校我们的言行,那可真是一种福气。这一方面说明我们还是有价值的;另一方面又可以不断地修正自己的错误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
可是,如果总是被君子所包容,那就有点不妙了。君子看到你的毛病,不但不加以责备、规劝,反而不予理会,这无非是因为,在他看来,我们已经是无可救药了。
第一百〇八节 谗夫毁士寸云蔽日媚子谀人隙风侵肌
谗夫毁士,如寸云蔽日,不久自明;媚子谀人,似隙风侵肌,无疾亦损。
谗夫:用谗言陷害别人的人。
毁士:陷害攻击别人。
媚子:谄媚之人。
谀人:阿谀奉承别人。
隙风:通过缝隙吹进来的风。中医认为这种风最容易伤害人的身体。
被小人诋毁,就如点片浮云遮避太阳,不用多长时间就会真相大白;被小人阿谀,就像被隙风吹着,尽管当时症状不是很明显,但身体已经受了损害。
“谗夫毁士,如寸云蔽日,不久自明”这是不符合实际的。或许有些人被诋毁之后,不久就被昭雪,但总是有很多人冤沉海底,几十年、几百年也不见得申冤。
因此,我们不要因为“谗夫毁士,如寸云蔽日,不久自明”的愚蠢之见而放松了对“谗夫”的警惕。
“媚子谀人,似隙风侵肌,无疾亦损”,这个是千真万确的。高明的阿谀之人,其言语总是那么贴切、顺耳,你会在不知不觉中被他捧到云彩里。尽管我们都知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道理,但事实上,在实践中,我们又都从心里喜欢听好听的。往往因此而中了小人的奸计,自己还浑然不觉。
第一百〇九节 不启忿争之路不开嫉妒之门
节义之士济以和衷,才不启忿争之路;功名之士承以谦德,方不开嫉妒之门。
济:增补、调节。
和衷:温和的心胸。
忿争:意气之争。
崇尚节操讲义气的人,应加强培养和善恭顺的品性,这样才能避免和别人争强斗胜;功成名就的人,应当注意培养谦虚谨慎、含而不露的品德,这样才不会招致人们嫉妒。
“节义之士济以和衷,才不启忿争之路”,如往今来,有很多节义之士,就是在忿争之路上丢了性命的。
相传公孙捷、田开疆、古冶子三人是齐景公手下的勇士,力气足以与老虎搏斗,有万夫不当之勇,都是当时名满天下的节义之士。然而,他们居功自傲,目空一切,终于引起了齐景公的不满。
相国晏婴了解了齐景公的心思,就进谏说,他们上无君臣之义,下无长率之伦,内不可以禁暴,外不可以威敌,这些人都是危害国家的祸根,不如及早除掉。而齐景公老是念及三人昔日的好处,迟迟下不了决心。
晏婴面对现实,决定用计策为齐国除去隐患,然后悄悄地等待时机。
没多久鲁国国君鲁昭公的来访,这就给晏婴除掉公孙捷、田开疆、古冶子三人提供了机会。
在招待鲁昭公的宴会上,晏婴让人献上六个鲜桃,并且朗声咏颂祝词,请两位国君各吃一桃。两位国君吃得高兴,又赐给鲁相国敬孙诺、齐相国晏婴各食一个。对于剩下的两个桃子,晏婴提议由立于左右的公孙捷、田开疆、古冶子论功吃桃。公孙捷说自己南山打死猛虎,田开疆称自己杀敌建立功勋,各拿去一只桃子。古冶子眼见桃子已经分光,不禁怒气冲天,历数自己的功绩说:“当年国君过黄河的时候,大鼋衔走为国君拉车的马,是我逆水潜行了九里,杀死大鼋,一手提鼋头,一手扯马尾跳出水来,人们都惊呆了,以为是河神出现,谁的功劳敢和我相比?我最应该吃桃。”说完后拔剑在手,和拿桃在手的二人较起真来。公孙捷、田开疆二人羞愧满面,说:“我们论功劳和本事都不如人,竟然先抢吃桃子,不死不能算是勇士!”说完两人拔剑自刎。古冶子见状追悔莫及,说:“我羞死同伴,独自活着还算什么勇士?”也自杀身死。
就这样,三个勇士都死掉了。
尽管他们的死,是因为中了晏婴的奸计,但是,如果三个人都不自恃有功、都不起忿争之心,那晏婴的计策怎么能奏效呢?
“功名之士承以谦德,方不开嫉妒之门”,谦虚历来被中国人奉为美德。谦虚到底为什么是美德?恐怕不是因为他对别人有利,而是因为谦虚利于自保。因此,谦虚这种美德值得商榷的地方还很多。这里我们不来讨论这个问题。
洪应明认为谦虚能够避免嫉妒,功成名就之士应该保持谦虚的德性,以避免别人的嫉妒。我认为这是正确的。不管谦虚的道德意义究竟如何,但谦虚总归是对我们有点好处的。尤其是在中国,除非你是皇帝,否则,不谦虚的下场总是可悲的。所以,一定要谦虚,不管心里怎么想,表面上也要弄出一副谦虚的样子。
第一百一十节 居官不可竿牍无节居乡不可崖岸太高
士大夫,居官不可竿牍无节,要使人难见,以杜幸端;居乡不可崖岸太高,要使人易见,以敦旧好。
竿牍:指书信,古代用竹简书写,故称竿牍。引申为通信。此喻与人交往。
幸端:幸进之端。幸进:靠某种特殊机缘而破格升官。
崖岸:孤傲的性情。
敦:巩固;加厚。
君子,做官时不可以交往随意,应该使人不容易接触,为的是杜绝别人的幸进之欲,也避免自己用人不当;闲居田园时不可清高太过,要使人容易接近,为的是敦睦乡里的情谊。
你穷困潦倒的时候,一般没有人愿意搭理你,一旦你有了权力在手里,那情况可就不一样了。原来的门可罗雀一下子就变成了门庭若市。这个时候人就要十分注意了。居官应该有居官的样子、应该有居官的尊严和尺度,不要轻易接纳人。这样就可以避免,阿谀和巴结之人有得逞的机会。
第一百一十一节 勿逞所长形人之短勿挟所有凌人之贫
天贤一人,以诲众人之愚,而世反逞其所长,以形人之短;天富一人,以济众人之困,而世反挟其所有,以凌人之贫,真天之戮民哉。
凌:欺压,虐待。
戮民:受过刑罚的罪人。指有罪之人。
上天让一个人多才多智,是希望他能教化众人,可如今这种人却依仗自己的才智来愚弄、戏耍众人;上天让一个人拥有财富,是让他周济困苦,可如今这种人却依仗这些财富去欺压穷人。真是天大的罪人啊!
一个才智超群的人,应该抱有服务公众的志向和品德。《孟子》引《书经》中一段话说:“天将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日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何敢有越圾志。”就是说,“天降生一般的人,也替他们降生了君主、师傅,这些君产人师的唯一贵任是帮助上帝来爱护人民。因此;四方之大,有罪无罪,都由我负责,天下谁敢超越自己的本分胡作非为?”尽管这里含有替封建统治者张目的心思,但也指出了一个社会精英所应具备的“天职”意识,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现代社会人们不信天命,这是正确的。但有才智的人,利用才智来愚弄公众;拥有财富的人,利用财富来欺压平民,冥冥的上天也不会答应。这个上天是谁?就是那些被愚弄、被欺压的人。
民意如天,天意难欺!
第一百一十二节 至人愚人皆可用中材之人最难融
至人何思何虑,愚人不识不知。可与论学,亦可以建功。惟中材的人,多一番思虑智识,便多一番臆度猜疑,事事难与下手。
至人:道家指超凡脱俗,达到无我境界的人;思想或道德修养最高超的人。
臆度:凭主观猜测、算计。
道德学问达到最高境界的人,豁达大度,少有计较,没有疑虑;天赋愚鲁的人,无知无识,没有心计;前者可以和他一起切磋学问,后者可以和他共同建功立业。惟独那些中等资质的人,有一定的思想和智慧,同时又顾虑重重,疑心也重,所以什么事都难以合作。
在这里,洪应明对“中材的人”进行了评价。尽管不够公正,总的看来,还是比较有道理的。高不成、低不就的人,永远是个麻烦。
然而,我们在实践中,却难以确定谁是“中材的人”,我们只能判断谁是有用的人、谁是没用的人;谁是可靠的人、谁是不可靠的人。一味地去甄别“中材的人”,结果很容易既弄乱了自己的心智,又冤枉、浪费了许多可用的人才。
“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取短,智高难为谋。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顾嗣协的这首诗,应该是用人的正确态度。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春兰秋菊,各有千秋……用人不要以“至人”、“愚人”、“中材的人”为依据,关键是可靠而有用。
第一百一十三节 守口不密泄尽真机防意不严走尽邪蹊
口乃心之门,守口不密泄尽真机;意乃心之足,防意不严走尽邪蹊。
邪蹊:指不正当的小路。
口是心的大门,守口不严,心中机密就会全部泄露;意念是心的腿脚,如果防意不严,就会摇摆不定走上邪路。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这不是说着玩儿的。有很多血淋淋的教训在前面。
《隋书·贺若弼传》记载:贺若弼的父亲贺敦,为人武勇忠烈,耿直敢言,在北周担任金州总管。
当时朝中有个大臣,叫宇文护,飞扬跋扈,目空一切。贺敦很看不惯,经常在众人面前指责他的不是。宇文护大为恼火,恨之入骨,于是借机诬陷,将他判处了死刑。
贺敦临刑前,招呼儿子贺若弼上前,告诉他说:“我惨遭横祸,都是因为祸从口出,说话没有顾忌的缘故,你不可不牢记这个教训。”说完,拿起锥子就刺贺若弼的口,直到出血为止,借以告诫他以后说话要小心谨慎。
贺若弼最初还能牢记父亲血的教训,几次躲过杀身之祸。后来,他的功劳越来越大,而得到的封赏却不如别人多,他就牢骚不断,说长道短。最终,因私下与人议论隋炀帝奢侈,在64岁时惨遭杀害。
所以,我们平时说话一定要注意对象和分寸。
阎锡山有一座右铭:“事到万难须放胆,人非知己莫交心。”我们应该好好思量一下。
第一百一十四节 自老视少可消角逐之心在瘁视荣可绝纷华之念
自老视少,可以消奔驰角逐之心;在瘁视荣,可以绝靡丽纷华之念。
瘁:毁败。
靡丽:近乎糜烂的奢华艳丽。
以老人的目光来审视少年的抱负,可以打消争强好胜、不停奔忙的心思;从没落世家的角度去看荣华富贵,就可以断绝追求奢华生活的念头。
从老年的成熟看年轻的浮躁,从今天的衰败看过去的繁荣,用换位思考法,你就能明白一些道理。
有的年轻人踌躇满志于自己的创业计划,不辞劳苦,东拼西凑,好不容易筹措到第一笔启动资金,脑海想象着这个伟大计划执行后的美好明天,不仅暗自得意。于是,不再仔细考察和规避市场中的风险。最终,当计划全部搁浅而又身陷其中的时候,才仰天叹息,后悔当初没有听投资家的建议。
同样的事情,年轻人和老年人的想法是有很大区别的,有人曾对年轻人和老年人对时间的感受做了总结:“年轻人的一天好短,一年好长;老年人的一天好长,一年好短。”其实,老年人也曾年轻过,可以说他是用一生的时间悟得了生命的真谛,可又悔于人生不能重新再来,于是只好把经验留给年轻人,但拥有时间的年轻人又不会相信老人的经验,只好重蹈覆辙。其实,生命中,只要我们能换位思考,你就会明白,名利和声色的虚幻了。
第一百一十五节 非分之福不可享无故之获不可留
非分之福,无故之获,非造物之钓饵,即人世之机阱,此处着眼不高,鲜不堕彼术中矣。
机阱:心机的陷阱。
鲜:少,小。
不是自己分内应得的福分,不是经过自己努力而获得的财物;这些要么是上天为诱人堕落而设下的钓饵,要么是别人用来暗算你的陷阱。此时,若不能从高处着眼看待这一切,那就难免会掉进圈套。
诈骗者之所以能屡屡得手,就是利用人们贪图非分之财的弱点。人若不起非分之念,恐怕永远也不会成为被骗的可怜虫。这跟鸟鱼贪图意外食物而上钩完全相同。
小人欲有所图便从物欲上先满足你。有些人往往利令智昏,糊里糊涂地就把歹徒的钩饵吞下,往往便身败名裂,名利又丢,俗话说:“吃人的嘴短,拿人的手软。”想清名于世,安然于世,必须做到非我之财不要,明白“非分收获,陷溺根源”的道理。
第一百一十六节 劝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一事起则一害生,故天下常以无事为福。读前人诗云:“劝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又云:“天下常令万事平,匣中不惜千年死。”虽有雄心猛气,不觉化为冰霰矣。
冰霰:冰雹。
有一利就有一弊,有一福就有一灾,所以达观者常以无事为福。前人的诗中说:“我奉劝阁下还是不要谈封侯拜相的事,因为名将的战功都是千万人的头颅所堆成的。”古人又说:“要想天下永远太平无事,只有把所有的兵器都收藏在仓库中。”看到这些,一切雄心壮志都像冰雹一样冷却了。
“劝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是唐代诗人曹松写的《己亥岁》中的一句。全诗是:“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一将功成万骨枯”揭示了一个总是容易被人忽略的现实——任何辉煌的成功,都以惨重的代价为基础。将军的荣名是靠士兵的白骨和红血来建造的;而政治家的业绩也总是离不开平民百姓的汗水和眼泪。
因此,任何身负功名的将军和政治家,都没有理由在公众面前洋洋自得。
第一百一十七节 热中之人也入道淫奔之妇矫为尼
淫奔之妇矫而为尼,热中之人激而入道。清净之门,常为淫邪之渊薮也如此。吁!可嗤已。
矫:伪装、假托。
热中:沉湎于某事。
渊薮:渊为鱼之集所,薮为兽之依据,渊薮在此处当聚集之处解。
吁:表示惊怪、不然、感慨。
讥笑;嘲笑。
一个跟人私奔的妇女,可以伪装成要到庙里去作尼姑,一个沉迷于功名利禄的人,会由于一念之乱而去当道士。寺庙本来是一个远离红尘极清净的地方,谁知却常成为****恶之徒的聚集之所。真是好笑啊!
一个人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根本不能取决于他的职业和身份。那个口诵佛号的尼姑,骨子里可能是个“淫奔之妇”,而那个自诩清高脱俗的道长,原来却是个沉迷功名利禄的俗人。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很多,比如,道貌岸然的教师、一身洁白的医生、满嘴公正的法官……
清静寺庙“常为淫邪之渊薮”,那么,圣洁学府就一定是在教书育人吗?可见,要认识这个世界还真是要花些功夫啊!
第一百一十八节 身虽在事中心要超事外
波浪兼天,舟中不知惧而舟外者寒心;猖狂骂座,席上不知警而席外者咋舌。故君子身虽在事中,心要超事外也。
兼天:滔天,形容波浪极大。
猖狂:肆无忌惮。
咋舌:惊吓得说不出话来的样子。
河上波浪滔天,坐在船中的人并不知道害怕,反而把站在船外的人吓得胆破心寒;酒宴中有人酒醉骂人,同席的人并不知道警惕,反而把站在席外的人吓得目瞪口呆。因此,君子即使身处是非漩涡之中,但心智却要时刻超然于事外。
做事情,尤其是自己已经比较投入的事情,应该经常提醒自己跳出来,冷静地审视一下。这样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失误。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之所以总是看不清楚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因为我们被搅在事务当中。只有跳出来、退一步,才能从不同的角度、全面观察和分析所面临的事务。苏东坡的这首诗,应该给我们应有的启迪。
专注一种良好的品质,但专注一定要以清醒为前提。脱离了清醒的专注,是容易导致致命错误的痴迷。
第一百一十九节 交游减便免纷扰言语减便寡愆尤
人生减省一分便超脱一分。如交游减便免纷扰,言语减便寡愆尤,思虑减则精神不耗,聪明减则混沌可完。彼不求日减可求日增,真桎梏此生哉。
减省:少事,少欲望。
愆尤:愆,错误、过失。尤,怨恨。
耗:消耗、损失。
混沌:指天地未开辟以前的原始状态,此指的是人的本性。
桎梏:古代用来锁、绑罪犯的刑具,引申为束缚。
人生在世少一点欲望就多一分超脱。比如交际应酬少麻烦就少,言语少是非就少,思虑少精神就健旺,心机少本性就可保全。倘若这些事情不是日日减少,而是天天增加,那最后人的一生也就算锁上镣铐了。
洪应明提倡减“交游”、减“言语”、减“思虑”、减“聪明”。我想,前两者适当地减减是应该的,而后两者则没有必要。“思虑”和“聪明”注意方法就可以了,而减少却不见得对我们有利。
第一百二十节 钩深出重渊之鱼致远乘千里之马
穷理尽妙,钩深出重渊之鱼;进道忘劳,致远乘千里之马。
穷理:深入探求真理。
尽妙:知道了所有的奥妙。
重渊:深渊。
进道:做学问,修炼品德。
忘劳:不感觉劳累;不知疲倦。
探求真理要追根溯源,钩下得深才能钓到深渊里的打鱼;修养品德要不计疲劳,路走得远才能找到千里马。
做学问也好,做事业也好,总之,都要有耐心、有恒心。凡事浅尝辄止、知难而退,那就永远也无法取得成功。
第一百二十一节 尘许栴檀彻底香毫端鸩血同体毒
尘许栴檀彻底香,勿以微善而起略退之念;毫端鸩血同体毒,莫以细恶而萌无伤之芽。
尘许:尘:古代计量单位,十埃为“尘”;许:表示大约的数量。稍许,几许等。
栴檀:一种珍贵的木材,味香。如:檀香,黄檀、紫檀、青檀。
毫端鸩血:鸩,一种鸟,羽毛血液有剧毒。古人用其泡酒而成毒药。
一点点香味也表示有栴檀的存在,因此,不要因为好事的迹象不明显就轻易放弃;鸩鸟羽毛的末梢和它的血液都是一样的剧毒,所以,不要认为坏事的端倪不显著就动侥幸之心。
刘备临终给儿子刘禅留下了一道遗诏,其中就有一句话,叫做“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可惜,刘备的话并没有教导得了自己愚蠢的儿子,却影响了千千万万个“两氏旁人”,也算是功德无量了。
好事就是好事,无论它多小,它的后面都蕴涵着深厚的善意,也与巨大的成功有着紧密的联系。行一善或许决不出什么,但行百善,就成了伟大的功业。
坏事就是坏事,就算它毫不起眼,它也体现了副丑恶的心肠。做一恶可能不会受到惩罚,可做百恶,就必然招来天人共戮。
第一百二十二节 勿恃格兽之能莫纵染指之欲
非理外至,当如逢虎而深避,勿恃格兽之能;妄念内兴,且拟探汤而疾禁,莫纵染指之欲。
非理:不合常理;违背情理。
探汤:把手伸进热水里。
染指:典出《左传》:郑灵公请大臣们吃甲鱼,故意不给子公吃,子公很生气,就伸出手指蘸了点汤,尝尝味道走了。后用以比喻插手以获取不应得的利益。
对于违背道理的言行,应该像看到老虎而远远躲避一样,不要逞能与野兽格斗;对于虚妄不正的念头,应当像手将要伸到热水里而快速收回来一样,不要放纵插手的欲念。
良好的习惯是从小处养成的。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必须要从心理上对不良习惯怀有深刻的恐惧和厌恶,这样才能本能地加以避免,从而慢慢地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如,随地吐痰、乱闯红灯,如果你厌恶和害怕这样去做,那么就很容易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公共道德。
“妄念内兴”之时,人们之所以经常放任它,那是因为“妄念”总是给人带来希冀的幸福,它并不像热水一样烫人。然而,去实现妄念的行为,则多数要给人带来比被热水烫伤还要严重的伤害。因此,“妄念”一兴我们就应该像手探热水一样地赶快收回来。
第一百二十三节 习伪智矫性徇时损天真取世资考
习伪智矫性徇时,损天真取世资考,至人所弗为也。
伪智:没有真正揭示客观真相的智慧,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理论;出于某种非道义的目的而修饰出来的貌似智慧的言行。
矫性:改变本性。
徇时:赶时髦,屈服时弊。
天真:天性;本来的善良、质朴。
取世:用能力获取世人的资源,比如权力、荣誉、财富等(“才人经世,能人取世,晓人逢世,名人垂世,高人玩世,达人出世。”——《小窗幽记》)。
资考:增延福寿。
至人:道家指超凡脱俗,达到无我境界的人;思想或道德修养最高超的人。
习学虚假的学问,伪饰自己的智慧,变更自己的性情,来顺应庸俗的时风;损伤善良、质朴的天性,用能力获取权力、荣誉、财富,增延自己的福寿。这些都是德行高尚的所不愿做的。
我们可以顺应时代的潮流,但千万不要附庸浅陋的时风。潮流是时代的必然发展方向,而时风则是由部分人所推崇、奉行的思想和行为习惯。
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幸福,但不能以丧失天良为前提。
第一百二十四节 已响其利者柳跖之腹心
已响其利者为有德,柳跖之腹心;巧饰其貌者无实行,优孟之流风。
已响其利:事先公开声明自己的利益追求和见解。
柳跖:春秋末年强盗头目,柳下惠的弟弟。“盗亦有道”就出自柳跖之口。
事先声明自己的私心以显示自己磊落,那不过是大盗柳跖的逻辑;惟妙惟肖地模仿别人的样貌举止,但却没有人家的品行,那也不过是优孟的把戏。
有人公开声明自己的无理要求,以为这样就可以在达到卑下的目的的同时又能博得坦荡的好名声。比如春秋时的柳跖就是这样。在孔子去劝他不要继续为盗的时候,他说:“盗亦有道”,好像强盗有了规则就不是强盗了。表面上看,柳跖是坦荡之人,但其实这不过是厚颜无耻而已。
春秋时期楚国宫廷里有个艺人,名字叫孟,因为以优伶为业,所以得名:优孟。
优孟从小善辩,擅长表演,常谈笑讽谏时事。一次,楚庄王宠爱的一匹马病死,拟以大夫礼仪安葬,并命群臣参加祭祀。左右再三规劝无效。优孟一日进宫号啕大哭,庄王惊讶,询问其详。他说以国君之礼安葬死马,以使天下人“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庄王听毕,顿时醒悟,遂放弃了原来的打算。令尹孙叔敖死后,家中贫困,其子以打柴维持生活。优孟刻意模仿孙叔敖形态,穿上孙叔敖的衣冠进宫为庄王祝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优孟乘机向庄王陈述孙叔敖生前廉洁自守,有功于国,死后妻儿贫困的情况。楚庄王即召见孙叔敖之子,并加封了他。
优孟本来是个善良的人,洪应明用他来做如此比喻,尽管说理透彻,但就情理而言,显然是有失厚道,至少是不公正的。
第一百二十五节 常虞系捕之奄及须防流宕之忘归
啄食之翼,善惊畏而迅飞,常虞系捕之奄及;涉境之心,宜憬觉而疾止,须防流宕之忘归。
啄:鸟用嘴取食。
翼:飞禽翅膀。此代指鸟。
善惊畏:容易受惊害怕。
虞:猜度,料想;忧虑,忧患。
奄及:突然地到来;突然地覆盖下来。
流宕:放纵,不受约束,无节制。
憬觉:醒悟;觉悟(“憬,觉悟也。从心,景声。”——《说文》)。
吃食儿的鸟儿,常常因为惊惧而迅速飞走,因为它总是担心给人逮住;我们处在某种环境和关系当中的时候,心里也应该时刻保持警觉,并在适当的时候立即离开,要防备因放纵自己而忘了回归。
人在做事的时候,若能像啄食的鸟儿一样警醒,那可真不简单了。不过,也只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自己的失误。每做一件事的时候,自己都应该前后左右地想想看看,这件事究竟是不是正确的、可行的、有益的……如果不是,那就应当立即罢手。
第一百二十六节 不虞之誉不必喜求全之毁何须辞
不虞之誉不必喜,求全之毁何须辞。自反有愧,无怨于他人;自反无愆,更何嫌众口。
不虞:出乎意料。
自反:自我反省。
无愆:过错;罪过。
得到了意想不到的赞誉,不要为此而欢喜;受到了求全责备的指责和毁谤也不用辩解。自我反省一下,问心有愧,就没有理由怨恨别人;若无过错,那就让别人随便说去吧。
意外地被人夸赞了一番或得到了什么荣誉,高兴一下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只是不要过分当真,别就此真的以为自己很了不起。
可是,对于“求全之毁”则一定要小心对待。如果人家说的不差,那么就抓紧弥补,不要在口头上狡辩,狡辩的下场更惨。倘若人家愿望了你,无论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若是没有伤及具体的利益,也不涉及原则问题,就不要去辩解。在这种情况下辩解反而会把问题搞复杂了,应该泰然处之。
第一百二十七节 视民为吾民善恶或不均
视民为吾民,善善恶恶或不均;视民为吾心,慈善悲恶无不真。故曰:天地同根,万物一体,是谓同仁。
把人民看做我的人民,那么,你就有可能不以公正之心对待他们;把人民看成是我自己,那么,你的慈悲、善良、悲喜与憎恶就都是真诚的了。所以说,天地同根,万物一体。这就是所谓的同仁。
真应该让当权者都仔细地看看这些,就算不会让他良心发现,至少也可以让他知道天理尚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