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重组与流程再造是工业社会中资源调整的议题,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的到来,必然引起企业组织结构创新,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一、企业重组与流程再造
(一)我国的企业重组
从我国经济和企业状况看,企业重组应该解决三个问题:一是重复建设、重复生产所导致的企业规模不经济、产业集中度较低、产品竞争力不强和企业间恶性竞争的问题;二是国有经济退出竞争性行业,把资源集中于控制某些重要领域和关键行业并改善其经营机制;三是解决结构调整和优化,促进产业高度化和科技创新。我国企业资产重组的三大目标:优化结构,改善企业经营机制,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实现这些目标的关键是重组整合。业务整合和制度整合是重组整合的两个重要方面。
1.业务整合
我国竞争性行业如家电、纺织、轻型汽车等近十年来的发展,出现了大、中、小型企业并行发展的格局,其中排名前几位的规模明显增大,竞争力增强,但其扩张速度跟不上行业总规模的超常规高速扩张,与之并存的众多中小型企业由于达不到规模经济的要求,产品缺乏竞争力而难以维持生计。为此,在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过程中,业务整合的重点是形成规模经济和培育企业核心竞争能力。而围绕规模经济进行业务整合可分三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是围绕生产设备的规模经济进行整合;第二层次是围绕工厂规模经济进行整合,包括生产设备和操作成本进行整合,以求降低生产成本;第三层次围绕企业经济规模进行整合,将多个工厂组成一个企业,以共享销售渠道、售后服务系统、研究开发机构等,从而降低成本,并达到规模经济。从围绕核心能力进行业务整合看,可以保证资产重组和增强企业竞争优势,我国许多企业缺少的不是资金而是核心能力,盲目投资,缺乏核心能力就很难做到深入、精进;没有核心能力就难获得竞争优势,一旦市场发生变化,就陷入困境。许多企业资产重组效果不好,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业务整合不好,不仅专业不能达到规模经济,反而分散力量,或不注重培育核心能力、核心业务,不能形成竞争优势。
2.制度整合
它涉及四方面:产权关系、治理结构或决策控制方式、协调方式、激励机制。其中,产权关系是最基本的,它决定着治理结构并影响着激励机制。在产权关系的整合中,最困难的是不同企业制度下的产权主体、经营者和职工所具有的不同习惯和规则有机融合的问题,即人们在熟悉的环境中处理问题时所遵循的行为方式和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如何有机融合的问题。对国有企业职工来说,制度整合的重点是按公司确定职工应有的地位和权利,通过建立新的规范来整合“端铁饭碗”、“所有者”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对国企职工转变身份的经济性补偿和建立强激励工资制度、晋升制度和较稳定的雇佣关系。对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来说,通过股权转让降低国有股份比重,或通过债转股引入银行或金融机构、资产管理公司等外部监督者,都可以对所有者代表行使监督和控制权产生有效的激励。对经营者的制度整合,应将隐性报酬制度如控股回报、在职消费等变为显性形式如年薪、奖金、分红以及能产生较长激励的股票期权等。协调方式或信息体制的标准是信息效率性,以预期费用最小化为原则来选择企业内部信息体制。要考虑企业各部门间在技术上是互补关系还是竞争关系,互补性高的技术部门间的协调更重要,共同信息体制和信息共享是一种好选择;竞争性高的技术则应选择分散化信息体制。
(二)企业流程再造
流程再造是为了显著地改善经营而对业务流程进行彻底的重新设计,并认为定义中最重要的关键词是“彻底的”,强调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全部推倒重来的变革作风(哈默和钱皮,1993)。后来,哈默认为“流程”是最关键的,即一套完整的贯彻始终的共同为顾客创造价值的活动,其核心是把员工从只专注完成任务即“上司→活动→任务”转到关心顾客上来即“顾客→结果→流程”。
从我国的经济现状看,我国企业在大规模生产方式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情况下,又面临着适应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的灵活生产方式的挑战。一方面,中国企业发展大规模生产和实现规模经济;另一方面,并不排斥企业采用“集成”和“流程再造”等管理思想和管理技术,事实上,它们的一些基本因素已在我国一些企业中萌芽。尽管流程再造在我国企业尚处在推介的阶段,有些企业在革除工业社会加工模式产生的弊病方面已接近流程再造,它们关心生产的结果、关心顾客需求。由此可见,我国企业既需要发展分工、专业化、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等利于提高工业程度的生产方式,也需要吸收和发展后工业社会的管理思想、管理技术和生产方式,特别是我国当前正处在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时期,战略性重组也是企业进行集成、流程再造的最好契机,引入集成和流程再造的观念,可以提高企业重组整合的程度,增强重组的效果和企业未来的竞争力。
(三)企业重组新形式——MLP
1.MLP的概念
MLP(Master Limited Partnership)是美国经济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有关企业重组和组织创新的形式——“业主有限合伙制”,这是一种权益可以公开交易的有限责任合伙制企业,一般由一名经理合伙人和其他有限责任合伙人组成。MLP具有公司制的部分特征,它可以发行股票,除经理合伙人外,其余合伙人都以自己的出资额负有限责任;MLP又具有合伙制企业的部分特征,其经理合伙人要对企业负债承担无限责任,而且,它不纳公司所得税,只需每个合伙人纳个人所得税即可。可见,MLP是合伙制与公司制企业的混合体。
2.MLP的类型划分
第一种是创业形式MLP,即由原来的合伙制企业因企业发展产生融资需要,通过向公众发行股票而形成MLP,购买股票的投资者作为合伙人以出资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第二种是组合形成MLP,由几个合伙企业组成,各自交出所持有的原合伙企业的权益成为新成立的MLP有限责任合伙人,并推出一名经理合伙人,其股票可以公开交易。第三种是展示或剥离形成MLP,即公司制企业出于税收等经营需要,用其经营资产换取在MLP的经理合伙人权益和有限责任合伙人权益,随后公开发行股票。第四种是收购形成MLP,即通过直接向公众发行MLP有限责任权益,用筹措到的资金购买相应的资产而成立MLP。
3.MLP的优缺点
优点:融合了合伙制、公司制的双重特征,MLP权益可自由公开交易;除经理合伙人负无限责任外,其余合伙人按出资额负有限责任;可凭借企业信用筹到大批资金;具有合伙制企业在税收和经营者激励方面的优势,可以不纳公司所得税,经理合伙人可以得到固定比例的企业收益。缺点:经理合伙人是唯一负无限责任就拥有几乎独裁的权力的人,限制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也限制了企业发展规模;经理合伙人无出资比例下限的限制,易产生他对外部权益持有者的欺诈行为等。
4.MLP对我国有中小企业改革的借鉴
由于国有中小型企业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有一定困难,MLP的某些制度特征却提供了中小型企业改革较理想的借鉴模式;一些中小企业可由职工、政府等公开选聘“经理合伙人”,对企业实行MLP改造;银行的债务主体可由原企业转到MLP的经理合伙人身上,使他由企业法人代表身份变成以个人身份向银行承担无限责任,这就促进、激发了他的经营管理积极性、创造性与责任心。
二、信息时代的企业组织结构创新
(一)互联网的意义
世纪之交,Internet(国际互联网)/Intranet(企业内部网)信息传播技术将世界带入真正的信息时代,使“网络正在改变整个世界的工作方式”成为现实。企业内部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引发了企业经营信息交流方式和企业管理模式、企业文化乃至组织结构的一系列变革,促进了社会进步。伴随因特网规模的扩大和技术的成熟,用国际互联网技术构造的企业内部网,使国际互联网与企业互联网联通,这是用因特网技术手段,集局域网、广域网和高速数据服务为一体,用于企业内部信息传递和数据资源共享。当今,它已渗透到企业的办公、生产、经营、市场营销过程,促进企业与外界进行业务交往手段产生巨大的变革,且改变了企业内部的通信方式。同时,以国际互联网/企业内部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为企业创造了一个超越时间、地域局限以及计算机本身束缚的交流方式并给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要求企业开拓新视野,制定符合时代步伐的发展战略,不断进行创新。
(二)企业变革的要求
(1)建立信息时代企业管理的技术支架:国际互联网/企业内部网。
(2)进行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的改革:扁平化和虚拟化。
(3)企业价值观念变革:信息资产不断增值。
(4)企业经营模式的变革:开放与合作。
(5)企业管理手段的变革:信息化、网络化、无纸化办公。
(三)企业信息化
(1)对信息化的理解。“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是党的十五大提出的要求。信息化是在电子信息技术的驱动下,由以传统工业为主的社会向以信息产业为主的社会、由工业社会和工业经济向信息社会和信息经济发展或演变的过程。信息化不仅改变企业的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方式和公共关系,也将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方式和人际交流方式。
(2)企业信息化定位。一是围绕企业产品和经营来进行。从市场信息、调查研究、预测、进行新产品构思、开发、研究、创新、设计到试制、生产,然后进行销售、市场服务、市场开拓、市场信息反馈等全过程,以及企业经营决策涉及供、产、销、人、财、物、进口、出口等八大方面的信息化工作。二是企业信息化应在部门、地区、地域信息化的指导下进行。三是要搞好国际互联网/企业内部网的联网。
(3)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内容:产品设计自动化,生产过程自动化,设备智能化和建立国际互联网/企业内部网。
(4)企业信息化要点:以提高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为目标;以体制改革、企业改革及其相匹配为前提;以企业管理的规范与优化为基础,以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充分利用为核心;以围绕企业的产出为重点;以信息技术的战略性应用为特色;以不同企业采用不同的信息化方式为准绳;以信息服务的社会化与产业化为方向;以提高人员素质为根本;以网络贸易、电子商务为前景。
三、适应知识经济的企业组织结构创新
(一)组织范式创新:知识型组织
知识型组织是一种拥有组织目标吸引力,其组织成员具有较大自由度的社会协同系统。这是一种介于他组织系统和自组织系统之间的社会协同系统,其维生和演化的关键是协同内聚力的形成和对环境的创造性适应。
1.协同内聚力的形成
在知识社会中,从事知识创新和传播的知识工作者自己拥有的知识成为企业最关键的生产资料,知识工作者拥有专业性的自主决策权和更大的自由度。所谓协同力的形成,就是如何使自由度较大的知识工作者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协同作业。首先,要通过组织结构再造,在组织内部实现知识市场化,使知识工作者得到与其创新和决策能力相当的物质利益,以形成组织的物质内聚力。第二,要从组织文化重建入手,在组织中树立创新、共享和协同发展等理念,以形成组织的精神内聚力。物质内聚力是一种他组织力,精神内聚是一种自组织力,两者有机组合将使知识型组织具有恒久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2.对环境的创造性适应
在组织结构再造中,对组织内外要素进行整体性考虑,建构具有柔性边界的组织共同体和知识联盟;在组织文化重建中,要致力于营建一种与环境共生和协同发展的社会组织文化氛围。
(二)组织结构再造、创新
1.创新之一:建立内部市场
内部市场是一种与利益挂钩的分权体制,进一步将权力与利益联系起来,使组织系统具有物质内聚力,进而使知识工作者所掌握的专门知识的效用得到有效发挥。在内部市场中,专门知识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资源参与交易,知识工作者因其拥有专门知识而获得部分决策权,并以其绩效实现与部分决策权相联结的股权和剩余索取权。内部市场使系统要素成为分散的决策者,由于他们各自承担其行为的资本化成本和收益,使组织物质内聚力机制制度化,进而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新性,较好地解决了组织结构创新中分权与控制的矛盾。
2.创新之二:建立内部知识联盟
这是一种使组织模式转向由管理信息系统支持的柔性化网络结构,它具有自组织特征,其核心目标是学习和创新。由于知识是一种无形的纽带,使内部知识联盟具有动态性和虚拟性,知识工作者可以随时根据创新的需要进行动态的协作,并常常以临时性的创新组织、新事业发展部、知识中心等形式出现,知识工作者可以同时参加多个内部知识联盟,从而使知识型组织进一步发展成为一种与电脑网络中“超文本”相似的超链接组织。
3.创新之三:内部组织共同体
即将知识型组织拓展为由知识工作者、管理人员、投资者、顾客、相关组织和公众等相关群体构成的社会经济有机体,它的组织目标有三:完成本组织的特殊目标和使命;使工作富有活力并使员工有成就;要善于处理组织对社会的影响并承担组织对社会的责任。通过对这些整体目标的追求,知识型组织不仅能获得物质内聚力和精神内聚力,还能得到社会的协同性支持。随着组织共同体的建立,使内部知识联盟也随之拓展成为组织共同体知识联盟,它也是一种具有自组织特性如开放性、环境选择能力、自适应等的无形系统。其中,最重要的形式是由有互补的知识和专业能力的组织为交换优势知识和创新能力而建立的动态联盟,其任务和目标也是学习和创造新知识。通过知识联盟,知识型组织不仅能够学习到其他组织的知识和能力,还能够与其他组织合作创造新的知识,形成更强的创新能力。
四、企业孵化器
(一)企业孵化器的意义
企业孵化器作为一种非常有效的区域经济发展工具,在全球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建立企业孵化器,孵化新创科技企业已成为全球几乎一致的行动,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建立企业孵化器已成为一种全球现象,“企业孵化器产业”正在全球兴起,它将对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二)企业孵化器的类型
1.经典综合企业孵化器:着眼于企业组织创立
这是以政府或社区如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主要投资人,注重于为企业组织创立提供系列服务。主要帮助创业者解决企业创立过程中遇到的基本问题,如提供低租金的孵化场地和共享设施、代办企业设立手续、代理政府部分职能、沟通企业与政府联系,落实企业优惠政策以及提供一般管理咨询服务。它着眼降低企业的创业成本,推动企业组织的建立和新创企业初始正常运作。它的目标不高,一般企业经过三年孵化,大多数可依靠自身努力而脱离母体。
2.现代综合企业孵化器:着眼于孵化企业快速发展
它首先表现为投资主体多元化,由政府部门、研究和教育部门、企业界和社会团体共同投资或共同参与。它一般接收有发展潜力的新创企业以及高速发展的中小企业入驻。它注重把自身办成一所企业大学、一个熔炉,它的服务项目不仅包括经典综合企业孵化器的所有内容,更注重通过自身建立种子资金,推动企业上市、沟通区域技术供给渠道以及开展创业培训等。它追求孵化企业的快速发展,它期望通过培训增强创业队伍素质,提高企业家管理水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企业规范化运作;通过配置和共享创新资源,进一步降低创业成本和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通过向孵化企业投入种子资金扶持优秀科技人才创业;通过引入风险投资,促进企业快速增长;通过推动企业上市,向科技园区或城市输送规模化发展的科技企业。
3.企业家孵化器:着眼于培育企业家
它是一种集企业孵化器风险投资、创业培育、集团化管理等的特点、方式于一体,在批量创办企业的过程中批量培育企业家,通过培育企业家而办好企业的发展模式。它把企业家定义为富有远见卓识、文化内涵、整合能力和创新精神、风险精神、奉献精神的企业领导者。认为企业家的角色是企业领导者,不是职业经理人;只有具有企业家精神(创新精神、风险精神、奉献精神)的企业领导者才是企业家;只有具备企业家素质的企业领导者才是企业家;企业家不是“老板”。企业家孵化器的功能既为被孵化者提供其成长所需的文化环境、工作环境与培育环境,又为其提供所需要的投资模式、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它有三种孵化形式:“分蘖式”(适合内部员工)、“袋鼠式”(适合不带资产的外部人才)、“嫁接式”(适合带资产的外部人才)。
4.专业技术企业孵化器:着眼于某专业技术领域企业进行孵化
它是在现代综合企业孵化器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为便于某一主导专业技术的商品化而设立的专门孵化器,它也可以由某些专业特色鲜明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直接创办。它不再以政府投资为主导,而是以综合企业孵化器、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单个投资或联合投资为主导。它的功能除具有综合企业孵化器的一般功能外,还具有建立企业共享技术平台和提供通用专业技术设备及商务服务的功能。
5.专门人才企业孵化器:着眼于扶持专门人才创业
它着眼于扶持专门人才,它有政府投资背景并对创业者提供除综合企业孵化器之外的专业化服务,还提供特殊优惠政策。如留学生创业园,专门为海外留学人员归国创业提供服务,并对留学人员创业提供更加优惠的政策等。
6.国际企业孵化器:着眼于扶持外国企业创业
它为进驻的外国企业提供共性和个性化服务,促进了外国企业成长,繁荣了本地经济。如美国硅谷圣荷赛市的国际企业孵化器。
7.虚拟企业孵化器:着眼于为孵化企业配置创业资源
它的特色是没有有形的孵化基地和服务设施,着眼于按市场机制为孵化企业配置创新资源。它一般以互联网为手段,主要向孵化企业提供企业管理、技术信息、市场信息、法律援助、知识产权服务等咨询性服务;提供推广先进制造技术、改善生产管理以及帮助企业寻找加工生产基地等生产技术性服务。如中国香港、台北的众多生产力促进中心。
8.创业投资集团孵化器:着眼集团投资主导孵化企业
它以企业集团为投资背景,以成功的创业者为主导孵化新创业,并且融合了风险投资、多元化控制和专业孵化器功能,并向孵化企业提供企业发展战略、品牌经营和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的支持。它追求孵化企业的最终成功,而不仅仅满足把“鸡蛋”孵成“小鸡”,而是将“种子”培养成“参天大树”,它的实施孵化与投资集团的战略目标紧密相关,称创业孵化集团。这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种具有革命性的创新,它有机地将创业孵化与风险投资相结合,并且采取了完全企业化的运作方式,使企业孵化器具备了独立投资功能,解决了传统企业孵化器难以吸住高素质管理人才的问题。它配置资源的力度比以往的企业孵化器增强很多,特别在风险投资方面,由于进行大规模投资,就能吸引其他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使快速发展的孵化企业每次都能融到足够的发展资金,这种模式的关键在于通过创业者和风险投资联盟,结合了巨额的资金和大量具有创意的新创企业。
(三)企业孵化器成功的基本原则
(1)新创科技企业是企业孵化器发展的基础。
(2)政府倡导与支持是企业孵化器发展的前提。
(3)企业化运作是企业孵化器发展的关键。
(4)创业孵化与风险投资的结合是企业孵化器发展的灵魂。
(5)高素质的管理团队是企业孵化器的要害。
(6)资源网络是企业孵化器发展的核心。
(7)培育企业家是企业孵化器发展的根本。
(四)新经济条件下企业孵化器的发展方向
(1)筹建企业市场化。孵化企业要以市场为导向,任何技术创新都要能商业化,有市场前景。
(2)经营运作企业化。一切按创新型企业、知识型企业形式经营;要将所有资源集中到创新企业。
(3)企业孵化器持续创新化。只有持续动态创新,企业孵化器才有生命力,才能发展、壮大。
(4)孵化社团网络化。随着城市孵化社团群体的出现,应把有关的主体联合起来,实现资源、服务、知识共享。
(5)投资主体多元化。
(6)资源配置网络化。要善于按照新创企业要求,引入外部企业能力;要通过资源配置网络化为新创企业有效快速地配置资源并提高企业整合外部资源的能力。
(7)孵化系统虚拟化。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将产生更多的虚拟孵化系统,企业孵化器可以互联网为平台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通过网站相连接,既可按自身发展选择有关服务项目,又可提供服务和发布信息。
(8)孵化技术资本化。新经济的发展,将极大地促进技术的资本化,风险投资在技术资本化进程中,将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要大力倡导风险投资与企业孵化器相结合,推动孵化企业的技术资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