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欧洲音乐的发展与交响乐作品欣赏
15257500000034

第34章 交响作品欣赏(19)

第五乐章《暴风雨》,以暴风雨前的寂静,暴风雨即将来临所出现的紧张不安的动荡和震耳欲聋的雷声、风雨电闪交织的咆哮声,刻画出大峡谷在暴风雨中壮观的场面。

费德·格罗菲是20世纪杰出的美国作曲家。出生于纽约的一个音乐世家,父亲是波士顿歌剧团的男中音,母亲是大提琴手,外祖父曾在洛杉矶交响乐团任大提琴首席,舅父在该团任小提琴首席。5岁时他开始学习钢琴、小提琴、中提琴与和声,以后又学习配器,但家人并不希望他专业从事音乐,希望他成为律师。从加利福尼亚公立学校毕业后,为谋生他曾做过银行办事员、装订工人、印刷工人和司机,还利用业余时间为舞厅伴奏,这期间他学会了长号、短号、小号、圆号、鼓等乐器。17岁时在洛杉矶爱乐乐团谋得中提琴手的职位,同时在一些演出团体演奏钢琴或小提琴。27岁时在美国流行音乐指挥家怀特曼的爵士乐队中任编曲和钢琴演奏员。他的第一首改编曲《窃窃私语》灌成唱片后,大获成功,销售量达150万张。1924年他为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配器,又名声大振。同年,他写出了一部大型管弦乐曲《百老汇之夜》和组曲《密西西比河》,这两部作品都被列为优秀之作。1931年完成了最受欢迎的管弦乐组曲《大峡谷》,这部作品的成功使他由原来乐曲改编者的地位一跃成为作曲家。

格罗菲的音乐风格以绘画般的描写为主,乐器色彩对比异常鲜明,尤其是将爵士音乐的语汇融于传统音乐之中,使他的作品更具有鲜明的美国气质。主要作品除上述之外,还有交响曲《钢铁》,管弦乐组曲《大都会》、《马克·吐温》、《车轮》、《好莱坞》、《克努特·罗克尼》、《自由颂》、《d小调钢琴协奏曲》,等等。

思考与练习

1.简述《大峡谷》组曲的创作情况及各乐章所表现的内容。

2.选出乐曲《在山径上》最优美的旋律进行熟唱。

3.简述格罗菲音乐创作的特点及这部作品中最令你难忘的音乐片断。

交响音画《荒山之夜》

<俄国>穆索尔斯基(1839-1881)

关于乐曲所表现的内容,作曲家在总谱的扉页上注有这样的说明:“地下传出一片乱哄哄的阴惨的声音,妖魔们纷纷从黑暗中出现。魔王切尔诺波格上场。妖魔们赞颂魔王并举行祭奠。喧闹的夜宴开始了,狂欢到达最高潮时,远方传来乡村教堂的钟声,众妖魔立即四散消失,东方现出黎明。”

在乐曲中,作曲家使用了众多的主题、多变的节奏和新奇多色彩的管弦乐配器,对各种形象和场景都作了生动的描绘,忠实地再现了这一幻想中的情节。音乐一开始所揭示出的画面,似乎是在阴森黑暗的荒野上狂风呼啸,又仿佛是群妖从四面八方一窝蜂似地喧叫着涌出地府。这段音乐有两个明显的表现因素:一个是由小提琴演奏快而极弱的三连音音群,形成嗡嗡声:

另一个是由木管乐器演奏带有神经质的快速翻滚的上下行短音阶,犹如呼啸与怪叫:

在嘈杂声中,三支长号和一支大号为主的低音乐器奏出一个威严凶暴的主题,刻画出魔王的形象——魔王出场了:

这个黑暗之王在小妖们前呼后拥下向前走来,和缓柔弱的音乐表现了群妖对魔王的恭敬与屈从。之后,音乐提高一个小二度从头反复了一遍。

接下去,音乐描绘众妖热闹的欢宴和祭奠。首先出现的是一个谐谑性的民间舞曲主题,由双簧管和单簧管演奏:

这个主题在各种乐器上重复之后,发展成一支柔美的旋律。似乎表现在众妖怪诞粗劣的舞蹈之中,有几个女妖扭动着腰肢向魔王妩媚献舞。之后,妖魔们尖叫着、狂舞着掀起高潮。突然音乐停止,随即由大管和单簧管用低暗的音色演奏出另一个片断性的舞蹈性主题:

这一主题在其他木管乐器上不断重复,以后加入弦乐器,在变化发展中逐渐增涨着力度,使音乐又一次掀起高潮。在音乐高潮中,以小号为主的铜管乐器奏出一个庄严的主题,似乎在发出号令:

之后是一段缓行的很虔诚的音乐,这是描写群妖们举行的盛大祭奠活动,其中用槌敲击钹发出的轻弱声响,更使人置身于香火缭绕、烟雾弥漫的神秘气氛之中。

祭祀活动有序地进行着并且逐渐步入高潮。以后,众妖们围着祭坛开始欢舞,其中谐谑性民间舞曲主题与庄严、号令式的主题交替出现,之间不时插入一些其他音调。

很快,音乐又回到乐曲的开始处,并且将各主题依次再现,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的音乐高潮。之后,随着急剧下降的半音音阶,众妖们悄然散去。由管钟弱奏出的教堂钟声预告着黎明的到来。

结尾,缓慢而柔和的弦乐演奏和竖琴的琶音,铺垫着黎明时晨色初露和宁静的气氛,在这一背景下,出现了两支优美的旋律,由单簧管和长笛先后奏出:

这优美的旋律散发出清新和谐的大自然气息——人间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最后,音乐在幽静与安谧之中结束。

《荒山之夜》约完成于1867年,是根据关于妖魔们在圣约翰之夜到荒山聚会的民间传说而作,最初是一首由钢琴和管弦乐队共同演奏的音画,名为《荒山上的圣约翰之夜》,后来改编成为一首带有合唱的管弦乐曲。现今在音乐会上经常演奏的交响音画《荒山之夜》,是在穆索尔斯基去世后,由俄国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于1896年加以修订和配器而成。作品充满了幻想色彩,具有很强的描写性和叙事特点,是穆索尔斯基最着名的交响音乐作品。

思考与练习

1.简述交响音画《荒山之夜》的创作情况与表现的内容。

2.熟唱这首乐曲中最使你难忘的两个旋律(主题)。

交响诗《罗马的喷泉》

<意大利>雷斯庇基(1879-1936)

雷斯庇基名扬世界的三部交响诗杰作《罗马的喷泉》、《罗马的松树》和《罗马的节日》,既富于晚期浪漫主义音乐的色彩,又有印象主义构思与手法的涌动,作品通过喷泉、松树和节日向世人介绍了罗马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悠久、辉煌的历史,以及罗马人的精神风貌。

这三首交响诗与以往不同的是:每首交响诗都没有按照常规的单乐章形式写成,而是像交响曲那样分为四个乐章,但这四个乐章连续不断地演奏。

交响诗《罗马的喷泉》是三部交响诗杰作中最富于描写性和抒情性的一首。罗马有喷泉之都的美称,在罗马市内,大大小小的喷泉星罗棋布,作曲家用极其丰富的想像力,描绘了位于罗马市中心的四个造型美观别致的着名喷泉在不同时辰下所构成的独具风韵的画面。作品分为四个乐章,每一乐章都立有标题和附有文字说明。

第一乐章,黎明时分的朱丽亚峡谷喷泉。在罗马,朱丽亚峡谷街的喷泉是很有名的,作曲家从这个喷泉获得灵感“描绘出一幅素淡的田园景色:牛群悠悠地漫步而过,在黎明朱丽亚峡谷喷泉边弥漫的浓雾中渐渐消失。”音乐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以第一小提琴的泛音长音和第二小提琴的蠕动音型开始,犹如沉沉的夜幕渐渐透出曙色,又仿佛是熙熙攘攘的牛群从迷蒙的晨雾中走来。在这个背景下,双簧管奏出暗淡的象征着黎明的主题:

当这个主题由短笛和大管重新奏响时,这两件乐器的组合所产成的远距离音色使音响空幻、虚缈。

中间段落,在弦乐器十六分音符的衬奏下,双簧管和大提琴奏出一个具有牧歌风味的主题,随后递交给单簧管:

第三段,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分别再现了第一段的音乐主题。之后音乐逐渐减弱力度,意味着牛群渐渐远去,隐没在黎明的雾霭之中。

第二乐章,清晨的特里顿喷泉。特里顿喷泉位于巴鲁贝里尼广场,喷泉下方是传说中的半人半鱼模样的海神特里顿吹着螺号的塑像。乐曲描绘了海神特里顿与仙女们在水中追逐、嬉戏和欢舞的场面。音乐开始是一片颤音的音响,仿佛暗喻着旭日东升和汩汩清泉的流淌,以及在柔和的光照下泉水发出的晶莹闪光。在这之中,圆号鸣出阵阵强烈的声响,犹如海神特里顿吹奏号角,呼唤着仙人们。随即长笛、单簧管和竖琴演奏出轻快的舞蹈性主题,表现仙女们欢乐的舞蹈和与海神追逐嬉戏的情景:

第二段,音乐晶莹剔透,以钢片琴和木管乐器的演奏为主,展现了神奇般的幻想气氛,犹如在习习晨风之中,喷涌漫散的泉水闪烁着粼粼波光,美丽的水仙女在飞溅的雨雾中飘然舞袖。逐渐地,舞蹈达到了狂乱热烈的高潮。

第三段,是第一段音乐的变化再现。最后,随着音响的减弱,仙人们渐渐消失在雨雾迷蒙中。

第三乐章,中午的特莱维喷泉。这座喷泉位于特莱维广场,由一队海神的群像组成,雕像气势壮观:海神列普君赶着由海马们拉着的战车在奔跑,海仙女西伦和海神特里顿等坐在车里。音乐庄严辉煌,描绘了中午,在波光闪烁的水面上,海神驾驶着战车,率领众人浩浩荡荡地向前奔来并驶向远方,乐曲一开始,在微波荡漾的背景中,英国管和大管奏出庄严豪迈、凯旋式的主题,犹如海神驱车率队向前驶来:

第二段,铜管乐器轰鸣出号角之音,着重表现了行进队列的宏大气势和威武雄姿。

第三段,加弱音器的小号再现第一段中的音乐主题,随后圆号、双簧管、单簧管、短笛等乐器竞相呼应。随着音势的减弱,队伍渐渐远去,并在回荡的声波中消失。

第四乐章,黄昏时的梅迪契别墅的喷泉。这一乐章主要刻画了夕阳西下时的迷人景色,抒发出暮色已近时的惆怅心绪,音乐温柔、感伤。乐曲开始时力度很弱,速度舒缓,钢琴和竖琴演奏着琶音,宛若喷泉潺潺的絮语。在这一背景下,长笛和英国管唱出哀婉、忧伤的第一主题:

乐曲的第二个主题是一个小调式的抒情旋律,具有浓郁的意大利风味,由小提琴奏出:

中段,可以听到钢片琴模拟的晚钟声、喁喁的鸟语、树叶在微风中发出的飒飒声响……当乐曲开始的主题重新出现时,从小提琴的咏唱传递给木管组的各个乐器,音乐渐渐沉寂下来并在安谧中消失——一切都在夜色中酣睡。

交响诗《罗马的喷泉》完成于1916年。在1913年之前雷斯庇基长期在欧美及南美旅行演出,1913年他回到罗马,任圣西西利亚音乐学院教授。此时,对罗马的美好印象,使他的音乐创作灵感大发,于是,从1914年起他着手于交响诗《罗马的喷泉》的创作,1916年完成,1917年3月在罗马首演,但未获成功。1918年2月在着名指挥家托斯卡尼尼的亲自指挥下作品再度公演,大获成功,并使雷斯庇基一举成名。这部作品使世人第一次了解到意大利不仅有闻名于世的歌剧,还有声震遐迩的富有诗意的大型管弦乐作品。

如果说《罗马的喷泉》是一组大自然的绘画,那么,完成于1924年的第二部交响诗《罗马的松树》,则是罗马的风景在作曲家心中唤起的一股怀古幽思的情感;而完成于1928年的第三部交响诗《罗马的节日》,更多的是用音乐再现了罗马历史上和传说中的节日盛况,其中四个乐章的标题分别是(1)竞技场,(2)大赦节,(3)十月节,(4)主显节;它们以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现代这四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映现出罗马古老而悠久的历史和不同阶段的社会氛围。

奥托里诺·雷斯庇基是19世纪末杰出的意大利作曲家。生于意大利的波洛尼亚,父亲是一位钢琴家。12岁时雷斯庇基进入波洛尼亚音乐学校学习小提琴和中提琴。21岁时在俄国任圣彼得堡皇家歌剧院中提琴首席,后来在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门下学习管弦乐法和作曲。回国后参加穆杰里尼五重奏团演奏中提琴。34岁起任罗马圣西西利亚音乐学院作曲教授,10年后出任该院院长。两年后辞去院长职务,但仍在该音乐学院担任作曲教授,并致力于音乐创作,他的最优秀的作品都出自于这一时期。1936年逝世于罗马,享年57岁。

雷斯庇基的作品,把传统音乐的技法同现代音乐的倾向结合在一起,配器技法卓越,管弦乐色彩丰富。音乐中既有古典主义的因素,又有浪漫主义的标题音乐手法,既有印象主义和表现主义的特点,也有新古典主义的倾向,交织着多种音乐风格。他一生作有歌剧7部,舞剧2部,管弦乐曲、室内乐和协奏曲数十部,声乐曲近60首。重要作品有:交响诗《罗马的喷泉》、《罗马的松树》、《罗马的节日》,管弦乐组曲《群鸟》(1927),歌剧《火焰》

(1934)。其他作品还有歌剧《沉钟》(1927),管弦乐曲《群鸟》(1927)、《波蒂切利的三联画》

(1927),芭蕾舞剧《幻想玩具店》(1919,根据罗西尼的音乐作成),小提琴协奏曲《格里高利圣咏》(1921),管弦乐组曲《教堂之窗》(1925),管弦乐《戏剧交响曲》(1914),等等。

思考与练习

1.简述交响诗《罗马的喷泉》各乐章表现的内容。

2.熟唱你觉得最容易唱的两支旋律(主题)。

3.简述雷斯庇基音乐创作的特点,以及这部作品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音乐片断或乐章。

前奏曲《牧神午后》

<法国>德彪西(1862-1918)

牧神,在希腊神话中是主管畜牧的神,名叫潘。他长得一半像人,一半像羊,虽像人的模样,但头上有角,还长着两条羊腿。他保护着森林和田野,并且爱好音乐,常和山林女神一起跳舞嬉戏。

乐曲描写了牧神的午后温暖的阳光照射下昏昏欲睡,恍惚中他回想起追逐美丽的水仙女时的情景,逐渐地,一切越来越模糊,最后终于睡着了。作品是印象派音乐的经典之作,它以印象主义音乐特有的旋律线、和声色彩、乐器配置手法,对这一内容进行了精细的描绘。

全曲有三个主题,分别代表三个不同的形象和描写意境。音乐大致分为三个段落。

第一段,表现了牧神的午后阳光的照射下,昏昏欲睡的状态,之中第一主题反复出现四次,每次出现音乐的色彩和所表现的意境都不相同。乐曲一开始,长笛独自轻奏着调性暧昧、慵懒的第一主题:

缓慢的速度和半音下行,使这一主题显露出无精打采和懒散的情调,调性的游移和不确定更使它飘忽不定和迷离。在主题尾部,木管乐器奏出的不协和和弦与竖琴的滑奏,以及随后而现的圆号的呼应和音乐片刻的休止,使音乐散洒着大自然温暖芳香的气息,似乎是倦慵的牧神躺在松软的草地上,在大自然的环抱中昏昏欲睡。接着,在乐队震颤和稀微的不协和音响的衬托下,主题第二次出现,双簧管的插入句和小提琴优美的旋律性演奏,以及渐渐强起的力度,都使音乐笼罩在炎热和迷离的氛围中。主题第三次出现时,竖琴以阵阵琶音衬托,乐队稀散的点奏,弦乐在中低音区与长笛相结合而产生的音色,使音乐更富异彩。主题第四次出现时,旋律略加改变,句尾由于音符加密而显露出活跃的情绪。此时,弦乐中低音区与长笛相结合而产生出的音色再次响起,同时,竖琴在较高音区的装饰性点奏,大提琴插入的快速断音,以及单簧管奏出的全音音阶,使音乐更加恍惚、迷蒙,仿佛是牧神竭力想赶走睡意,努力打起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