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欧洲音乐的发展与交响乐作品欣赏
15257500000033

第33章 交响作品欣赏(18)

第二主题,以两支不同的旋律表现两个不同的内容。最先出现的一支旋律,前半部是由木管乐器演奏的均匀和弦,表现平静的海面,后半部则在大提琴颠簸音型的衬奏下,长笛独奏出波动的音型,描写辛巴德航船的行驶:

另一支旋律是舍赫拉查达主题的变化,在这里,它活跃奔腾,犹如海面上飞溅而起的粼粼涟漪,由独奏小提琴奏出:

以后,这个旋律逐渐扩展到弦乐组、木管组和整个乐队,清澈、欢跃的涟漪渐渐汇聚成混浊翻滚的凶猛浪涛,拍打着礁岩石壁发出严厉的吼声。

在惊涛骇浪的高潮处,大海主题再现。这幅海上狂风大作、暴雨倾泻、白浪滔天的画面,是作曲家用十分精妙的配器编织出来的。当船的旋律再现时,风浪渐渐平息。不久,表现涟漪飞溅的旋律再次响起,很快海面上又掀起风浪。一切平息后,辛巴德重新扯起风帆,驱船向远方驶去。

第二乐章,原标题《卡伦得王子的叙述》。卡伦得是回教的游方僧,在《一千零一夜》中有三个卡伦得的故事:在巴格达城的三个女人家里,有一天来了三位瞎了左眼的僧人,这三个人都是王子,由于遭到不幸三个人都失掉了左眼。于是,他们各自诉说着自己的遭遇。音乐中没有明确情节的描写,只是用叙述性的音乐刻画了卡伦得王子的形象,用富于幻想性的管弦乐色彩和怪异的音响,引发人们对卡伦得王子神奇经历的联想。

乐曲开始是小提琴独奏舍赫拉查达的主题,似乎提示听众又一个奇妙的故事开始了。

随后,大管奏出了卡伦得王子的主题,它具有浓郁的东方色彩和环环相扣、不间断的叙事性特征,并且优美、悠闲:

这个主题分别在双簧管、弦乐和木管乐器上进行了变奏,同时速度加快,情绪越来越活跃,仿佛是故事的内容在层层深入。

乐曲中间部分,色彩绚烂神奇,音乐紧张、音响怪诞,仿佛是奇幻性的搏斗场面。首先长号和小号奏出号角性的音调,似乎在警告人们祸事将要来临。接着,单簧管奏出一个新的音调,密集而怪异的音流,似乎是神话故事中的神鸟带着刺耳的啸声疾飞而过,接踵而至的半音下行和泛音音响是这一场景的进一步描绘。之后,号角性的音调出现,它发展为有力、饱满的行进式的音乐,气氛也更为紧张,似乎是怪鸟们在交战。当神鸟疾飞的音调再次呈现后,音乐渐渐松弛下来。

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音乐的再现,但速度加快,音乐力度明显增强。卡伦得王子主题再现时由全体乐队奏出,音乐情绪饱满,充满激动与兴奋,仿佛是历险后心境还未平定。

结尾,仍有对奇幻场面的回味之音,寓意着故事结束了,但离奇的情节依旧在人们脑际中萦绕。

第三乐章,原标题《青年王子和公主》(已述)。

第四乐章,原标题《巴格达城的宴会,辛巴德的船撞向立有青铜骑士的岩石》。音乐主要描绘了两个场景:一个是东方城市节日的欢腾景象,另一个是海上惊涛骇浪的场面。这一乐章,无论从结构上还是形式上都是最复杂的,之中除了出现国王主题和舍赫拉查达的主题之外,前面三个乐章中的主题或主题片断交织呈示,汇聚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乐曲开始,国王主题和舍赫拉查达主题相继出现,并进行了反复,似乎告诉听者,王妃又开始给国王讲述另一个神奇的故事。随后8小节富于节奏性的引子唤来这一乐章的主要主题:

这个主题称作“节日主题”,它急速而活跃,节奏鲜明,音调具有浓郁的东方色彩,把人们带到了披上节日盛装、呈现出一派欢腾景象的巴格达。对这个主题的节奏性补充句,更增加了热烈的气氛。接着,第二乐章中卡伦得王子主题的后部分旋律出现,由于速度很快,它有些难以辨认。随后出现的第三乐章中公主主题还是那样优美、温柔,但这时它增加了许多热情。当“节日主题”变化再现时,配器更为新奇多样,音乐也更为绚丽多彩,它急速并漫无节制的向前奔腾。

乐曲中间部分,长号和大号奏出第二乐章中段的号角性音调和神鸟疾飞之音,这两个音调不断交替呈现,似乎是交战双方互不相让,在继续拼杀,又仿佛是两者在怒目相持。

之后,国王主题的变奏出现,音乐较为严厉。很快,音乐又回复到音乐的开始处。这段颇有火药味的音乐,为节日的欢乐添加了对比性色彩。

第三部分,相继再现(第一部分)音乐中的各个主题。在这里,节日的景象表现得格外充分,人群欢闹、舞步杂沓。逐渐地,在音乐中愈发能感觉到一种不祥的气氛。

乐曲进入尾声,在音乐高潮处景象突变,长号强有力地吹奏出第一乐章中大海的主题,倾刻间,狂风骤起,巨浪滔天,海上出现了风暴,并且越来越猛烈。当小号和单簧管一起奏出警告大祸将要临头的号角之音后,随着一声锣响,辛巴德的船触礁沉没,坠入深渊。

转瞬间,风平浪静,辛巴德航船的主题轻轻响起,这是对死者的悼念?还是按照故事的情节传来了辛巴德得救的消息?由听者去领悟吧。

最后,舍赫拉查达主题和国王沙赫里亚尔主题先后出现,王妃结束了娓娓动听、美妙离奇的故事,现在的国王已经十分温和了。故事打动了国王的心,妻子的诚意令他感动,于是,放弃了以前的残酷命令。舍赫拉查达用才智和勇敢拯救了自己和所有的少女,全曲在舍赫拉查达的主题音调中轻柔结束。

这一乐章的结构既有奏鸣曲式的性质又有回旋曲式的特征,为奏鸣回旋曲式,结构图式如下所示:

尼古拉·安德烈耶维奇·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是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五人强力集团”中唯一从事专业音乐的作曲家,俄国民族乐派的代表性人物。生于诺夫戈罗省齐赫文市一个贵族家庭,6岁学习钢琴,9岁尝试作曲,12岁进入圣彼得堡海军军官学校读书,其间曾师从意大利钢琴家卡尼利学习钢琴、和声与作曲,师从俄罗斯“五人强力集团”领导人巴拉基列夫学习作曲,后来加入“强力集团”。18岁起在海军服役,随船远洋航行到过英国、南北美洲、法国、意大利等地,对世界和海的认识丰富了他以后的音乐创作。21岁以后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问世,如交响音画《萨特阔》、《第二交响曲(安塔尔)》、歌剧《普斯科夫姑娘》等。27岁起任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作曲教授。为了弥补专业技术上的不足,他努力钻研音乐理论和作曲技巧,搜集整理民歌,同其他作曲家一起修订格林卡的歌剧总谱。

经过多年的努力,他创作出大量的音乐杰作,并撰写出着作《和声学实用教程》(1885)和《管弦乐法原理》(1913),成为一名真正的专业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是19世纪俄罗斯民族乐派中最多产最杰出的作曲家,他最重要的创作领域是歌剧和交响音乐,共作有歌剧15部,杰出的有:歌剧《普斯科夫姑娘》(1872)、《五月之夜》(1879)、《雪姑娘》(1881)、《姆拉达》(1890)、《萨特阔》(1896)、《沙皇的新娘》(1898)、《萨丹王的故事》(1900)、《金鸡》(1907)。共写有交响曲4部,其中的《第二交响曲(安塔尔)》(1868,修订时改称为“交响组曲”)最出色。交响音乐作品中最着名的是《舍赫拉查达》交响组曲、《西班牙随想曲》(1887)、《俄罗斯复活节序曲》(1888)、交响组曲《金鸡》(根据歌剧《金鸡》

音乐选编而成)、交响音画《萨特阔》(作于19世纪60年代,后以同一题材写成同名歌剧)、器乐小品《野蜂飞舞》等。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俄罗斯民族特征,也带有某些东方色彩,其中管弦乐色彩绚丽,织体写法细腻,作品大多富于幻想性和描绘性。

思考与练习

1.简述交响组曲《舍赫拉查达》的创作情况与各乐章表现的内容。

2.熟唱该组曲第三乐章《青年王子和公主》中的两个主要主题和舍赫拉查达主题并将其他乐章中的音乐主题各选择一首熟唱。

3.简述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音乐创作及特点。

4.这部交响组曲与你欣赏过的组曲有什么不同?

3.景物交融

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

<俄国>鲍罗丁(1833-1887)

乐曲展示出一个画面,在这个画面上有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也有对人物和马匹、驼队形象的塑造。描写了在广袤的沙漠中,一支当地的商旅队伍在俄罗斯军队的保护下,穿越中亚细亚草原,两支队伍从远处走来,又渐渐消失在草原的尽头。

音乐一开始,小提琴在高音区持续弱奏出泛音,营造出空旷、一望无际的沙漠草原画面。在这个背景下,一个富有俄罗斯民歌色彩的旋律从远处飘来,它先由单簧管轻轻奏出,然后传递给圆号,这是象征俄罗斯军队形象的主题:

这个主题是由一个坚定、果断、充满朝气的大调旋律构成,塑造出军人威武的雄姿。

接着,木管乐器此起彼伏的长音渲染着草原荒凉寂静的场景,弦乐器用中、低音区拨奏模拟出隐约可闻的马匹和骆驼的行走声。随后,另一支具有东方风韵的旋律出现,这个悠扬、缠绵而庸懒的旋律象征着商旅队伍的形象,它在英国管略带忧郁的音色中响起:

接下来,马匹与骆驼的行走声再次响起,俄罗斯军队主题与商队主题交替出现,这时和声、配器、调性等都在变化,力度逐次增强,最后形成了乐队全奏的巨大声响——两支队伍近在眼前。队伍继续向前行进,不久两个主题同时出现,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复调对位,展示出商队与俄罗斯军队之间的友善、融洽的关系。在这里,军队主题由双簧管演奏,商队主题由小提琴奏出,以后这两个叠置在一起的主题进行了两次重复,演奏乐器先后为:军队主题——长笛和小提琴,商队主题——大管和圆号(此处为全曲高潮);军队主题——单簧管、中提琴和大提琴,商队主题——长笛和小提琴。之后,音乐逐渐减弱,队伍渐渐远去、消失,草原又陷入一片空寂之中。

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作于1880年,当时在圣彼得堡的玛琳斯卡娅剧场里,为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登基25周年纪念,正在筹备举行一个以俄罗斯历史活动画面为题材的展览会,作曲家鲍罗丁为其中的一幅画面配写了音乐,后来由于资金缺乏展览会未能举办,而鲍罗丁所写的这首配景音乐《在中亚细亚草原》却驰名世界,流传至今。作品以民族风格迥异的两个主题,作为交响音乐中动力性对比与发展的基础,和声与管弦乐配器都很独特,是鲍罗丁最着名的代表作。

亚历山大·波菲烈维奇·鲍罗丁是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五人强力集团”成员之一,俄国民族乐派的代表性作曲家,也是化学家。他是高加索一个亲王的私生子,童年时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精通数国语言,并且学习了钢琴、长笛和大提琴。14岁开始作曲,并发表了长笛协奏曲和弦乐三重奏各一首。17岁进入圣彼得堡医学院学习,后来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他终生在医学院任教授,并在化学研究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教学和科研之余,他努力研究音乐,创作出很多优秀的乐曲。鲍罗丁的作品富于抒情性和描写性,多表现史诗性题材。乐曲结构严整,旋律富有俄罗斯民族特色,和声与配器手法独特,常用单主题动机作为发展手法构成乐曲。作为业余从事音乐创作的作曲家,他一生写有的作品不多,共20余件,重要作品有:《b小调第二交响曲(勇士)》(1876),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歌剧《伊戈尔王》(1887)。另外还有弦乐四重奏、钢琴曲、歌剧、歌曲,等等。

思考与练习

1.简述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的创作情况及作品特点。

2.熟唱这部作品中的两个主题。

3.简述鲍罗丁的音乐创作及特点。

《在山径上》

(选自《大峡谷》组曲第三乐章)

<美国>格罗菲(1892-1972)

大峡谷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西北部科罗拉多河,是由科罗拉多河水切割成无数峡谷而形成的峡谷带,也叫“科罗拉多大峡谷”。峡谷约长350公里,宽6~29公里,最深处达1620米。峡谷的岩壁陡峭,上层呈浅黄、灰白、鲜绿和粉红色,深层呈棕、褐、暗灰和绛紫色。距今约一千年左右,由于火山活动在峡谷内下层高原上形成了黑色熔岩和火山锥。

1919年,峡谷最壮观之处划为“大峡谷国家公园”,科罗拉多河水在其间曲折穿行。作曲家格罗菲曾多次到大峡谷游览,被它那气势雄伟的自然奇观所吸引、触动,于是在1921年他写出了这部管弦乐组曲的第一乐章《日出》,10年后完成了整个组曲。

《在山径上》是组曲的第三乐章。在这个乐章中,作曲家模拟驴子的嘶鸣和急促的行进声音,塑造出小毛驴的形象;抓住人们悠闲自在的漫步神态,刻画了旅游者的形象;模仿水在流动中的声响和动态,描绘出山泉的流淌和喷涌;以一支宽广、流畅并含有感慨、兴奋之情的旋律表现壮观、美丽的景致。

音乐一开始,乐队齐奏出一个响亮的滑音来模仿驴子的嘶鸣声,接着,独奏小提琴演奏华彩乐段模拟音的各种叫声,这声音在峡谷中回荡。随后,打击乐器演奏出一个模仿驴子行走的节奏型,同时,双簧管奏出一个诙谐的颇具爵士味的音调,这个音调有着悠闲自得的特点,象征着游客们的形象,这两个主要的音乐层次表现出旅游者骑着小毛驴漫游在大峡谷崎岖的小路上这样一幅场景。诙谑音调(旅游者形象):

这个闲在行进的音调在一个渐快之后忽然消失,化作低音单簧管演奏的一个下行音型,仿佛是下坡时一阵急促的小跑。当小毛驴怪诞的嘶叫声重新响起时,在悠闲行进的音调之上,圆号荡奏出一支宽广、清新,带有美国牛仔风味的旋律,这舒展优美的旋律令人心旷神怡,仿佛一幅壮观的美丽景色展现在眼前:

一阵急促的单簧管演奏的下行音型之后,毛驴的嘶鸣声再次响起。当流水的音型与宽广清新的旋律同时奏出时,另一个景观呈现出来:这里一股股清澈的山泉在山涧流淌。

接着,诙谑音调与宽广旋律同时重现,仿佛是旅客们在继续畅游、观赏。又一阵急促的音乐和驴子的嘶鸣声,将听众带入一幅梦幻般的景色中:钢片琴清脆的音响透明而晶莹,犹如岩石缝隙中渗出的清澈水滴,这串串水滴不间歇地流淌,形成了水帘洞的奇丽景观。

乐曲的结尾,由管弦乐队全奏形成高潮,下行急促的音乐,仿佛是游客们骑着毛驴在山间小路上兴致勃勃地往山下跑去。

《大峡谷》组曲共有五个乐章,每个乐章都带有标题,都描绘了一个景致。第一乐章《日出》,从大峡谷黎明前的黑暗,到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和它光芒四射使大峡谷呈现出绚丽色彩,以及响起的晨钟声、鸟鸣声、水车声等,描写了大峡谷黎明时的景象。

第二乐章《五光十色的沙漠》,描绘出烈日下沙漠的炙热、蒸腾和在阳光下沙漠反射出来的各种不同的色彩,以及这些色彩的变幻。

第三乐章《在山径上》(已述)。

第四乐章《日落》,以野兽的叫声、教堂的晚祷钟声和悠悠的牧笛声、羊叫声,表现了夜幕的降临和黄昏时分大峡谷呈现出的幽暗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