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欧洲音乐的发展与交响乐作品欣赏
15257500000021

第21章 交响作品欣赏(6)

接着,主题以弱的力度急促地出现在各个声部,似乎是一声巨响后的余音,也似乎是厄运在四处蔓延。随着力度的渐强,命运主题在乐队合奏的轰鸣中又一次出现,并稍加变化向前冲去。它开始时有些惊慌不安,以后逐渐活跃起来,试图主宰一切。突然,两个强烈的和弦将它阻截住。瞬间的沉寂之后,嘹亮的号角声在圆号声部奏响,随即,抒情的第二主题呈现:

这是作曲家内心的写照,在这安谧、温暖的音乐中,作曲家表达了渴望安宁的心境。

此时,躲在低声部的命运主题越来越执拗、坚决、伺机重占领地,然而,一个强有力的坚定的旋律以不可阻挡的气势将它淹没。但在这段音乐的末尾,仍可听到厄运的挣扎声响。

(第二部分),凶残的命运终于露头了,它阴暗的无休止的在各个调性上反复着,寻找着时机,窥测着空隙闯入人的生活,主宰人的一切。接着,号角性音调响起,它在召唤人们奋起斗争。渐渐地,音乐的力度在减弱,音区频繁交换,音调低抑、不稳定,似乎是对斗争产生怀疑、动摇。突然,命运主题又凶猛的闯入,它粗野地呼号着,在大爆发的高潮中进入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重新回到(第一部分)的音乐,但略有变化。在这里,命运主题仍旧四处蔓延,时而不安,时而跃跃欲试。突然,双簧管奏出一段缓慢而忧伤的音调,使它刹住了脚步,这音调仿佛是对不幸命运的哀叹。随后,命运主题继续向前进行,试图主宰一切的势头愈发强烈。当第二主题奏响时,阴霾暂时消失。但厄运不肯罢休,直到强有力的坚定旋律把它吞没。乐章结尾,人与命运的搏斗更加激烈。开始时,命运主题以强的力度、宏大的音响傲然伫立,而后,号角性的音调奏响,它同小提琴奏出的不断上行的音流一起,形成了一股驱逐厄运的力量。几经搏击,人还是没有能摆脱凶狠残酷的命运,音乐在命运主题不可一世的锐气中结束这一乐章。

这一乐章在音乐发展中所形成的结构为奏鸣曲式,结构图式如下所示:

《第五交响曲(命运)》完成于1808年。早在1803年《英雄交响曲》问世后,贝多芬就开始构思这部交响曲,历经近五年的时间才最后完成。交响曲的标题是后人附加的,因为贝多芬曾把第一乐章开始的主题称做是“命运在敲门”,由此后人称之为《命运交响曲》。

在交响曲写作之前,贝多芬屡遭感情婚姻的挫折和耳聋疾病的打击,另外,他心目中的英雄拿破仑加冕称帝后,恢复了贵族的特权,由保卫战争变成侵略战争,这一切使他所追求的“自由、平等、博爱”以及“共和”理想破灭。时代的阴影、个人的不幸一度使他悲观、愤怒、甚至绝望。然而坚毅的天性,让他重新振作起来,继《第三交响曲(英雄)》之后,经过深思熟虑,将个人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注入《第五交响曲(命运)》之中。

《命运交响曲》共有四个乐章,第一乐章(已述)。第二乐章,是一个抒情的慢速乐章,仿佛是激战之后的静静思索和准备,在这里有凝思默想、有不懈的探寻、有对光明的幻想、有犹疑不决、也有坚定的信念。体现了人复杂的内心世界。乐曲有两个主题,第一主题忧郁具有凝神思索的特点,最初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奏出:

第二主题充满自信,具有英雄的豪迈气概,最初由单簧管和大管演奏:

以后这两个主题分别进行了变奏和展开,其中第二主题的英雄气概尤为突出,它通过发展变得更加刚毅、坚定。

第三乐章,是一首活跃的,气氛较为紧张的谐谑曲,之中,光明与厄运进一步展开较量,是人与命运的最后一次搏斗,乐曲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有两个对比鲜明的主题。

第一主题前半部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出,仿佛在提出问题,后半部由小提琴演奏,似乎是无奈的叹息:

第二主题坚定威严,采用“命运敲门”的节奏,由圆号奏出,它代表一种黑暗的势力:

之后,两个主题轮番呈现,并且变化发展,之中黑暗势力明显占居上风。

(第二部分),音乐出现了转折,一个具有民间舞曲风格的旋律,使音乐充满欢乐,这个旋律最先由低音提琴奏出:

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音乐简短的变化再现,这时第一主题与第二主题之间已经没有了对比,它们相互靠近,在很微弱的力度中持续着,似乎意喻黑暗势力的嚣张气焰已逝尽。

渐渐地,第一主题的变形从阴暗的深处升起,并以明亮的音色和不断加强的力度直接进入终曲乐章。

第四乐章,是一首宣告胜利的终曲,表现了人们战胜厄运之后的喜悦与自豪。乐曲一开始,全体乐队奏出第一主题,它威武、雄浑、充满力量,以排山倒海之势宣告胜利:

接着,一个昂扬、激动的旋律由木管乐器奏响,仿佛是对胜利的歌唱:

第二主题欢跃、具有舞曲性,表现了不可抑制的喜悦心情:

之后,出现了一个坚定、自豪的旋律,仿佛是人们迈着坚定的步伐去迎接胜利:

(第二部分)的音乐,主要以活跃的第二主题为基础进行展开,表现了欢腾中的丰富情感。当音乐情绪不断高涨时,忽然“命运”主题的形貌露头,但声音很微弱,犹如一个幻影,也像是对过去斗争历程的回顾,很快,它就消失在欢乐与胜利的音响中。

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音乐的再现。乐章的尾声较长,一开始,出现(第一部分)音乐中昂扬兴奋旋律的变形,这是对前面音乐的补充,随后,在加快的速度中,(第一部分)尾部坚定欢乐的旋律呈现,最后,象征胜利的第一主题以巨大的声势、压倒一切的力量宣告光明必定战胜黑暗这一真理,全曲结束。

《第五交响曲(命运)》是《英雄交响曲》所确立的英雄性构思的继续和进一步发展,是贝多芬与不幸命运的抗争、战斗,也是作曲家“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意志的体现。交响曲中所体现出的不屈不挠的英雄主义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生活的激流中搏击、奋斗,迎接更加美好、更加灿烂的明天。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生于德国莱茵河畔的一个小城市波恩,祖父是一名出色的男低音歌手,也是当地宫廷乐队的乐长,父亲是一名男高音歌手,会拉小提琴、也会弹钢琴,母亲是宫廷御厨的女儿。他们家中有三个孩子,在三兄弟中贝多芬最大,全家人同当时为宫廷服务的所有仆人一样,过着清苦的生活。4岁起贝多芬随父亲学习钢琴和小提琴,由于父亲急于把贝多芬培养成第二个莫扎特,因此经常实施暴力,逼迫小贝多芬练琴,并且时常喝得酩酊大醉在半夜三更把儿子拖到琴边练习。这样贝多芬从小就形成了少言寡语和孤僻的性格。7岁时贝多芬进入普通小学读书,11岁时师从当时着名的管风琴演奏家、作曲家聂费学习音乐,熟悉了海顿等许多先辈们的杰作,并在聂费的指导下写出了最初的几首作品。14岁正式担任宫廷的第二管风琴师。在宫廷之外,他经常到宫廷档案管理人冯·布鲁宁的遗孀家中作客,并担任他们家中四个未成年孩子的音乐教师。在那里他享受到了温暖,同时广泛地接触了哲学与文学。17岁时母亲去世,父亲退休,家里负债累累,他承担起家庭的重任。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19岁的贝多芬兴奋不已,他到波恩大学旁听希腊文学和伦理哲学课,并且结识了希腊文学教授施耐德。施耐德是一位激进的启蒙主义者,他痛恨封建专制,后来成为德国革命政党的领袖而被杀害。施耐德的革命思想和声势浩大的法国大革命对贝多芬的影响极大,使他更加蔑视权贵,追求自由、平等、博爱。

1792年,22岁的贝多芬在维也纳定居。开始,他以超凡的音乐天赋和演奏技巧赢得了钢琴演奏家的声誉,后来又以优秀作曲家的身份活跃在乐坛。他经常出入贵族的邸宅,被奉为贵宾,并得到了贵族的赞助。贝多芬初期的音乐作品,虽然受到海顿和莫扎特的影响,但也出现了不少优秀之作,如钢琴奏鸣曲《悲怆》(1798)、《月光》(1801),钢琴小品《G大调小步舞曲》(1796)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1802年到1816年的十四年,是贝多芬音乐风格完全成熟的时期,很多着名的作品都产生在这个时期。这时,他从26岁就开始出现的耳聋症状逐渐恶化,并发展成不治之症,与贵族小姐的恋爱和婚姻屡遭失败,这一切都使他痛苦万分,1802年他到维也纳城郊的海利根施塔特离群索居,并写下遗书,准备自杀。但是,他没有选择死,勇敢地活了下来,并且写下了充满欢乐的《第二交响曲》。这一时期着名的作品有:《第三交响曲(英雄)》(1803)《第五交响曲(命运)》(1808)、《第六交响曲(田园)》(1812),钢琴奏鸣曲《暴风雨》(1802)、《黎明》(1804,又名《瓦尔德斯坦》)、《热情》(1805),《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806),《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1809),《爱格蒙特序曲》(1810),钢琴小品《献给爱丽丝》(1810),管弦乐小品《土耳其进行曲》(1809)。晚年,贝多芬完全丧失了听力,靠纸和笔与人交谈。此时,他完成了着名巨作:宗教声乐作品《庄严弥撒曲》(1823)和《第九交响曲(合唱)》(1824),并亲自指挥首演了《第九交响曲》。据说《第九交响曲》首演时全曲还未终了,全场就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许多人流着眼泪涌向舞台,但是贝多芬一点都听不到,一位女低音歌手小心地扶他转向观众,这才看到一切,他激动得几乎晕倒……雷鸣般的掌声长达五次,最后,警察只得加以干涉。

《第九交响曲》演出的成功并没有改变当时贝多芬的经济状况。欧洲连年的战争与动乱,尤其是拿破仑三次占领维也纳,使维也纳的生活变得艰苦,贝多芬的艺术保护人有的死了,有的破了产,有的出走他乡,这使贝多芬在生活上处于困境。此时,多种疾病侵袭着贝多芬的肌体,尤其是他大弟弟临死前,将8岁的男孩卡尔托付给他之后,更没有得到一刻的安宁。渐渐长大的侄儿卡尔,吃、喝、嫖、赌无所不为,还以开枪自杀要挟贝多芬,使他的生活更为窘迫,病情日益加重。1827年3月26日下午,天空中突然响起了一声猛烈的雷电霹雳,病床上的贝多芬突然抬起身子,紧握拳头,目视上方,仅几秒钟,就摔倒下去停止了呼吸。此时他身边没有一个亲人,享年57岁。下葬时,维也纳的全部学校停课致哀,上万人自发地护送着他的棺柩,表示对大师的爱戴与敬仰。

贝多芬一生向往爱情,但他却没有结婚。十几岁时,小贝多芬曾对布鲁宁家中的女孩爱芬诺瑞有过朦胧的好感。25岁时,在维也纳曾给他在波恩相识的女歌唱家玛格奈娜·维尔曼写过求婚信,但遭到了拒绝。30岁时,结识了匈牙利贵族布仑什威克家中的三位少女。其中一位是他的钢琴学生朱丽叶,两人相恋,彼此爱慕,在这段美好的日子里,贝多芬写下了着名的钢琴奏鸣曲《月光》,但最终朱丽叶嫁给了一位伯爵。与朱丽叶的恋爱失败后不久,贝多芬与她的表妹特雷泽相爱了,1806年5月两人订了婚。在热恋中,特雷泽把自己的肖像赠予贝多芬,并题词:“给稀世的天才,伟大的艺术家,善良的人”。直到晚年,作曲家还抱着特雷泽的肖像,哭着自语:“你是这样的美,这样的伟大,和天使一样!”最后,特雷泽没有遵守婚约。据说,钢琴小品《献给爱丽丝》就是贝多芬献给特雷泽的。在贝多芬去世后,德国音乐家诺尔为写贝多芬传记,在特雷泽的遗物中发现了这首乐曲的手稿,贝多芬的题字是“献给特雷泽”,但出版商在出版时由于笔误,错写成现今的《献给爱丽丝》。贝多芬与这个匈牙利贵族家中最小的少女约瑟芬的恋爱也没有成功,约瑟芬尽管很痛苦,但最后还是做了男爵夫人。与贵族小姐的恋爱受挫,结婚幻想一再破灭,使贝多芬清醒认识到自己与贵族不属于一个阶层,因此对权贵更加蔑视。一次,在李希诺夫斯基亲王的家中,亲王强迫他为客人演奏钢琴,贝多芬愤然离去,随后给亲王写有一信,信中写道:“亲王,您所以成为一个亲王,只是由于偶然的出身,而我所以成为贝多芬,则是靠我自己。亲王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贝多芬却只有一个。”

贝多芬的音乐激烈、狂暴、质朴,具有严谨的逻辑性和均衡完美的结构。在音乐中,他还使用了前人从未用过的新颖的和声、突然的转调、大量的休止符和切分音,以及节奏上的频繁变换和力度上的大幅度变化,使乐曲充满紧张的动力性和不稳定感。这些使他的音乐独具个性,将古典主义音乐推向顶峰,同时作品中自我情感的明显展露,以及所采用的突破传统的某些作曲技法,又显示出浪漫主义的因素。德国音乐评论家E.T.A.霍夫曼曾说:“贝多芬的音乐开始了浪漫主义的恐惧、敬畏、痛苦和无限的渴望,因此,他完全是一个浪漫主义作曲家。”贝多芬以他一部又一部震撼人心的、崇高而深刻的巨作,为众人所敬仰,被世人公认为是集古典主义音乐之大成,开创浪漫主义音乐先河的一位卓越的音乐巨人。

思考与练习

1.简述《命运交响曲》的创作情况与各乐章的表现内容。

2.熟唱出这部作品第一乐章中的两个主要主题并将其他乐章中的主题各选一首熟唱。

3.简述贝多芬的音乐创作及特点。

《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一乐章

<德国>贝多芬(1770-1827)

这是贝多芬最伟大的巨作之一,在这部巨作中,作曲家将自己理想中的英雄勾勒呈现于听众。他以古典交响曲典型的四个乐章形式,分别表述了英雄的斗争、英雄的牺牲、英雄的精神气概和赢得胜利后的喜悦与狂欢。这四个乐章,它们各自独立,但在内容情节上又相互关联,从而形成了一个统一而庞大的整体。

第一乐章,表现了英雄紧张而顽强的斗争,全曲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音乐从两个猛烈而果断的和弦开始,在乐队的沙沙声中,大提琴奏出具有英雄性格的第一主题:

这个主题开始时从容镇静,它从低音弦乐器的深处升起后,小提琴欣喜地应和着。随后木管乐器接奏主题,小提琴再次应和。以后主题逐渐改变面貌、扩展音域、增强力度,当全体乐队用更响亮的音响奏出它时,其英雄性格完全披露,音乐汇集成一股巨大的洪流向前翻滚。

紧接着乐曲第二主题出现,这是一个较为抒情的旋律,似乎是在申诉,由木管和小提琴交替奏出:

这个主题在发展中力度不断增强,音调不断上升,当它步入高潮时,一个充满活力的旋律插入,从它那奔腾的节奏和迂回的音调进行中,使人感到一种倔犟与执拗:

接下来的音乐较为安静,出现第三主题,由木管乐器演奏,这是一个上行模进式的和弦:

这一主题陈述后,小提琴马上给予呼应,这暂时缓和的音乐似乎意味着一种思考。渐渐地,音乐从思考走向行动,继续向前进发。在乐队的强奏中,冲出一个果敢坚毅的旋律,并以强烈的和弦敲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