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欧洲音乐的发展与交响乐作品欣赏
15257500000002

第2章 欧洲音乐发展史概况(1)

一、古希腊的音乐

1.希腊文化

古代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欧洲音乐的发展可追溯到古希腊。公元前5世纪左右,古希腊在建筑、雕塑、戏剧、音乐和哲学等很多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当时希腊人的思想很少受到理性的束缚,他们无所顾忌、任意梦想,对某些不能解释的现象都归属到神话中去。他们认为宇宙间的万物都是由某种神主宰着的,于是,凭着丰富的想像力,创造出一部又一部情节复杂的希腊神话,同时多神教成为他们的信仰。

2.希腊音乐

古希腊的很多文学和戏剧作品都包含音乐,这是因为以歌唱的形式口头相传是当时的主要传播方式。如着名的荷马史诗和希腊悲剧都需要演唱,在悲剧中还有一些合唱和器乐演奏的段落。此外,在祭祀各种神灵的活动中,音乐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1)乐器

这一时期已经出现了很多乐器,最重要的弦乐器是里拉琴(Lyre),见图1-1。它是一种弹拨乐器,最初有4根弦,后来增加到7根、12根弦,古希腊人将它视作智慧和稳健的象征。现今的乐徽就是采用里拉琴的图形作为音乐的象征,同时也寓意音乐历史的悠久。阿夫罗斯管(Aulos)是当时最重要的管乐器,管体为圆柱形,它代表希腊神话中的酒神狄奥尼索斯。其发音较为尖锐,常吹奏快速、兴奋和富有节奏感的音乐。

(2)音乐特点

古希腊音乐的主要特点为:单声部,具有即兴创作和即兴演奏的性质,音乐、舞蹈与诗歌三位一体,尤其是音乐与诗歌的联系更为密切,音乐中的节奏、节拍与诗歌和舞蹈相一致。

约在公元前146年,古希腊成为古罗马的领地,在文化上,罗马几乎完全继承了希腊的遗产,淳朴的希腊音乐在罗马转化为统治者们豪华奢侈生活中的军乐和宴乐。公元5世纪,罗马帝国衰亡,欧洲进入中世纪。

思考题

1.简述古希腊音乐的主要特点。

2.简述现今乐徽所采用的图形及寓意。

二、中世纪的音乐

一般认为,这一时期是从公元5世纪开始到14世纪末为止。“中世纪”这个词通常暗含着贬意,被认为是一个沉睡的黑暗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基督教成为人们的主要信仰。

随着历史的发展,作为被压迫的穷苦人的精神寄托而产生的基督教,逐渐演变为封建统治者利益的保护者,广大人民生活在压抑之中。虽然如此,中世纪却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欧洲文化未来的辉煌奠定了基础。

1.教会音乐

(1)格里高利圣咏及其调式

这时期,从基督教内部产生了哲学、法律、政治、经济和文化、艺术,同时教会也成为专业音乐发展的中心地。在教会音乐中占统治地位的是格里高利圣咏。格里高利圣咏是一种单声部的歌曲,以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约540-604)的名字命名,歌曲平和、虔诚,极少激情。圣咏所使用的调式被称为教会调式,约在7-9世纪之间形成,这些调式包括多利亚调式、弗利吉亚调式、里底亚调式和混合里底亚调式,以及这四种基本调式的变格形式,副多利亚调式、副弗利吉亚调式、副里底亚调式和副混合里底亚调式。

(2)复调音乐的兴起与发展

声部,是指一行旋律线或一行音。复调音乐(Polyphony,简称“复调”)中存有很多声部,其中每个声部都是相对独立的旋律,这些旋律同时向前运动,此起彼伏构成乐曲。如曾留学美国的我国着名作曲家黄自(1904-1938)于1933年所作清唱剧《长恨歌》中的一个片断:

复调音乐于9世纪末兴起,最初教会音乐家在格里高利圣咏的下方添加了一个不同音高的声部跟随着圣咏,11-12世纪添加的声部出现在圣咏的上方,但两声部仅作平行四、五度进行,这种最早出现的复调音乐形式,被称做“奥尔加农”(Organum),是西方复调音乐的先祖。

从12世纪开始,在圣咏上方添加的声部与圣咏可以作各种不同音程的进行和反向进行,并可采用不同的节奏。这样,添加的声部更为独立,这种复调音乐形式被称做“迪斯康特”(Discant,意为“不同的歌”)。

13世纪,圣咏上方的添加声部被填入了新歌词,这样,圣咏声部与添加声部就同时唱出了不同的歌词,这种复调音乐形式被称作“经文歌”(Motet,此词原是法文mot,意为“单词”)。以后,经文歌又添加了第三个、第四个声部,形成三种、四种不同歌词同时演唱的形式。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经文歌中的几个声部采用了同样的歌词,各声部间的进行以模仿为主要手法,格里高利圣咏被取代,声部增至5个,甚至8个以上。1750年以后,经文歌日渐衰落。

中世纪萌生和发展的复调音乐,都是以圣咏为基础的宗教声乐曲,音乐冷静而平衡,情感的表现常常加以控制。

(3)记谱法的演进与唱名法的由来

①记谱法

9世纪出现了最早的记谱法,即用点、横线、斜线、曲线等符号标记在歌词上方,指示音高运动的大致方向,这种符号叫做“纽姆”,于是,早期的纽姆谱产生了。10世纪时,纽姆符号记在了一根被确定为F音的红色横线上,这样,根据纽姆符号在线上或线上下的位置,就有了一个大概的音高标准。以后,又在F线的上方增加了一条定为C音的黄色横线。到了11世纪初,意大利的音乐理论家、僧人圭多(Guidod’Arezzo,圭多·达雷佐;约991-1033)又把线加至三条、四条,同时明确了音高之间的固定关系。纽姆符号也逐渐变成了方形音符。

有线记谱法的出现,虽然能够记录准确的音高,但并不能准确表示音的长短。13世纪时出现了能明确指示音长短的有量记谱法,五条线、六条线、七条线的记谱也在不同的作品中出现。后来,五条线的乐谱渐渐被更多地使用。17世纪初,五线谱趋于完善,18世纪定型。19世纪中叶,随着传教士的活动五线谱在我国推广。

②唱名法

唱名法,就是用do,re,mi,fa,sol,la,si这七个音节唱出音高的方法。这七个音节最初的创意者是圭多。当时,教堂里唱的一首拉丁文歌曲叫《圣约翰赞美诗》,圭多把这首赞美诗开头6行诗句的第一个音节(utremifasolla)按顺序排列起来,作为六声音阶的唱名教学生唱歌。到了1600年左右,法国音乐家增加si作为第七个音的唱名。1650年,意大利的音乐理论家又以do替换了不适于发音的ut,从此do,re,mi,fa,sol,la,si作为七个音的唱名一直沿用至今。

2.世俗音乐

(1)游吟歌手与恋诗歌手

中世纪时期,在教会音乐之外,世俗音乐也有一定的发展。从11世纪到13世纪末,在法国南方的普罗旺斯出现了贵族、骑士、封建王侯出身的游吟诗人。他们自作词曲、自弹自唱,从一地到另一地演唱着歌曲,歌曲内容以表达爱情为主。12-14世纪,在德国出现了恋诗歌手,性质与法国游吟歌手相似。这时期的世俗歌曲都是单声部的,大多有乐器伴奏。

(2)乐器

中世纪的器乐伴奏和器乐演奏在民间较为活跃,主要使用的弓弦乐器是维埃尔琴(Vielle),它是提琴类乐器的总称,也是16世纪的维奥尔琴(Viol)和现代小提琴的祖先。

弹拨乐器中,里拉琴仍在使用。竖琴在8-10世纪的图片和雕刻中已出现,但它的祖先还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多年的中亚和古代埃及,这时竖琴是作为独奏和伴奏乐器,1850年以后竖琴成为管弦乐队中的正式乐器。另一种弹拔乐器是琉特琴(Lute),它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二千年的美索不达米亚,但琉特琴更为流行的时期是16、17世纪。

中世纪主要使用的管乐器有横笛、竖笛、肖姆双簧管(双簧管的前身)和风笛,小号仅供贵族使用,12世纪时开始使用鼓。

3.管风琴

这一时期,在教会里唯一可以使用的乐器是管风琴。管风琴是一种古老的键盘乐器,由音管、音栓、键盘、联动装置、风箱和琴箱组成,用手和脚演奏,凭风箱供气使音管中气柱振动发音。中世纪的管风琴,除了教堂里使用的大管风琴外,还有两种小管风琴:一种是便携式的,可以挂在脖子上演奏;另一种是固定式的,可以放在桌子上演奏。现代管风琴的真正音域为九个八度以上,它音量宏大,音色庄重、多变,能演奏丰富的和声,擅长演奏多声部音乐,能模仿管弦乐器的音响效果。最早的管风琴出现在公元前3世纪的古希腊,16世纪末到18世纪中叶是管风琴音乐的极盛期,以后逐渐衰落。世界上最大的管风琴是美国新泽西州亚特兰大城议会大厅里的管风琴,有32706支音管,1200个音栓,19个音色区,7排手键盘。

思考题

1.中世纪教会音乐中都出现了哪些音乐现象?简述这些音乐现象各自的特点与发展。

2.中世纪教会里仅可使用哪种乐器?这种乐器有什么特点?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

15世纪开始到16世纪末被称为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是指人精神的再生,这个词在文化史中最初是用来指15、16世纪的绘画、雕塑和建筑的风格,以后是指这一时期(包括音乐在内)的一切文化现象。

这时期的思想家和艺术家们反对中世纪教会所宣扬的禁欲主义和神学,提倡人类智慧,提倡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指强调个人的尊严和价值的一种哲学态度),以古希腊的自由艺术为楷模,表现人的意志和感情。这时的音乐家希望自己的作品既能被神接受,又能得到人的赏识和理解。音乐上以法国、比利时和荷兰为发祥地,在教会中最先出现。

1.教会音乐

在教会音乐中得到发展的主要是复调声乐曲,与中世纪的复调音乐相比,这时更注重歌词的内容,注重表现情感,形式与风格也更为多样化。同时在音乐中形成了各种流派,其中影响最大、成就最为突出的是尼德兰乐派、威尼斯乐派和罗马乐派。

(1)尼德兰乐派

尼德兰的原意为“低洼之地”,范围包括今日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及法国东北部。

15世纪的尼德兰是当时欧洲最先进的国家,文化也非常发达。尼德兰乐派是当时音乐领域中一个势力很大的乐派,出现了众多优秀的作曲家,如杜费、沃克亥姆、约斯堪等。在他们的作品中,世俗音乐和宗教音乐的写作技术发展到相当的高度。其中最杰出的作曲家是奥兰多·迪·拉索(OrlandoDilasso,原名“拉絮斯”;1532-1594),出生于尼德兰的蒙斯(现属比利时)。他写有各种体裁的宗教作品和世俗作品,其数量超过了与他同时代的任何一位作曲家。合唱曲《回声》是他世俗作品中的代表作,广为流传。作品以四部合唱和四重唱相互模仿,描写山谷中的回声。他的另一部重要的作品是宗教性质的声乐套曲《忏悔诗篇》,由七个诗篇组成,音乐与歌词间的关系密切,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拉索的音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

(2)威尼斯乐派

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是意大利最重要的城市,也是音乐最发达的地方,11世纪建造的圣马可教堂是那里音乐文化的中心。文艺复兴后期,诞生了威尼斯乐派。威尼斯乐派的创始人是尼德兰音乐家、圣马可教堂的乐长阿德里昂维拉尔特(AdrianWillaert,1490-1562),后继者是他的学生A·加布里埃利(AadreaGabrieli,1510-1586)和其侄子G·加布里埃利(GiovanniGabrieli,1557-1612)。他们对音乐的贡献是创立并发展了双合唱的形式。这种双合唱是由教堂里的两架管风琴和两个合唱队进行演唱,合唱队之间彼此呼应,乐器与人声或结合、或交替,造成色彩上的对比和宏伟的气势。

(3)罗马乐派

16世纪开始了宗教改革运动,改革的宗旨是谋求基督教会在道德和教义上的纯洁,它波及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在音乐上,教会要求宗教音乐要排除不纯净的世俗因素,准确而清晰地表达宗教音乐的歌词。为此,建议不用复调音乐,禁用世俗旋律,只用格里高利圣咏。这一时期的罗马乐派作曲家继承和发展了尼德兰乐派的复调声乐曲,并使其达到高峰。最伟大的作曲家是乔万尼·皮埃尔路易吉·达·帕勒斯特里纳(GiovanniPierluigidaPalestrina,约1525-1594),他用自己的音乐创作证明了复调音乐与宗教信仰之间并没有不可调解的矛盾,帕勒斯特里纳的音乐被认为是文艺复兴盛期复调艺术的典范。帕勒斯特里纳的音乐写作技法和风格都非常规范,被后人作为对位法教学的基础,歌词不再为众多复杂的声部进行遮蔽,清晰可闻。旋律以级进为主,节奏舒缓,多无规律。用自然音和声,各声部彼此独立运动,具有优雅、端庄的宗教音乐风格。最着名的作品是多声部声乐弥撒曲《马采鲁斯教皇弥撒曲》。

2.世俗音乐

在世俗音乐中,发展的是多声部世俗歌曲。在意大利出现了一种音乐体裁叫“牧歌”

(Madrigal),这是由四个声部或五个声部组成的声乐曲,歌词内容一般是感伤的或带有田园意味的,音乐具有抒情性还有一些描绘的、造型性的因素。法国的主要歌曲形式是“尚颂”(Chanson),它是用法文歌词谱写的世俗歌曲,用主调音乐织体写成,即主旋律在高声部,其他三个声部在下方以和声支撑、烘托主旋律。德国的主要歌曲形式是利德(Lied),这种歌曲常常是把一个熟悉的旋律作为主要旋律,其他三个声部以对位风格环绕着它,并时常对主要旋律进行模仿。

这一时期使用的主要乐器有:竖笛、肖姆双簧管、木管号、小号、萨克布号(古长号)、维奥尔琴(viol,小提琴的前身)、琉特琴、管风琴和古钢琴。

3.古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