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欧洲音乐的发展与交响乐作品欣赏
15257500000013

第13章 交响音乐的概念与管弦乐队(3)

正在这个时候,老爷爷来了,他看见彼得一个人跑了出来,气得吹胡子瞪眼,他说:“这个地方太危险了,要是从树林里钻出一只狼,可怎么办呢?”大管用低音区演奏着老爷爷的主题(见例2-6)。彼得对爷爷的话根本不在意,他说:“少先队员是不怕狼的!”弦乐和单簧管坚定有力地奏出彼得主题,长笛的插入句为音乐增添了童真。老爷爷急了,他不由分说一把抓住彼得的手,把他拉回了家,并且将后门牢牢地锁住。在这段音乐中,大管又一次奏出老爷爷的主题,弦乐和大鼓、小鼓予以衬托。随后,木管和弦乐奏出强有力的下行音调,具有不可抗拒性。

(第二部分)彼得刚刚离开,一只灰色的狼就从树林里钻了出来,三只圆号在中音区吹出恐怖、凶恶的狼主题(见例2-7)。猫首先发现了狼,它一溜烟地窜到树上,代表猫的单簧管由慢渐快,从低音区一口气爬奏到了高音区。鸭子吓坏了,它嘎嘎地大叫着,昏头昏脑地爬出池塘向岸上逃去,双簧管演奏着鸭子的急叫声,弦乐和长笛不断重复着鸭子奔跑的音调。可怜的鸭子尽管拼命地奔跑,可它又怎么能跑得过狼呢?这时双簧管和单簧管也加入到奔跑的音乐中,狼越来越近了,就要追上来了!随着全体乐队奏出的恐怖和弦,鸭子被狼抓住并一口吞进了肚子里。接下来的音乐很是凄惨,双簧管弱奏着变化了的鸭子主题,弦乐也以震音奏出鸭子主题的个别音调,长笛在高音区偶尔啼叫,单簧管低沉和缓的助奏等,都浸透着众人对可爱鸭子不幸命运的同情。

现在,猫蜷缩在一根树枝上,单簧管奏出猫主题;小鸟伏在离猫很远的另一根树枝上,长笛模仿着鸟叫。之后,长笛演奏出由上向下的快速音型,似乎是小鸟往下飞,也仿佛是它因站立不稳而拍打着翅膀。狼在这棵大树下面转来转去,瞪着两只贪婪的眼睛,看看猫又望望小鸟,三只圆号奏出狼主题,小鸟的啼叫声短而微弱,猫主题的尾部出现颤音,似乎是它吓得发抖。当狼的恐怖音响再次出现时,小鸟镇定多了,可听到长笛奏出一串鸟的鸣叫声。

彼得在上了锁的后门里面,看到了外面发生的一切,他一点都不害怕,弦乐和单簧管奏出坚定的彼得主题。彼得跑回家,拿来一根很粗的绳子,爬到高高的围墙上,这时音乐由弦乐和大管演奏。恰好,狼围着转的那棵大树有一根树枝伸到墙的这边,彼得抓住这根树枝,很灵活地爬到了树上。这段音乐,中提琴和大提琴奏出上下浮动的三连音震音音型,描写彼得爬树;单簧管和长笛先后演奏彼得主题片断,表示猫和小鸟在注视着机智勇敢的彼得;当彼得主题片断在弦乐器上出现时,表示他已经爬到了树上。

彼得对小鸟说:“你飞下去,在狼的头上打转,但要小心,别让它捉到你!”代表小鸟形象的长笛演奏着彼得主题,说明小鸟要勇敢地行动了,其他乐器为它烘托、鼓劲。接着,长笛吹奏出忽低忽高、忽快忽慢表现小鸟飞翔的音调,其他乐器不时奏出彼得主题片断,音乐紧张而坚定。小鸟的翅膀几乎要擦到狼的脑袋了,这下可把狼气坏了,它暴跳起来,向小鸟乱扑乱抓。此时,三只圆号演奏着狼主题,乐队以强力度全奏出暴跳发怒的音响;长笛奏出坚定有力的彼得主题,表示勇敢的小鸟继续在狼头上打转,其他乐器以快速的音型助奏。接下来,全体乐队连续强击着狼暴跳的音响。彼得趁这个机会,把绳子打了一个活结,偷偷地从树上往下放,小提琴轻轻奏出由高而低的快速半音下行音流,模仿绳子下滑的声响。等到绳子套住了狼的尾巴,彼得就把绳子用力勒紧,音乐中用三只圆号奏出狼急躁地原地打转的节奏型,乐队用密集的十六分音符表示将绳子勒紧,这两种不同的音乐交替了两次。很快,狼觉察到它的尾巴被绑住了,发疯似地跳来跳去,想挣脱。这时,长号奏出狼拼命挣扎的音调,小号与小提琴演奏着绳子勒紧的音调,这两种不同性质的音乐同时出现。接着,圆号奏出狼声嘶力竭的怪叫声,弦乐以强力度的同音反复衬托着。狼还不知道,彼得已经把绳子的另一头拴在大树上了,它越跳得厉害,绳子套就越紧地拉住它的尾巴。但是狼还是不甘心,它不时地发出吼叫声。当三只圆号再现狼的主题时,狼似乎有些疲惫了。

音乐休止片刻后,弦乐以拨奏模仿猎人的脚步声,之后大鼓进入,木管乐器演奏着猎人行进的旋律:

猎人一边走一边放着枪(见例2-9),彼得在树上看到猎人,高声喊到:“不必再放枪了,我和小鸟已经把狼给逮住了!请你们帮忙把大灰狼送到动物园去吧。”于是,彼得主题在弦乐声部响起,但主题已改换为三拍子,具有圆舞曲的律动,音乐兴奋、愉快。随后,木管和弦乐轮番演奏着这个主题。小鸟高兴极了,长笛奏着它欢悦的歌唱。

第三部分一个凯旋的队伍出现在面前。在一段愉快行进的音乐之后,少先队员彼得走在最前面,这里彼得主题的节奏拉宽,改由三只圆号演奏,在乐队的烘托下,更具有凯旋的气势。猎人抬着大灰狼紧随其后,猎人旋律由双簧管和小号演奏,其他乐器愉快地进行伴奏。接着,三只圆号再现狼的主题,这时的狼主题显得有气无力。下面,猎人主题在双簧管和小号声部再次响起。走在队伍最后面的是老爷爷和猫,老爷爷边走边嘟哝着:

“这还算不错啊,要是彼得没有逮住狼,唔?那可不得了啦!”大管奏出老爷爷主题片断,随后猫的主题由单簧管奏出,以后老爷爷主题与猫主题重叠出现,表示他们两个走在一起。

下面的音乐是整个乐曲的高潮:在全体乐队强有力的烘托下,铜管乐器以强力度吹奏着凯旋式的彼得主题,其中小鼓的滚奏更增加了音乐威武的气势。在几小节愉快行进的音乐之后,长笛又吹奏出小鸟的欢悦声,它一边飞一边快活地叫着:“嘿,瞧瞧我和彼得,把这么一个大家伙给逮住了!”音乐渐渐地弱下来,仔细听,会听到由双簧管吹奏出的鸭子的哭泣声。可怜的鸭子,被狼匆忙地活吞了下去,现在还在狼的肚子里呻吟呢。最后,随着逐渐急速起来的音乐,乐曲在欢腾热烈的情绪中结束。

谢尔盖·谢尔盖耶维奇·普罗科菲耶夫是20世纪着名的前苏联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生于乌克兰顿巴斯地区的一个村庄里。父亲是农艺师,母亲喜欢古典音乐,会弹钢琴。他5岁开始随母亲学习钢琴,不久便能在钢琴上即兴奏出自己创作的乐曲,他最早创作的钢琴曲《印度加洛普舞曲》是由母亲记谱的。9岁时自编剧词创作歌剧,11岁时与苏联着名作曲家格里埃尔学习作曲,13岁时带着自己创作的四部歌剧、两部奏鸣曲、一部交响曲和很多钢琴曲考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在10年的学习中,他完成了作曲、钢琴和指挥等课程,获得三种学位,毕业时以《第一钢琴协奏曲》和出色的钢琴演奏,获得一等奖和鲁宾斯坦奖。26岁之前他的许多优秀作品已经问世,如《古典交响曲》(1917)、《第一钢琴协奏曲》(1912)、《第二钢琴协奏曲》(1913)、《第一小提琴协奏曲》(1917)。1918-1935年他先后侨居美国和法国,在欧洲很多国家演奏自己的作品,指挥自己的歌剧、舞剧和交响音乐作品,享有世界性声誉。这一时期他也写了不少出色的作品,如钢琴套曲《老祖母的故事》(1918),歌剧《对三个橙子的爱情》(1919),《第三钢琴协奏曲》(1921)。1935年7月他携全家在莫斯科定居。回国后的近20年,是他创作的极盛期,优秀作品不断问世,有交响童话《彼得与狼》(1936),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1936),大合唱《亚历山大·涅夫斯基》

(1939),歌剧《战争与和平》(1943),清唱剧《保卫和平》(1950),交响组曲《冬日的篝火》

(1949-1950),《第五交响曲》(1944)、《第七交响曲》(1952),《大提琴协奏曲》(1951),等等。

他一生获得了许多荣誉,1934年当选为罗马圣塞西里亚学院院士,1946年成为布拉格“巨匠论坛”名誉会员,1947年当选为瑞典皇家音乐院院士,并获俄罗斯联邦人民艺术家称号。其作品《第七钢琴奏鸣曲》(1943),《第五交响曲》、《第八钢琴奏鸣曲》(1946),影片《伊凡雷蒂》配乐(1946),舞剧《灰姑娘》(1946),《小提琴奏鸣曲》(1947),声乐交响组曲《冬日的篝火》和清唱剧《保卫和平》(1951),均获得斯大林奖金。《第七交响曲》被授予列宁奖金。

交响舞曲《波莱罗》

<法国>拉威尔(1875-1937)

《波莱罗》舞曲是法国作曲家拉威尔创作的最后一部交响音乐作品,以绚烂夺目的管弦乐色彩着称于世。乐曲在力度的发展和配器色彩上,都比他先前的作品更为完美,充分展示出作曲家成熟、高超的交响发展技巧和个性化的音乐风格。

关于乐曲,作曲家曾这样说道:“这是始终如一的中庸速度的舞曲;不论是旋律、和声,还是由小鼓不断击出的节奏,始终保持原样不变。唯一的变化是管弦乐音响的逐渐增强。”这首乐曲的美,主要来自乐器音色的不断变幻与组合,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具有鲜明的西班牙民间音乐风格。

乐曲中有两个主题,它们在一个固定的被称为波莱罗节奏型的伴奏下不断反复构成乐曲。音乐一开始,中提琴和大提琴以很弱的力度拨奏,小军鼓轻击出波莱罗节奏型,这一节奏型从始至终贯穿全曲:

随后,分别出现两个主题。第一主题情绪较为明朗,旋律中没有任何变化音,为自然大调。

音域较为狭窄,基本上在一个八度中进行:

第二主题,作曲家称之为“西班牙-阿拉伯风格”。情绪有些忧郁、暗淡,旋律中有很多变化音,在多种调式上游移、交替,如混合里底亚调式,属音和声小调、弗里几亚调式等。

主题的音域较宽,在两个八度左右:

波莱罗(bolero<西、英>)是西班牙的一种民间双人舞,多为34拍,中速。舞蹈时,常敲击响板作为伴奏,舞姿轻柔、温雅。1828年初,着名女舞蹈家伊达·鲁宾斯坦(1888-1960)邀请拉威尔为自己创作的一部具有西班牙风格的独幕舞剧《波莱罗》配写音乐,作曲家欣然答应,于同年10月完成了全曲,11月在巴黎歌剧院上演,由伊达·鲁宾斯坦本人担任主演。舞剧的情节非常简单:在一个灯光昏暗的西班牙小酒店里,一位姑娘在音乐中翩翩起舞。最初,她的舞姿缓慢、轻盈,随着逐渐热烈的音乐,舞蹈越来越活跃奔放,饮酒的人们被吸引过来,一起跳起了欢乐的舞蹈,最后,在狂热的高潮中结束。舞剧的演出并不成功,但这首管弦乐曲却以其鲜明的西班牙民族风格、独特而绚丽的管弦乐色彩蜚声全球,成为一部交响名作。

莫里斯·拉威尔是着名的法国作曲家,生于法国南部靠近西班牙的一个山区小城西布恩。父亲是有瑞士血统的法国工程师,母亲是西班牙巴斯克地区的姑娘,拉威尔出生后不久,全家迁往巴黎。他7岁开始学钢琴,14岁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同时学习和声、对位和作曲。他非常喜欢象征主义诗歌,尤其是法国象征派诗人马拉美(1842-1898)的诗,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作品中绚丽的管弦乐色彩也使他着迷。在音乐学院学习期间,他开始探索一些新的音乐语言和表现方法进行音乐创作。30岁以前已有不少闻名于世的作品出现,如钢琴曲《为已故小公主而写的帕凡舞曲》(1899),《F大调弦乐四重奏》(1903),钢琴曲《小奏鸣曲》(1905),钢琴组曲《镜子》(1905),等等。他的钢琴曲《水的嬉戏》(1901)被认为是印象派钢琴音乐中描写“水”的第一部杰作。他曾四次参加法国政府为奖励音乐、绘画、雕塑和建筑等艺术领域中的优秀人才而设的罗马奖竞赛,但都因作品中独特的创新精神而落选。1905年以后是他创作的重要时期,着名的管弦乐曲《西班牙狂想曲》(1907)、钢琴二重奏《鹅妈妈》(1908)、钢琴曲《高贵与伤感圆舞曲》(1911)、舞剧《达夫尼斯与克洛哀》(1912)等都出于这一时期。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他应征入伍,在前线任救护车驾驶员。1917年因病退伍,以后隐居乡间专心作曲,教几个自己感兴趣的学生,也曾去欧、美访问,演奏和指挥自己的作品。他在战后的优秀作品有:钢琴组曲《库泊兰之墓》(1917)、管弦乐曲《舞之诗》(1920,又名《圆舞曲》)、小提琴与乐队《茨冈》(1924)、歌剧《孩子与魔法》(1925)、交响舞曲《波莱罗》(1928),等等。此外,他为穆索尔斯基的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所作的管弦乐配器也是举世闻名的。他作品的题材较为狭窄,管弦乐曲和某些舞剧,大多由钢琴曲改编而成,或反之。除上述作品外,还作有钢琴协奏曲、其他管弦乐曲、重奏曲和歌曲等。拉威尔终身未娶,1932年遭车祸脑部受伤,失去工作能力。1937年做脑手术无效,在医院中去世,享年62岁。

拉威尔的创作基于法国传统,具有明晰、精致和典雅的特征。他早期的作品具有明显的印象音乐风格,后期的作品更多的带有新古典主义音乐特征。虽然很多音乐评论家都把他视为印象乐派的合法继承人,但事实上,真正的印象主义作曲家只有德彪西一人,拉威尔只是在使用色彩性的和声与配器来表现诗情画意方面与德彪西相同。拉威尔的作品结构严谨、简练,作曲技巧犹如“瑞士的钟表匠”般精致、细腻,尤其是华丽、多彩、富于创新的管弦乐配器,走向了“技术的完美”,给后人极大的启迪,在世界音乐之林绽放出夺目之光。

思考题

1.什么是交响音乐?什么是交响曲?什么是交响乐?

2.简述本章中所欣赏的三首乐曲各自的曲作者姓名、国籍、所属乐派。

3.木管组、铜管组、弦乐组、打击乐器组中各自的主要乐器有哪些?这些乐器各自最突出的特点和最擅长表达的是什么?(从高音乐器至低音乐器进行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