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气色中的生死经
15246100000069

第69章 面容分属五脏

观察面形和面容两方面,分别讨论,道理容易阐明;综合考察,病情更易明白。面形指的是面部实体,面容指的是面部表情。以实体为基础,以表情为功能,则五脏的分属,五志的辨别,就可由此观察到。怎么解释呢?

愤怒的人严厉而双眼圆睁;愉快的人和颜悦色;思虑的人则凝神而眼睑不动;悲伤的人会突然流泪;受到惊吓的人面容苍白,气机下陷。情绪和五脏的对应关系是:怒是肝的表情,喜是心的表情,思是脾的表情,悲是肺的表情,恐是肾的表情。这是面容对应五脏的分法。此外,大怒则气上逆,严重的,会引起呕血和飧泄;高兴气就和顺,营卫之气就会通利;思虑过多则心气凝聚,精神呆滞,气就会凝滞而不能运行;悲哀过度则心气急,肺叶胀气,上焦不通,营卫之气不散,热气郁结在内部;恐惧就会使精气衰退,精气衰退就会使上焦闭塞,上焦不通,气郁下焦,就会胀满。这是分属五脏的五种情志病变。

从以上可以看出,病有太过与不及。太过的,病在外;不及的,病在内。太过的,它就会过分压制被它制约的对象;不及的,它所制约的对象就会飞扬跋扈,它所滋养的对象就会失去滋养,它的制约者便会压制它。

这里所说的太过与不及,应该随时以持中的方法来协调。《中庸》说:“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没发生时,心是平静的,称为中;如果感情的发生能合乎节度,没有过与不及,则称为和。”所以,不偏不倚,就是“中”;无所乖戾,就是“和”。因此,当喜怒而喜怒,当哀乐而哀乐,随性而发,就是无病。如果情绪失控,就有偏倚;情绪反常,即显乖戾。所以《黄帝内经》说:“多阳的人乐观,多阴的人恼怒。”又说:“肝气虚,就会产生恐惧,肝气壮,就容易发怒;心气虚,就会产生忧伤的情绪,心气盛,就会大笑不止。”又说:“怒发损肝,但悲哀的情绪能制约忿怒;喜乐太过会损害心,但恐惧的情绪能制约喜乐;思虑太过会损伤脾,但忿怒的情绪能制约思虑;忧愁太过会伤肺,但喜乐的情绪能制约忧愁;恐惧太过会伤肾,但思虑能制约恐惧。”这就是根据五志的变化,结合五行所作的推理。

善于诊治的医家,能通过观察病人的面容,深入分析,然后推展开来,就可以补弊救偏,那么就会使失常的恢复正常,失调的变得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