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气色中的生死经
15246100000055

第55章 诊唇望法提纲

既然看过了口,还应该察视唇的变化。

口唇是牙齿的外垣,是与脾脏相应的器官,是肌肉的根本。《素问·刺法论》说:“脾在志为思,思能使人明智。因此,脾能协助心神决定意识,是谏议之官。它的功用是充实肌肉,它的精华表现在口唇四周。”所以,观察口唇的变化,就可以推测脾的情况。这是为什么呢?

唇色黄、纹理细密的人,脾小;唇纹理粗疏的人,脾脏大。口唇上翘外翻的人,脾位高;口唇低垂弛缓的人,脾位低。口唇坚实的人,脾坚实;口唇大而不坚实的人,脾脆弱。口唇上下匀称端正的人,脾端正;口唇不匀,一侧偏高的人,脾偏斜不正。这些就是通过观察口唇的外形和动态来推测脾脏的外形和动态。

脾的左侧出现病变,相应的变化反映在唇的左侧;脾的右侧出现病变,相应的变化反映在唇的右侧;脾的上半部分出现病变,相应的变化反映在上唇;脾下半部分出现病变,相应的变化反映在下唇。因此凡是形貌的变化,气色的差异,都可以按照这个原则来推断。这就是按脾和唇各部位对应的分法。

按唇的不同部位来察看形态的变化。口唇肿大的,是邪气盛实;口唇干枯而不润泽的,是正气不足。口唇短缩的,是脾伤;口唇不收,弛缓下垂的,是脾有病。口唇溃烂的,是病在阳明经;口唇外翻的,是足太阴脾经的脉气衰竭。口唇的色泽干焦的,是病在肌肉;口唇的色泽枯槁的,是病在脾。唇上生疮的,是邪气外出,说明病情即将好转;上唇裂口的,是体内毒邪外出体表,说明病情将减轻。口唇内侧生疮,是腹内有虫;上嘴唇碎裂的,是胃经有热。口唇歪斜,是风邪侵入到阳明经筋;上下嘴唇聚起,是风邪侵入到阳明经脉。因此,口唇的各种变化,如果表现太过的,是病在外;表现不及的,是病在内。这就是有关口唇形态的变化。

看唇的形态,然后察看唇的色泽。嘴唇的正常色泽是红色。如果色泽深红,就是太过;如果色泽淡红,就是不及。如果唇色淡白甚至发黑,是寒邪太过。如果唇色暗红,是热邪亢盛。如果唇色深而青,则主疼痛。如果唇色浅而青,就是感受了寒邪。唇色发白,是脾的运化不足,说明气血亏虚。唇色发黄,是得了脾病。唇色浅,是正气虚;唇色深,是邪气实。嘴唇的色泽,如果是红润而有光泽的,则主生;如果是晦暗干枯的,就主死。这就是嘴唇色泽变化的辨别。

分开来看,察唇的形态、气色,是为了掌握其正常时的情况;而将其综合起来分析,就是为了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然而,要探讨唇色的变化,就必须探求它的根本。唇与天地间的其他事物一样,体与用虽然有所不同,但仍然是以神为根本的。唇的色泽有神,则表现为红润而有光泽。所以红润光泽的主生,晦暗干枯的主死。《易传》说:“世间万事万物的变化,是由魂(神)的聚散所决定,所以考察物形的变化,就能够知晓‘鬼神’的真实情状。”这就是所谓的生与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