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她感到焦虑或抑郁,可以指导其做一些放松训练。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位女士就可逐渐完成与情人在感情上的分离。
总之,在受到婚外情的诱惑时,不要过高估计自己的理智,以免最终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如何抵御广告诱惑
现在的广告铺天盖地,广告手段花样翻新,大有让人应接不暇、喘不过气来的感觉。广告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无法回避的内容,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购买行为。如何抵御广告的诱惑,也就成了生活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广告抓住了人的哪些心理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许燕教授说,人的购买行为是通过外部诱因与人的内在需要相结合后产生的结果。现在的广告非常重视从消费者的心理需要出发,通过引起消费者的某些体验,不断撞击人们的感情,使你向它靠近并对它产生好感,从而达到促销的目的。
那么,广告都利用了人的哪些心理需要呢?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丁夏齐博士说,现在的广告诉求有多个主题,但从迎合人的需要出发,大体上可以归结为迎合人的5种基本需要,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称之为“五层次需要”。
生理的需要。如吃、喝、性、睡眠,居住等,是个人生存的基本需要。这种需要具有本能性,其力量是巨大的。“以食品类广告为例,有这样一个方便面的广告:电视画面上是一群小伙子看球赛,一直看到很晚,都感到饿了,于是买了一碗方便面,大家抢着吃。”这个广告被商家安排在球赛中场休息和深夜时播放,这都是人容易饿的时候,观众就很容易记住和购买这个广告里播放的食品。
安全的需要。包括心理上与物质上的安全保障,如不受盗窃和威胁、预防危险事故、职业有保障、有社会保险和退休基金等。恐惧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情感,有一个有关汽车保险的广告,以车祸告诉人们,如果你不买车保,后果有多么严重。还有一个被评为“十大最触目惊心广告”的戒烟广告,只要看过的人,可能都不会忘记。电视画面上,一个医务工作者摆弄着一个鲜红、健康的不吸烟的人的肺,接着展示一块被黑色油污渗透的黑色海绵样的东西,那是烟民的肺。这样的广告让人看了就感到害怕,效果绝对好。
爱与归属的需要。人是社会动物,需要友谊,并渴望归属于某一个阶层或群体,也需要彼此同情、互助和赞许。名人广告就是利用了人们的这种心理。什么样的人对爱和归属的需要最强烈呢?是青少年。他们正处在确立自我的阶段,常常把名人当作参照群体,加以模仿,包括名人使用的商品。所以,名人做广告对青少年群体有很大的影响力。
尊重的需要。人要求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自己具有自尊心。许多广告在做儿童用品时,会用“挤兑”的方法,暗示小朋友:大家都在用某某商品,你不用就是落后,或者说明你的爸爸妈妈不疼你。这对孩子的自尊直接构成了威胁,弄得许多孩子都搬出广告来要求家长。
自我实现的需要。指通过努力,实现自己对生活的期望,从而对生活和工作感到有意义。丁博士说,有些高档商品与人的地位和身份联系在一起,比如:高档轿车、香水、钻石等奢侈品。拥有它们能给人带来成就感。这些商品的广告只刻画意境,无须做任何商品说明,即能对有意购买者形成诱惑。
除了广为人知的以上5种基本需要外,人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审美需要也非常普遍。许多广告针对的正是人的这些心理需求。广告界推崇对3B 的使用,即Beaut(y 美女)、Baby(孩童)、Beast(动物),因为这是人们普遍怀有好感的事物,它们出现在广告里,使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感情迁移到商品上,从而诱发购买行为。
而女人天性爱美,一旦在广告上发现了美的楷模,她们就会千方百计地效仿,以期能像广告中一样洋溢诱人的魅力。同样,男性也容易被广告中模特的美丽征服。香水、香烟、服装等跟风度有关的商品广告都考虑了人的这种审美需要。
拒绝诱惑,从自身需要出发
马斯洛认为人的5种需要是有层次的,由生理需要到自我实现的需要逐级递升,人总是先满足了低层次的需要,才会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这告诉人们,在购物时要考虑到最切合自己实际的需要,不要因为虚荣和自尊而去追求那暂时并不需要的商品,如钻戒、轿车。消费要量力而行,不要满足了低层次的需要后,却失去了实现更高层次需要的机会和能力,如教育、交际等。
对于一些奢侈品的诱惑,尤其要有清醒的头脑和高度的辨别能力。一辆奔驰车对男人来说,意味着地位与财富,但该车是否适合他的使用,是否满足目前的需要,才是决定购买与否的关键因素。
广告管理部门也有责任帮助消费者认清商品的利与弊。国内广告管理部门在健康监督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能让人有印象的也只有要求厂家在香烟上印上“吸烟有害健康”的标志。而国外广告的健康意识比较强,比如在做糖的广告时,商家会提醒人们:糖吃多了会损害牙齿。
当心身边的精神暴力
杨女士与丈夫已经共同生活了13年,他们差不多是在持续不断的婚姻战争中度过的这段岁月。杨女士每次与丈夫发生争吵或冲突,都是以失败告终。原因是杨女士的丈夫在争吵或冲突之后不仅会用一连几天甚至十几天的冷战来对付她,还会一遍又一遍向他的初恋情人发手机短信来刺激杨女士,使杨女士的精神近乎崩溃。家住在哈尔滨市的林先生在一个工会组织工作,已经27岁的他,见了父亲还会有一种心惊胆战的感觉。“我太害怕父亲了。我上高中之前,他经常用恶毒的话辱骂我,还用那双牛一样的眼睛死死地瞪我,就像要吃掉我一样。在这样的家庭里,我忍受了16年。”林先生一提到他的父亲就露出难受的表情。
像这种容易对别人造成精神伤害的行为,不仅容易发生在夫妻之间、两代之间,而且容易发生在普通朋友之间、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张先生与李先生同属一家公司的职员,两人曾是一对好朋友。然而李先生有一个坏习惯——喜欢在背后议论别人,无端说别人的坏话。他经常在背地里议论张先生,甚至编造一些莫须有的罪名来诋毁张先生,张先生知道后变得非常郁闷,工作热情也受到极大的影响。
小刘是一名刚从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不久的工程监理,他性格温顺,做事十分认真。然而他的上司却对他内向的性格有些看不惯,经常当众用严厉的口吻批评他。小刘参加工作不到一年,挨的批评却数不胜数。如今他患上一种特殊的恐惧症,一看到上司就全身发抖,头脑一片空白,上司用贬低的语气责备他的话不断在他耳边萦绕,赶也赶不走,弄得他心烦意乱,最后不得不接受心理治疗。
只希望自己幸福
精神暴力又叫软暴力,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非强力的形式给对方造成精神伤害,如恶意诋毁、陷害、长时间冷落别人、充满敌意的侵扰、不理性的责备都可能造成对别人的精神伤害,这些行为都可以看作是精神暴力。在精神暴力中,最可怕的、最易对别人造成精神伤害的是恶意议论、诋毁和中伤别人,研究证明,这种行为会使对方感到不安、沮丧,自信心损伤,甚至绝望,严重者可能会导致对方以自杀形式放弃生命。有些精神暴力不仅会使对方精神受到伤害,有时也会伤及自己。假如对方无法承受你对他的精神伤害,可能奋起反抗,以更猛烈、更不人道的形式来伤害你。所以,无论是硬暴力还是精神暴力,都是应该坚决杜绝和抛弃的恶行。
那么人与人之间为什么会有精神暴力呢?早期的心理学家认为,人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侵犯欲,有一种“希望自己幸福和希望别人不幸”的心理趋向。各种侵犯欲与心理取向受不良社会文化因素影响之后,很可能会演变成一种精神暴力行为。新的研究则证明,人的暴力行为存在脑基础。一般来说,暴力行为与大脑颞叶皮质、位于边缘系统的丘脑,以及大脑颧叶皮质生理功能活动异常有关。然而,无论导致暴力行为的原因如何,心理学家坚信,人类的暴力行为是完全可以预防和控制的。
如何预防精神暴力
心理学家认为,预防和控制暴力行为的关键是要认同别人的独特性,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以及每个人既定的价值观念和习惯,不可有支配,控制别人的欲望。另外,有精神暴力倾向的人一定要不断培养自己的忍人之心,学会宽恕别人的错误,用多元化、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别人的错误,不可抓住别人的错误与缺点不放,更不能用侮辱和诋毁别人的方式对待别人的错误。
一些心理学家还发现,有些优美动人的古典音乐有助于减少人的暴力念头,所以有精神暴力倾向的人也可以多欣赏古典音乐,减少自己的暴力想法。另外,平时加强情感联络,多与人进行沟通,不断扩大交往范围,并与少数人建立起深厚的友谊,也能有效减少暴力想法与行为。
小动作惹人厌
林先生是一家保险公司的业务员,在现实生活中,他的确算是心地善良的人,喜欢帮助别人,不求回报。但是,喜欢他的人却少得出奇。原因是他身上有很多让人讨厌的习惯。比如,林先生与人谈话时总喜欢像小孩一样咬手指甲;当坐在沙发上或凳子上时,喜欢把“二郎腿”跷得老高;和人谈话时,嗓门提得很高,生怕别人听不到。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像林先生这样因为不良的小动作而招人讨厌的人还不在少数,可惜很多人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这些常见的不良习惯还有:总是抢着说话,而不顾及别人的感受;总是拔胡子或抠耳朵、挖鼻子,喜欢拨弄头发,吸完香烟之后将烟灰随意弹进一次性水杯里;喜欢不断敲打桌子,喜欢将身子歪在一边,喜欢将口香糖在嘴里吹来吹去,等等。
心理学家的调查表明,人的谈话方式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有时比人品的作用还重要,它更能直接反映一个人的个性特点和基本素养。谈话时的一些小动作还能激发人的好恶心理,使别人在最短的时间内,对你产生喜好或反感心理。
任何一个良好的沟通方式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做出来的,而大多数不良的沟通方式却是在无意识情况下做出来的,是长期形成的习惯。所以,改变自己在沟通时的坏习惯需要下大力气,需要从细小的动作做起。
女人敢于表达才不会抑郁
“我发现自己不穿他不喜欢的衣服,不买他不喜欢的东西。所有的打扮,都是为他。在我们的关系中,他是中心,我要尽力让他开心。有时候我觉得这不公平,并感到愤怒和失望,但我压抑着自己不要表达。我妈妈也是一生都听爸爸的,也许我在要求不该要求的东西吧。”
这是一名抑郁的女性对咨询师说的话,她的话反映了抑郁女性的典型行为和心理活动。临床心理治疗师发现,女性抑郁往往是不敢表达内心需求和愿望、自我否定、自我沉默的结果。
心理学家发现,抑郁的女性在谈到自己的悲哀和失落时,能明显看出有两个自我在对话。一个自我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它说:“我要,我知道,我觉得,我看到,我想……”这个自我的声音是真实的,被称为“主我”。而另外一个自我则无情地谴责真实的自我,它说:“你不能,你必须,你应该……”这个声音是“他我”发出的。
如果“他我”占了主导地位,女性就会习惯于否定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感受和愿望,学会用一些消极的词汇,如“依赖”、“被动”、“不成熟”等来评价自己的需要,贬低自己的感受,隐藏自己的能力,顺应亲密的人的观点,以期得到对方的接纳。女性就会感到真实自我的泯灭,自我认同感和自我价值感消失,从而引发抑郁。
这些女性应学会倾听“主我”。女性对于亲密关系的重视和依赖,对情感支持和交流的寻求,是非常真实的需要,绝不是“依赖”、“软弱”、“不成熟”的表现。女性需要肯定自己的智慧。
人们都想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也想发展和表达自己的特别能力和兴趣。但女性往往觉得这两个目标是矛盾的,认为如果表现真实的自我就会毁掉亲密关系。实际上,很多女性盲目地迎合丈夫或男友,被他们迎合的男性反而会因此气恼。因为他们无法弄清楚对方真实的想法,无法与她坦率、真诚地沟通。所以,女性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并教会伴侣如何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