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孟尼格尔提出:“心理健康是指人与环境,以及人与人之间具有的高效和快乐的情形。心理健康者应保持平静的情绪,有敏锐的智能,有适应社会环境的行为和令人愉快的气质。”总的来说,心理健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内容完整并且协调一致,不会发生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广义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它以促进人们调节心理、发展更大的潜能为目标,使人们更健康地生活。心理健康的两个定义,都很强调人对社会的心理适应性。从这个角度出发,心理学家们提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一般都包括自我意识水平、情绪控制能力、挫折耐受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所以,如果社会适应不良,心理健康水平是不会很高的。
传统的智商没有考察人的心理健康
传统理论所说的智力,实质是一种逻辑分析能力,它的高低(即IQ 分数,又称智商)与学生在校时的学习成绩有显著的、高度的相关,但它不能保证学生在未来事业上能取得成功。除了智力低下的少数人群,一般来说,智商与心理健康状况没有必然的联系。一般认为,人的心理健康与人的认知态度、自我意识、个性特征有密切的关系,同时也受到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以及成长经历等外界因素的影响。
但是纵观所有对心理健康的界定,都强调心理的社会适应能力,而且,对社会和环境的适应与人的领悟能力和认识能力有关,所以智商对心理健康是有一定的影响的。而传统的智力观在解释智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上存在局限性。
新智商观强调心理健康
著名心理学家、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斯滕伯格对传统的智力理论提出了挑战,他响亮地喊出了“超越IQ”的口号,并提出了成功智力(Successful nteuigence)这一新智力概念,从而对智力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有了新的解释。斯滕伯格认为,成功智力就是个人学会平衡地使用分析,创造和实践这3种能力,用以适应、塑造和选择环境的能力。所以新智力由3种能力构成,而不仅仅是传统智力所讲的逻辑分析能力。这3种能力中,分析能力是个体进行分析、评价、比较或对比时所需要的能力(相当于传统的智力);创造能力是人进行创造、发明或发现时所需要的能力;实践能力是人运用知识、进行实践时所需要的能力。
此外,新智力还强调这3种能力之间要平衡发展,它不仅强调要适应环境,更提出要选择环境、塑造环境。
我们知道,很多初到国外的留学生,由于语言和文化上的不通,常常出现适应问题和心理疾病。传统的调节方式是让这些人努力学习语言,尽量去适应环境,最后生存下去,这无可非议。那么,对于那些选择回国创业的人,是否应该认为他们是失败的呢?从新智力的角度来说,这种对环境的自主选择同样是非常成功的心理适应。
有的时候,一味地、被动地适应环境,还不如主动积极地去改造环境。之所以更多的人宁愿选择前者,是因为改造环境不仅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而且受到的阻力也大。在现实生活中,那些总是想改造环境的人,很容易被人当成反对派,而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总之,新智力就是指个人取得成功所需的能力,它所强调的认识自我,适应、选择和塑造环境,都是心理健康的内涵。从这个观点出发,可以说,智商高的人也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通过培训提高智商
值得注意的是,斯滕伯格认为,新智力经过系统的教育和培训是可以后天获得的。过去认为,智力是相对稳定和难以改变的,但新智力理论却认为智力可以通过教与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只要学校和培训机构给学生开设一些相应的课程,学生就可以获得很高的新智力。国外心理学家为了实践这种理念,做了很多成功的实验。而从健康的角度和新智力的定义看,“新智力的教学”也同时能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教育由此也有了一个新的途径。随着我国中小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重视,我们也可以乐观地推断,孩子们将来会更容易获得成功!
别自己吓自己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一感到胸闷、气喘,就急急忙忙去医院,看自己是不是得了心脏病。北京军区总医院心肺血管疾病中心的情况表明,看心脏病的人中,至少有1/3的人是纯粹的心理问题。著名心脏病专家胡大一教授为此开设了“双心”门诊,对病人进行心脏与心理的综合治疗。
案例一
一位40岁的女性,在丈夫和女儿的陪同下从贵州赶来看病,她说她最近上2层楼就感觉心慌、心口疼,怀疑是有心脏病。去医院做心电图,没有发现问题。她说,只要一紧张或者想到不好的事情时,她就马上心跳得厉害,接着出现这些症状。病人的性格比较内向,敏感。
案例二
一位40岁左右的中年女性,从事文职工作,8个月前,她忽然感到上不来气,胸痛,而且疼痛一闪即过。痛点并不固定,跟当时做不做运动也没有关系。经过做心电图检查,没有发现器质性病变。患者说,她平时为人谨慎,敏感,比较关注身体的变化,有时候遇到着急、关心的事就会产生这种症状。病人平时生活平稳,未来没有太多担心的事情。
案例三
一位33岁的女性在丈夫和妹妹陪同下,从外地来京看病。患者说大约一个月前的一天晚上11点钟,她下了出租车后,发觉后面有男人追她,她慌忙跑回了家中,当时就感觉上气不接下气,心慌。第二天感觉胸闷,还以为是感冒了,就当作感冒进行了一次治疗。此后发现走不了远路,只要走出几十米就马上感觉心慌气喘,再也走不动了。病人的丈夫说,病人现在4天吃的东西只相当于原来1天吃的,饭量大减。胡教授说,他们都不是心脏病,都属于心理问题,具体地说,是焦虑症中的惊恐发作。所谓惊恐,通俗地说,就是对“害怕”的害怕,病人惊恐的是即将发生的生理变化,而不是外界的变化,比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心慌。第一次发作的时候,往往是在患者不熟悉的环境中,比如开车、散步、工作场所或者学校、地铁,公车等公众场合,或者是在受人关注的环境中,比如开会发言、舞台表演。发作时没任何预兆,通常心跳加速,头晕眼花,有异常的感觉,此后病人就一直担心这些感觉的出现。实际上,这些身体的变化是人体为了适应外界变动而产生的自然变化。胡大一教授认为,惊恐是来看心脏病中比较常见的心理障碍,需要心理治疗,治疗方法有认知调整和药物治疗。
失恋后,学会放弃
一位大学三年级的男生来信问我什么是失恋的最佳药方。他说他疯狂地爱上了一位大学二年级的女生,并有过两次约会,但是后来那女生忽然对他冷淡起来,并要他彻底忘了她。可他说根本忘不了那女生。他时常找机会去偷望她,一望就是半天……因此想求一付治疗失恋的最佳药方。我回信说有这个药方,4个字:换位思维。
不要让失恋引发自恋
就心理学而言,失恋不仅是一种极端的情绪抑郁状态,也是一种极端的自我中心状态。作为前者,失恋可使人的情绪不断处于悔恨、懊丧、忌妒、愤怒、焦虑等不良情绪体验当中,其时间越久,失恋程度越重。作为后者,失恋可使人的思维不断陷入极度的自恋当中,不能自拔,其心理定势越牢固,越不易摆脱失恋。
失恋一旦导致自恋,人将会失去爱的追求与体验的第一元素——尊重。说到底,爱情既是自己的感觉,也是他人的感觉,在爱情上不懂得尊重他人的人将难以获得他人的爱,也不配爱他人。自恋的爱是强加的爱,让自己和他人都烦恼!
换位思维让情感升华
换位思维,也称同感练习,就是指一个人设身处地站在另一个人的角度看问题,感对方之所感,想对方之所想,急对方之所急,并以此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思维。在失恋中,换位思维会敦促恋人尽量从对方的角度来看待爱的意义与价值,推动情感升华。所谓情感升华,就是采取积极、正面的方式化解人生挫折,这不仅是崇高的表现,也是风度的体现。此外,换位思维会敦促失恋者不因被拒绝而放弃自信。换句话说,爱情应使人变得更加自尊、自爱,而非变得更加自卑、自怜。在爱情中寻找自卑是对爱情的误会,建立在自卑基础上的爱情也是难以承受风浪的。
换位思维还应使人意识到:对于自己倾慕的人,理当大胆追求才是,无论其成败与否,你首先突破了自我的禁锢,这本身就是一种精神胜利。但是,当对你的心上人狂追不成,几近苦思时,你也理当及时鸣锣收兵,不必自寻烦恼。毕竟在人生当中,该属于你的东西早晚会属于你的,不该属于你的东西是强求不得的。
乐在失恋中,也是人生的一番境界。
失恋不失意
其实,在人格的成长中,失恋是人生的必修课。因为失恋不仅可迫使人升华自我的情感,也可磨练自我的意志。在情场上,学会放弃与学会争取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所以,能经得起失恋考验的人也多能经得起其他生活挫折的打击,这种对学习的迁移是显而易见的。
在爱情的追逐当中,人们要抱着一份平常心才是。平常心可谓是一种达观的认知方式,一种健康人格的表现。持有平常心,决不意味着什么都不做,而是知道什么叫适可而止。有了平常心,就会有换位思维。
最后我想说,情场就是选择的角斗场,其中没有绝对的胜者,也没有绝对的败者。冷暖皆是情,苦辣都是味。失恋可使人崛起,也可使人颓废,这都看一个人苦中作乐的本事如何了。
失恋但不自恋,当是每个恋爱之人或迟或早要面临的人格考验。
从婚外情中解脱出来
丈夫出国已经6年,我们之间的联系已不像前几年那么频繁,在百无聊赖的时候,一个叫“伟”的男人闯入我的生活。我和他订了“君子协议”,相约互不影响各自的家庭。我是理智和清醒的,我爱我的丈夫,我不能失去丈夫。我告诉伟,我们的关系仅此而已,他也同意我的想法。我们的关系持续了近两年,他每周和我团聚一次。但渐渐地的,我对这种状态越来越不满意,总希望他能多陪我一会儿,有时甚至想让他留下来过夜,与我相拥而眠。有一次,我身体非常不舒服,就请求他留下来陪陪我。可他说怕妻子发现,怎么也不肯答应。我生气了,和他大吵了一通。我开始忌妒他的妻子,有时无缘无故地向他发脾气。伟可能觉察到了什么。不断向我提起我们的“君子协议”,而且,他好像意识到什么,开始和我疏远。我无话可说,确实我无权要求他什么,我们之间只是一种单纯的生理需求,其他的都不存在。
突然间,我感觉非常无聊,书看不进去,电视也不想看。工作失去了以往的热情,有时候真想去死。感情似一团乱麻,让我理不出头绪。我爱伟吗?我认为“不”,可为什么我总留恋着他的气息,他宽阔的胸膛?我爱丈夫吗?我认为“是的”,可为什么丈夫在我的梦中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少?难道我和丈夫的爱就这样消失了吗?而我在和伟的性接触中爱上他了吗?现在我每天都在反思自己,消极度日,你能帮帮我吗?
这是一个“留守女人”由于生活的孤独和寂寞,而出现外遇的案例。此案例揭示了如下一些问题。
理智约束不了情感。在生活中,人们遇到的最大问题,莫过于理智与情感的问题。如果人们对待情感问题都能做到理智的话,就不会有烦恼和痛苦了。但要知道,情感是人的一种自然心理现象,常常是不以人的主观愿望为转移的,它让我们无法遵守自己的“承诺”,也让我们“变心”。
女人的“反刍心理”。女人存在着一种“反刍心理”,就是反复把喜欢的事情做下去,不但不会生厌,还能从中获得快感与某种稳定感。这一点也体现在男女性关系方面:女人所固有的“反刍心理”会使她们在长期的性爱生活中,萌发情爱。从本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女士在与情人长期的性关系中,不知不觉地爱上了对方,但是男方却能把“性”与“爱”分开。这是由两性不同的性心理特征所决定的。很多女人以为只要满足男人的性要求,就能得到男人的心,其实不然。
婚外情与传统价值观发生冲突。有的人有婚外情,但是并不感到烦恼或痛苦,反倒觉得很快乐。而本文主人公却痛苦不堪,这是由于她的行为与她所持的道德和价值观念是背道而驰的。婚外性行为使她产生的心理冲突相对来说比较大,痛苦也比较深。
对于婚外情的治疗干预工作在婚姻咨询和治疗中是最为复杂和困难的。因为很多深陷情网的人是很难自拔的,婚外情虽然给他们带来了痛苦,但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快乐。有些婚外情的来访者根本就不想结束婚外情,他们只是想找一个倾诉的对象,有些人甚至希望治疗者帮助他们保持或得到这份感情。因此,对婚外恋的心理干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治疗者要注意保持中立,只帮助他们分析各种情况的利弊,帮助解决情绪方面的问题。至于他们是否结束婚外情,要由他们自己决定,切不可代行其职或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
对这位女士,最好的方法是帮助其挖掘自身潜力,促使她自己想办法。比如:帮助其认识男女两性在婚外情、性与爱方面的差异,认清“君子协议”的不现实性,以及继续下去可能带来的伤害。
另外,还要求她控制自己的行为,不再与对方约会,逐渐减少彼此之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