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感悟人生全集
15216300000052

第52章 战胜情绪健康发展(14)

减肥是种生活态度

减肥不只是一种对外形美的追求,也是对身体健康的追求,它代表了一种生活态度。那就是:积极营造自我。但行动上的积极减肥,不是脱离开人的心理而存在的,有的人起初几个月甚至半年都能很好地坚持,但不久就开始放松要求,并使体重发生了反弹。如此反复上几回,最终失去减肥的信心与意愿。

很多人把减肥当成一件苦差事,为了启动减肥行动,往往要像气功师发功一样,提前运好长时间的“气”,然后,极其焦虑、急躁和充满渴望地投入到减肥行动中去。在节食、运动、服药的过程中,不断抵制来自美食、睡眠、休息的诱惑。同时,对每一顿饭都要精打细算,唯恐热量超标。每天运动,咬着牙也要坚持一次性锻炼40分钟以上。这种痛苦的忍耐需要极大的毅力。人的心理是有弹性的,压抑后,必有反弹,这是人的心理复原力的表现。所以,毅力的坚持总有一个从高潮到低谷的时期,随着目标的接近,减肥效果的出现,许多人已经忍耐到了不耐烦的程度。当起初设定的减肥目标达到后,人的心理自然出现松懈。研究表明,此时是人的注意力最分散和犯错误最多的时候。所以,你会发现,不知不觉地,身体很快又膨胀起来了。因此,生理学家把它归结为:人有努力维持自身体重的本能。

从心理学的视角看,减肥完全可以不用这么劳累和辛苦,人的维持自身体重的本能也可以被打破,秘诀就是: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瘦人。这是对自己的一种基本态度,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一个胖子,你要减肥,你每天都在跟自己斗争,如果你认为自己本来就是一个瘦子,然后按照瘦子的形体和行为方式去生活、运动,心态就会轻松许多。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脑有一套伺服机制,当人的目标确定后,大脑会自动调动全身的每个部分去向着这个目标努力。人脑不能区分想象出来的目标和实际的目标,这套伺服机制都会自动激发,帮助人们去达成头脑中的形象,这在心理学上,叫作意象法。成功学专家常说,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把自己想象成什么样的人,然后按照他的思维、语言,行为去做,就是基于这个心理学原理的。

因此,减肥,从心理学意义上讲,应该是“成为瘦子”,将着眼点放在“瘦”上,而不是“肥”上。如此,人脑的伺服机制会自动抑制你的进食中枢、提高你的运动中枢的兴奋性,刺激你多做运动,减少你的睡眠,而你也不需要用大脑和意志去费劲地指挥它们,自然也就不觉得累了。而所有这些,都源自生活态度的一个转变。

运动会,让人幸福一个月

每逢春秋好时节,许多公司都组织开展职工运动会,一些著名企业甚至早就形成了运动会的传统。在我们的印象中,运动会只属于两个领域,一个是在校读书时,是学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个则是由专业运动员参加,我们普通人当观众的运动会。那么,企业搞职工运动会又有哪些好处呢?“这涉及职工的健康与幸福感的问题。”一位著名企业家说。

为什么运动会能增强员工的幸福感

心理学家对不同生活事件给人带来的快乐有过研究,发现当一件事情与平时的常规生活距离越远,对情绪带来的冲击越大,比如长期在室内工作的人,到野外远足,所得到的快乐比运动员去远足得到的快乐更多,持续时间更久。企业运动会便是如此。运动会能满足白领人士对运动、健康的需要;还能满足知识分子对人际交流、团队意识的需要;能满足身体健康、有一技之长的人展现自我的需要;能满足身体虚弱,但希望在强壮者身上获得变相满足的人的需要……运动会让场上人员体验到超越自我的成就感,让场外人员感到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因此,运动会能带给人快乐和幸福感。有趣的是,这种幸福感不像喝酒或者抽烟带来的快乐那样转瞬即逝,而是在运动会后至少一个月的时间内,当事人通过对成功经验和情绪的回忆,以及为了再次体验这种成功而做的准备,均能引起愉悦的感受。运动会的规模越大,受重视程度越高,获胜难度越大,胜利后所带来的幸福感越强,持续时间也越长。我们经常能在一年之内听到某位职工经常谈起自己在运动会上的得意表现。可见它的影响比人们想象的还要长远。

而且,为了准备一次运动会,比赛人员付出了许多,因而使胜利显得更加珍贵,幸福感更强。这样的胜利对人的心理补偿作用更明显,往往能在一瞬间催人泪下。准备比赛的过程还能令人感到来自团队的支持、自我体能的恢复和发展、信心的增加,并产生力量感。

运动会能去除不良人际关系

比赛中的交流是一种强有力的人际交流。队员们通过握手、拥抱、拍拍肩膀或相互击掌等身体接触,来表达自豪和支持,这种感情交流所产生的快感,非一般语言和文字交流所能及。这种特殊的交往形式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会因为感情深浅、身份高低、年龄长幼、长相俊丑、不同种族而存有戒心,也能够轻而易举地摧毁同事间个性上的一些不协调与心理隔阂。在组织和参加运动会的过程中,所有人员都会产生士气感,凝聚力增强。为了本部门的胜利,平时不爱讲话的人可以一反常态,声嘶力竭地为队友加油。平时斗气或者互相有成见的同事,也在团队比赛中加强了合作,得到了沟通,加深了了解,双方甚至会突然发现自己以前的幼稚之处。在比赛中形成的全新人际关系,还会在工作中继续延伸和得到有意的维护,从而有效改善以前不协调的人际关系,进而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团队凝聚力越高,成员就越能够遵循团队的规范和目标,工作效率自然也就越高。

爱冒险的人活得充实

有些人经常会问,那些爱冒险的人是不是因为生活空虚呢?新的研究表明,一个喜欢冒险的人,对生活往往更满意,活得更充实。

德国的研究人员调查了2万多人的冒险行为发现:

没有人选择不愿意冒任何险,有10%的人选择非常乐意冒险。

德国波恩大学劳工研究所的研究员阿尔明·福克说:那些喜欢冒险的人有的是因为对生活满意度高,有更充分的准备,所以更愿意去冒险。有的是因为本身就喜欢把握自己的生命,乐于走自己的路。

为了探讨冒险行为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人员做了一个彩票实验,让被调查者想象他们买彩票中了10万欧元。他们可以投资一部分钱到银行,有50%的概率使他们在两年内得到双倍回报,但同时也有50%的概率使他们损失掉一半的钱。

彩票实验中被调查者的冒险行为反映了他们愿意冒险的程度。研究者发现,人们冒险的程度和4个因素显著相关:年龄、性别、身高和父母的受教育程度。

“在这个实验里,女性投资大约比男性投资少6000欧元,”福克说,“年轻人比老年人投资多。教育程度较高的家庭里出生的孩子也更乐意去冒险。”

调查还表明,乐于冒险的人,对生活的满意度得分更高。到底是因为对生活满意产生冒险的欲望,还是因为冒险而对生活充满感激和惊奇,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或许两者都有可能。

别轻易许诺

几个星期前,当你信誓旦旦地表示要请朋友痛痛快快地吃大餐时,感觉抽出半天时间陪朋友吃饭简直易如反掌。可随着饭局一天天临近,你却发现,自己的时间捉襟见肘,根本没空陪朋友悠闲地吃饭。这其实是现代人的通病:轻诺而寡信。这种现象表现在很多方面,如在工作上揽下很多项目但完不成,在生活中答应陪孩子买玩具一直没时间。

来自美国杜克大学和北卡罗来纳的两位教授崔拜尔和希尔,对这种现象做了深入的研究,并试图找出人们轻易做出承诺却无法兑现的原因。为什么人们总喜欢承诺一些他们在将来无法做到的事情?

研究人员对杜克大学和北卡罗来纳大学及南卡罗来纳大学的学生们进行了7份不同内容的问卷调查,虽然问题形式不同,但内容都是要了解学生们是想当下就利用时间或金钱,还是要等到几周之后。其中一个调查问卷问他们是否愿意在第二天或者几周后到慈善机构做几个小时的志愿者。

研究结果表明,被调查者都倾向于选择以后的时间来处理他们想做的事情。人们一般都会认为,在未来的日子里会比现在有更多的时间。这种想法容易让人们许下承诺,但如果要求他们马上兑现,他们就要打退堂鼓了,而且他们一旦做出承诺,尔后就会感到时间的压力,并且会越来越觉得自己根本就没有时间完成许下的承诺。

现在的人,每天的生活都是丰富多彩的,所以让人们预定好未来的时间是相当困难的,这就直接导致了人们的很多承诺往往无法兑现。所以,看上去人们总是喜欢做一些超越自己能力的承诺。

因此,在对别人许下承诺之前,请三思而后行。

跟陌生人玩更放得开

小路是个登山爱好者,周末经常和朋友一起去郊外爬山。最近,他无意中在网上发现了一个由网友自发组织的登山俱乐部。看到网友们发的帖子,觉得很神往,他就跟着俱乐部出去玩了几次。结果,他发现,跟网友一起爬山,比跟熟识的朋友一起爬山更过瘾,而且交流起来,也更放得开、更开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系社会心理研究室主任杨宜音教授说,网友们相约一起去玩,虽然在目前的社会情况下,还只是少数人的行为,但也是很正常的一种社会行为。

在中国人的社会交往中,大多时候是跟亲朋好友在一起。维系亲朋好友关系的,是中国人传统的人际关系法则,如人情、礼尚往来、报答、义务,等等。亲朋好友在交往过程中,如果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往往只能压抑在心里慢慢排解。传统的人际交往常常让人觉得应该怎么样,当觉得不愿意这么做时,就会觉得比较累。

相反,网友是在网络上认识的,彼此之间比较陌生。在经济上,游玩的费用大家平均分摊。陌生人之间没有人情负担,也没有报答和义务的纽带。因此,高兴时,你可以选择和网友一起游玩,觉得不合适或不喜欢,可以随时中断参加活动或是与大家的联系。这样,彼此之间在不断了解的同时,又保持着充分的私人空间。这与亲朋好友之间必须保持长期的交往,遇到危难时必须相互帮忙、为别人负责,是很不一样的。

另外,网友之间的活动,往往娱乐性很强。大家爱好相似,趣味相投,能力上也可以取长补短。大家在一起畅所欲言、平等交流,不会有亲朋好友之间自然形成的等级规则,更不会让人有压抑感。

杨教授说,网友间的活动反映的是人在不同精神侧面的需求。在没有网络时,陌生人之间相互了解很困难,大家交往起来不方便,也不放心。而网络恰好解决了这个难题,让每个人都能很容易找到趣味相投的伙伴。

但是,跟陌生人打交道时,仍然要遵循谨慎的原则。

网友间由于没有各种约束,有时行为具有不可预知性。因此,要做到有限开放,安全第一,娱乐第二。

整容不是为了别人

现在做整容手术的人越来越多,但医院发现,有的人第一次手术已经相当成功了,却还要做第二次、第三次,是什么原因呢?

整容的人对自己的外表通常十分在乎,有些人甚至把它当作自尊与自信的基础。当过分依赖外界评价来判断自己的价值时,就会感到外界的压力,于是不断去修整自己,以满足假想中别人的眼光。而实际上,整形,应该主要是整给自己看的,就是要自我感觉良好,对生命与生活充满自信,就足够了。

人的自尊来源于两个方面:自己对自己的肯定,以及他人对自己的肯定。当这两方面比较均衡的时候,人的自我价值感就会稳定。但如果个人的自我价值感几乎全部来源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就不自信了。这类人与“女为悦己者容”不同,后者是为特定的某个人化妆修饰,整容狂的修饰却是为了取悦所有的人。

当然,社会氛围也助长了人们对美容的苛刻追求。美丽的女性,在竞争中能获得一定优势,有利于生存和发展。加上媒体对“美女文化”的推波助澜,使得受暗示性较高的女性不得不迎合所谓“可乐瓶身材”等大众审美标准,来塑造“魔鬼身材”和“天使面容”。

那么,对于那些总想再次整容的人来说,该怎么做呢?

首先,应当改变自己的认知风格,从自我肯定的角度出发获得自尊感。例如,看看自己以前拍的照片,和自己现在的照片比比,整容后应该已经漂亮很多了,这就足矣。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老整也没有尽头。

其次,想一想自己在学业、工作方面的成就,想想自己成功的时刻。都能增加自己的自尊感。要知道,韶华易逝,红颜易老,但是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却是随时间推移而增加的。把自我价值建立在“内功”上,自己感觉踏实,别人也对你会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