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患者看上去是那种人们常说的“有女人气”的男人,他还喜欢接受爱抚。有国外专家认为早泄者普遍具有的心地善良,其实也是一种女性心理。
早泄者的这种女性心理可能来自幼年时的家庭养育环境——小男孩对家中的女性亲属过度依赖,及至长大成人后,也会在心理上习惯于仰望女性。而如果其父母在夫妻关系上属于“女强男弱”型,就更加剧了他的这种仰望与依赖。
等到选择伴侣时,这类男人又会不自觉地钟情于那些能够满足他的心理渴求的女性。在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许多早泄的男人在夫妻关系上是处于弱势的,因此,在做爱时,如果一向心直口快的妻子忽然娇柔得像只小猫,与平时判若两人,会让他极度的不适应,发生早泄。
就这个人的情况分析,可以大致描述出他早泄的心理过程:他按习惯仰望着女性,他的妻子在平时以高姿态接受着这种仰望,突然间,在做爱时这种仰望落了空。当他意外地向下看到妻子仰望他的目光后,顿时心无所依,就像迷失的羔羊面对茫茫草原找不到方向,只好原地瘫软下来……
激发意志力,增加男子气
对于当事人的症状可以有多种可能的治疗方向。带领他重新审视童年,调整一味仰望的视角,全方位地看待童年的自己和家人,进而消除过分依赖别人的习惯。
促使他妻子改变平时对他的态度,做到在日常生活中和做爱时一样温柔。
促使他妻子做爱时像日常那样泼辣。这一条可能让女方觉得比较唐突,也可能降低她在性爱中的快感,因此,应求得女方的理解与配合。
这些治疗方案,或是需要对患者的人格结构大动干戈,或是需要女方的配合,可能比较费力。为此,特意为他设计了一些游戏:
此后的一周里,他一进家门便把妻子搂在胸前,像对待孩子一样,亲吻她的额头;吃饭时,像老师表扬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那样,大声称赞妻子的手艺;事先声明是治疗游戏后,厉声责备妻子的各种小差错……妻子很配合,就这样,夫妻二人用一周时间,嬉笑着把他送入了全新的角色中。
为了加强效果,还为他安排了一场带冲撞性的游戏:由他的两个朋友戴上拳击手套,不停击打他的身体,他不得还手,但可以用激烈的言辞反击。这样的安排是为了激发起他由于受到过度呵护而萎缩的意志力。
终于,他的意志力被激发了出来,从他红润的脸色,明亮的目光,以及深长的呼吸中,我看出他的男子气得到了增长。当晚,他进行了治疗后的首次夫妻生活。第二天,他得意地向朋友炫耀说:“这回她对我很满意。”
想象训练加快中风康复
美国医生声称发明了一种想象训练法,此方法可以加快中风患者康复的速度。
美国西北大学的詹尼弗·斯蒂文斯博士与他的同事们设计了一个方案:首先让中风病人看着电脑屏幕;上面有一只手在做动作,然后让他们想象自己麻痹的那只手能够做出同样的动作,当然这些动作都是在人手的正常活动范围内的;接着,让病人面对镜子,模仿电脑中演示的动作,活动没有中风的那只好手,由于镜子里的像是左右颠倒的,因此在病人看来,就像在移动另一侧的病手,与此同时,病人还要在脑中配合想象病手的活动动作;最后一步,让病人按照电脑演示的动作,活动中风的手或胳膊。
研究者发现,经过这一套练习,病人尽管仍然在活动肢体时有一些问题,但是有了明显的进步。
医生们认为,病人想象自己麻痹的手能够自如活动,有助于大脑恢复对于此病手的控制,尽快从中风中康复。
斯蒂文斯博士进一步解释说,模仿动作和想象动作分别刺激了人脑中的动作执行和动作表象区域,增强了这些区域的活动,因此有助于这些脑区尽快重新控制麻痹的肢体。
听听音乐改变心情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阿尔图那学院的研究者做了一个实验。他们选取了47名学生,其中一半是音乐专业的学生,让其写下两周的日记,记录下每天听音乐的时间长短,音乐的种类,以及听音乐时通常都在做什么,还有听音乐前后的感受,等等。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都报告在听音乐的时候,情绪是积极正面的,比如放松和平静等。但有时也会体验到负面的,以及好坏参半的复杂情绪。听音乐前有害怕情绪的人,在听音乐后基本没什么变化,而悲哀、仇恨和侵犯性有轻微下降或者基本不变;悲观、退缩、厌恶、生气、愤怒和不满等情绪则在听音乐后消失。
为什么有些情况下听音乐对情绪没有改善呢?这是因为所听的音乐与人当时的情绪状态不同步造成的。只有做到同步,才会产生情绪的共鸣,例如一个人在悲伤的时候先听悲伤的音乐,让自己的情绪与音乐融为一体,把悲伤的情绪都宣泄出来,然后人的情绪自然会向好的方向转化,此时再逐渐把音乐转变为明朗、美好、积极的旋律,那么人的情绪也就会随着音乐情绪的变化而改善了,这在音乐治疗中被称为“同步原则”。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当独自悲伤时,通常会产生消极念头,如“人生本来就是悲惨的”“活着真没意思”等等。但在美妙动人的音乐中去体验悲伤的感情时,情形会发生改变。例如,让一个失恋的女孩子在悲伤的时候听悲伤的音乐,比如《梁祝》,去重新体验失去爱情的痛苦时,她会慢慢发现这一段痛苦的感情经历是很凄美的,也是很珍贵的,自己会因为这一段经历而变得更加成熟,内心的体验更加深刻,自己的生命也变得更加丰富和完整。这就是悲剧的力量所在,也是音乐对人类的真正价值所在。
莎翁戏剧能治精神病
英国最著名的精神病医院——布罗德穆尔医院,用莎士比亚戏剧减轻了患者的病情。布罗德穆尔医院不是一所普通的医院,这里关押着一些最危险的罪犯,而且他们都患有精神疾病,已经被法院认定无行为能力。这家医院打破了精神病医院对待病人的传统,不搞惩罚,而是设法改善病人的健康。
该医院请演出水平最高的莎士比亚皇家演出公司给病人表演《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莎士比亚的剧目,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从巴黎到东京,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没有如此令人惊讶的观众。”演员们如此说。在演出中一片寂静,演出结束后掌声雷鸣。观众自动起立。然后,观众跟演员一起讨论剧目。“你们的演出深深触及在场的每一个人。”病人们说,“因为剧中人物和我们的痛苦遭遇联系在一起。你们的演出,我们看得明白,感到亲切。”
该医院的姆·奥尔医生说:“莎士比亚许多剧目的主人公和这里多数病人的行为和生活经历很相似。演出结束后,病人在几个月,甚至几年内都不断谈论看过的剧目。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医生尽量用莎士比亚消除病人心灵深处的抑郁感。同时还要把病人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挑衅行为、低劣的自我评价和抑郁症上来。正是艺术帮助我们达到这个目的,在这方面,戏剧大师莎士比亚起了重要的作用。”
戏剧疗法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疗法在英国越来越普及。
看画能排解郁闷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的心理也呈现多样化,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心理问题。很多医院为此发明了一些心理治疗方法,比如音乐治疗、看电影治疗、做游戏治疗、演情景剧治疗,等等,受到人们的欢迎。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医院的心理医生发明了一种通过看画来宣泄情绪的新方法。心理医生让11名有抑郁症的西班牙女病人围坐在一个长桌前面,她们有的受过虐待,有的身体上有病痛。
然后医生拿出一幅画,向每个人提问,让她们谈谈感想。其中一幅画是墨西哥女画家弗里达·卡罗绘制的一幅老少三代家庭和睦的画。心理医生问女病人:“请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看到这些后你有什么想法?你怎么解释这幅画?这幅画的内容跟你自己的生活能联系起来吗?”看到这幅画,一位52岁的女病人哭了起来,她说:“这是个和睦的家庭,我没法跟她们比,我的父母经常吵嘴打架。”另一位59岁的女病人说:“这幅画让我感到很孤独,我有两个孩子,却都不在我身边。”
在美国生活的西班牙人对心理咨询有一些偏见,不像美国人那样有开放的态度。所以心理医生特意选择用看画的方式来启发她们开口,并调理她们的情绪。
通过看画治疗,一位病人说她不再感到孤单,“有时候画能够让我想起不幸的过去,但当我把内心的东西发泄出来后,我就感到很轻松。”病人们反映,不同的画能够帮助她们以不同的方式看待生活,她们说自己在欣赏艺术的同时,能够感觉到自己是生命的主人,能够忘掉过去,着眼现在。
这家医院的心理医生赛思博士说,他治疗的灵感来自于心理学家科思坦蒂诺。后者用讲故事的方法给孩子解决心理问题。赛思博士想发明一种针对成年人的方法,于是想到了画。之所以选择卡罗的画,是因为这位画家是一位少数族裔,经历过与病人相同的情感和身体疾病。她的画涉及暴力、男权统治、不育、不忠等,非常贴近病人的实际。
赛思说,这种艺术治疗的魅力就在于它能使人想起自己的过去,并鼓励病人像画家一样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来。
音乐提高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也称社会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能力,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
心理学家通过广泛调查发现,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生活的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心理学家大量研究证明,一个人如果长期生活在良好的人际关系当中,他的个性就会得到健康发展。所以,我们认为,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比学习成绩更重要,绝不能等到上大学再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成年人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如何有效提高人际交往能力逐渐引起多方的关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除了培养对社会情境的辨析能力和提高对他人心理状态的洞察力外,借助艺术手段,尤其是音乐活动,也能促进人际交往。
早在1973年,瑞士弗赖堡大学法雷尔的研究就发现,教授音乐能够增强学生们的社交能力和学科技能。1994年,美国人艾杰顿进行了一项有意思的研究,研究者在对发育迟缓(包括患孤独症的孩子)和发育正常的6~9岁的孩子进行分别教学时,将音乐整合到孩子的社会游戏中。他们发现,音乐极大地促进了两个小组的理解力和参与社会游戏的能力。他们也注意到,发育迟缓的孩子面对压力时的焦虑水平也下降了。
研究还发现,对小朋友使用背景音乐时,他们出现了更多的同伴交往行为。研究认为,社交是对社交能力最好的培养方式,人们越是自我封闭,就越害怕与别人交往。
音乐活动的一大功能是调动人的情绪,“情商”的提出者——美国的戈尔曼博士研究证明,情绪系统控制着生活中大量的效能感和满足感。这些正面的感觉能减少人对社交的焦虑。所以,如果时间和条件都不允许的话,不妨多听听音乐,玩玩乐器,这也能建立与世界的连接。
用催眠术治闷闷不乐
催眠是意识对一个或多个事件焦点集中的状态。催眠状态有点类似于人出神儿的时候,这时,意识暂停,潜意识自动出现。由于十分专注,人对周围的环境不是忘了就是全然不理会。人的知觉也从对外界的高度警觉,转移到专注于内心的活动。此时心中的杂念非常少,人比较平静,容易接受暗示。催眠治疗师就在这个时候为当事人做一些治疗。其治疗原理是:通过催眠为潜意识提供沟通、诉求及自我表达的机会。由于潜意识里包含着人的价值观及信仰,因此在催眠状态下,人很难做出违反个人意愿的事来,从而得以理顺失衡的心理。
催眠术在最近的50年内得到了大幅度的发展和重视,1957年催眠术被美国牙医和医学协会正式接受为临床辅助治疗的手段之一。催眠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了美国高等教育的课堂,被称为“神经语言学”(NLP)。在这个过程中,当代著名催眠大师密尔顿·艾里克森将催眠术与现代科学结合在一起,治愈了许多疑难杂症,成为催眠治疗的典范。
催眠师引导当事人进入潜意识深处
有一句广告词说:“平衡就健康。”身体是如此,心理更是如此。当我们遇到了一些不顺心的事,就会产生情绪,这些情绪由于社会规范和道德的要求,往往被压抑在潜意识深处,日积月累就成为我们心理不平衡的诱因。如果不及时调整心情,就会引起失衡,进而影响到身体健康。
有一位公司的高层白领,她拥有一份非常不错的职业,但她总是不快乐。在一次培训班上,她做了一次公开的治疗。在这种公开治疗中,当事人不必说任何话,由催眠治疗师按照一定的流程引导其进入潜意识深处,去挖掘最根本的原因,然后尝试释放那些长久以来阻碍着她正常生活的“心结”。
催眠师首先引导她进入催眠状态,然后引导她打开记忆的大门,追溯遥远的过去……她的头渐渐向左转去,随着催眠的深入,她的头向左转得也更厉害,试图在寻找什么……渐渐地,她的面部肌肉开始有一些紧张,然后,她的嘴唇也开始发紫并颤动,紧闭的眼中似乎有泪水要渗出。催眠师适时地调整着指导语,帮助她慢慢释放情绪。达到一定的程度后,请她重新回到现在。她慢慢睁开眼睛,面对所有期待的目光,长长地舒了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