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天命的真相:刘邦帝王之路
15193800000041

第41章

这位盖世英雄在歌中对自己功败垂成的霸业,明显表露出留恋和遗憾。不过,在生死关头,他最难舍的则是自己的美人和宝马。由此可见,项羽是一位至情至性的男子汉!

一旁侍酒的虞姬闻歌大恸,泪流满面,和而歌之:

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项羽闻歌心酸,“泣下数行”。帐中的那些士卒、侍女,他们皆被眼前这种特殊氛围感动得流泪,转过脸去不忍目睹这对至情至义的青年情侣。虞姬歌罢,趁项王不备,拔剑自刎。一代佳人,为了自己的君王兼爱人,就此香消玉殒!

虞姬以歌言志,明确表达出自己将以身死国、以死回报君王的坚定意志。其实,虞姬原本可以不死,仁义重情的项王绝对不会去杀死自己心爱的女人,而敌人也不会去杀死这位绝世美人的。然而,聪明的虞姬明白自己眼下所面临的尴尬处境:试想,以项王的天下盟主之尊,在穷途末路之际,项王自己可以去和敌人拼却一腔热血,可是他的虞姬怎么办?一旦落入敌人手中,虞姬自己遭受侮辱不说,同时也沾污了项王的名节!人生自古谁无死?为自己敬仰的人、心爱的人去死,死得其所!这乃是虞姬以死相报项王的心理基础。

虞姬乃是项羽的部下所献的女子,两人并非自由恋爱。然而,真正聪明的正是这种看似很傻的女人——嫁给一个男人,只要这个男人深爱着自己,不论他是英雄还是强盗,也不管他是辉煌还是沉沦,始终都是无怨无悔。这样的女人才是真正聪明的女人,也只有这种女人,才可能获得一个男人最真挚、真热烈的爱情!

见爱姬自刎,项羽抚尸大恸,而后,匆忙将虞姬的遗体带出营外安葬。至今,虞姬墓犹存于安徽省灵壁县城之东十五里处——南接垓下古战场,北临古汴河。其墓碑上刻有“西楚霸王虞姬之墓”几个大字,旁边则是一副清末才子所作的嵌名对联:“虞兮奈何,自古红颜多薄命;姬耶安在,独留青冢向黄昏。”

虞姬以身死国,壮烈殉夫,成为古今男儿心中至贞至美的典范,千百年来,对其怀念凭吊者甚多。

项王在生命最后时刻的完美演绎

虞姬自刎身亡以后,作为铁血男儿,西楚霸王项羽已然以必死的精神来面对自己的命运:他要完成自己最后的人生审美;同时,也是为了给数万楚军将士留下一条活路——主帅离开之后,将士们可以自主向汉王投降。因此,在动身之际,项羽没有通知其他各营帐的任何臣属和亲属,如钟离昧、季布、项伯、项佗等人,而是决定只身突围。

然而,作为一位极富个人魅力的青年统帅,当他跨上乌骓马准备出发时,身边的将士们纷纷请求与君王共赴生死。就这样,项羽带着八百名骑从连夜向南方突围而去。

第二天早上,刘邦闻报项羽突围,立即令灌婴率五千骑兵追击,并以“千金之赏,封侯万邑”的筹码求索项羽的首级。汉军倍受鼓舞,士气大增,全力以赴地围剿项羽。沿途几经交战,等到项羽渡过淮水时,身边只剩下百余人。行至阴陵(今安徽定远县)境内,项羽迷路,向一农夫问路,农夫说“向左走”,结果左边竟是一片沼泽地带。一番折腾后,汉兵追赶上来,经过一场激烈厮杀,项羽突出重围,向东而去。来到东城(今安徽定远县东南)时,身边只剩下二十八骑,这时,数千汉军骑兵再次追了上来。

到了这个份上,项羽早已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也许是为了维护一代天下霸主的尊严,面对远处蜂拥而至的汉兵,他气定神闲地对身边的骑从说:“我自起兵以来,至今已有八年,身经七十余战,所挡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所以才称霸天下。然而,今天居然被困于此!这是上天要灭亡我,而不是我不会用兵打仗的缘故!今日我将拚死力战,请诸位和我一起突围、斩将、夺旗,让诸位知道真的是上天要灭亡我,而不是我不会打仗的缘故!”骑从们高呼“遵令!”

项羽将二十八名骑从分成四队,每队分别朝向一方。这时,汉兵已经冲了上来,将项羽等人重重围住。项羽指着一名气焰汹汹的汉将对骑从们说:“我为诸公斩杀此将,然后我们再在远处的那座小山东边会合。”说完,大吼一声冲向敌阵,那名汉将仅一个照面就被项羽斩于马下,汉军披靡而散,二十八名骑从趁势杀出。

这时,汉将杨喜领着一队骑兵追杀过来,项羽对其怒目而喝,杨喜人马俱惊,忙拨转马头而逃,直至避开项羽数里,才停止奔逃。趁汉军退却之际,项羽按照事前的约定,纵马驰往小山东边与骑从们会合。

须臾工夫,清醒过来的汉军再次围拢上来,他们分军三股,将项羽连同二十八骑一古脑儿重重包围起来。项羽大吼一声,再次杀入敌阵,迎头一戈将一名汉军都尉斩于马下。那二十八位骑从在项王一马当先的激励下,人人拚命,个个奋勇,如虎蹈羊群般冲入敌阵,片刻时间竟然斩杀汉骑数百人,夺得汉军赤旗一面,仅项羽自己就斩杀汉骑百儿八十人!汉军再次溃退,而项羽仅损失两名骑从。项羽问众骑从道:“如何?”大家叹服地说:“果如大王所言!”

完成“斩将、夺旗,突围”目标的项羽,带着身边这二十六骑一路东驰,来到了长江西岸的乌江亭(今安徽和县境内)。乌江亭长备有一只木船,他对项王说:“江东虽小,也有千里之地,数十万人口,足够大王称王。眼下唯有卑职有船,汉军追来,无船可渡。请大王赶快上船过江!”

项羽自嘲地笑道:“天要灭我,我还渡江干什么?况且,当年我率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而西,而今无一生还!纵然江东父老怜惜,还会拥戴我称王,我又有何面目去见他们?纵然他们不会抱怨,难道我心中就不感到惭愧么?”

谢绝亭长的美意之后,项羽手抚自己的乌骓宝马,依依不舍。良久,他用近乎恳求的语气对眼前这位职位小得可怜的亭长说:“公是长者,我骑这马已经五年了,曾日行千里,所向无敌,现在不忍杀它,就赐给您吧!”

这时,汉兵已从远处追来,同样出于怜惜战马的心理,项王命令骑从下马步行,以刀剑等短兵器迎战汉军骑兵。稍有军事知识的人都知道,步兵以短兵器接战骑兵,其性质简直与送死无异!很显然,项羽心中明白,所有的抵抗在眼前的形势之下都是徒劳,还是索性早点结束战斗,以成全麾下这些骑从忠贞殉主的名节。

汉军骑兵再次包围上来,二十多位骑从在短时间内纷纷战死。唯有项羽所向披靡,以步行短兵迎战骑兵,竟能“杀汉军数百人”!难怪古人曾经感叹:“羽之神勇,千古无二!”

显然,项羽在生命最后关头的这种表现,其目的仍然只有一个,即以神勇英武来证明自己的败亡乃“天之亡我,非战之罪”——潜台词就是:论打仗,项羽天下无敌,“西楚霸王”的名头是凭靠真本事打出来的!穷途末路的项羽采用这种方式来维护“西楚霸王”最后的尊严。

这时,项羽自己也身负十余处创伤。想想也该差不多了,于是,这位年轻的天下霸主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竟然表现出了超乎自己年龄特征的旷达与幽默:他一眼瞥见汉军骑兵中有个将领叫吕马童,是从楚军这边叛投过去的,项羽认识此人,于是剑指其首笑喊道:“喂,那位不是我的老朋友吗?”

吕马童闻言不敢正视项羽,羞愧得转过脸去,悄声对另一名汉将王翳说:“此人就是项王!”这时,就听项羽大声说道:“我听说汉王以千金之赏、封侯万邑求我人头,我就帮你成此大功吧!”言讫,挥剑自刎。这是汉高帝五年十二月(公元前202年1月)发生的事件,项羽时年仅三十一岁!

项羽自刎而死,那些原本畏首缩尾的汉兵随即蜂拥而上,争相抢夺项王的尸体,互相残杀而死者竟达数十人。最后,王翳抢得人头,杨喜、吕马童、吕胜、杨武各自抢得一肢体。

悲哉,项羽!这位曾经令天下人闻风丧胆、莫敢仰视的盖世英雄,他死后在汉兵卑劣的争抢之下,竟至身首异处,尸体五分!后来,刘邦兑现其诺言,将万邑之侯一分为五:吕马童封中水侯,王翳封杜衍侯,杨喜封赤泉侯,杨武封吴防侯,吕胜封涅阳侯。这五位虽然封侯,但是,他们不过是践踏着自杀而死的项王的尸体爬上来的角色,侯爵得来勉强。

统帅败亡,季布、钟离昧等楚将却并未像项羽所设想的那样,去向汉王刘邦请降,他们依旧据垒坚守,直至城破。在整个垓下战役中,楚军阵亡八万余人。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外姓部将忠诚事主,誓死报国,而以项伯为首的“诸项氏枝属”却率先向汉王刘邦投降。

楚军垓下兵败之后,楚国各地闻风请降,唯独鲁城父老坚守不降。这是因为项羽早年曾被楚怀王封为鲁公,鲁地百姓欲为项王守节的缘故。汉军将鲁城重重包围,欲屠城报复。刘邦闻报后认为不可,他指示道,鲁城乃孔子故里,礼义之乡,鲁地父老遵守礼义,为主死节,其精神可嘉,怎可武力屠城?于是,汉王刘邦遣人持项羽头颅前往鲁城招降,并许诺将对项王葬之以礼,鲁人遂献城投降。

鲁人投降之后,刘邦特意赶到鲁城,亲自过问项羽的安葬事宜,以鲁公之礼将项王葬于谷城。在祭祀现场,刘邦亲临凭吊,他追忆与项王并肩战斗的岁月,动情之处还洒下了几行热泪。祭祀完毕,刘邦下令项氏宗族一律免死。在数月后的功臣封赏中,项伯被封为射阳侯,项氏中另有三人分别被封为桃侯、平皋侯、玄武侯,并将项氏满门赐姓刘氏。

身为天下霸主的侄儿身死东城,尸分五块,而做叔父的却因对敌有功而接受敌人的赐封,甚至于家族易姓,不知项伯心中对此会做何等感想?

在笔者看来,项伯这个无耻之人简直就是项羽命中注定的灾星:从鸿门宴期间的吃里扒外、呵护刘邦,到戏亭分封时接受张良贿赂替刘邦争取汉中、求封汉王,再到广武对峙时期建言救下刘太公……此人一直明里暗里帮着刘邦,且件件事情都能导致项羽的霸王事业功败垂成。这个出卖亲人的小丑,其历史形象实在滑稽、可憎!

关于项羽成败的几点评论

长达三年的楚汉战争,以常胜将军西楚霸王项羽的败亡而告终;屡战屡败的汉王刘邦,则凭垓下一战定乾坤,成为大汉王朝的开创者。是造化弄人还是命运不公?抑或还有其他因素?

其实,造化没有弄人,命运也是公平的。作为历史巨人,项、刘彼此承担着各自的历史使命,是谓定数。如果一定要给出一个世俗的理由的话,笔者认为:项羽之败,输在年龄;刘邦之胜,赢在情商。

项羽早年在观瞻秦始皇时,曾发出过“彼可取而代也”的毒誓,结果命运之神成全了他;刘邦早年观瞻秦始皇,亦生出过“大丈夫当如此也”的宏愿,命运之神也同样成全了他。所谓“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当两位“真命天子”同时降临人间,造化将依据什么来安排他们的去留呢?恐怕只有造化自己知道。这里仅从凡间世俗的角度,来为读者作些分析。

后世的人们在评价项羽时,一般有两个代表性的观点:其一,说项羽开了历史倒车,认为实行诸侯大分封乃是他败亡的原因;其二,说项羽乃一介赳赳武夫,不如刘邦聪明,认为这也是项败刘胜的原因所在。

关于霸王分封是否开历史倒车的问题,前文第九章中已有评价,这里不再多说,只是强调一下:分封是当时历史背景条件下的一种必然,刘邦也实行了诸侯大分封,他为何没有败亡呢?所以说实行分封政策并不是项羽失败的真正原因。

至于说项羽不如刘邦聪明,这更是一种无知的偏见!项羽果真不聪明吗?让下面这些事实来说话:

项羽约生于公元前233年,他在二十四岁左右年纪,随叔父项梁杀会稽郡守殷通起兵,攻城略地,立下诸多战功。公元前208年,项梁战死,项羽计杀宋义,开始独挑大梁。当年九月,他以数万之兵救援赵国,全歼秦“长城军”三十万之众,活捉秦将王离,招降秦将章邯及其二十万大军,创造了彪炳中国古代战争史的“巨鹿之战”,项羽时年仅二十五岁!公元前206年2月,项羽在戏亭主盟分封天下诸侯,时年不足二十七岁!公元前205年5月,项羽以三万大军反攻彭城,五十六万诸侯联军霎时间灰飞烟灭,这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又一个光辉典范的战役,项羽时年仅二十八岁!

无须再举例子,二十几岁——这是一个在当今时代尚被称作“孩”的年纪,而项羽却在这个年龄段,做出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事业!纵观项羽短暂人生中的这些伟大作为,如果还有人说项羽有勇无谋,那么,他一定是读史不详,对项羽一知半解。

项羽的老部下韩信,他在投靠刘邦之后曾对项羽有过一段评价,说项王智勇过人,真诚仁义,然而却是匹夫之勇,妇人之仁。此番评价十分公允,何以会如此呢?这是由于项羽的年纪太轻、经历单纯所造成的。

从人性的发展角度来看,人是随着世俗阅历的增加而逐渐变得冷漠、圆滑乃至无耻的。年轻的项羽有一颗仁义、忠信、富于廉耻的心,并且经历相对单纯。这与年纪长他一倍且长期混迹于市井的刘邦,恰好形成鲜明的对比。

试举例来看:鸿门宴上,项羽只需将手中的酒杯轻掷于地,刘邦将立马人头落地,但是,他不忍心!广武对峙时期,项羽只消一句话,刘太公、吕雉、刘肥等人就会变成一锅肉汤,但是他不忍心!垓下被围,项羽以寡击众,三战三胜,其若欲个人脱身,绝对不成问题,但是他不忍心!——一次次的“不忍心”,最终造成了项羽身死东城的悲剧,令人扼腕叹息。

反观刘邦:鸿门宴上,他以诸侯之尊竟然钻下厕所,踏着污秽不堪的粪便逃跑!亡命彭城时,他再次不顾自尊,向丁固求饶;为了自身逃遁,还曾数次将亲生儿女踢于车下!彭城之败,其狼狈之状丝毫不逊于项羽的垓下之败,他却乐呵呵地活着!荥阳危急时,他以朋友纪信假冒替死,自己却溜之大吉!成皋失陷后,他瞒着黥布等部下,独自悄悄开溜!广武对峙时,面对即将遭到烹杀的老父,他竟然嘻笑着“请分一杯羹”!鸿沟盟约后,他却背信弃义,撕毁墨迹未干的协约!——正是凭着这种情商或曰“厚黑”,刘邦一次次化险为夷。

纵观项、刘相斗的整个过程,极像丛林中虎豹与豺狗之间的角逐——虎豹以英武、高贵的形象傲视丛林,豺狗则以粗鄙、狡猾的面目寻找时机。一旦虎豹落入圈套,平素那些只配远远观瞻的豺狗们,才敢一拥而上,争相撕咬虎豹美丽的皮毛,啃食虎豹雄壮的身体。

有人壮烈地死去,有人无耻地苟活!这就是楚汉战争留给历史的特殊审美。同时,这也正是项、刘二人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