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位使者姓侯,名字已不可考。此人资格较老,早在项羽、刘邦共事楚怀王时,人们已尊其为“侯公”。侯公拜见项羽,他根据谈判对象的脾气因势利导:先是很策略地批评一番汉王的种种不堪,接着大加赞颂项王的神勇英武,最后再从为民请愿的角度,恳求项王罢兵。侯公之言,项羽听得句句入耳,遂答应与汉王刘邦议和。
汉高帝五年九月(公元前202年10月),楚汉签定协议,其内容主要是:楚汉停战,以鸿沟为楚汉疆界:沟东为楚,沟西为汉。协议签定之后,项羽将刘太公、吕雉、刘肥等一干人质送还汉营,并命令钟离昧率楚军撤出荥阳,与自己合兵一路,班师东还。此时此刻,厌恶战争已久的两军将士,都为这迟来的和平而欢喜若狂,“皆呼万岁”。
公道地说,这次鸿沟协议,项羽无论是在感情上还是现实利益上,都做了很大的让步:首先,项羽作为戏亭盟约的盟主,其身份和地位与刘邦根本就不在一个层次上,然而,通过鸿沟协议,汉王刘邦一跃成为与西楚霸王项羽平起平坐的天下盟主;其次,汉王刘邦的封地原本仅局限于关中、巴蜀一带,而按照鸿沟协议,汉与楚的势力范围基本上就是平分天下;再者,项羽原本是个唯我独尊的人,此次协议不但答应与刘邦平起平坐、共分天下,而且还大度地送回了太公、吕雉、刘肥等人。所以说,项羽在鸿沟协议上做出了巨大的让步。
对于项羽的这种让步,刘邦心知肚明,其内心深处甚至还有几分感恩戴德色彩,故而在协议签署之后,他立即命令樊哙接管楚军交出的荥阳,自己则准备班师返回关中。
张良、陈平进言,刘邦毁约
正当汉营全军将士忙着打点行装,准备启程之际,张良、陈平却向刘邦进言道:“大王,如今楚军自弃荥阳险阻,粮尽兵乏,众叛亲离,这乃是上天要灭亡项楚的征兆!而今大王拥有大半天下,诸侯咸服,如不趁此良机剿灭项楚,岂不是养虎遗患?”
刘邦听后,迟疑半晌,说:“汉已与楚修和,出尔反尔,不合适吧?”两位谋士说道:“成大业者不拘小节!消灭了项楚,天下还有谁敢指责大王违约?”刘邦思虑良久,最后狠下心来点头同意。于是,命令全军越过鸿沟,尾随楚军,准备侍机发起偷袭;与此同时,遣人持书令韩信、彭越、黥布等人出兵配合。
鸿沟协议墨迹未干,却风云突变,楚汉士兵再举干戈,天下百姓将重填沟壑,而这一切,竟然是源自两个欲建立个人功业的所谓谋士!
关于张良、陈平二人,笔者这里要点评他们几句:
史书称张良“好为‘黄老’”,即指他喜欢钻研黄帝和老子的哲学,而老子哲学的精髓是“无为即有为”,也就是说,平时看起来无甚建树,而在关键时候却能爆发出强力。张良就具有这种禀性,比如前文讲过的“饶关之战”——本来刘邦已通过郦食其与秦将讲和,秦军也已经答应投降,结果张良向刘邦献计,趁秦军松懈之际突然发动进攻,用这种阴谋手段一举夺关!此次鸿沟毁约,算是故伎重演。
陈平也是“黄老派”人物,此公早年在家乡时就有“贪财盗嫂”之恶名,靠抱着一个“六手女人”的粗腿起家,一生多施阴谋诡计。后来,吕雉当权时期,他见风使舵,投靠女主;吕雉刚死,尸骨未寒,他又一夜之间改变立场,成了吕氏一门灭亡的掘墓人……纵观此人一生的所为,乃地道一个反复无信、投机钻营的机会主义者!
张良与项氏堪称故交,陈平亦出身于项羽部下。此二位在投靠新主子后,为邀取功名,怂恿主子背信弃义,公然冒天下之大不韪,可谓阴险狠毒之至!他们的行为,从此成为后世奸雄佞臣们见利忘义的历史范本,实在是可鄙可恶!
四、项羽的英雄末路
在汉王刘邦的一再提议下,楚汉签订停战协议,项羽履行合约,班师东还。然而,刘邦却又在张良、陈平等人的鼓动下,毁约弃盟,尾随追击放弃荥阳天险的楚军。项羽被刘邦背信弃义的行为所激怒,回军作战,大破汉军。
刘邦以加封韩信、彭越为手段,诱使二位军阀加盟作战,结果,兵围楚军于垓下。为了给十万将士留下一个活路,项羽以只身突围、然后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这场旷日持久的楚汉战争。
韩信、彭越受封出兵
项羽履行鸿沟合约,率领大军东归,刚行至固陵(今河南太康县西),闻报刘邦毁约追来,不禁勃然大怒,立即令部队回击楚军。两军交战,像历次一样,汉军又是一触即溃,四散奔逃,被楚军斩杀近两万余人。樊哙拚死保驾,才掩护刘邦退入固陵城中。刘邦被吓破了胆,只得深沟坚垒,以待援军。
汉军败退固陵,假若项羽此间能迅速率军赶回彭城,天下大势也许将会是另一种局面。然而,刘邦此次的背信弃义令项羽实在不可原谅,他恨不得立即生擒刘邦,将其碎尸万段才解心头之恨,于是不顾危机四伏的战略形势,下令全力攻打固陵。
项羽近乎玩命似的疯狂举动令刘邦感到十分害怕,固陵无险可依,全仗樊哙等亲信拚死力战,加之楚军人困马乏,战斗力锐减,一时间才未被楚军攻克。然而,看着城外如蚁般涌来的楚军,固陵被克只是时间问题。想到这些,刘邦不由得恼怒韩信、彭越等人,倘若他们如期赶到,三军会师,夹击楚军,纵然项羽勇猛,又如何能够逞威?刘邦越想越气,不由得对这几位豪杰破口大骂。
一旁的张良分析说:“这些诸侯之所以观望不前,是因为大王对他们未明确分封疆土的缘故。”
刘邦愤然说道:“韩信已封齐王,彭越已封魏相,还该怎样?”
张良道:“韩信邀功请封,得到齐王之封,他自知这并非出于大王本意,内心当然会有疑虑。彭越早就控制了梁地,结果大王仅拜他为魏相,现在魏王豹已死,大王仍不以王位加封,他自然会心生不满。当今之计,大王宜速将睢阳以北至谷城之地封于彭越。韩信那边,宜许诺待破楚以后,将陈县以东至大海之地加封于韩信。如此,他们必将会很快率军击楚。”
其实,早在两年之前张良在荥阳前线向刘邦举荐韩信、黥布、彭越时,就曾提到过裂土分封之事,只不过刘邦没有兑现罢了。如今,事情竟然弄到这种地步,想想还是自己身家性命要紧,于是,刘邦赶紧遣人带上划定疆界的地图,分头行动,前往两地,封彭越为梁王,并对韩信进行加封。
刘邦这厢正恼恨着韩信,那么,韩信这段时间在干什么呢?他在齐地为自己的前程反复考量。
事情还得从项羽派武涉使齐说起。当初武涉游说韩信背汉向楚,虽然无功而返,但这件事情却启发了韩信手下的那位范阳人蒯通。蒯通多谋善断,上次韩信果断伐齐即缘于此公之言。如今,武涉的一番言论激起了蒯通的强烈共鸣,他便以武涉的理论为基础上,替主子韩信规划了一条王霸之路。
为避免重蹈武涉覆辙,蒯通想出一个点子——以看相的办法来打动韩信。这天,他面见韩信,称自己曾于高人之处学过相人之术,想给大王相相。韩信听后果然来了兴趣,问道:“先生相人的水平如何?”蒯通先吊韩信的胃口,回答说:“人的贵贱在于骨相,忧喜在于气色,成败在于决断。”韩信兴致更浓,道:“那好,请先生替我看一下吧。”
蒯通请韩信屏退左右,方才说道:“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并且还危险不安;而相君之背,乃贵不可言。”其实,蒯通这里所谓的“背”,一语双关,既是指韩信的脊背,又取“背叛”之意。故尔,当韩信讯问缘由时,蒯通便不再提及韩信的体相,而是从天下局势到当前境况,一一替韩信作细致分析。
大意是说:陈胜起义,带动天下豪杰并起。起初诸侯的目的在于灭亡秦国,如今,暴秦已灭,而楚汉却又开始争斗,给天下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楚汉对峙三年,彼此都无法战胜对方,百姓怨恨凄惶,朝夕盼望有圣贤英杰,解救他们于水深火热之中。如今,楚汉两主之命均系于足下,联汉则汉生,帮楚则楚胜。但是,依臣之见,足下干脆谁也不帮,与楚汉并存,三分天下。一旦如此,谁也不敢轻举妄动,三足鼎立之势成矣!
为了进一步打消韩信的顾虑,蒯通继续分析道:“足下圣贤英伟,兵多将广,而今占有强齐,且燕、赵诸侯莫不听命。假若足下顺应百姓的意愿,挥师西进,迫使楚汉停战,届时,天时、民心皆在足下这边,楚汉谁敢不从?尔后,足下则可削强扶弱,分立诸侯,取得盟主地位。诚如此,足下顺应民心,垂拱而治,列国诸侯都将臣服于齐。所谓‘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足下要三思啊!”
平心而论,蒯通的这番分析,真乃金玉良言!无奈出身贫贱的韩信,总是念念不忘刘邦给他的隆恩殊遇,以“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来向蒯通表明自己的立场。
见韩信执迷不悟,蒯通仍不死心,他先以现实中的张耳和陈馀之间的瓜葛为例,说:“张耳、陈馀为布衣时,两人乃刎颈之交,等到功业有成后,便很快因为张黡、陈泽被杀一事成了不共戴天的仇人,彼此相互残杀,为天下人所耻笑!”
接着,蒯通再以春秋时期越国的君臣为例,来为韩为分析人性的实质:“越王勾践为了复兴国家,起初万般重用文种、范蠡,可是一旦成就霸业,马上就兽死狗烹!这些事例该如何解释呢?它表明人与人之间,说到底其实是利害关系——人为了各自的欲望,都会变得居心叵测!”
最后,蒯通发自肺腑地对韩信说道:“足下与汉王的关系,就友情而言比不上张耳与陈馀;论忠信程度则不如越国君臣。况且,古人曾经有言:‘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足下平定魏、赵、燕、代、齐诸国,勇略无双,功盖天下!足下带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在这个前提之下,除了据土为王,足下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在世间安身立命?我真为足下的安危担心啊!”
蒯通的这番话披肝沥胆,堪称雄辩,韩信听后也禁不住为之动容。可是,事情毕竟关系重大,韩信一时还是拿不定主意,于是辞谢道:“先生别说了,让我再考虑一下吧。”
又过了几天,蒯通再去,见韩信依然犹豫,便说道:“做大事全凭决断与行动!如果犹豫,则猛虎尚不比蜂虿对人的威胁;如果踯躅,则骐骥还不如瘦马安步行走的距离;如果狐疑,纵然有舜、禹之智,也还不如一个平常人的作为。这就是决断与行动的重要性!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请您务必早下决断!”
在蒯通的反复鼓动下,韩信为自己的前程陷入了踌躇之中。正在这时,汉王使者及时送来了加封韩信楚地的文书,此事更加坚定了韩信拥汉反楚的意志,这会儿真正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任凭蒯通旁征博引、苦口婆心,韩信丝毫不再为其他所动,反倒下令:全军战备,即日开赴抗楚战场。
这下子可苦了蒯通,劝主造反毕竟是关乎身家性命的大事,见游说失败,为了避免招来祸事,蒯通从此只好装疯卖傻。
尽管武涉、蒯通两人的苦心规劝,都不能使韩信为之所动,但二人的观点,对韩信潜意识的影响还是颇大。此后,在与刘邦打交道的过程中,韩信总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武涉、蒯通的言论,变得患得患失起来。
韩信在受到汉王刘邦加封之后,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彭越也豁出老本,率领数万大军朝固陵而来。项羽闻报,吃惊不小,于是下令解除对固陵的围攻,全军东撤。
然而,当大军行至陈县时,传来一个更加令人震惊的消息:西楚的大司马周殷叛楚投汉,率兵同黥布、卢绾、刘贾会师于城父,阻断了楚军的归路。这个周殷,其资历和威望与司马龙且、钟离昧相当,他在这个节骨眼背叛,对项羽乃至整个楚军阵营将士的心理打击都十分巨大!
彭城回不去了,万般无奈,项羽只得引兵退至垓下(今安徽灵璧县南),以做权宜之计。
霸王别姬
汉高帝五年十二月(公元前201年1月),刘邦、韩信、黥布、彭越共计四十多万大军,将楚军围困于垓下九里山,韩信任联军总指挥。
此间,项羽手中尚有号称十万的楚军,他曾数次组织反击。需要说明一下的是,汉军四十多万联军中,有三十多万是韩信、黥布、彭越带来的生力军。并且,韩信亦属会用兵之人,他将四十多万大军分成若干层次的梯队,即所谓的“十面埋伏“。楚军刚击溃上一个梯队的联军,马上便又面临下一个梯队的联军。项羽纵然血勇,奈何楚军连年征战,人困马乏,支持不住这种车轮战般的消耗,最终功败垂成,只得坚壁固守。
这天夜晚,又饥又乏的楚军将士,忽然听到四野传来熟悉的楚歌声。由于年代久远,歌词已经失考,但据《晋太康地记》记述,该歌又名《鸡鸣歌》。一般认为歌词共有十二句,现照录下来供读者参考:
九月深秋兮四野飞霜,天高水涸兮寒雁悲怆。
最苦戍边兮日夜彷徨,披坚执锐兮孤立沙冈。
离家十年兮父母生别,妻子何堪兮独宿孤房。
虽有余田兮孰与之守?邻家酒熟兮孰与之尝?
白发倚门兮望穿秋水,稚子忆念兮泪断肝肠。
胡马嘶风兮尚知恋土,人生客久兮宁忘故乡?
一旦交兵兮蹈刃而死,骨肉为泥兮衰草濠梁。
魂魄悠悠兮枉知所倚,壮志寥寥兮付之荒唐。
当此永夜兮追思退省,及早散楚兮免死殊方。
我歌岂诞兮天遣告汝,汝其知命兮勿谓渺茫。
汉王有德兮降军不杀,哀告归寄兮放汝翱翔。
勿守空营兮粮道已绝,指日擒羽兮玉石俱伤!
歌声哀怨,如泣如诉。在这数九寒冬的深夜,那些早已厌恶战争且缺衣少食又笼罩在败亡氛围中的楚军士兵,深受感染,其中,为数不少的楚军将士开壁逃亡。
睡梦中的项羽迷迷糊糊听到四面楚歌,从梦中惊醒,自语道:“难道汉军已尽占楚地?汉营中为何有哪么多的楚人?”其实,项羽在慌乱之中也是昏了头,忘了包括刘邦、韩信、陈平、张良以及刚刚叛楚投汉的周殷等人,原本就是楚人。
须臾,项羽冷静下来,见将士士气崩溃,这位铁血男儿预感到大势已去,于是令卫兵置酒备马,准备突围。据《史记》记载,西楚霸王项羽突围前的场面十分悲壮感人:他于中军大帐饮酒,其爱姬虞美人作陪。饮酒数盏,项王回想起自己当年主盟天下时的辉煌,那是何等的意气风发!然而,曾几何时,竟然沦落到众叛亲离、穷途末路的地步!一股悲壮之气直冲心头,不禁慷慨悲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