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天命的真相:刘邦帝王之路
15193800000042

第42章

刘邦称帝——帝国建立之初的几件大事

长达三年的楚汉战争,以西楚霸王项羽败亡落下了帷幕。汉王刘邦以胜利者的姿态,位登九五之尊。

有道是,胜利者是不受谴责的。人们说刘邦无赖也好,无信也罢,但结束连年的战乱却是天下百姓的福祉。西楚霸王代表的那个诸侯纷争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饱经战乱祸患的人们开始热切地期盼有着“仁而爱人”美誉的汉王刘邦,能够为天下百姓创造出一个太平盛世。然而,刚刚在定陶匆匆称帝的刘邦,首先面对的却是关乎刘汉政权稳定的一系列问题。

一、顺利称帝与艰难分封

在中国的皇权历史上,所谓君臣关系,说白了无非是一种买卖关系:臣子效命于君主,是为了换取封赏;而君主赏赐臣子,是为了买其效力和效命。所以,当刘邦战胜项羽以后,属下群臣都在第一时间里拥戴其称帝,目的在于为自己谋求更大的封赏及利益。

定陶称帝与分封诸侯王

随着项羽败亡,天下几乎已经没有了敢于向刘邦公开叫板的对手,这个时候,汉王的当务之急就是使天下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因此,在鲁城办完项羽葬事、安抚好鲁地民众之后,刘邦便在第一时间向韩信索要兵权。

这一次,刘邦还是故伎重演:带着夏侯婴、张良、陈平等一干亲信臣僚,突然来到韩信设在定陶(今山东省定陶县西北)的大营,直截了当地要求韩信交出兵权。

韩信虽为一方大军统帅,然其麾下主要指挥官如曹参、灌婴、靳歙等人,都是刘邦的旧属亲信,韩信一时绝无抗命资本,只得乖乖地交出兵符印绶,服从汉王安排。兵权被夺,韩信心中肯定不爽,好在自己齐王的名号已定,聊以安慰。于是,收拾行装,准备随时听从汉王命令,返回齐国封地就国。这是刘邦削蕃的第一步动作。

刘邦收回韩信的兵权以后,却就地在定陶住了下来。时间进入汉高帝六年正月(公元前201年2月),天下战事逐渐平息,韩王信、臧荼、吴芮、黥布、彭越、韩信等诸侯以及刘邦属下群臣,共同上疏请汉王刘邦加皇帝尊号。

和历代受禅帝王一样,刘邦少不了也要客套谦让一番,说道:“寡人听说自古以来,只有圣贤才配拥有帝号,否则名不符实,不如不要。虽蒙诸位厚爱,寡人却不敢担当帝王之位。”

众人说道:“大王崛起于草莽之中,诛暴除逆,平定四海,论功行赏,分封诸侯,全无私心,皇帝尊号乃当之无愧!愿大王受帝位,以安天下人心。”

刘邦再辞让,众人再劝进,如此三番。刘邦见戏演得差不多了,这才顺水推舟,说:“既然诸位都认为必须这样,那么,为了天下太平,寡人也就勉为其难了。”

汉高帝六年二月(公元前201年3月)初三这天,刘邦在定陶汜水北岸临时筑成的祭坛上祭祀天地,接受诸侯群臣朝贺,登基称帝,庙号“高皇帝”。

仪式完毕,刘邦连颁数道诏书,大赦天下。追尊其母刘媪为昭灵夫人;册封吕雉为皇后;建都洛阳;确定汉朝纪年从公元前206年,即戏亭分封时项羽迁徙刘邦为汉王那年开始纪年;诏令丞相萧何、御史大夫周昌负责功臣将相的定功行封;诏令萧何和计相张昌负责制订国家政治制度;诏令博士叔孙通负责制订朝廷礼仪。

此外,刘邦另发一道诏书,专列诸侯王分封事宜:以楚怀王芈心无后,而韩信熟悉楚地习俗为由,将其由齐王改封为楚王,建都下邳;封建成侯彭越为梁王,建都定陶;韩王信依旧为韩王,建都阳翟;衡山王吴芮改封为长沙王,建都临湘;吴芮手下大将梅鋗跟随入关有功,封番君;淮南王黥布、燕王臧荼、赵王张敖等人的王位不变。

除上述诸侯王之外,前越王无诸(越王勾践后裔),自秦灭六国至项羽主盟天下,一直被排斥在局外,此番,刘邦下诏封其为闽越王。南越王赵佗,这是一位自秦朝末期就一直脱离中央政府的人物,刘邦这会儿顾不上理会他,任其继续偏安一隅;临江王共尉,承袭其父共敖王位,也算是老牌诸侯,但他与项羽亲近,即使项楚灭亡后仍不曾向刘邦示好,所以,没过多久他便成为刘邦称帝后第一个被灭掉的诸侯王。

与前次项羽主盟的戏亭分封一样,这次定陶分封,同样是有人欢喜有人忧,其中,最郁闷的当属韩信。韩信此前已被封为齐王,垓下之战前夕,刘邦曾许诺对其加封楚地,故而他才下定决定拥汉伐楚。这下倒好,刘邦出尔反尔,非但没有加封,反倒将他从辽阔富饶的三齐大地,迁徙到版图面积小了许多的楚地为王!韩信心中虽然不满,但也无可奈何。

分封诸侯完毕,刘邦诏令各诸侯王罢兵就国,然后自己也移驾前往新国都洛阳。在此期间,刘太公、吕雉、刘肥、刘仲等亲属已陆续赶到洛阳。远在关中的丞相萧何,也差人将故都栎阳府库中的钱粮珠宝、典籍文书以及刘邦的后宫美人,一并搬至洛阳。

此间,临江王共尉感戴项王之恩德,公然反汉。刘邦派卢绾、刘贾率兵征讨,双方相持于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经数月围困,共尉因粮草不济出城投降,汉军将其押解到洛阳,刘邦下令斩首,并除去其国号,这是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五月发生的事情。至此,天下初定,刘邦坐稳了皇帝的龙椅。

论功行赏封功臣

作为一个通过战争手段刚刚取得政权的王朝,皇帝首先最要紧的事,就是对各位功臣论功行赏。这一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为庆祝汉帝国的成立,皇帝刘邦在洛阳南宫摆下酒宴开庆功大会,对群臣功劳进行评议。

由于汉朝刚刚创建不久,各种礼仪制度尚未制定,且这些开国元勋大多出身于草莽,不懂礼仪,故尔许多将领在宴会上高声喧哗,放浪形骸。刘邦示意大家安静,然后直接破题,向群臣提出问题:“诸位,今日庆功宴会大家不必顾虑,有什么说什么。现在请大家回答一个问题:朕为何而得天下?项氏为何而失天下?”

对于这个问题,群臣不知皇帝用意何在,纷纷交头接耳,小声议论。王陵自持是皇帝的老大哥,率先站起来发言:“陛下待人常轻慢无礼,而项羽待人却仁义体贴。但是,陛下每每派人攻城略地,所下城池皆做封赏,与大家共享利益,所以能得天下;而项羽却妒贤忌能,有功者害之,德贤者疑之,战胜不给记功,得地不予分利,失尽天下人心,故而失去天下。”王陵发言完毕,又有一位叫高起的将领站了起来,也表达类似的看法。

与会的许多将领都认为王陵、高起说得很有道理,频频颔首。没想到刘邦却摆了摆手,说:“你们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张良);镇守国家,抚慰百姓,筹集粮草物资,我不如萧何;统率百万之兵,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位都是人中之杰,但他们却都能为我所用,这才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仅有一个范增,却不能令其全面发挥才能,所以,他才最终输与我。”

后人一般都爱把刘邦的这番高论,当做是他知人善任并善于总结的典范。其实,刘邦此时的意图却在于向群臣表明自己的另一个观点——谁的功劳最大,朕早已心有所属!

诸将们直到这时才明白皇帝的用意,但皇帝把话说得很策略,众人一时间也都不便发表异议。见诸将入套,刘邦索性把话挑明:“子房既居首功,可在齐地自选三万户的封邑。”

皇帝开口就对张良进行三万户的封赐,令在场的群臣都大吃一惊。张良是何等老练的人物?他可不想在这种事情上过于出头,于是赶紧辞让说:“臣来自下邳,与陛下在留县相遇,这是上天将臣授予陛下。陛下采纳臣的计策而获成功,这是臣的荣幸。臣只求封留地足矣,绝不敢受封三万户!”。

对于张良的这种气度,刘邦赞赏有加,当即表示依允。接下来,君臣又讨论了其他一些元勋的功劳。几天之后,首批十三名受封功臣的名单发布。详见下表:

这份封侯榜刚一公布,刘邦麾下的那些将领们便炸开了锅。因为战争年代,张良多数时间都陪伴在汉王身边,置身于前线军中,诸将不便对其多言,于是,他们就把矛头指向身处后方的萧何。

尽管皇帝在事前曾用“兴汉三杰”的评价做了铺垫,但这些桀骜不驯的将领们依旧不依不饶,一起向皇帝表达心中的不服:“臣等披坚执锐,征战沙场,多者身经百余战,少者也有数十战,攻城略地,皆有战功。如今,萧何未曾有汗马功劳,无非是做做笔墨文章,发发议论而已,陛下对他的封赏反而在臣等之上,这是为何?”

当时,因兵戈乍息,天下初定,刘邦刚登上帝位,与这班老伙计、老哥们之间尚保留着从前那种嘻笑不拘的江湖习气,他于是笑着打诨道:“诸位该知道猎人使用猎狗打猎吧?打猎时,追杀野兽鸟兔的是猎狗,而指挥猎狗向何处追捕野兽鸟兔的是猎人。如今,各位斩将杀敌,其实就是猎狗的功劳;而萧何的功劳却好比猎人的功劳。况且,各位追随我打天下,一家之中最多不过两三人而已;而萧何却发动家族数十人跟随于我,其功劳不可埋没!”

刘邦以“猎人和猎狗之功”来类比萧何与诸将之功,道理颇显牵强,也着实令诸将不爽,可是,既然皇帝把话都说到了这个份上,众人还能再说什么呢?于是集体无语。

两天后,汉高帝刘邦又专门为两位妻兄举行了封爵仪式:大舅哥吕泽被封为周吕侯,二舅哥吕释之被封为建成侯(彭越在被封为梁王之前,曾经一度被封“建成侯”),食邑不详。再过了二十多天,朝廷公布了第二批受封功勋名单。详见下表:

关于陈平封侯,这里说道一下,此次大封功臣,陈平是因谋略建功,皇帝将他纳入到受封功臣的名列。精明的陈平想把自己的举荐者也一并捎上,于是欲擒故纵,学着张良样儿辞谢道:“臣没有什么功劳,不配封侯。”刘邦说:“我用先生计策克敌致胜,这不是功劳又是什么?”陈平则趁机说道:“若不是魏无知的推荐,臣哪有为陛下效命的机会呢?”刘邦哈哈大笑,说:“你可真是一个不忘本的人啊1当即吩咐赏赐魏无知。

因为是文臣,张良、萧何、陈平等人的功劳不便量化,所以全凭皇帝的一句话来定夺,而武将们则是依据具体战功来论功封赐。比如,受封人员指挥或参加过多少次战斗,斩首多少,俘敌多少,攻略城池多少等等,这些都要查之有据,一一核算。如此一来,论功封赏显然是个浩大的工程,一时半会儿难以完成。所以,当上述二十多位元勋的封爵布告发出之后,过了很久,就再不见朝廷有封赐动静,惹得那些翘首等待封赏的将领食不甘味,夜不安寝。

这天,刘邦与张良等人在洛阳宫殿的走廊上散步,刘邦远远看见许多将领三五成群地蹲坐在地上交头接耳,便问张良:“这些人在议论些什么呢?”

张良夸张地说:“陛下不知道吗?他们是在商量反叛啊1

刘邦大吃一惊,说:“天下已经安定,他们为何还要谋反?”

张良于是便为刘邦分析:“陛下出身布衣,全靠将士们出力,才取得天下。如今陛下身为皇帝,所封赏之人多是萧何、曹参这些亲信故旧,而所诛杀的又多是陛下平素所怨恨之人。当前,若按照军功封赏,恐怕整个天下的土地都不够分配。这些人担心不仅得到不封赏,反倒会由于往日的过失而遭到陛下的诛杀。所以,他们聚在一起商量反叛。”

刘邦听后,十分担忧,忙请教张良:“那该怎么办呢?”

张良问道:“群臣之中陛下平素最为怨恨而又广为大家所熟知的人是谁呢?”

刘邦想了想说:“雍齿这人本来是我的老乡,但这家伙数次背叛于我,弄得我十分狼狈!我早就想杀掉他,但念其功多,故一时不忍下手。”

张良于是出主意说:“依臣之见,陛下赶快封赏雍齿,做出个榜样来让诸将看看——诸将见雍齿被封,一定会马上安下心来。”

对于这个建议,刘邦依允,马下吩咐有司准备相关事宜,并于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三月戊子日大宴群臣。席间,皇帝为雍齿举行赐封仪式,封其为什方侯,食邑二千五百户。同时,皇帝叮嘱在场的丞相萧何及御史大夫周昌等人,加紧进行定功行封的相关工作。

刘邦将这出戏唱得十分成功,宴会散后,诸将高兴地相互议论说:“连雍齿这种人都能封侯,我们再也不必担心了!”就这样,刘邦用张良之策,以封赐雍齿为手段,化解了一场潜在的叛乱危机。

在实施这一补救措施之后,论功封赏工作委实加快了步伐,截止汉高帝六年十月(公元前201年11月),汉朝约有近八十位元勋功臣被封彻侯,其他大小封爵者多达数万人。项伯、项佗等项氏家族四人,就是在这个期间被刘邦封侯的。

关于功臣封侯,史书还详细记载了这么一件事,即评选“元功十八人”。

起初,刘邦照样采用他那套所谓的“民主”,让群臣自己去评议。众将一致推举曹参,说他“身负七十余伤,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

这时,皇帝身边有一个叫鄂千秋的谒者(传令官),为人机灵,他通过上次皇帝所谓的“功狗功臣论”这一细节,揣摸出皇帝意属萧何的心思,于是,他提出相反意见,站出来说:“诸位的观点都不对,曹参虽有攻城略地的功劳,但这只是一时之功。想当初,皇帝与项楚相争五年,数次全军覆灭,全靠萧何从关中补充兵源,输运粮草,才得以扭转战局。况且,萧何始终保全关中,使之成为皇帝的战略大后方,这乃是万世之功啊!说句难听的话,即便没有曹参的百战之功,汉也终会胜楚。怎么能以一时之功而凌驾于万世之功呢?所以,我认为萧何应功居第一,曹参次之。”

鄂千秋的这番话颇为雄辩,也正好说中刘邦心坷,于是皇帝当场拍板:萧何居“元功十八人”之首!除此之外,刘邦还赐予萧何“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的特权,并加封食邑二千户,以报答当年自己徭咸阳时“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的那二百钱人情。此外,萧何的父子兄弟共十余人,也在同一天受到食邑级别的封赏。至于那位善于察言观色的鄂千秋,因为会说话,皇帝将他由原来的关内侯封赐提升到彻侯级别,侯爵名为“安平侯”。

确定了元功之首以后,其他元功十七人的座次顺序很快也被敲定下来,为便于读者阅读,现将汉初“元功十八人”名单,制成表格如下:

可能有读者会感到纳闷:那位最受刘邦推崇的“帝王师”张良,他的名字怎么没有出现在“元功十八人”这张名单上呢?

原来,好为“黄老”的张良根据以往的历史经验教训,从中总结出一套明哲保身之法:自汉家江山初定以后,他便以身体不好为由,闭门不出,不食五谷,专事修习道家的吐纳之术。《史记》记载有他曾说过的一段话:“我家世代相韩,韩被秦灭,我不惜散尽万金家产为韩国报仇,令天下震动。如今凭三寸之舌为帝王之师,封万户侯,我感到知足了。所以不想再过问人间世事,从此逍遥自在,了却一生。”张良有此认识,真正堪称人精啊!

二、田横、季布两位英雄的际遇

汉王刘邦于定陶称帝,封赏功臣,大赦天下,诸侯王各自回封地就国。这种局面,看起来已经天下大定,然而,刘邦心中仍旧不够踏实,这是为什么?原来,群雄逐鹿时期,有一些与他唱反调的豪杰尚未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