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天命的真相:刘邦帝王之路
15193800000030

第30章

章邯封为雍王,王咸阳以西的内史郡西部之地(今陕西西南部,甘肃东部),定都于废丘(今陕西兴平县东南)。章邯在投降之初已被项羽立为雍王,此次分封,乃名至实归。

司马欣封为塞王,王咸阳以东直至黄河的内史郡东部之地(今陕西东南部),定都于栎阳(今陕西临潼县北)。前文讲过,栎阳是司马欣的发迹之地,他早年曾为栎阳狱掾,曾有恩于项氏。项羽此举,有报恩之意。

董翳封为翟王,王上郡(今陕西北部)之地,定都于高奴(今陕西延安东部)。董翳原为秦军都尉,职位不高,这次受封是因为劝章邯投降有功之故;当然,也有项羽战略上的考虑。

项羽将三位秦朝降将封王,并呈“品”字形互为犄角堵住汉中的门户,可谓用心良苦!其一,此三位原为秦朝大将,与刘邦关系陌生,项羽则有恩于他们,因而他们被刘邦拉拢收买的风险较小。其二,项羽认为此三位皆是秦朝官吏,熟悉关中,有扎实的群众基础,堪当治理关中、堵截刘邦的重任。

殊不知,凡事都有其两面性,有利则必会有弊。三位秦将虽然了解关中的地理民情,但因为他们投降而造成秦军的二十万降卒被诸侯军坑杀,眼下已然成了关中百姓眼中的叛徒和仇敌!安排这三位称王关中,实则是项羽的重大失误,为日后刘邦轻易出关埋下了隐患。这是后话,暂且不讲。

做完以上安排之后,项羽这才感觉除去了一块心病。接着,他又操刀分割剩余部分:

魏王豹改封为西魏王,王河东、上党二郡(今山西西南部),定都于平阳(今山西临汾县南)。魏王豹本系诸侯,自巨鹿之战后,又一路跟随项羽,理当论功行赏。不过,项羽自己看下了原魏国属地,便改封豹为西魏王,地盘及名号均比过去要小很多。

申阳封为河南王,王三川郡之地,定都于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申阳是瑕丘(今山东兖州东北)人,与张耳乃同性恋关系。天下大乱之际,他因攻下河南郡并于黄河边迎接诸侯联军之功,故有此封。

韩王成仍王韩国故地(今河南中南部、湖北北部),定都于阳翟(今河南省禹县)。

司马卬封为殷王,王河内郡之地,定都朝歌(今河南省淇县东北)。这个司马卬原为赵将,因平定河内之功,故有此封。

赵王歇改封为代王,王代地(今山西、河北二省北部),定都于代(今河北蔚县)。

张耳封为常山王,王赵国故地(今河北中部及山西中东部部分地区),定都于襄国(今河北邢台西南)。这位张耳前文已多有介绍,曾为赵相,素有贤名,此次又跟随项羽入关有功,故有此封。

黥布封为九江王,王九江郡之地(今安徽南部及江西北部地区),定都于六(今安徽六安)。黥布原名英布,他的情况前文已详细介绍过。此人勇冠三军,战功卓著,深得项羽喜爱。他此次受封王爵恰好应验了相面先生当年那个“先黥而后王”的谶言。

吴芮封为衡山王,王衡山郡之地(今湖北东部、湖南大部及广东北部边境),定都于邾(今湖北黄冈西北)。吴芮的情况前文也介绍过,他是秦朝番阳(今江西鄱阳)令,又是黥布的岳父。天下大乱,他率百越军士助诸侯反秦,后又跟随项羽入关,故有此封。

共敖封为临江王,王南郡之地(今湖北中西部地区),定都于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区)。共敖是楚怀王的上柱国(国家最高武官),诸侯联军反攻秦朝期间,他率军攻下南郡,立有战功,故有此封。

燕王韩广改封为辽东王,王辽东郡、辽西郡、右北平郡之地(今辽东及河北北部少量地区),定都于无终(今天津蓟县)。韩广原系武臣的部将,在占据燕地后自称燕王,相关情况前文曾多有介绍。

臧荼封为燕王,王燕国故地(今河北中北部地区),定都于蓟(今北京西南)。臧荼系燕将,秦军攻打巨鹿时曾参与救赵,后随项羽入关,立有战功,故有此封。

齐王田市改封为胶东王,王胶东郡之地(今山东省胶东半岛),定都于即墨(今山东省平度县东南)。

田都封为齐王,王临淄郡、琅琊郡之地(今山东省淄博、滨州等地区),定都于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田都原为齐国将军,曾因参与救赵,又跟随项羽入关,立有战功,故有此封。

田安封为济北王,王济北郡之地(今山东省德州、泰安、济南聊城等地区),定都于博阳(今山东省泰安市南)。田安为故齐王田建之孙,秦军攻赵时,田安起义并率军攻下济北数城,后率部归降项羽,故有此封。

由项羽执掌牛耳的戏亭会议,总共分封出十九个诸侯王。除了这十九个王国之外,还另封了几个侯国。赵国大将军陈馀,巨鹿之战时因受丞相张耳责备,愤而交出将军印绶,带着数百人前往河上泽中鱼猎,未曾跟随项羽入关。不过,考虑到此人向来有贤能的名声,又曾有功于赵国,听说他现在南皮(今河北南皮县东北),所以项羽就把南皮周围的三个县封给他。另外,吴芮的部将梅鋗立下不少战功,因而被项羽封为十万户侯。

分封完各路诸侯之间后,西楚霸王项羽以“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为理由,令义帝心从彭城迁居到湘水上游的长沙郴县(今湖南郴州)。项羽的这种安排有两个用意:其一,给自己就国西楚腾空位置——所谓一国不容二主,西楚霸王的国都定在彭城,而楚国义帝也住在彭城,显得别扭。其二,是对怀王芈心的一种流放式惩罚,因为当时的彬县还是一片荆棘众生、毒虫出没的荒蛮之地,项羽以此作为芈心的封地,也算是给他穿了小鞋,还报了宿怨。

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四月,项羽在戏亭会盟诸侯完毕,下令各路诸侯各自率兵前往自己的封地就国。打发走各路诸侯之后,项羽带着珍宝美人等战利品回军彭城。

此间,项羽还有一个动作:他以韩王成未曾建树军功为理由,不让他赴韩地就国,而命令他与自己一道去彭城。到达彭城之后,项羽废除了他的韩王封号,改封为穰侯;之后不久,又将他杀掉。至此,“霸王分封”工作始告一段落。

“霸王分封”之我见

关于“霸王分封”,史学家们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客观地说,“霸王分封”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复杂的时局条件,而不应该将其简单地斥之为“开历史倒车”。

中国历史上的分封建国制度,起源于西周初期:武王姬发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并将天下划分为三百余个诸侯国,分封给王室宗亲及功臣将相。这一制度在最初阶段吻合了社会生产力及时代背景,曾经展现过短暂的辉煌。约四百年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导致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国都从镐京迁至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开始,这也就是所谓的春秋战国时代,此间,周王室日益衰弱,各诸侯国之间连年相互征伐,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战国末期,秦始皇以武力统一中国,结束了诸侯国纷争的局面,并创建中央集权制国家。以今天的角度来看,这是历史的进步。然而,秦朝存国仅十几年,其中央集权制的优越性尚未完全显现,就被农民起义军所推翻。

现在的人们固然知道,秦朝灭亡原因不在于其制度本身,而在于执政者的水平和措施,但是,若要求两千多年的人们去理解个中道理,显然是不近情理。面对秦朝早夭这一活生生的案例,不要说以项羽为代表的旧贵族不愿重蹈覆辙,就是广大百姓也宁可回到从前那种诸侯分封的时代,陈胜、吴广造反事件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此乃当年客观存在的现实。

笔者在前面刚刚讲过,当年的“霸王分封”,并不是项羽依靠个人的武力和权力将这一政策强加给天下百姓,而是经与各路诸侯商量之后达所成的一种共识。当初的戏亭会议上,项羽对诸侯将相提出“分天下之地而王之”的建议,结果众人是一片称“善”之声。这说明由项羽主盟的“霸王分封”,确实顺应了当时的时代潮流和民意人心。作为今人,我们不能因为项羽后来军事上的失败以及历史的走向,便去斥责和嘲笑当年他所主盟的这次分封。这种“事后诸葛亮”似的批评,对项羽是极不公允的!

当然,以项羽当时的威望和实力,他也许有能力去延续秦始皇创建的中央集权制度,称帝天下,但这样做亦存在两个问题:

其一,必然要冒天下之大不韪,须依靠强权推行这一政治制度,不然,单是各路诸侯那里就行不通,而且,即便是靠强权推行,其成败亦不得而知。

其二,需要项羽自己有帝王天下的主观愿望。让项羽做到这一点很难,因为他是楚国的旧贵族,他的故国及祖先被秦国灭掉,如今,让这么一位对秦朝怀有国仇家恨的青年去延续秦朝那个人人憎恶的政治制度,简直是匪夷所思!

戏亭分封时,项羽刚刚二十六岁,作为一名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的军事统帅,其知识结构最多的应当就是军事和历史,他不可能未卜先知地洞察到人类历史的走向。因此,他的主观愿望理所当然就是向往春秋五霸霸主们的历史功绩,而绝不会想着去延续亡秦那个所谓符合历史潮流的政治制度。这一点,两千多年前的项羽固然做不到,就算把今天那些坐在故纸堆中鼓唇摇舌的一些所谓学者放在当年的历史背景下,他们也同样无法做到。

不错,项羽后来确实是因为分封而导致了败亡。但是,他若不实行分封,就一定不会败亡么?这个结论谁都下不了。项羽后来的败亡有许多因素,其中,又有人指责分封不公是项羽败亡的主要因素。对此,笔者不以为然,人性是贪婪的,得陇望蜀乃人之天性。作为主盟者,项羽如何能做到让天下所有诸侯,包括那些阿猫阿狗之类的角色都感到分封公平呢?

这不,戏亭分封刚罢,作为盟主的项羽还在班师就国的路上,诸如田荣、陈馀之流就已经跳出来捣乱了。可叹西楚霸王项羽,衣甲未卸,却不得不又踏上平叛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