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天命的真相:刘邦帝王之路
15193800000029

第29章

第一个时机,樊哙闯帐的那一刻。樊哙闯帐,项羽对其惺惺相惜本无可厚非——刚才说过,因为项羽是英雄,并且还只是一名年方二十六岁的小青年,他欣赏樊哙那副酷相乃是人之常情。应该被数落的倒是范增,他在那一刻连屁都放不出一个来,实在令人遗憾!范增若有急智,他完全可以在樊哙凶神恶煞般闯帐而入之际,拔剑而起对其厉声断喝:何方狂徒,胆敢擅闯军帐,藐视项王?拉下去,斩了!

这里说明一下,范增此间在诸侯联军中的职务相当于总参谋长,连项羽都尊其为“亚父”,这一点,鸿门宴上的座次以及刘邦特地送他玉斗等细节,都已体现出来。范增既然有权私下命令项庄以舞剑为名刺杀刘邦,那么,他就更有资格下令处斩眼前这位擅闯军帐、行为嚣张、心怀不轨的小人物樊哙!

可以设想,果真如此的话,这个场面就热闹了:范增拔剑,喝令武士冲上去,气头上的樊哙则必定拔剑自卫。樊哙一旦拔剑,项羽及属下黥布、季布、司马龙且、蒲将军、项庄等诸位猛将则必定拔剑击之,转眼之间樊哙就会被砍成一堆肉泥。樊哙一死,杀得性起的项羽必定迁怒刘邦而趁势将其诛杀;或者,范增也可令项庄等人,趁混乱之机将刘邦诛杀。设若出现这种局面,纵然张良、项伯有心阻止,也是无力回天。

第二个机会,可以从樊哙的那通演说中寻找缺口发难。我们回过头来再去看樊哙的那通演说——它固然精彩,但仍有漏洞。说白了,那是一番诡辩!

首先,樊哙打出“怀王之约”的牌,鼓吹“先入关破秦者,王之”。事实上,明白人心中都知道,这个“怀王之约”非常不公平——试想,倘若没有项羽牵制并消灭秦军的主力,他刘邦怎能轻松进入关中?再说,就连怀王芈心原本也只是一介牧童,凭靠人家项氏扶立才做了楚王,他的话难道就可以作为金科玉律,以至于连公道都不用讲啦?既然不讲公道,那就用拳头说话吧!其实,诸侯们心中都很清楚,以项羽当下的实力,不要说不遵守这个不公允的“怀王之约”,就是废掉他楚怀王也易如反掌!在接下来的戏亭分封之后,项羽就“如置家中事”般地处理了这位楚怀王。所以说,樊哙打出的“‘怀王之约’牌”,无效!

其次,在群雄逐鹿的时代,每位诸侯欲称霸天下的野心都昭然若揭。沛公打进了秦宫,却“秋毫不犯,封闭宫室,驻军霸上”,其原因和用意是什么?不就是忌惮项王嘛!既然辩称沛公派军守关是为了防止盗贼,为何公然阻挡项王所统率的四十万诸侯大军?莫非这旗帜鲜明的四十万诸侯军就是你沛公所谓的盗贼?分明是欲盖弥彰,强辞夺理嘛!曹无伤的告密是否“小人馋言”,有待进一步证实,不是谁红口白牙一两句话就可定性的!

再者,区区樊哙不过是沛公的一介侍从,今日这个诸侯欢宴的场合,哪里有他说话的资格?擅闯军帐,撒野咆哮,颠倒黑白,妖言惑众,并且胆敢以亡秦来比拟项王,实在罪不容赧!

笔者相信,倘若范增具有急智,能够当场从樊哙的话中识别这些破绽,予以义正辞严地训斥,谎言被当场戳穿,项羽的愤怒之火必定会被立马点燃,刘邦照样难逃一死。

可惜,历史不能假设!范增意识不到自己的不足,却将罪责悉数推诿给项羽,岂不可笑可悲?后人读史时不去明辨事理,一味人云亦云地把范增当成智者,而以“粗鲁匹夫”来定位项羽,亦是荒谬。

二、项羽在咸阳的作为

范增精心策划的鸿门宴,最后却戏剧般地收场了,项羽与刘邦之间那种剑拔弩张的局势暂时得以缓和。

刘邦虽然从鸿门宴上捡回一条性命,但其气势已被项羽彻底打压下去,这一点众人都看得十分明白。在给了刘邦这个下马威之后,项羽接下来还会干些什么呢?

烧秦宫,屠咸阳

鸿门宴事件之后,项羽命令所率诸侯联军休整数日,而后进驻秦都咸阳。

在项羽的指示下,这支军队怀着复仇的心态在咸阳大开杀戒。秦廷包括子婴在内的嬴氏宗族、外戚重臣悉数被杀,秦廷宫室府库中的珍宝财物、宫女美人被掳掠一空。做完这些事情之后,诸侯军开始放火焚烧咸阳宫殿,按照《史记》中的说法——“火三月不灭”。

嬴秦王朝的宫殿有着数百年的悠久历史,秦始皇在统一天下之后,又征发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耗费大量财力人力,所营建和修缮的包括咸阳故宫、阿房宫等庞大建筑群,精美绝伦,气势恢宏,令人叹为观止。唐朝人杜牧曾在《阿房宫》赋中,极尽华美之辞来描述秦宫的壮丽和广大。只可惜,“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如此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诸侯军复仇的烈焰中化成了灰烬,实在痛煞人心!

客观地说,火烧秦宫是项羽壮美人生中的一大污点,作为诸侯联军的最高统帅,此事他难逃领导之责。所谓恶有恶报,项羽为此事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不仅当时就已令关中秦人对他大失所望,而且在后世的两千多年中,他还一直背负着这个骂名。

诸侯联军在大肆糟蹋秦都咸阳之后,项羽决定带着在此掳获的大量战利品东归。这时有个韩生(一说蔡生)出来劝说项羽:“关中山川险固,土地肥沃,可作为建都之地,成就霸业。”

项羽初始时也觉得韩生的话颇有道理,可是,咸阳宫殿经诸侯军破坏之后,如今满目皆是残垣断壁,加之年轻人思乡的天性,使得他十分想念阔别已久的故乡,于是说道:“富贵不回故乡,就好比穿着锦绣衣裳在夜间行走,有谁知道呢?”于是拒绝采纳韩生的建议。

韩生见自己因言立功的美梦成了泡影,心中郁闷,事后到处诋毁项羽,以此彰显自己的高明并发泄自己怀才不遇的郁闷:“人们常说楚人是大猕猴戴帽子——看着像个人,其实办不了人事。果然如此!”

这句话辗转传进了项羽的耳朵,他勃然大怒,下令将韩生活活烹死。可叹韩生,原本指望以自己的一番高见谋个富贵前程,结果竟然遭遇如此悲惨的下场,真正是一言可以兴邦,一言也可导致亡身啊!

项羽居留咸阳期间,自持功高盖世,有心做天下霸主,却又不便明言,就想了个办法,派人去楚都彭城请示,满心期望楚怀王能起来牵头发出倡议。未曾料想,这位楚怀王芈心太不识时务,他对项羽的答复只有两个字:“如约。”

项羽本来就恼恨怀王芈心当初把西进入关的美差交给刘邦,而令自己北上救赵啃硬骨头。如今听使者报告怀王芈心还是这个态度,项羽气坏了,他把跟随自己入关的那些诸侯将领全部召集起来开会,大发脾气道:“怀王芈心这人乃我家项梁所扶立,没有尺寸战功,他有什么主约资格?当初天下大乱,无非是借他乃诸侯后代这块招牌讨伐秦朝罢了。然而,披坚执锐厮杀于战场、于野外餐风露宿三年并最终灭秦而平定天下的,都是各位将军和我项某啊!怀王芈心没有功劳,因此应当把他的地盘分给有功之人称王。”

项羽的这个意见博得在场诸将的齐声叫好。笔者分析,个中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项羽说的是实话,怀王芈心确实就是招牌一块,无尺寸战功;再一个原因:战争胜利了,有功之人都想分配胜利果实,项羽的这个提议正好说到大家的心坎里,他们不赞成才怪哩!见诸位将领都不反对自己的意见,项羽便着手实施他的王霸方案。

秦二世三年十一月(公元前206年1月),项羽发表声明,尊楚怀王芈心为“义帝”。说明一下,这里所谓的“义”,乃“名义”之意,“义帝”即名誉上的帝王。项羽此举,目的是为了架空楚怀王,为自己王霸天下扫除名份上的障碍。

处理完这件事情之后,项羽与属下谋士经过一番粗略谋划,开始实行自己王霸方案中的诸侯分封方案。

戏亭分封

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正月,项羽以盟主身份在咸阳附近的戏亭大会诸侯,宣布诸侯分封方案,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戏亭分封”,亦称“霸王分封”。

这次分封,主盟者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从数量来看,这些地盘刚好是秦时三十六郡的四分之一。然而,事实上,由于后来时局的变化,项羽实得泗水、陈、砀、会稽、薛五郡。

项羽之所以自称“西楚霸王”,个中有个缘由:楚国在历史上曾有东楚、西楚之称谓,项羽的封地属于西楚,并且,“霸王”这一名号还有凌驾众诸侯王之上及天下共主之意,故项羽自谓“西楚霸王”。

刘邦是率先入关灭秦的诸侯,如果照“怀王之约”,他应当被封为秦王,王关中之地。不过,项羽与范增等人商量之后,认为关中土地肥沃、形势险要,若使刘邦称王关中,则有窥望天下之遗患。不过,既然鸿门宴上两家已经和解,若公然负约,又担心失信于天下诸侯。斟酌再三,决定封刘邦为蜀王,将巴、蜀二郡作为他的封地。因为此地关山阻隔,路途迢迢,乃秦朝流放犯人之地,刘邦一旦入蜀,就如笼中困兽,难有作为。再说,此二郡又是秦国故地,分给刘邦,亦算“如约”,名份上讲得过去。

这个方案尚在后台酝酿期间,项伯就派人将这一底细告知了刘邦。不消说,刘邦听后又是火冒三丈,有心发兵与项羽拚拼一决,经属下萧何等人力谏乃止。经过谋划,刘邦派张良携带“金百溢,珠二斗”馈赠项伯,使其从中斡旋,向项羽求封汉中。

这期间,郦食其之弟郦商已率所部人马替刘邦平定了汉中。项羽考虑到这一既成事实,再加上叔父的面子,便答应将汉中郡也分封给刘邦,并改蜀王名号为汉王,这就是后来大汉王朝国号的由来。至此,刘邦的分封事宜正式确定下来:名号汉王,定都于南郑(今陕西汉中郑县),王巴、蜀、汉中三郡。

为进一步防范刘邦,项羽又将汉中的门户之地关中,一分为三,分封给秦朝的三位降将,办法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