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天命的真相:刘邦帝王之路
15193800000031

第31章

汉王坐大——西楚霸王始料未及的一着臭棋

在戏亭会议上,西楚霸王项羽违背楚怀王“先入关者为秦王”的约定,改封刘邦为汉王,将其远徙于巴山蜀水之地,并将故秦国之地一分为三,分别封立章邯、司马欣、董翳为王,意在堵死汉王封国的门户,使其永远憋屈在巴蜀之地。

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项羽精心设计的藩笼,反倒成全了刘邦,他利用巴蜀未经兵灾的有利条件,在萧何的辅佐下,大胆举用韩信,治理人民,整顿军备,最终以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冲出巴蜀,还定三秦,从而取得了与项羽抗衡的资本。

一、戏亭分封所造成的几个隐患

前一章讲过,起义军灭亡秦国以后,军事实力最强的项羽顺应众诸侯的意愿,以盟主身份操刀分割天下。

然而,由于人的功劳难以量化,所裂疆土的质量和份量无法量化,以及众人胃口难以调合等因素,裂土分疆自古以来就是天下最难的技术活,操刀主宰者根本不可能做到绝对公平。倘若盟主在实力、威望和民意评价等方面具有绝对优势,那些自感不公平者一般也就只是私下抱怨而已,不敢有什么别的动作;反之,他们就会折腾出一些是非,甚至公然反叛盟会的约定。

此番戏亭会盟的盟主项羽,他毕竟只是一位二十五六岁的青年,靠匹夫之勇和军事天才起家,除了在军事实力上一时无人能及之外,其它诸如社会威望、民心向背等方面都丝毫不具备优势,甚至由于过多的战场杀戮,他还背负着负面的民意评价。在这种背景下,某些诸侯的反叛也就不足为怪,这不,戏亭分封刚刚结束,一些诸侯即蠢蠢而动。

刘邦赴蜀建立汉国的心态

公元前206年初,项羽主盟戏亭分封,中国的一统江山被再度洗牌,天下重新被划分为近二十个诸侯国。在这场诸侯大分封中,怨气最大的当数刘邦。

刘邦率先入关,满心指望按照“怀王之约”,捞个秦王当当。没料想项羽紧随其后入关,不仅使他称王关中的美梦化为泡影,鸿门宴前后,还几次差点令他丧命!等到诸侯受封,项羽又将他打发到荒蛮偏僻的巴、蜀二郡,后经贿赂项伯,使其从中说情,才又勉强得到汉中,并被改封为汉王。

项羽虽然看在叔父项伯的情面,将汉中郡分封给刘邦,但与此同时,却又将巴蜀的门户关中郡一分为三,分封给秦朝的三个降将,意在牢牢堵住刘邦,使其难以逾越秦岭这道屏障,永远断绝其东归之路。此外,刘邦入关灭秦时,麾下已发展了十万大军,这次分封,项羽只准许他率领三万士卒就国,其余人马则分散调配给其他诸侯王。

面对项羽这些处心积虑的防范措施,刘邦简直是怒不可遏,多次准备发兵与项羽拼死一决,每每总被部下所劝阻。在众多的意见中,最有见地的当属萧何,他冷静客观地向刘邦分析了眼下的严峻形势,指出在当前处境下,唯一的办法就是接受项羽的分封,暂且退让,等将来条件成熟以后,再与项羽一争高下。

萧何的劝谏是这样说的:“称王汉中固然是件坏事,但总比一死要好。眼下我军实力远不及项王,倘若交战则百战百败!古代那种能暂时屈于一人之下而最终伸于万乘大国之上者,乃是商汤周武之类的人。愿大王服从项王分封,称王关中,爱育百姓,广纳贤才,待时机成熟之时,以巴蜀之地的财力和人力,兵出汉中,平定三秦(即关中秦地,因项羽将关中一分为三作为秦朝三位降将的封地,故有此称),如此,则天下可图!”

萧何的这番分析,近似于后世诸葛亮的“隆中对”,合乎情理,见解深刻,从战略上为主子指明了方向。阅历丰富的刘邦当然不傻,面对如此金玉良言,他做到了从善如流。

公元前206年4月,刘邦接受“汉王”封号,按照西楚霸王项羽的指示,率领三万士卒,离开霸上,经杜南(今陕西西安市东)进蚀中(今陕西省长安县),再经褒斜栈道,向自己的封国国都南郑进发。

刘邦此间已是年逾五旬的老人,他素有“仁而爱人”的名声,此次率先入关却又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人们的同情心便自然而然向他倾斜,在道义的评价上明显胜过项羽一筹。因此,各路诸侯中自愿跟随刘邦前往汉中的人竟达数万之众。其中,有许多人甚至来自项羽的部队,这些人最终成为刘汉王朝的开国元勋及西楚霸王的掘墓人。此乃后话,这里暂且放下不提。

就在刘邦怀着满腹怨气赴巴蜀就国之际,素来“以客从”的张良前来向刘邦辞行。原来,张良因为是韩相,此间刚行分封,韩王成仍旧为韩王,王韩国故地,作为韩国之相,在建国之初,张良没有理由不回故国赴任。至于后来张良改换门庭,正式效命于刘邦,则是由于项羽以韩王成无军功为理由,不让韩王成赴国就任,而是让他与自己一道去彭城,再废韩王封号改封为穰侯,之后不久又将韩王成杀掉,张良无主可辅的缘故。

张良送刘邦至褒水谷口方与之作别,临别之时授予刘邦一计——火烧栈道。在秦汉时期,咸阳至南郑并无坦途,崇山峻岭之间全靠依山凿穴搭建而成的藤木栈道往来交通。张良深知刘邦为项羽所忌,为昭示汉军永无东归之意,同时也是为了防范诸侯的进攻,故授计刘邦火烧栈道,从而麻痹其他诸侯,为汉军赢得宝贵的生存空间。

刘邦采纳了这一计策,在大军通过栈道之后,他令人将栈道悉数烧毁。汉军将士们不明就里,眼见归程的栈道被焚毁,一时间怨声载道,哀声叹气。面对此情此景,刘邦也百感交集,然而,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只得假装充耳不闻。

历经一路坎坷和艰辛,汉军终于到达南郑。刘邦立即着手汉王国政权的创建工作:他拜萧何为丞相,令他委派官吏,专心治理汉国;与此同时,拜樊哙、周勃、夏侯婴等人为将,招兵买马,操练士卒,积蓄力量,伺机反攻中原。这一年,被后来的汉政权定为汉元年。

春秋时期的哲学家老子曾说过这么一句话:“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诚然如此!客观地说,项羽处心积虑地将刘邦发配到偏远荒蛮的巴蜀地区,这种办法固然给刘邦造成了一系列的不便,但是,刘邦也有赢的地方,即吃饭问题。

据《汉书·食货志上》载:“汉兴,接秦之蔽,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也就是说,秦末汉初之际,由于秦朝暴政而引起的农民大起义,导致天下诸侯崛起,彼此相互纷争,百姓流离失所,田地荒芜,以致天下饥馑,米价贵至五千钱每石,饿极了的人们相互吞食,死者过半。

然而,刘邦的巴蜀之地由于远离中原,无战祸殃及,反倒没有出现这种惨况,五六万大军基本没有因吃饭问题而与当地百姓发生冲突。在这个前提下,汉王国政局稳定,兼有汉相萧何的合理治理与调度,汉王国的实力开始日益增强。

诸侯叛乱的始作俑者们

正当刘邦无奈又郁闷地憋屈在巴蜀地区打发光阴时,中原地区的形势又发生了变化,戏亭分封公约的墨迹未干,天下士兵却再举干戈。

首先跳出来滋事的是田荣和陈馀等人。当初,陈胜造反,天下始乱,这两人就已经起兵,在反秦阵营中本属于老资格人物。由于田荣“数负项梁”且未率兵跟随项羽入关之故,故戏亭分封时未得到任何封赏;而陈馀亦因未跟随项羽入关,也只分得三县。于是,这二位就成了引爆诸侯叛乱的两条导火索。

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四月,远在齐鲁之地的田荣闻听项羽迁徙齐王田市为胶东王,改封田都为齐王,而他田荣竟然没有任何封赏,不禁大怒,他强行羁留田市,并在田都将到临淄就国之际发兵击之。田都被打得大败,逃往西楚国的国都彭城,寻求项羽的庇护。田市见田都逃往项羽处,担心项羽领兵前来问罪,于是寻机私下前往胶东就国。田荣闻讯,恨其无志,引兵追杀田市于即墨,并自立为齐王。

田荣自立为齐王之后,深知自己得罪项羽太深,考虑到自己力量单薄,根本无法与项羽抗衡,遂四处招兵买马。前文讲过的那位巨野渔霸彭越,此间已发展到士卒万余人。田荣觉得其兵可用,便派人前往招安彭越,授予将军印绶,供应粮草甲兵,令其攻打刚被项羽分封的济北王田安。

骁勇过人的彭越果然不负田荣所望,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七月,彭越击杀田安于博阳。至此,项羽所封立的田氏三王——齐王田都、胶东王田市、济北王田安,他们的封地都被田荣收入囊中。

在此期间,常山王张耳已到封国国都襄国就国,他昔日的好兄弟陈馀却在南皮闲居。最初,陈馀还托人向项羽求情,以“陈馀、张耳一体同功于赵”为由,指望也能从项羽那里讨封一个王位,没想到项羽以陈馀“不从入关”之故,仅“以南皮旁三县以封之”。陈馀十分郁闷,此时闻听张耳已到封国就国,更是恼怒,对人发牢骚道:“我与张耳功劳相当,如今项王封耳为王,而封我为三县之侯,实在待人不公!”

等到田荣力并三齐、剑指西楚时,除余觉得时机已到,便令属下张同、夏说二人出使齐国,游说田荣。

田荣虽然力并三齐,又纳彭越加盟,但他心中清楚,若与项羽对抗,自己的这点力量仍然十分羞涩!正广纳同志期间,闻报陈馀派人求见,自然十分高兴,赶忙以礼相待二位使者。

张同、夏说开门见山地说:“项王主盟,分封天下,大有不公。其属下诸将尽王善地;而旧有诸王,多徙恶地。如今,赵王被徙代地,而令张耳王于故赵地。陈馀本为赵将,愿大王借臣以兵,攻击常山王,迎回赵王,恢复赵国故地。果真能够如此,赵国愿永为齐国之屏障!”

田荣见陈馀的请求符合齐国的国家利益,便很爽快地答应借兵。陈馀调集所属三县兵马,与齐兵合力攻打常山王张耳。张耳大败,只得放弃王位,逃往巴蜀,投奔当年的小兄弟刘邦。

得胜之后的陈馀派人迎回了被项羽徙为代王的故赵王歇,定都襄国,仍称赵王。赵王歇再反过来将自己从项羽那里受封的“代王”印绶转封给陈馀,以报陈馀的再生之恩。陈馀接受转封之后,再以夏说为代相,令其驻守代国,自己则以代王身份仍旧陪侍在赵王歇的身边。

这期间,原燕王韩广也想抵制戏亭分封公约,赖在燕地不肯迁往辽东就国。新封燕王臧荼发兵将其击杀,并趁机将分封给韩广的辽东三郡一并收入囊中。

至此,齐王田都、胶东王田市、济北王田安、常山王张耳、辽东王韩广,这些诸侯王或亡或逃或易主,戏亭分封公约在北方的广大地区已被彻底打乱,作为盟主,项羽所面对的实在是一个棘手的乱摊子。

当北方地区连番发生变故时,项羽采取了哪些措施呢?确切地说,最初田荣击杀田市、田安和驱逐田都时,项羽还在回国的路上。闻知田荣反叛,他令萧公角率兵征讨,却被彭越击败,萧公角被杀。此间,项羽已回到彭城,有心亲征,无奈手头有两件事情需要及时处理。

一是解决韩王成的问题。前文刚刚说过,项羽以韩王成无军功为理由,不让他赴国就任,而是带他同回彭城,先是废掉其“韩王”封号,改封为穰侯,之后不久又将他杀掉,这件事情就是在彭城做下的。

项羽与韩王成原本并没有太多的过节,之所以杀掉韩王成,可能是出于张良曾为刘邦效力的缘故。读者也许会想,即然项羽杀韩王成缘自张良,那么,他为何不干脆直接将张良杀掉呢?

诚然,此间张良亦随韩王成一同来到彭城,项羽若想杀掉他,应是易如反掌。然而,张良能够活命,大概又是项伯从中周旋的缘故。张良早年曾对项氏家族有恩,有妇人之仁的项羽可能在叔父的劝说之下动了恻隐之心,不忍心杀死张良,便本末倒置地杀掉了韩王成。项羽此举颇有警示张良的意味,不过,个中或许还含有项羽笃信武力,对知识分子的能量估计不足的成分。

总之,项羽此间不杀张良而杀韩王成,是其决策生涯中的又一次大败笔,为日后的楚汉相争埋下了无穷隐患。像兔子一样精明的张良,在韩王成死后,即神秘地从楚人的视野中消失,直到楚汉相争之际,他才又以刘邦第一谋士的身份粉墨登场,并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是解决楚怀王芈心的问题。有关怀王芈心的情况第九章中曾有过交待:在戏亭分封公约中,项羽尊芈心为“义帝”,并令其从彭城迁居到湘水上游的长沙郴县。此举本是项羽对芈心所作出的一种颇有人情味的荣誉性安排,孰料牧童出身的芈心毫不识相,竟然赖在彭城迟迟不走。有道是: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心中不爽的项羽在除掉韩王成之后,令义帝立即动身出发。

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五月,项羽在逐走义帝芈心之后,联想起此人过去一贯的作为,感到余恨难消,乃决定除恶务尽,一劳永逸地解决义帝芈心的问题。主意拿定,于是,项羽暗中下令给九江王黥布、衡山王吴芮和临江王共敖等人,让其寻机将义帝诛杀。黥布等人领命后,派心腹人员将义帝芈心击杀于江中。

做完这两件事以后,项羽才完全把心思解放出来,去面对四下的反叛。此间,不仅齐地、燕地、赵地改换了主人,就连项羽原以为固若金汤的关中地区,也开始分崩离析。

二、韩信与他的“还定三秦”战略

作为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韩信是一位颇富传奇色彩的人物。此人前半生素不得志,后因萧何举荐,被汉王刘邦破格拜为大将军,从此有了施展其才华的舞台。

韩信登坛拜将后,献给汉王的第一个礼物乃是“还定三秦”战略,而这一战略的实施,从某个意义上讲,完全可以视为“兴汉第一功”。被西楚霸王打发到巴蜀之地的刘邦,从此冲破樊笼走蛟龙,赢得了与项羽抗衡的资本。

韩信登坛拜将

当中原及北方地区陷入一片混乱之际,远在巴蜀的刘汉军事集团内部也正积极酝酿发酵着,而这种酝酿发酵是以中国历史上著名军事家韩信的出场为催化剂的。

韩信乃淮阴(今江苏省淮阴县)人氏,少年丧父,家境贫困。长大以后,他不事生产,不屑商贾,一心只想做政府公务员,却因素无善行,无人举荐,难逞其志。因为中国上古时代,尚未实行科举制度,从政做官不用考试,但需要有善行和美名,才会被官府选拔录用。

做不成公务员,韩信无以为生,只得终日四处游荡。他的母亲因无人赡养,在愁困中死去。据《史记》记载,韩信早年虽然贫困,但素有大志,其母死后,因无钱安葬,他便将母亲的遗体暂时置放于一片地势开阔的高坡之地,四周宽敞得可以安置万户人家,意在等有朝一日自己发迹之后就地安葬母亲,并于附近安置守冢居民,世代为母亲祭祀扫墓。

在母亲死后很长一段的时间里,韩信仍不得志,还弄出了几个掌故载之史册,成为后世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谈资。

一个掌故是“漂母赐食”。青年时期的韩信一度与家乡的南昌亭长(此处的南昌是当时淮阴的一处小地名,有别于今日江西南昌)关系友善,并时常到其家中蹭饭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