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和他合作?你要说服他,跟自己合作有钱赚。有钱大家赚,利益大家分享,这样才有人愿意合作。做生意要学会与人合作,在合作中共同发展,这样才能形成强强联合。如果一单生意只有自己赚钱,而对方一点也不赚,这样的生意绝对不能干。重要的是首先得顾及对方的利益,不可为自己斤斤计较。对方无利,自己也就无利。不能把自己局限在利益上,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自己舍得让利,最终还是会给自己带来较大的利益。
——李嘉诚
合作的都是智囊团
李嘉诚箴言
我一直奉行互惠精神。当然,在一方天空下发展,竞争兼并不可避免。即使这样,也不抛掉以和为贵的态度。
商业合作必须有三大前提:一是双方必须有可以合作的利益,二是必须有可以合作的意愿,三是双方必须有共享共荣的打算。此三者缺一不可。
抓住机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就能进入双赢的良好局面。
任何人都有其优势和擅长的一面,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足的一面。当别人的长处恰好能弥补你的不足,你的长处又恰恰是对方所不具备或不擅长的时候,你们就有了形成优势互补合作的机会,这样的合作可以发挥你和对方的优点。可以想到,当双方将自己的优点尽量发挥出来的时候,将会给合作带来怎样积极有利的影响。这样有效的合作无疑能够使双方共谋发展,达成双赢。
有钱一起赚,利润大家分享,这样才会有人愿意合作,财源就会滚滚而来。
人生路上总会有一些事情是单凭自己的力量不能顺利完成的,这时就需要与他人一起合作,同闯难关。这时应切记,不能仅从自身利益去考虑,只顾自身,而是应该多为合作伙伴乃至对手想一想,有钱一起赚,大家都受益的同时,也为再次合作及以后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创造出和谐的外部环境与氛围,成为日后发展的助力。
生意场上以和为贵,互惠互利,是能够双赢的好事。大家合力就能办更大的事,为彼此带来更大的利益。许多人为争一时之气,与人失和乃至势不两立,处处与之作对,这样做从长远来说是得不偿失的。因为你在不给对方机会的同时也断送了自己的机会,以和求发展,双方均受益才是更高境界。
商场启示
罗素说:“合作是解救人类的唯一途径。”
做生意离不开与他人的合作,可是,合作是一门大学问,必须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在商界,李嘉诚的合作理念颇为人称道。
李业广既是“胡关李罗”律师行的股东之一,又持有英联邦的会计师执照,有两把刷子,在业界的名气很盛。有人说李业广是李嘉诚的专用律师,李嘉诚解释说:“哪有,我可没有那么大的本事能让李业广为我自己所用。”
李嘉诚也不是自谦,李业广确实在香港颇有名气,他身兼20多家香港上市公司的董事,相当于兼任着香港1/4上市公司的董事。此外,他还是香港许多有钱人的高级参谋。有着这样身份的李业广,虽然不是见钱眼开之人,但是一般的大亨还真难请到他。不过,他却在长江上市时就做了首届董事会董事。长江做大后,他做了长江旗下所有上市公司的董事,就凭这一点,足见李嘉诚会用人,并懂合作之道。
李嘉诚比较务实,他不会玩虚张声势的伎俩。虽然自己的名气比李业广大,但也不拉拢名人给自己任董事,他看中的是李业广的才华。两李合作之后,为长江实业制订了很多扩张计划。
李业广向来为人低调,一般都在幕后为李嘉诚卖力。直到1991年,李业广做了香港证券联合交易所主席,他才声名大噪。在李业广之前,做香港证券联合交易所董事局主席的都是香港的知名人士,如:金银会创始人胡汉辉,股坛的大人物李福照,恒生银行的主席利国伟。
李业广做联所董事的消息一传出,各大报纸关于李业广的消息立刻铺天盖地而来,在介绍他时,是这样说的:“胡关李罗”律师行合伙人,长江实业集团多家上市公司的董事。由此可以看出,公众对于李业广对长江的贡献极为认可。
证券专家杜辉廉是一位出身于伦敦证券经济行的英国人。20世纪70年代,杜辉廉作为唯高达证券公司的代表来到香港,并与李嘉诚相识相交。1994年,唯高达被万国宝通银行收购,杜辉廉便留在了万国宝通银行的证券部。
李嘉诚在打理长江股市的收购时,多次请教杜辉廉,杜辉廉也经手了长江实业和李嘉诚家族的股票买卖,被称为“李嘉诚的股市经济”。
杜辉廉是长江实业智囊团里唯一不支干薪者,李嘉诚也曾多次邀请杜辉廉做董事,但都被杜辉廉拒绝了。他拒绝参与长江实业的股权结构、股市集资、股票投资,但不支干薪不是社辉廉拒绝李嘉诚的原因。为此,有情有义的李嘉诚总感觉亏欠杜辉廉。
1988年年底,杜辉廉和好友粱伯韬开办了百富勤融资公司,而杜粱二人只占了35%的股份,剩下的股份给了由李嘉诚带头的18位商界巨头。
杜辉廉是百富勤的主席,在18位富商的帮助下,百富勤发展态势极好,很快就收购了广生银行和泰盛银行。不久,百富勤又分出百富勤证券公司。4年后,百富勤每年就可以盈利6.68亿元。
待百富勤在香港成为小巨人之后,为了让杜梁二人的股份额处于安全位置,李嘉诚主动将自己的股份分给了杜梁二人一部分,自己仪留了5.1%。李嘉诚对百富勤的投资简直是公益性质的,完全是出于报杜辉廉曾经效力长江实业的恩。不过,百富勤发展很好,成了大家争相购买的热门股,李嘉诚手里的百富勤的股份还是给他赚了不少钱。
身兼巧家上市公司主席的杜辉廉,后来一直在给长江实业做顾问。1990年年底,李嘉诚与中资公司的每一次合作,都向杜辉廉进行专业咨询。当被《明报》的记者问到自己的智囊团有多少人时,李嘉诚说了实话:“数也数不清,比如你们集团的广告公司就是。”
竞争不等于斗争
李嘉诚箴言
竞争和市场环境紧密相连,已有很多书籍探讨过这题目,我不再多谈。很多关于我的报道都说我懂得抓紧时机,所以我今天想谈谈时机背后是什么。
能否抓住时机,和企业发展的步伐有重大关联。要抓住时机,先掌握准确资料和最新资讯。能否抓住时机,要看你平常的步伐是否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发力,走在竞争对手之前。抓住时机的重要因素是知己知彼(Know your personality)。
做任何决定之前,我们要先知道自己的条件,然后才知道自己有什么选择。在企业的层次上,身处国际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我们要和对手相比,知道什么是我们的优点,什么是我们的弱点。另外要看对手的长处。人们经常花很长时间去发掘对手的不足,其实看对手的长处更重要。掌握准确、充足的资料,可以做出正确的决定。
20世纪90年代初,和黄原来在英国投资的单向流动电话业务Rabbit面临新技术的冲击,我们觉得业务前途不大,决定结束。这也不是很大的投资,我当时的考虑是结束更为有利。
与此同时,在通讯技术快速变化、市场不明朗的关键时刻,我们要考虑另一项刚刚在英国开始的电讯投资,究竟是要继续,还是把它卖给对手7当然卖出的机会绝少,只是初步的探讨而已。
我们和买家刚开始洽谈,对方的管理人员就用傲慢的态度跟我们的同事商谈,我知道后很反感,将办公室的锁按上了,把自己关在办公室15分钟,冷静地衡量着两个问题:
1.再次小心检讨流动通讯行业在当时的前途看法。
2.和黄的财力、人力、物力是否可以支持发展这一项目?
当我给这两个问题肯定的答案之后,我决定全力发展我们的网络,而且要比对手做得更快更全面。Orange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诞生的。
当然我得补充一句,每个企业的规模、实力各有不同,和黄的规模让我有比较多的选择。
磨砺眼光(Sharpen your Acumen)
知识的最大作用是可以磨砺眼光,增强判断力。有人喜欢凭直觉行事,但直觉并不是可靠的方向仪。时代在不断进步,我们不但要紧贴转变,还要走前几步。
商场启示
价值规律决定了做生意一定会遇到对手,但选择对手的权力却在企业家的手里,也考验着企业家的战略眼光。
一般来说,企业家喜欢选择和自己实力差不多的人作为对手,而李嘉诚则更愿意选择强者为对手,不管他比自己强多少,因为比自己强的人往往能激发他的斗志。李嘉诚进军房地产行业时就首先选择了香港置地公司作为对手,经过努力,最终战胜了置地。
当然,生意场上没有绝对的对手,对手也往往会变成朋友。只要两家存在着合作的必要,竞争对手也就是朋友。《每周财经动向》的林虹筹主编曾发表文章《与李嘉诚谈论成功之道》,他在文中说道:“有人问李嘉诚:‘一个优秀的运动员往往在与比自己强的对手同场比赛时才能发挥出潜力。照此说,如今在香港商界,只有包玉刚爵士才有机会成为您的对手,您同意这样的说法吗?’”
很多人认为,李嘉诚会将包玉刚作为对手,因为他们地位均衡,在商业活动中也做过类似的事情。与李嘉诚收购和黄、港灯对应的是,包玉刚收购了九龙仓、会德丰。
李嘉诚在决定以塑胶花为主攻方向时,就决定了要做这个行业的老大。对于企业来说,人才的竞争胜过产品的竞争。为此,李嘉诚四处求贤,并要求塑胶专家注意配方调色、成型配合和款式品种。
经过研究,李嘉诚发现塑胶花的工艺其实不难,这也是长江厂开业不久就出现了很多类似的厂子的原因。长此下去,长江厂的位置就难保。“如果我们不在产品上胜过别家,怎么争取更多的客户呢?”因此,李嘉诚决定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首先推出质量和款式独一无二的塑胶产品,并且出价也居中,很快抢占了香港的塑胶花市场,稳住了长江厂的位子。当蜂拥而来的塑胶厂开张时,长江厂已站稳了脚。
事实上,这一切都在李嘉诚的预料中,物美价廉的销售路线为李嘉诚赢来了很多订单,有的经销商为了买断销售长江厂产品的权益,还主动预付50%的订金。
不久,塑胶花便出现在香港的大街小巷,每家花卉店里都销售起塑胶花。即使在寻常的人家里,也都用上了塑胶花;写字楼里,塑胶花也成了重要的装饰品。可喜的是,这些大大小小的店铺、房间里摆设的大都是长江厂生产的塑胶花,长江厂一夜名噪香港。
李嘉诚就是这样首先抢得香港塑胶花市场的商机,并先人一步生产出来,以大众消费的价位占据了香港的市场,从而获利颇丰。
竞争的最终本质是欣欣向荣,一起发展,李嘉诚从没将谁看成斗争敌人,他只是做好自己的事情,给竞争者一条好走的路,也让自己的路更加好走。
1986年,石油价格走低,石油股票也低迷,李嘉诚却看到了石油工业的潜力,由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作为中介,李氏家族及和黄通过合营公司Union Faith,买下了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52%的股权,大赚了一笔。这笔交易不但轰动了加拿大,在香港工商界也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后来,李嘉诚不断购买赫斯基石油的股权,到1991年,李嘉诚个人在赫斯基拥有的股权达到了46%,和黄与嘉宏一共拥有49%的股份,至此,他们投资额达到80亿港元,一共占去了赫斯基石油公司95%的股份。毕竟,香港太小了,华人首富李嘉诚在继续扩大自己的舞台。
李嘉诚一直想投资跨国公司,20世纪80年代中期,得到和黄和港灯后,李嘉诚便开始了他的远征计划。跨国公司能让自己迅速加入到世界经济的体系中去,“舞台越大,机会也就越多”。因为,跨国投资可以将自己的企业在全球联系起来,在全球范围内相互援助,形势好时就能迅速扩大,形势不好时也便于规避风险。李嘉诚的投资法则就是“不要把鸡蛋放到同一个篮子里”。
1988年,李嘉诚带着其占股份10%的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和李兆基、郑裕彤一起将“1986年温哥华世界博览会”会址旁的一块204英亩的黄金地皮以32亿港元拿下,他们预计用10-15年在这块宝地上建加拿大规模最大的商业中心和豪华住宅区,整个工程预计需费用至少100亿港元。李嘉诚拥有这个项目50%的股权,其他的股东们一起占50%的股权。李嘉诚因此成了加拿大的投资英雄,他一人就投资100亿港元,激活了经济疲软的加拿大。为了和李嘉诚交往,加拿大的华商将办公室迁进了华人街。
媒体声称,李嘉诚迷倒了加拿大的一位商务官,他将李嘉诚的肖像挂在自己的办公室内,逢人便夸赞李嘉诚是他的偶像。
这位商务官多么希望李嘉诚能在魁北克省投资,随便买下一座皇家住宅、一个造纸厂或者一家餐厅都可以。只要李嘉诚愿意,魁北克省就会成为李嘉诚的商业舞台,其他的香港富商也会蜂拥而至。李嘉诚的儿子都加入了加拿大国籍,他本人也于1987年成为加拿大会所的会员。
没有永远的对手
李嘉诚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