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三思两言实录
15112200000048

第48章 产学研合作:地方工科高校办学的一个重要基石

2011年:培育了学科高峰,办学才有登高的“天梯”;培育了学院文化,办学才有肥沃的“土壤”

●学科集成、交叉与融合的主要作用

——可以极大拓展工科人才的成长空间

是工程教育创新、造就创新人才的基石,从狭窄的专业工程教育转向系统的“大工程”教育。

——可以极大拓展解决问题的行动空间

构成创新的催化剂,催生原创性发展,催生新兴战略产业,催生新兴交叉学科,并以此占领学科建设的制高点。

——可以极大拓展学校发展的品牌空间

对于一般大学而言,交叉学科对于提升学校品牌具有的作用往往大于主体学科;一流大学则往往以传统学科占优势。

●办学思维的三维视角

——从学院自身维度的视角,有四个结合:结合学堂内外、结合学科内外、结合学院内外、结合学校内外。

比如说:学堂内的知识培养、学堂外的能力和素质培养;学科内要做强、学科外要交叉;学院内要整合、学院外要合作;校内体系中要交叉、开放与融合,和校外体系也要交叉、开放与合作。

——从区域空间维度的视角,有四个结合:结合小和山内外、结合市内外、结合省内外、结合国内外。

比如说:小和山周围有西溪科技谷、未来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仓前高教园区、浙大紫金港校区;杭州市是学生就业创业的主基地;要逐渐辐射长三角,要冲国字号;要培育国际视野,要有国际科研合作。

——从历史时间维度的视角,也有四个结合:结合学院学校的历史、现在和趋势,结合浙江高教的历史、现在和趋势,结合中国高教的历史、现在和趋势,结合世界高教的历史、现在和趋势。

一、基于产学研合作的开放办学

1.熵和高校生态系统

在物理学中,孤立系统遵循热力学第二定律,其熵总是自发地趋于极大,也就是自发地走向“无序”状态。孤立系统的熵永不减少,也是哲学意义上的熵增原理。开放系统的熵则可在外界负熵流作用下不断减小,实现系统的有序化,如生物进化是熵变为负的过程,即负熵在生命过程中产生,生物向周围环境吸取负熵是生命得以生存的重要形式,是获得能量和物质的根本途径。

一个系统要从无序走向有序首先应该满足“开放”这个条件,现实中,任何一个系统都与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高校无疑也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从熵增原理的角度看,开放办学、科学发展应是一个在外界“负熵流”作用下总熵变逐步减少、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或从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的过程。

高校作为一个社会生态系统,离不开其生存的环境,要把自身放在整个社会环境中去认识自身发展的问题,这个环境包括国内国际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技术环境、制度环境等。

高校须遵循内部和外部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内部拓宽外界能量、信息、人才、技术、资金、市场、交通的输入和交换通道,尽可能增加与外界的联系与交互,与其生存的环境进行科学的物质、能量、信息等交换,才能让校内部直接感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各种各样的刺激,才能利用外势增强自势的效果,引入更多外部负熵流、增加自身的负熵流、减少自身的正熵流,才能提高发展能力、增加发展机会、保持大学自身的科学平衡和持续发展。

2.产学研合作是世界工科高校发展的一个基石

20世纪西班牙著名思想家奥尔特加曾经指出:“大学不仅需要与科学进行长期、永久的接触,否则就会萎缩退化;而且需要和公共生活、历史事实以及现实环境保持接触。大学必须对其所处时代的整个现实环境开放,必须投身于真实的生活,必须整个地融入外部环境。”

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高等学校向来是以传播高深学问、从事纯学术研究而远离社会现实的,被誉为“象牙塔”。与大学近千年发展的历史进程相比,大学与工业/企业合作关系虽然只经历了短短不到半个世纪的发展与成熟过程,却对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及高等教育变革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决定性的作用和影响。

2003年,英国颁发了《高等教育的未来》白皮书,提出“强化大学在支持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等观点,为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描绘了蓝图。

德、法等工科高校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应用为目的,教学活动在企业与高校交替进行,双方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堪称典范。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强调扩大社会合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现代大学制度有四个特点:第一,要完善治理结构;第二,加强章程建设;第三,扩大社会合作;第四,推进专业评价。

其中,第三条特点“扩大社会合作”指出,一个高等学校要办好,不仅要自己搞好教育、教学工作,也要和社会各方面加强联系,让社会的资源进入学校,让学校通过社会合作,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规划纲要》中又指出:发展理念战略性转变的重要特点,首先是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应全方位反映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

为此,《规划纲要》提出三点要求:

一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特别提出要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二要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特别针对科研领域体制性障碍,要求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科技和教育资源共享。

三要牢固树立高校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利用高校人才汇聚、学科综合交叉的能力优势,全方位开展服务,要求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参加文化建设,积极参与决策咨询,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

4.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和发展新兴战略产业需要产学研合作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在《2006年国际竞争力报告》中,将芬兰的产学研结合成效评为世界第一,密切的产学研结合,使芬兰打造了世界上最有效率的国家创新体系。

我国台湾地区教育部门指出:知识及科技创新是带动经济成长的原动力,而大学是产生原创性新知识、新技术的重镇与创新的基石。

当前我国正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给产学研用合作创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高校要充分抓住战略机遇,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努力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一方面发挥学科、科技和人才优势,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通过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和规模产业化,强化产学合作之产业效益,提高企业前瞻和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另一方面,通过了解市场和社会需求,从需求中提炼出基本科学和核心技术问题,有目标地开展基础前沿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引领未来新兴战略产业的发展,创造新的需求和市场。

产学研结合是实现国家和区域的科技、教育和产业资源高度整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有效机制。产学研结合教育是国际公认的培养创新人才的最佳途径。

高校要实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协调发展,就必须重视走产学研合作之路,产学研合作创新核心是知识和技术的转移,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二、产学研合作的服务型开放办学理念和内涵

1.服务型开放办学理念是地方工科院校发展的战略选择

我们经常看到的情况是,一些地方工科院校忽视了对其服务所面向的研究,也不注意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地方工科院校基本不能解决地方产业上的问题,闭门办学,那么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只能停留在学科层面,没有进入社会服务层面,那么学科层面也做不强。

服务型理念作为办学定位,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产学研合作,面向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所需寻找新的院校发展空间,谋求合作互惠双赢,是地方工科院校职能的战略选择,是内涵发展的必然途径,也是院校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高校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显重要,其社会职能的实现必须依赖于社会对其的重视和支撑程度,而高校也只有密切与地方的合作,才能寻找到自己更大的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增强办学特色。

产学研合作、服务型办学思路促进“双赢式”发展,有利于整合彼此的优势资源,实现高等教育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齐头并进。“大学显著地影响着所在区域产业的结构、竞争优势、发展形式与发展战略以及本区域的发展远景。大学也往往通过介入或影响在本区域发展的产业群而获得更快发展。”

地方工科高校的人才培养主服务对象也是企业,产品是人才,作为服务者,应主动征求客户对“产品”的要求,重视客户对“产品”的使用情况的反馈,通过产学研合作,确定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学科建设,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2.地方工科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内涵

产学研结合新模式是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政府对产学研合作起宏观引导而非具体项目的操作的作用。产学研合作的内涵是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产业链和学科链的协同创新,一方面是科研与生产结合,其核心是经济,目的是科技成果产业化,产学合作产生产业效益;另一方面是产学研合作教育,其核心是产学研合作反哺创新人才培养,目的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地方工科高校以服务型开放办学为定位,开展社会合作和服务可包括“六个合作”和“四个服务”。“六个合作”为校企合作、校行合作、校地合作、校研合作、校校合作、国际合作,“四个服务”为服务企业科技进步、服务行业科技指导、服务地方科技决策、服务社会科技普及。有了强的为企业、为行业、为社会的服务能力,才有强的产学合作能力,才有高水平的应用科研能力,才有高质量的应用型高等工程教育,才有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社会合作、开放办学是地方工科高校办学中超越自我、超越现实最有力的武器。

三、产学研合作的主体、导向和矛盾冲突

1.产学研合作的主体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需求者,也是创新技术的实际应用者,其他产学研合作主体,只有紧紧围绕着企业来进行研究开发,才能保证其研发的技术成果通过企业得到应用和转化,体现效益,促进生产。因此,企业作为主体进行新产品开发和商业化发展的内生性原因是可以更好地规划研究开发,并获取更高的市场回报。离开企业的主体地位,就失去了产学研合作的根基和立足点。而企业要真正成为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主体,关键是要围绕企业需求开展产学研合作,以企业的需求作为产学研合作的主线。

这个主体含义包括项目技术研发主体、科技投入和投资主体、承担风险主体、科技成果应用主体、经济受益主体。

2.产学研合作应以市场为导向

市场既是企业活动的起点,也是企业活动的归宿。因此,产学研合作的成功与否,不但取决于它的科学内涵,还取决于它的新颖性和灵活性,更取决于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度,单纯为了创新而创新毫无意义,只有满足市场需求,产学研合作才能获得经济收益。而有了效益,产学研的进一步合作和发展就有了物质基础,从而推动产学研合作的良性发展。以市场为导向来进行产学研合作,才能保障“学、研”以市场需求为选题方向,使其科研立项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应用性。

3.产学研合作的矛盾冲突

大学与工商界是具有不同价值追求、不同机构性质的两类组织,在产学研合作长期实践过程中产生过各种各样的问题,是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得以巩固和发展合作关系。其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有:合作中的信息交流,交流中的思想意识,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企业一头冷、学校一头热,知识成果的评价、保密、所有权等,如有关道德、诚信和报酬奖励等价值观的冲突,企业需求与学科需求的冲突,人财资源的分配冲突,产权与保密的冲突,风险承担的冲突等。

产学研合作科技攻关需要各方长久的研发、测试、维护、反馈、修改、完善,而非一时之需,常常是只看到眼前,合作的内在持久性难以为继。

产学研合作教育中高校忽视了产学研合作的基础和前提,在合作方式和内容上从学校自身出发,企业没有充分理解和认同合作教育的利益,加之企业自身的认识问题,常常造成一头热一头冷的尴尬局面。

大学还要面对自身的“两难困境”——既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盟与合作,又要保持自身独特的理念和追求。

因各有其“广泛的、历史的、现实的、文化的、经济的各种背景”,大学与社会的关系存在着矛盾与冲突,往往不可避免,有时甚至不可调和。但并不存在决然的非此即彼的对立,有适应的一面,更有超然的一面,是可以建立大学与工商界联系与合作的良性协调机制,以维持二者间的平衡,高校可以既坚固其学术根基,又把学术价值和商业价值统一起来,把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推进高等教育的大发展。

由于产学研合作的矛盾冲突性,一般认为,最理想的大学与产业界的联系和合作是:大学与那些研究和开发条件较成熟的大企业,以及在较成熟的技术领域开展工作的公司所建立的联系。这些企业和公司通常能明确它们所需要的帮助,而且这种需要往往与它们的长期研究和开发有关。

但是,当前阶段我国特别是浙江省制造业中中小型科技企业占了很大的比例,甚至是发展的主体力量,企业发展快速,但大部分在基层,紧缺并迫切需要高校的科研支持、毕业生输送,作为地方工科院校更需要推进与中小型科技企业的产学研合作。

四、在产学研合作体系中地方工科院校要努力起更多主导作用

当前企业主导模式的产学研合作还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企业自身营利属性,其主导的产学研合作缺乏长效、稳定机制,同时难以进行资源的有效整合,特别在某些领域会出现主导失灵的问题,在产学研合作体系中高校要积极在更广的范围上起更多主导作用。

在科学前沿的基础性研究领域中的主导:基础性的科学研究,是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基础。在基础性研究领域的产学研合作中,高校和科研院所比企业更适合占据主导地位。

在共性和关键技术上的主导:着眼于地方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战略需求,充分发挥集成创新的优势,集聚国内外创新要素和资源,集中力量重点突破能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和重大战略产品,在为全面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方面,高校和科研院所具有主导优势。

对于企业来说,常常不会投资于具有公共物品属性的基础研究,或难以发挥集成创新的优势,难以进行资源的有效整合,在该领域发挥主导作用。而高校,作为国家的公共事业组织,理应承担这部分公共职能,而且以其具有的学科和专业优势,也有能力在基础性科学研究及共性和关键技术突破的产学研合作中,发挥好主导作用。

在工科人才培养上的主导:人才培养型的产学研合作中,高校比企业更有主导的优势,是人才培养型产学研合作的主导推动力量。因此,高校应在遵循教育本身的规律基础之上,依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主动贴近企业、贴近市场,企业为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提供实训基地、实践岗位、人才需求信息以及部分资金支持,成为人才培养型产学研合作的辅助力量。

在产学研合作反哺办学中更要起到主导作用:(1)提升工科高校研发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连接,提升大学经营发展理念,强化工科高校的知识经济基地作用和社会责任。(2)通过产学研合作,使学校获得更多办学资源,促使大学知识产业化,提升科学研究的社会价值。(3)集聚多学科优秀人才投入产学研合作,反哺创新人才培养。

在维护大学传统学术和文化精神上同样要起到主导作用:在吸收先进企业文化同时,不能随波逐流,既要在象牙塔保守系统中寻求自我完善,又要在社会大开放系统中获得自我发展。

而高校在人才培养、基础研究、共性和关键技术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就是要强化内涵建设,提高高校服务职能,同时要注意还原企业产学研主体的本色,注重企业主体作用的发挥,而政府则加强引导产学研合作对策研究,制定政策,顶层引导。

●结语

“剑桥现象”指出:发展与领先产业的合作交流并取得经济效益是手段,教学与科研水平始终处于世界的前沿才是目的。

产学研合作科技攻关、办学育人、共赢发展是地方工科院校发展的大趋势。

(2011年2月28日,毛建卫、杨志祥、刘士旺等开展对生化学院学科建设的讨论而成文)

●思维创新方式一:深入延伸和反弹琵琶——顺向和逆向思维创新

思维创新方式二:举一反三和集成融合——发散和集成思维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