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1-2年级,激活孩子能力的关键期
15074000000005

第5章 1-2年级,激活孩子能力的关键期(4)

举个常见的例子,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都会有写作业拖拉磨蹭的习惯。上了二年级的小力也是这样,每天写作业都是拖拖拉拉。明明是快则半小时,慢则1小时的功课,他每天都能写3个小时以上,为此,小力的妈妈很伤脑筋。恰好他的奶奶是位退休老教师,暑假时给他补课,发现他反应快,但是不能集中精神,往往写几分钟就起来东走西走,每小时至少五六次。为此,奶奶想出了各种办法,每天都抽出时间陪他写作业。他每写几个字必须围着屋子溜达一圈,即使有时候在奶奶的强压下不能离座,勉强写作业,可是奶奶只要一离开房间,他立刻我行我素。

客观上看,小力写作业已经长期养成不能专心的习惯,要他写作业不起来走动实在不容易。孩子这种不良行为,若是属于初犯,可以运用忽视、不直接作反应的方法来削弱。但事实上,真正初犯就被注意到的不良行为很少,多数是出现好多次以后才被发觉。这些长期养成的行为,父母或教师发现的时候,已经相当牢固。可是一般父母或老师往往忽略这项关键因素,恨不得马上改善。因此,会把儿童所要改善不良行为的标准定得很高,很严格,很硬性,半点也不通融,形成双方对立的尖锐形势,这样的对峙的情况,根本无法有效解决孩子的不良习惯问题。小力的奶奶毕竟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在使用了许多无法奏效的方法之后,她想到了运用减法去帮助孩子去掉坏毛病。

首先,奶奶抓住小力爱看动画片这个特点,与小力约法三章,如果他写作业时,每小时能减到3次之内的离座次数,就允许看电视,否则就禁止看晚上6点钟的动画片(因为动画片对他有吸引力,是他每天的必修项目)。结果第一星期有3天达到标准,3星期后可以完全做到。

其次,等他能完全做到每个小时离座不超过3次的标准时,再把标准依次提高到2次、1次。这样,3个月后,他终于改掉了写作业拖拉的习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想改掉一个坏习惯,需要递减法。就是说孩子的坏习惯,必然有一个过程才能改掉。用递减法减去孩子的不良习惯,就像戒毒。有人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旅游,在大街上发现有的店里卖毒品。他感到很奇怪:全世界都在戒毒,你们怎么卖毒品呢?荷兰人说,我们是卖给那些戒毒的人的,他戒毒一下子戒不掉,我们允许他们微量吸毒,凭一个证,可以来买点儿,让他逐渐减少。这就是递减法。我想这是很有道理的。坏习惯就和毒瘾差不多,一定要用递减法去矫正,就是说我们可以借鉴这个做法,就是给孩子一个过程,让他们慢慢地把坏习惯改掉。

如何改掉孩子的坏习惯,我们的教育建议是:

首先要选择适当的标准,否则,目标太高,孩子实现有困难,目标太低,无法产生训练的效果。如对于写作业,每小时有1次走动是正常的,不要一下子把标准定成零次,孩子做不到你会生气,他也会有挫折感。但如果我们坚决反对孩子的某种行为存在,如乱扔脏物,那么就可以采用零次的标准。

第二要了解孩子的喜好,既是投其所好,也可以是有所奖励。选择什么样的奖励则必须了解孩子的喜好。如孩子特别喜欢动画片,就可以把动画片当成孩子改正不良习惯的刺激物,而且最好只有一个。特别要注意选择的必须是儿童非常喜欢、强烈需要得到的东西,否则效果就无法保证。

最后一个建议是:耐心坚持。任何坏习惯的改正需要采用渐进的方式,逐步要求儿童递减不良行为的次数。这需要耐心坚持,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家长不能希望孩子的坏习惯在一夜之间踪影全无。

找老师帮忙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七八岁的孩子进入广义上的第二个叛逆期。这时候他们正处于一、二年级的阶段,刚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孩子还是延续着幼儿园里的习惯——对老师崇拜和依赖。在家里,被父母家人宠惯了,反而不会太听家里人的话。

在某小学二年级一节自由讨论课上,老师问学生最崇拜的人是谁。全班56个孩子叽叽喳喳地开讲开来。有的说是科学家;有的说是爸爸;有的说是奥特曼,还有的说奥巴马,可是一个看起来挺调皮的一个小男孩说是老师。这着实让老师吃了一惊。老师问他理由,孩子说:“老师很威风,管着这么多小朋友,小朋友都要听老师的话,而且老师无所不知,谁得到老师的表扬都会美上一整天,做什么都有劲。”

是的,对于自我认识还不是很清晰的一、二年级孩子来说,老师的作用仍然很明显的,就如上文的小男孩提到的“得到老师的表扬会美上一整天,做什么都有劲”。

对根据一、二年级孩子这种信任以及崇拜老师的心理,我们可以好好利用来帮助孩子改正其坏毛病,培养好习惯。

例如有个家长说过这样的事情:

我刚上一年级的孩子写字时很喜欢趴在桌子上,眼睛距离书本和作业本都很近,为此我经常提醒他趴着写字眼睛容易近视,可是孩子总是拿我的话当耳旁风。可是突然有一天,我发觉孩子写字时做得端端正正的,我大吃一惊,疑惑地问孩子:“今天写字怎么做得这么端正?”孩子一本正经地对我说:“老师告诉我,趴着写字对眼睛视力有伤害,而且趴着做对身体的骨骼发育不好。我可不想小小个就要戴着一副沉重的眼镜,也不不想还没长大骨头就长歪了。”

另一个二年级孩子的妈妈也有这样的经验:

我的孩子自从上了小学就变得非常懒惰,什么事情都懒得动手做,平日里写完作业,玩完游戏或者吃了零食都不会动手把后续工作做好的,经常发现他的作业本、书本,零食袋子到处乱丢。为这事,我没少跟他讲道理,可是大大小小的道理讲了无数次,我的话孩子左耳进,右耳马上就出了,懒散的坏毛病依然改不掉。有一短时间,我发觉孩子放学回来总是左一句老师说,右一句老师说,仿佛老师说的东西都是对的,我就悄悄给孩子的老师打了个电话,老师也乐意帮助孩子,结果老师只使了一个小小的激将法就把孩子的毛病纠正了。

也许很多家长看到孩子把自己的话单耳旁风,却把老师的话当“圣旨”,感到很疑惑,莫非老师给他灌了什么迷魂汤?

事实上,这只是孩子开始人际交往的一个很基本的心理体现而已,试想,我们成人是不是更在意比你好的人对你的评价,因为他学识渊博或者在某方面具有权威,所以你不自觉地很注重这个比你优秀的人对你的评价,不自觉地认同他的意见。这样的道理对于一、二年级的孩子同样适用,老师多是具备权威的一方,孩子很单纯地为了得到老师的好评价,他总是努力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因此,如果孩子有某些方面的坏习惯,请老师帮忙,往往事半功倍。

1-2年级,培养孩子好性格、好品质的关键期

性格内秀后劲力强

通常,家长们都认为活泼开朗的孩子招人喜欢,各方面都会比较出色,而性格内向的孩子就是一个闷包,木讷、懦弱,没有朝气,这样的孩子是不会有什么出息的。可事实完全正确吗?是不是一个人性格内向就说明他没有活跃的思维呢?答案是否定的。

童年时代的爱因斯坦个性很内向,他喜欢独来独往,时常故意躲开小伙伴、同学,即使同亲人在一起,他也只是一个沉默的听众。谁要是破坏了他独处的心境,一向沉静的他会突然爆发出激烈的情绪,正是这样一种高度追求独处的个性,让他得到自由而独立的空间思考问题,继续成为最伟大的科学家。

英国当今王储威廉王子,从小性格内向腼腆,从不喜欢在公众场所成为众人的关注的焦点,因此从小学起,他就是个话不多的人,从来都是默默做着自己的事情。

我们把一个事实做一个假设,来验证一下普通孩子内向是否就是“闷包”的没有出息的一族。

菲菲今年18岁。看到菲菲的第一眼,大家都觉得她是个很文静的乖乖女,但随着你和她深入接触,你能发现菲菲性格中一股强大的气场,让你不得不另眼相看。菲菲的小学老师评价她“是个很内秀的孩子。”其他人也评论说,菲菲平常确实话不多,也不爱张扬,但跟菲菲相处你会觉得很自然、很舒服,还会发现她很有思想,很谦虚。比如把一件事交给她办,她不会说如何如何做好,而是用行动去说明,她总是把事情办得漂漂亮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