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1-2年级,激活孩子能力的关键期
15074000000003

第3章 1-2年级,激活孩子能力的关键期(2)

总之,孩子不受欢迎,没有朋友,不会与人交往就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家长应该积极地采取措施,帮助孩子度过这个难关,克服自身和外在的种种因素,走向群体。

一位家长写信给报社儿童版面的编辑求助:

我的孩子今年刚7岁,上小学一年级。她对人非常友好,而且懂礼貌,总给人小大人的感觉,在幼儿园一直是老师和小朋友喜欢的对象。可是,她最近很苦恼,说在小学里没有好朋友,经常是交到一个朋友玩一次就不玩了,又要去找新朋友,没人找她玩,说的时候眼睛红红的,都要哭了。她们班里的另外一个女孩,身边总是围满了人,她说很羡慕,可是她却并不喜欢那个女孩。我很想帮她,却不知该怎么做。对于孩子来说,这件事可能比学习好坏对她来说更重要,所以期望得到有效的指点。

编辑是这样回复的:

一个上一年级的孩子还不是很清楚什么才算是真正的朋友,他们觉得能在一起吃午饭,下课一起说说话,放学一起回家的人就可以称之为朋友。拿一本或几本她爱看的童话书、小人书什么的去学校,和同学们交流交流,这样就会有更多的同学注意到您的女儿,自然朋友也就多了。不要整天埋头学习,课余时间多到活动场所主动和同学交谈、做游戏,让其他的同学都感觉您的女儿和他们一样,也是个爱玩的孩子,通过这些让孩子们沟通,话多了,朋友自然也就多了。

交朋友是孩子内心成长的需求。许多家长都很注重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期望孩子能够交几个好友,互相影响,互相促进。除了同年龄的小朋友,家长还可以勉励孩子结交年龄大的小朋友做朋友。交年龄大的小朋友是孩子成长的需求。孩子和年龄大的小朋友交往,除了交际能力,还有助于智商、情商提高。无论是与年龄大的小朋友还是与同龄小朋友交往,都有一些地方是家长需求提前了解的。

7岁的小赵和妈妈到石家庄的姥姥家小住。刚进小区就有人和小赵打招呼,既有年龄相仿的小朋友,也有成年人。小赵则很有礼貌地回应,该叫叔叔阿姨还是该叫姥爷奶奶,都拿捏得很准确,显得颇有风度。连妈妈都有些诧异,每半年到石家庄小住一次的小赵什么时候结交了这么多年龄大的小朋友,有的连妈妈都不认识呢?

到姥姥家后一聊,小赵的妈妈才知晓,在姥姥单独带小赵在小区里玩的时间,有不少带着孩子的叔叔阿姨愿意和小赵说说话,小赵落落大方的表现则很是讨人喜欢。有时,看到在自家小院做园艺的叔叔、阿姨,小赵也是会主动搭腔,甚至还要求帮忙做事情,这种情况下姥姥是不会阻止的,而是由着小赵去和人交往。没过多久,小赵就在小区里认识了不少大哥哥、大姐姐、叔叔、阿姨,甚至是姥爷奶奶辈儿的朋友,也成了小区的“小名人”。

为什么才7岁大的小赵拥有着这么强的交际能力?一个特别的原因就是姥姥的正确引导。孩子在学校里交朋友和在社会上交朋友的原理是一样的,首先是要热情大方,善于提供帮助,积极主动等。当孩子与同学发生摩擦时,家长应引导孩子在自己错了的时候,及时真诚地向同学道歉,还要鼓励孩子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决不回避。增加孩子交往的社会时实践机会。家长有意带孩子到有小朋友的朋友家里做客,或者让孩子邀请同学到家里做客。留给孩子单独相处的时间,家长最好不要过多干涉。

你可以教孩子在交朋友时可以这样做:

1.学会向他人学习。“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要明白向别人学习的必要性,尤其要学会从别人身上学习自己所不具备的优点,做到谦虚谨慎。

2.帮助成绩差的同学温习功课。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不仅可以让自己把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而且获得情感上的愉悦,正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原理,而且这种情感体验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最初的悲悯情怀。

3.如果你真想和同学们一起游戏,你就说服自己勇敢地加入到他们的队伍中去。不要害怕自己被拒绝,只要你坚持,他们就会接受你的。

4.在交往中你不要着等着别人来跟你玩,主动一些!在同学遇到困难的时候,伸出热情的双手;在同学不舒服的时候,送上一句关切的问候;在同学取得成绩的时候,给出你真诚的赞美和掌声。

鼓励孩子交朋友增加人际交往能力的同时,安全问题万万不可忽视。有两点点要异常注意:一是不鼓励孩子与陌生人主动交往,除非陌生人是在安全范围内出现的,比如朋友家里的其他客户、幼儿园小朋友的亲戚等。而且当这些陌生人与孩子接触的时间,应密切关注;二是要告诉孩子,不要搭理那些主动跟他说话、给他食物或要带他去哪里玩儿的陌生人。

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孩子能够在小学里交到一些好朋友,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都大有益处。

孩子交友,学自父母,练在童年,可以享用终身。如果孩子从小就孤独内向、依赖父母、自私自利、待人冷淡,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其弊端则会在各个方面影响孩子的前途。与其到那时才遗恨终身,又何不趁孩子初学交朋友的时候就注意培养他的能力呢?

让孩子觉得没有玩具的课堂同样有趣

孩子开始进入了小学学习,肯定会不适应小学的课堂学习模式。要知道,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最长的一节课才25分钟,每天在户外活动的时间是不少于3个小时的,在课堂上他们总是快乐地做游戏,随时可以喝水和上厕所,可是到了小学,这一切都不复存在了,孩子理所当然地将幼儿园和小学作比较,结果是喜欢幼儿园,讨厌小学。

一年级的孩子几乎都处在六七岁这一阶段,对于这一阶段的孩子来说,生活中最主要的表现就是——时刻都想着去探索他们周围的世界,以及做那些充满乐趣的游戏。

很多刚上一年级不久的孩子经常这样对家长抱怨:“妈妈,在学校,课间玩的时间才有那么几分钟,上一趟厕所,回来就得上课,还要坐那么长时间,上课又没有玩具可玩,真没意思!”“在学校里,不仅不能玩了,老师还总让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回答那么难的问题,好恐怖呀,我不想去上学了!”

虽然大多数家长一直都在告诉孩子“你已经是个大孩子了,你不能总是想着做游戏,你要学习”,但大多数的孩子仍然留恋在幼儿园的时光,他们有时会这样向父母抱怨:“我要回幼儿园!”

面对孩子的抱怨,有些家长开始责备孩子没出息,有些家长开始命令孩子必须要去学习。对于一年级的孩子们来说,家长们的这些责备和抱怨对他们不仅没有效果而且还会起到负面的效果,使孩子很可能就会因为家长的不理解而对家长产生反感。

很典型的一个例子是,一个刚刚上小学的孩子,他非常怀念幼儿园的生活,因为他觉得那里的什么都好,有点心吃,有玩具玩,还可以出去秋游。他央求妈妈送他回去幼儿园,但是妈妈责备了他几句,命令他好好在小学学习。有一天下午,孩子故意回到幼儿园,小学老师发觉孩子失踪了,告诉了家长,一下子学校家里炸锅了,找了半天,幼儿园的老师打电话告诉家长,才把孩子找回来。

解决任何问题不能对症下药,得出的效果都是适得其反的。上例的妈妈无法对孩子想回幼儿园的愿望感同身受,反而命令孩子必须在小学里学习,这就激起孩子对小学更强烈的排斥,更不愿意到小学去学习。

那么,家长应该怎样做,才能让那些排斥小学课堂的孩子们喜欢上没有玩具的课堂呢?

一位妈妈这样分享自己的经验:

儿子刚上一年级那会儿,每天放学回家,他都跟我抱怨小学真没意思,一整天都上课,不能到室外去玩,连一个玩具都没有,老师除了拿粉笔就是拿书本,而且每一节课的时间那么长,我听到脖子都酸了,都没得下课,简直让人无趣极了。但是因为一次偶然,我从书店给儿子买回来一本《一年级的小豌豆》。刚开始,儿子深深地被书中色彩鲜艳的图画吸引着,但他读着读着,就开始喜欢上书中的“小豌豆”,而且还常常这样对我说:“我喜欢小豌豆,我就是小豌豆。”

后来有一天,儿子放学后兴奋地对我说:“妈妈,我越来越喜欢上小学了。”

“真的吗?为什么呢。”我大吃了一惊,急切地想知道原因,并故意表现出有些夸张的神情。

儿子一脸认真地说:“小豌豆说了,只要认真地与老师互动,很快就会发现听课的乐趣。我照她所说的去做了,我真的发现听课的乐趣了。今天老师还夸我了呢!”

原来孩子是受了书的启发啊!难怪他总是想成为“小豌豆”。

一年级孩子的心理就是这么奇怪,这个时候的他们出现反抗意识,因此他们常常不会采纳家长的建议或者听从家长的劝告,但是却非常迷信电视里的人物形象或者书上构造的人物形象,对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深信不疑。就拿上述事例中的小男孩与“小豌豆”来说吧,一开始“小豌豆”也是喜欢玩,不喜欢听课,还说过:“我喜欢玩,我不喜欢学习”。这也是所有一年级孩子的心声。但是作者为了这个作品的意义,最后让“小豌豆”意识到自己应该学习,并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找到了听课的乐趣,然后把这些经验又传递给了现实生活中的孩子们。

而上例中的小男孩之所以会对“小豌豆”的话深信不疑,是因为“小豌豆”的经历让他们产生了共鸣。进而会按着她所说的话,去寻找没有玩具的课堂的乐趣。

当然,由上述的这个事例我们还可以证明这样一个观点:家长的责备和否定,并不能让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喜欢上学习,相反,它还会使孩子对学习越来越反感。所以,家长首先要理解孩子不想上学的情绪,并且了解一年级的孩子的主要特点就是喜欢玩,不喜欢学习,这是共性,在空闲的时间里,多跟他一起读读适合他阅读的读物,陪他进行游戏,让他们感觉到,他们是被人理解的。由此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主动去发现听课的乐趣。

1-2年级,培养孩子好习惯的最佳时期

习惯实际上一种动作定型,是一种自动化的、稳定的、不容易改变的动作。习惯动作已经进入潜意识,不需要经过大脑思考,不需要刻意用意志去控制。一个人好习惯越多,对这个人成长越有利。相反,一个人坏习惯越多,就越阻碍这个人成功。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对习惯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认为:“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还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

概括地说:一个人如果养成了好的习惯,就会一辈子享受不尽它的益处;要是养成了坏习惯,就会一辈子都受它戕害。所以,家长务必帮助孩子养成各方面的好习惯,越早培养越好!

好习惯要从小培养,1-2年级是最佳时期

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例如,一个孩子每天放学后固定的动作——先打开冰箱,吃个水果,然后拿出书本和作业本,开始做作业……这些每天重复而程式化的动作就是他已经养成的习惯。

习惯有好坏之分,好习惯使人不由自主地去学习、去工作、去帮助别人。

一个勤奋惯了的学生,不用别人说,他也会自觉学习,如果外人强迫他停止学习,去打游戏,他会觉得不习惯,甚至厌烦别人的打扰,拒绝去打游戏。

一个懒惰惯了的学生,别人不说,他总是懒得动,家长老师逼得没办法了,才学一点;但如果家长老师不说,外力一停,立即又不动了。

习惯虽然由行为动作去表现,但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习惯的好坏反过来可以影响人的很多行为。甚至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命运。所以说,我们有必要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养成许多好的习惯。

那么家长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培养孩子各方面的好习惯?如何培养?

根据孩子的可塑性,小学1-2年级是孩子接受能力最快也是最听家长话的年龄,这个时期,孩子对家长仍然是崇拜的,他会经常模仿家长的动作、或者语言内容和方式,所以,1-2年级是培养孩子好习惯的最佳时期。

那么用什么具体的方式去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最好的答案是:教育的方式。因为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的过程。

家长在平常的生活教育中,就可以潜移默化地对孩子进行习惯培养。比如刚上小学的一、二年级孩子,家长会特别重视孩子的生活习惯的培养。比如:按时起床,自己穿衣,自己洗脸、刷牙,吃饭不掉饭,做事不磨蹭、动作要快,等等。在学习方面,则要求尽可能多地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做完作业自己检查,不会的字自己查字典,按时学习,写完作业后自己整理好书包,在外面要留心观察。

美国的家庭教育是主张民主教育的,平时很尊重孩子的意见,但这并不意味着事事都依着孩子。其实美国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是很严的,规矩也很多。在美国家庭里,孩子可以不同意父母的观点,但是必须在规定的时间上床睡觉,这是没有条件可讲的。公共场所不能大声喧哗,吃饭时不要大声咀嚼,父母都会有明确的要求。美国父母非常注重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养成他们良好的习惯,随着孩子的长大,父母管理反而越来越松,孩子到了高中以后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闯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