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1-2年级,激活孩子能力的关键期
15074000000022

第22章 1-2年级,孩子的学习动力是兴趣(2)

美国著名教育家斯托夫人在女儿一、二年级的时候经常带她去郊外游览,因为生性好动的女儿非常喜欢在开阔的大自然中玩耍,而且非常喜欢植物。斯托夫人常和女儿一起去郊外,摘下一朵花,或者拔起一棵草来研究一番,或者观察一块破裂的石头,或者察看小鸟的窝巢,观察昆虫的生活习性。维尼雷特尤其喜欢用显微镜观察它们,观察完了以后,还激发孩子写一些极其有趣的小文章。维尼雷特喜欢植物,她采集的标本堆了一屋子。她还通过与世界儿童的交流,搜集植物标本。她还有一个压花册,里面珍藏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伟大人物和诗人墓上以及古战场上的花。

在山上的树林里,斯托夫人还会给女儿朗诵有关大自然的诗歌。天气是那样晴朗,空气是那样新鲜,大地是那样肃静,在这样的环境朗诵古人的诗是多么愉快的事情。在树林中的维尼雷特就像一只快乐的小鸟,别提有多高兴了。

如果你的孩子总是学习兴致不高,不妨向斯托夫人学习,把孩子带到他感兴趣的地方去,观察他的行为,从中找出孩子的兴趣点,以后在学习中就在他的兴趣点着手,相信会比你竭斯底里地呼喝有效得多。

要说孩子一般对什么地方感兴趣,户外肯定是众多孩子的选择。因为孩子生活在水泥钢筋的坚硬环境中久了,思维、想象都会变得僵化,他更渴望走到大自然里,感受花草树木的清香,感受鱼游鸟鸣的欢快,感受泥土沙石带来的亲密接触感。因此组织一次户外活动,爬山、游泳、打乒乓球等,并且全家参与,展开家庭竞赛,让孩子有更多机会接触自然、增强体质,是非常积极的娱乐。相比之下,没事就带孩子去饭店,去商场,就不是特别有收效的休闲方式,孩子兴趣也不会很高。

让孩子觉得学习是件快乐的事情

让孩子给你解答问题,提高他的成就感

近几年十分流行赏识教育,其中的一项内容就是要学会赞美孩子,赞美孩子的确是一个良策,能够激发孩子学习的劲头。可有的孩子却会因为赞美而变得骄傲自大起来,并且有的赞美时间长了,孩子渐渐长大,他也就不再受用了。那么到底对于一、二年级的孩子,该采用什么新鲜的赞美手法让他更积极呢?

有人提出了请教式赞美。这种方式更能给孩子激励,让孩子更加努力地发扬自己相应的优点。可以说,请教式赞美,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方法。

对该方法,一位年轻的妈妈运用得得心应手,效果十分明显。

我的孩子小雨已经进入小学二年级学习,为了提前培养孩子进入学习英语的状态(小学三年级才开设英语课程),我给小雨在周末和寒暑假报了英语学习班。期初孩子对英语十分反感甚至到了不愿意去上课的地步,我记得《怎样教孩子才会主动学》一书中说过:面对孩子糟糕的学习情绪,大人首先要积极接纳这种情绪,才有机会扭转局面。于是我并没有强行逼迫小雨独自再去上英语学习班,我很理解地对他说:可能英语学习真的很讨厌,也很难懂,可是这是一门非常有作用的功课,放弃以后,语数英三门主科中就相当于瘸了一条腿一样。不如这样,妈妈也想知道这门课到底有多讨厌,我就和你一起去上课,怎么样?小雨毕竟只是个孩子,在我的陪同下,他很高兴地去上课去了。在课堂上,我发现小雨并不是对课程毫无兴趣的,在老师邀请同学演示对话的时候,他有点跃跃欲试的样子,在我的鼓励下,他终于进行了人生第一次英语对话。虽然磕磕巴巴的,但是老师给了他相当肯定的评价,我当时也十分激动,连夸孩子很棒。连续陪了孩子几节课,稍微巩固了孩子愿意学习英语的想法,我觉得如果孩子不能真正激发孩子学习英语的热情,这股子勇气必然又会消退,经过和孩子爸爸的讨论,他决定拜孩子为师。

“小雨,爸爸以前都没学过英语,现在爸爸也想学,你可不可以当我的英语老师啊?”

“我能行吗?我也是刚刚学了不久。”小雨对爸爸的提议有些不自信。

“没关系,你学了多少,爸爸就跟你学多少,哪怕一天只学一个单词,积少也能成多啊。”

“嗯,好吧。那我怎么教你呢?”小雨有一点“好为人师”的小得意显露出来了。

“你每次去上课,学好老师所教的内容,回来一一教给我,怎么样?”

“行!”小雨高兴地答应了。

从那以后,丈夫就总是抱着小雨的英语教材,很虚心地请教小雨。

从此我发现,小雨不但愿意去上英语课,而且特别积极,他在一点一点地进步。

其实父母放下架子,向孩子学习,那是肯定孩子、由衷地赞美孩子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可以让孩子体验成就感,更容易让他接受。

这种向孩子请教学习的赞美方式,让孩子体验到自己的价值,产生某种成就感。

向孩子学习,可以不拘于学习上,从生活方面多请教孩子,也许更能激发他各方面的兴趣,提高他整体上的成功感。

小雨虽然不怎么喜欢学习,但他喜欢搞些小发明,他的“杰作”诸如卫生间节水装置、简易毛巾架、环保型笔筒等,都让我们赞叹不已。

一天,小雨又悄悄地拿出一块两用的抹布,冲我大声炫耀:“妈,我给你做了一块特殊的抹布,你看,这一面是湿布,这一面是干布,这样你就不必用湿布擦了桌子再跑去拿干布擦了。用这个的时候,先用湿的这一面擦,然后再反过来用干的这一面擦,这一块抹布就搞定了。”

我好奇地接过他递给我的抹布。这块浅黄色的毛巾,比普通的毛巾要厚,果然一面是湿的,而另一面干得没有一点水分。

“哇,你好厉害啊,小雨。”我一边用毛巾擦了擦桌子,一面赞叹地说。

小雨自豪地说:“嘿嘿,小意思。”

“你是怎么做出来的,我怎么做不出来?快告诉我。”我虚心地向小雨请教。

小雨夺过抹布,说:“这太简单了,你看,这是两块一模一样的毛巾,中间夹着一层不透水的塑料,边上用小曲别针别起来。”

我翻开毛巾看了看,果然发现毛巾的四角、四条边上有几个小别针,被毛巾上的毛遮盖住了。

“洗的时候,只要把小别针取下来,分别洗一下就可以了。”

我向小雨竖起了大拇指:“你就是不一般!”

小雨很得意。

在孩子面前,生活上父母尤其不要装作什么都懂的权威,要放下架子,虚心向孩子学习。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亲子间的交流就不会变得那么生疏晦涩,沟通就可达百分百。向孩子请教,可涉及很多方面,只要孩子强于父母的地方,只要是孩子做人、做事、生活、学习等方面的优势,都可以成为父母请教的内容。

教育者本人的行为、态度和方式,最直接最深刻地影响着教育对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给孩子什么,必须明确他需要什么。不是家长自己怎么想就怎么来。向孩子请教这个方法,最能体现互动的教育规律。

农民种庄稼都知道,庄稼最需要的养料是最好的养料;厂长经理们也懂得,使顾客满意的商品是最好的商品;那么我们教育孩子也应该如此,孩子最喜欢的教育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父母如果在教育女儿的过程中,就是在读孩子这本“天书”,不断地向他请教,经常问他:“爸爸/妈妈这样做好不好?你喜欢不喜欢?怎样做你才更满意等等。”陶行知曾经说过:“教育的最高意境就是培养出值得你崇拜的学生。”我们很多家长一直在研究同事爱听什么话,领导爱听什么话,而偏偏忽视了研究孩子爱听什么话。最差劲的孩子也有值得你去学习的一面,只有向孩子请教,才能让孩子感受到对他的尊重,对他的关心,并且让他自己也参与到教育中来发挥互动作用,这是启动孩子心灵发动机的重要方法。

面对孩子糟糕的分数,延后批评

很多一、二年级的孩子经常怀念幼儿园的美好,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幼儿园不用考试,因而没有以分数为标准的评价方式。对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分数的确可以成为他们的噩梦,他们常常因为拿不到高分而被父母劈头盖脸地责骂一顿,以至于孩子对考试永远都有一种如履薄冰的感觉——不是被赞扬就是被批评。

学习上有痛苦的感觉如影相随,孩子根本无法摆脱这种阴影快乐地学习,这是一、二年级孩子根本无法承受之重,轻者茶饭不思,被动学习;严重者厌学、反抗、心理压力大。

面对孩子糟糕的分数,例如0分、5分、20分等这样的低分,相信没有一个家长不动怒的。但是动怒的方式很多种,哪一种能达到最高效的教育效果,我们可以通过例子辨别出来。

二年级的小风成绩中等,一次数学考试的时候恰好铅笔断了,胆小的他不敢向老师提出,最后他大部分的试卷都是空白的。试卷批改好了,小风拿到了全班最低分——19分。回到家拿给爸爸签字,爸爸一看到19分,不管三七二十一,拿起鸡毛掸子就往小风身上扫去,直到小风身上出现一道道血痕,爸爸才解气,被打的小风委屈得直哭,心里对爸爸充满了恨意。后来,老师知道了实情,跟小风的爸爸说明了情况,爸爸懊恼不已。

同样的是二年级的孩子小洋。他平时成绩也是处于中等以上,有一次他的数学只考了23分。回到家,他胆怯地把试卷拿给爸爸看。猜想爸爸肯定会大发雷霆把自己骂一顿,可是出乎意料,爸爸看看了分数,并没有预想中的发怒,而是将试卷递回给小洋,让小洋自己先先想一想为什么考得那么低分。过了两天,爸爸才问小洋:总结出来为什么考了23分了吗?小洋说:我迷上了玩弹珠,考试前我没有认真复习,所以没有考好。爸爸平静地说:找到原因了,应该怎样改正呢?小洋说:以后把学习放在第一位,不玩弹珠了。爸爸轻轻地抚摸了孩子的头,接着说:孩子,弹珠还是可以玩的,但是不要过于迷恋,一旦迷恋,就会分散学习注意力。小洋开心地点点头。从那以后,小洋学习、娱乐两不误。

通过两个事例,看到了“立即批评”与“延迟批评”的区别与效果。两个孩子考了低分都是有特殊的原因的,如果是偶尔出现一次这样的情况,家长应该学习后一位家长的做法,面对孩子糟糕的分数,别急着批评,而是让他自己反省原因,然后结合原因进行教育,这样的效果要好很多。

教育本来就是慢的艺术。家庭教育尤其需要用文火,正犹如古语所说:急火会攻心。立即批评孩子,会伤害到孩子脆弱的心灵。所以我们都须等等看,有的甚至需要无限期的等待。比如买书,有的孩子买了书却不看,家长就会起急:“你看你,不让你买你非得买!买了你也不看!”其实这种埋怨、指责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孩子今天不看,或许明天会看,也许将来会看,抑或是有用的时候会看,这样也许反而能让孩子乐意去看书,起到教育的效果。

物质奖励减少,精神奖励增加

小学生的两种动机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因外界动力所产生的外在动机,另一种是由内在动力所产生的内在动机。而平日里我们做说的物质奖励以及精神奖励都是属于外在动机。

许多父母,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或者安心把作业写完,往往会想尽办法,软硬兼施,最拿手的一招就是利用物质许诺:“做完给你买玩具”、“进了前3名带你去公园”等。儿童心理专家指出,奖品固然可以强化某种良性行为,但他们又可能使人只对奖品感兴趣,而对被奖行为本身失去了兴趣。

国外的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试验:挑选一些喜欢绘画的孩子,将他们分为两组。A组的孩子得到了一个许诺,即“画得好,就给奖品”,而B组的孩子们则只是被告知“想看看你们的画”。3个星期以后,这位心理学家发现,A组的孩子们大多不主动去画,他们绘画的兴趣明显地降低了。而B组的孩子们则和以前一样愉快地绘画。可见,对于孩子们来说,精神上的奖励比物质上的奖励重要得多。

但是对于小学低年级以前的孩子,物质的奖励手段的确有效地激发出孩子努力去学习的动力。比如孩子考得好,给他买个漂亮的书包作为奖励,或者是送一个小玩具,都能使孩子非常高兴。这些物质奖励可以迅速、直接地在孩子和学习中建立一种联系,精神上的快乐能够强化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因为从孩子的感知发展来看,他最先容易感兴趣的东西,是他能够看到、听到、闻到、触摸到以及吃到的事物。对于4岁以下的孩子来说,对物质刺激的敏感,更多的是一种生理本能,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有奶就是娘”。而从五六岁开始,孩子的精神世界开始逐步丰富。七八岁的孩子已经有了自我成长的愿望。父母在这一时期,应该逐步减少物质奖励,慢慢过渡到精神层面的激励,这样更能激发孩子持久的学习动机。

有一个孩子,从幼儿园爸爸妈妈就习惯用物质来激发他的学习动力,当他进入小学,爸爸妈妈仍然使用这一招,慢慢地孩子几乎所有的物质条件都得到满足了,对物质的奖励慢慢地产生了免疫力,回到家不再因为物质奖励认真地做作业、复习功课了。他的爸爸妈妈因此一筹莫展,但是过了一段时间,爸爸妈妈发现孩子在学校的状态比在家里好很多,他们十分不解,于是请教孩子的老师。老师很平静地说:“我只是经常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你的孩子,他大受鼓舞,课堂上表现都很好。”

这就是精神鼓励的力量,它能让孩子由衷地爱上学习,主动学习。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不断增强自己的社会性,不断提高自己在精神、情感等方面的需求。他们会通过对大人的模仿,追求在精神世界里的满足。精神奖励是相对于物质奖励更高层次的奖励,它能够促使孩子的精神需要不断地迸发出来,从而成为一种自发的行为。这种后天的刺激,特别是精神上的鼓励,能够促进人的大脑不断思考、不断提高。因此,随着年龄的增长,物质激励的比例应该逐步减少,精神激励的部分逐步增加。

当然,精神奖励也要适度。过度的精神奖励会让人自我膨胀,导致孩子骄傲自满,觉得自己已经足够优秀,不需要任何努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