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1-2年级,激活孩子能力的关键期
15074000000015

第15章 1-2年级,开发孩子潜力的黄金时期(5)

例如以下这位家长,她就是在无意中发掘到孩子的潜质的:

我的8岁的儿子以前是个让人头疼的“皮猴儿”,非常好动,精神总是不能集中,我和丈夫还曾带着孩子去各大医院治疗儿子的“多动症”。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他在一场展览会上观察一个科技小实验入了迷,这么皮的孩子居然也有感兴趣的东西。但是当时还不确定孩子是否在科技方面有潜质,后来我们带他去了北京、上海等城市的科技馆。在科技馆里,他就像找到了自己的世界,沉下心来认真地研究这研究那,都要闭馆了还不愿意出来。我们还给他买了很多书和实验材料,有了这些东西,他能在自己屋里一待就是一天。现在,他已经是全校闻名的科技小能手了。

如果这位母亲没有留意孩子在科技馆入迷那一刻,而是匆匆地将儿子拉走,也许她的儿子一直到以后,都将保持无兴趣点、默默无闻的状态。因此,强制教育已经不符合人性自由发展的规律,也可能令孩子无法找到正确的定位。中国的父母们,着实应该向西方父母学习,让孩子得到一个自由成长、自由思想、自由活动的环境,这才有利于其潜质的发掘。

让孩子对自己有一个清楚的自我认识

对自己的自我认识,就是自我意识。那么自我认识是一种怎样能力?有心理学家表示,自我意识就是意识到“自我”存在的能力,自我意识的存在,是区别人和动物的基本标志。

针对自我意识的存在,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试验:他给了猴子们一些木板,并让它们用木板来换糖吃。换到最后,猴子们的木板用完了,但他们还想吃到那些香甜可口的糖果,于是,这些小猴子开始用自己的尾巴来换、用自己的“手”来换、用自己的“脚”来换。

这些猴子的行为逗乐了心理学家,对于这些看起来很聪明的猴子会表现出如此可笑的行为,心理学家给出的解释是,猴子没有自我意识,他们不能把自己同周围的事物区别开来。我们都知道,再小的孩子也不会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去换糖果吃,所以,心理学家表示,有无自我意识是动物和人在心理上的分界线。

那么,对于孩子来讲,他们的自我意识从什么时候就出现了呢?

儿童心理学家表示,人并不是生来就有自我意识的,但人的自我意识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表现出来了。大约在1岁半或2岁时,人们的自我意识就已经出现了。因为在这一阶段,大多数的孩子都已经知道了自己的名字,并且几乎已经能用自己的名字或者代词“我”来称呼自己了,这标志着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出现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家长们会发现孩子不合作的行为会渐渐增多,例如,孩子搭积木时总是搭不好,但当家长帮他把积木搭时,他会很不高兴,而且还会粗暴地把那些积木都推倒。其实,这同样是孩子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家长帮他把积木搭好,他之所以会生气,是因为这时孩子已经萌发了“我自己来”的意识,家长在没征得孩子同意的情况下就帮助他,这其实是不尊重孩子的一种表现。

其实,从发展速度上来讲,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在小学之前,孩子的自我意识在缓慢地发展着,但到了一、二年级,孩子的自我意识进入了一个重要萌发期和发展期。

在生活中,细心的家长会发现,在孩子上了1-2年级的时候,孩子会发生很多变化:

他们开始评价自己是聪明的还是笨的;

他们做错事情开始学会掩饰,维护自己的面子;

他们在某些方面相信自己能行,但是在某些方面却不自信;

这些表现都是因为孩子出现自我意识而引起的。因为从心理学来解释人的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观念、自尊心、自信心、自卑感、自制力等方面。当孩子出现自我意识时,我们不能只看见这些表现负面的一方,还要学会利用孩子的自我意识引导其开发自己的潜力。

其实,从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角度来讲,是因为这些年龄尚小的孩子不具备区分“公开自我”与“私下自我”的意识,他们更不具备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的能力。但到了一、二年级,孩子渐渐具备了这种意识和能力,他们开始为了获得他人的赞赏而小心翼翼地表现自己,并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来修正自己的行为。这一切都在证明,到了一、二年级,孩子的自我意识有了很大的发展。

也正是在以上分析的意义上,我们可以这样说,一、二年级,是孩子自我意识萌发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但需要引起家长们注意的是,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是有很多方向的,例如:

在一、二年级这一阶段,孩子有可能会自信地面对未来,也可以会完全走向自卑;

孩子有可能会乐观地接受生活所赐予他们的一切,也有可能完全走向悲观;

孩子的自我意识有可能会被他人的评价所左右,也可能会形成过分极端的自我意识,从而处处以自我为中心。

那么,到底是哪些因素决定着这些一、二年级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方向呢?在我多年的教育过程中,我发现家长的教育对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很多情况下,家长的教育往往决定着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方向,例如,有些家长并不了解一、二年级是孩子自我意识萌芽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不但没有充分地利用这一时期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引导,反而常常否定孩子、嘲笑孩子,结果到最后,孩子形成了自卑、悲观、消极的自我意识。当孩子的自我意识形成后,家长再想去改变它们,这就不是简单的事情了。

所以,在一、二年级,每位家长都应该利用孩子自我意识萌芽和发展的关键期,对他们进行科学的引导。

在一、二年级,由于孩子对小学的生活还不是很适应,即使他们身上没有明显的缺点,在那些接踵而至的困难和挫折面前,他们也常常会形成消极的观念,进而总是捕捉那些对自己不利的信息。我们都知道,一、二年级是孩子自我意识萌芽和发展的关键期,如果在这一阶段,孩子总是捕捉那些对自己不利的信息,他们的自我意识很容易就会走入悲观和消极。

那么,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如何帮助他们形成积极乐观的自我意识呢?

根据多年与孩子相处的经历,我总结了这样一个结论,要想使孩子形成积极乐观的自我意识,家长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帮助孩子:

一是帮助孩子正确区分自己心中的“自我”与现实生活中的“自我”;

二是帮助孩子区分现实中的“自我”与他人评价中的“自我”。

对于一、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虽然他们的自我意识也在发展,但在很多情况下,他们仍然不能正确地区分自己心中的“自我”与现实中的“自我”。例如,有些孩子凭借自己在相貌或家庭条件上的优势,总是觉得自己比他人强;或者因为偶尔取得了一次好成绩,就会觉得自己了不起,或者经常以“常胜将军”自居。作为成人我们知道,孩子之所以会表现出这些特点,是因为他们误把自己幻想中的“自我”当成现实中的“自我”了。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很容易就会受到现实的打击,当他们幻想中的“自我”被现实“击破”时,他们很容易形成消极悲观的情绪。

重视孩子情商的发展

父母们大都更偏重于开发孩子的智力,也舍得在这方面下工夫、多投资。许多孩子从小上图画班、英语班、电子琴班、舞蹈班,等等,父母们还颇费心思地教他们学算术和读书识字,真可谓全面发展。现在的少年儿童也确实比过去的孩子懂得多、见识广。但是,不少家长在着力提高孩子智商的同时,忽略了孩子品质、道德和情感的发展,也就是忽略了情商。

“情商”,又称“情绪智商”,是美国心理学家相对于“智商”提出的一种心理能力。情商主要包括自制力、热忱、毅力、自我激励能力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等。在某种意义上,它比智商更能决定一个人事业的成败与家庭的幸福程度。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这一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为。”众所周知,影响儿童成长及至成熟的两大心理因素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是一个智能操作系统,它是儿童在生活中解决各种问题时进行感知、注意、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言语活动能力的总和。而非智力因素是一个动力系统,它在儿童活动中起着定向、引导、维持、强化等作用。它包括需要、欲望、动机、兴趣、情绪和情感、意志、自信心、性格、气质、习惯等。广义的非智力因素甚至包括身体素质等生理因素。由此看来,非智力因素中就包括着“情商”。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智力因素作为操作系统,每时每刻都在起作用;而非智力因素或情商往往在关键时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然而,目前在婴幼儿教育中,尽管许多有识之士多次呼吁应重视孩子的非智力品质培养,但在相当一部分家长中,仍然存在着重“智”轻“非”的倾向。这里,固然有相互攀比,随波逐流者,但在一些家长的思想深处,认为将来只要孩子有知识、有能力,就能成就一番事业者也大有人在,从而忽略了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