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国心理学家曾比较过智商在140以上的150名“神童”,他们在成年后成就非常悬殊。为什么呢?其结论是令人深思的:这些早年的神童成年后的智商并没有多大变化,而主要差异在于他们的个性心理品质。在自信、进取心以及坚持精神等非智力品质方面,成就显著的一组远远强于成就低的一组。
人们常说,天才多怪人。许多天才人物由于接受了不恰当的早期教育,尽管取得了个人事业的辉煌,却因其病态的人格而没有获得幸福的人生。如音乐神童莫扎特、哲学家尼采、文豪约翰·罗斯金、宗教改革者路德,甚至现代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几乎都有病态的人格。难怪有人研究“天才病态学”。探寻古今高智商名人的异常心理表现,恰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早期教育的过失:仅仅把教育的焦点集中在智力方面。因此,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目的了。从家庭教育的角度讲,教育的最终目的,应当是使孩子进行全面而和谐的教育:既重视早期智力开发,又重视健全人格的塑造;既大胆、合理地开发孩子的身心潜能,又使其个性得到充分而和谐的发展。
一、二年级孩子正处于塑造性格的阶段,性格也是孩子非智力因素中重要的一方面,它包含着情商因素。也就是说一个孩子的性格可以体现他的情商水平。例如,性格暴躁,一生气就污言秽语骂人,这种就是典型的低情商人格特征;性格温和,说话做事有条不紊,为人谦虚,懂得礼让他人,这就是高情商人格特征。
日常生活中,忽略培养孩子情商的结果是:智力发达、学习成绩优异,却品质低下,情感残缺。他们有的自私自利,唯我独尊,不懂得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不懂得尊敬老人、孝敬父母、爱护亲人;有的不辨是非,随波逐流,不知道社会上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应该支持,什么应该反对,不懂得真、善、美和爱;有的品质虽不坏,但情感低能,无法理解别人正常的感情,因而与别人交往、沟通和合作都十分困难;还有的意志薄弱,感情脆弱,经不起困难和挫折的打击。这样的孩子不是现代化社会需要的人才。他们自己也会在走上社会后因不能适应社会而出现多方面问题并影响身心健康。
当前,情商教育日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不过对孩子影响最大的还是父母。父母应承担在培养孩子发达情商、健全心灵方面的重任,把孩子培养成高智商、高情商真正全面发展的人才。下面是一些建议:
培养孩子从小懂礼貌,见了长辈要开口问好,学会恰当使用“对不起”、“谢谢”等这些礼貌用语。
鼓励孩子关爱他人、帮助他人。
让孩子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培养劳动观念,懂得劳动的辛苦。
让孩子明白父母养育他们是多么不易。
当孩子欺负残疾人时,要严厉批评,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同情心。
鼓励孩子多与邻居、同学交往。
鼓励孩子看报、看电视新闻、了解国家大事和世界大事,全面认识社会,懂得人情世故。
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
教育孩子对人要公正、平等、真诚、友爱。
孩子能够独立完成的事情,尽量让孩子自己做,父母不要包办。
在生活和学习上鼓励孩子自主决定、自主选择,只要不危害孩子的身心健康,父母不要干涉。
父母应民主治家,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决不要侮辱、打骂孩子,使孩子从小具有尊重他人、自尊和平等待人的观念。
为孩子的潜能发展创造环境
如今年轻的家长都知道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他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例如一两岁儿歌诗词,三四岁儿童涂鸦,五六岁开发右脑、珠心算等,采用种种方法手段去开发孩子的智力。等到孩子进入一、二年级,很多家长有这样的想法:早教任务我完成了,孩子各方面的潜能该开发的都开发了,也差不多定型了,剩下更高级的智能,只能靠老师去开发了。
实际上家长们这些想法是不正确的,而且从中可以看出,这些家长根本不了解孩子智力发展的规律。有科学研究表面,孩子在8岁之前,他的智力发展要经历两个黄金期。假如将成人的智力水平看作100%的话,那孩子从出生到4岁这个阶段,他的智力就已经发展到成人的50%;到8岁时,他的智力就已经达到整个人生智力水平的83%-90%。
由此看来,如果说家长们怀着在孩子开始上小学就停止对孩子智力的开发,这相当于放弃了一个开发孩子智力的黄金期;另外孩子进入小学了,就过于依赖老师的启智作用,这种想法也不现实。例如一个一年级的班级里至少会有20个学生,至多才会有2位老师。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老师把全部心思都扑在教育事业上,也不如家长一对一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智力开发有利。
一名有着从教多年经验的老师说:“我了解老师在孩子智力开发中的作用。虽然老师每天都在教孩子们知识、教他们如何学习,但老师的主要作用仍然是传授给孩子知识,并不是开发孩子的智力。所以在一、二年级孩子智力开发这一黄金期,开发孩子智力的任务仍然在家长肩上。”
也许有的家长也明白自己一直是帮助孩子开发智力的重要角色,可是现实中有些孩子实在天生愚钝,怎样教都不开窍,或者有的孩子天资聪颖,一点就通,他们就常常这样消极地认为:“我家孩子天生脑子笨,再怎么开发也不会变聪明”;“我家孩子天生头脑就聪明,他的智力根本不用开发”。
确实如此,由于受遗传等因素的影响,孩子们的智力会表现出很大的不同。加上家长们对孩子早期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所以到了一、二年级,孩子们的智力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但如果由此家长们就断定自家孩子“天生笨”或“天生聪明”,这样的结论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虽然遗传对人的智力有一定影响,但是注重后天的环境相对更符合科学逻辑。我们来看看两个耳熟能详的早教故事。方仲永和小卡尔·威特的故事。
方仲永,5岁便能写诗,因此被当地的人称为“天才”,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写诗的能力却在一点点退化,进入成年后,他的才能尽失,最终沦落为普通人。
小卡尔·威特刚出生时被从们看做是有些痴呆的婴儿,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在八九岁时就已经掌握了6国语言,通晓化学、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以及数学等多门学科,后来顺利地得到了多所大学的录取通知。
以上两个孩子先天资质刚好相反,方仲永天资聪颖,小时候被称作“天才”,而小卡尔·威特却被认为是痴呆儿,两人最后的结果也大相径庭又出人意料,方仲永由天才变成了普通人,而小卡尔·威特却由“痴呆儿”一跃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其中主要的因素是后天所处的教育环境——方仲永的父亲发现孩子的天才资质以后,喜不自禁,到处带着方仲永去炫艺,而小卡尔·威特的父亲老卡尔·威特是个伟大的教育家,他深知环境对孩子的重要影响,所以他尽其所能为小卡尔·威特创造一切能发掘其潜能的环境,例如每天带着孩子去散步,经常性地出远门开拓视野,注重孩子的学习氛围等等。
既然“白痴”变成“天才”,“天才”也会沦落为“普通人”,通过以上两个故事得知,孩子们的潜能发展确实与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因为环境是人长期存在其中的一个客观空间,长期的潜移默化过程中,孩子的心智会受到周围的环境的刺激,从而慢慢固定成一种思维形态。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学校,孩子处于最多的生活环境是家庭环境,家庭环境的好与差,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潜能发展。
一位老师曾教过这样两个孩子:
这两个孩子是好朋友,他们住在同一幢楼内,每天都一起上下学。但这两个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却截然不同,其中一个孩子聪明伶俐,上课时总能与我进行积极的互动;但另一个孩子却总是浑浑噩噩,一副睡不醒的样子。也正因如此,不论是在智商方面,还是在学习成绩方面,第一个孩子总是比第二个孩子强得多。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通过家访我才知道,第一个孩子的父母很和睦,他们正在努力地营造更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生活环境;然而第二个孩子的父母却矛盾重重,因为一点小事,他们就常常大打出手。
由这两个孩子的成长环境及其在学校的表现,这位老师总结出了这样一个结论:成长环境对孩子智力的发展也会有很大的影响。其他很多国家的教育学家通过做试验也证明了这一结论。美国的教育学家表示,充满噪音的环境可以使孩子的发展出现障碍;法国教育学家们把这一理论具体到数字上,他们通过实验得出,噪音在55分贝时,孩子的理解错误率为4.3%,而噪声在60分贝以上时,孩子的理解错误率则上升到15%。
另外,还有教育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如果父母关系紧张,整日争吵不休,孩子享受不到父爱和母爱,在这种环境中,孩子体内的生长激素就会减少,从而会促使孩子身材矮小、智商低下。
所以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和睦的家庭环境是孩子智力正常发展的先决条件。当然,家庭的和睦是最重要的,但家庭的温馨程度对孩子智力的发展也会有一定的影响。例如,孩子房间里的颜色也会对他们的智力有所影响。
对于一、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淡蓝色、黄绿色以及橙黄色能让他们精神振奋,注意力集中;而黑色、褐色、白色却可以损害智力,降低智商。所以,家长可以在孩子的卧室或书房悬挂一些淡蓝色背景的挂画或条幅,这不但有利于孩子的学习,而且对提高孩子的智商也有一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