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失败,使清政府看到了洋枪洋炮的厉害,也显示出清政府旧有军队的腐败无能。因此,清政府各方面人士都深切地感到应当马上改革旧军队,建立新军队。1895年初,清政府派胡燸棻到小站练兵,这支由胡燸棻训练的新军名为“定武军”,并聘请德国人汉纳根作为教官。后来,由于李鸿章等人的推荐,袁世凯得以接管“定武军”,并改之为新建陆军,在原有四千余人的基础上扩充为七千人。自此,袁世凯运用手中的新建陆军,呼风唤雨,培植自己的势力,成为清廷之中继李鸿章之后的又一个实力派人物。
清咸丰九年八月二十(1859年9月16日),在河南省项城县袁寨村的袁保中家中,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一个男婴呱呱坠地。那清脆而又十分响亮的啼哭声,如同晴天中的一个响雷,使急切中的全家老小先是一惊,继之又雀跃起来,他便是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袁世凯,其字慰庭,又称袁项城。
袁家是当地的大户,袁世凯曾祖父袁耀东是庠生,生子四人,袁树三是廪贡生,曾署陈留县训导兼教谕;袁甲三是进士,官至钦差大臣漕运总督;袁凤三是庠生,曾任禹县教谕;袁重三是生员。袁树三有子二人,长子袁保中是附贡生;次子袁保庆是举人,官至盐法道。因而袁家不管从哪方面讲,都是一个殷实而又儒雅的家庭。但是,袁世凯出生时,正值太平天国运动发展之时,从袁世凯的祖父开始,便“备守具,练乡团,以保护乡里”,抵御农民起义军。那种儒雅的家风便多少有点变化,而这种变化,恰好是培养纨绔子弟的极好温床,袁世凯便是在这种环境里长大的。
袁世凯出生的同时,恰好其叔父袁保庆的妻子牛氏也生了一个儿子,但生下来不久就死掉了。袁世凯的生母刘氏产后奶水很缺,而牛氏的奶水却十分充足,因此袁世凯就由婶婶牛氏哺乳。牛氏视袁世凯为己出,十分疼爱,袁世凯的亲生父亲袁保中见胞弟年近40尚无子,便按当地的风俗于1864年将袁世凯过继给了袁保庆为嗣子,小时的袁世凯便和袁保庆夫妻生活在一起。
袁保庆于同治五年(1866年)从家赴山东济南候补知府,年方七岁的袁世凯随袁保庆至济南。两年后,袁保庆又调到江宁(今南京),袁世凯一直跟随到江宁,这时袁世凯已满10岁。袁保庆殷切盼望袁世凯将来能通过科举取第,光宗耀祖,因而特地为其聘请了两位有名望的老师。同时,为了让其安心读书,把他的哥哥世敦、世廉也从家乡叫来,让他们一起学习,互相监督。但是,因为袁世凯自小过的是娇生惯养、寄生安逸的生活,加之保中、保庆兄弟俩对他的溺爱,即便是和两个哥哥一块读书,他也极不用功,时常逃学,不时结交一些少年无赖吃喝玩乐,游山玩水,放荡不羁。两位哥哥经常劝导,他全当作耳旁风,对养父也往往阳奉阴违。袁世凯终究不是一位简单的人物,在厌倦学习的同时,在另一方面却得到了极好的锻炼,他热衷拳术,酷爱骑马,加上特爱骑桀骜不驯的烈马,并能自如地控制驰骋,这和他以后走上军旅生涯都有着极大的联系。此时的袁世凯虽说只有十三四岁,但是那种花花公子、纨绔子弟的作风已经完全形成。
1876年秋天,又是一次乡试开科。袁世凯从北京赶回河南应试,结果名落孙山,这一年袁世凯16岁。落第之后,其堂叔父袁保恒鼓励袁世凯,要他苦心钻研经史,致力于闱艺策论,以求下次乡试夺魁。但袁世凯通过这次科举考试,已清楚自己不是坐冷板凳的料,落第的打击又使他意志颓废,无心再在八股文上猎取功名。袁世凯盼望走其他道路,获得飞黄腾达的机会,不愿再受寒窗青灯之苦。年底,袁世凯和沈丘于姓女子结婚,时年17岁。
1877年,河南遭受了历史上少见的大旱灾。袁世凯的家乡项城,更是雪上加霜,又发生了蝗灾,一时间饿殍遍野,一片凄惨景象,有的地方甚至发生了食人现象。此时,袁世凯的堂叔父袁保恒被派往河南帮办赈灾。袁保恒上任之时,也把袁世凯带到省府开封,以便让袁世凯学点做官的本领,并帮助自己办点事情。这下可对了袁世凯的胃口,马上便熟悉了官场中的应付本领,且游刃有余,成为袁保恒的得力助手。但好景不长,1878年夏天,袁保恒病死。袁世凯将其堂叔父葬在陈州,自己也和妻子于氏在陈州袁家的一处房子居住下来。后来,因为家大业大,人口众多,不能共同生活,袁家便分了家。袁世凯在其养父的名义下,获得了一份颇丰的家产。自此,袁世凯过起了游手好闲的生活,整日里骑马试剑,斗鸡走狗,下棋赌博,甚至结交官府,仗势欺人。袁世凯本身没有什么文化,可是喜爱装模作样。1879年秋天,袁世凯又参加了一次乡试,到头来仍名落孙山,使得袁世凯彻底丧失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