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法律违法心理矫治
15064900000012

第12章 收集与分析违法行为人资料

人皆有洞悉人奥秘的基本需要,我通过爱而与人相融,由此领悟了奥秘。……心理学的最终归宿必然是爱。

——弗洛姆

我对我自身的生活、幸福、发展、自由的肯定,建立在我的能力上,也就是说,建立在关切、尊重、责任、知识之上。

——弗洛伊德

“重点技能”

搜集违法行为人资料

分析违法行为人资料

违法行为人个体心理辅导

“案例”

湖北省沙洋劳教所开展“心理防暑”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近日,为帮助劳教人员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学会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平常心,湖北省沙洋劳教所精心策划,组织开展了“心理防暑”团体对劳教人员进行心理辅导活动。

心理健康讲座 培养积极的情绪

7月上旬,教育矫治中心利用“周教学日”时间,安排六名心理咨询师赴全所八个劳教大队为劳教人员讲解《放飞心灵》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咨询师从“三个打鱼人的故事”导入新课,让劳教人员明白“什么是心理学”。

……

劳教人员王某兴奋地说:“原来上课也可以这样有趣!心理探索、心理导航、心理感悟、心理成长、心理寄语,老师像带着我们搞心理旅游似的!”

情绪心理测试 卸下心灵的包袱

“你的情绪稳定吗?”许多劳教人员对自己的情绪状态并不了解。教育矫治中心的心理咨询师主动钻研部局编发的教材《放飞心灵》,熟练掌握测试量表《你的情绪稳定吗》的操作使用,并在全所劳教人员中进行情绪心理测试。30道通俗易懂、简单易行的心理测试题,深受劳教人员欢迎,许多劳教人员答完题目就迫不及待向心理咨询师了解测试结果。

……

劳教人员邓某得知自己的测试结果为“不大稳定”后,主动向心理咨询师咨询,终于解开了不晓得自己为什么很冲动的心结,他心有余悸地说:“两次因寻衅滋事被劳动教养,幸亏心理咨询师帮我找出了症结,不然我还要在一条道上走到黑!”

心理互助小组 点亮你我的心灯

“降级的劳教人员大多对民警的教育抱有成见,而我们是‘自己人’,有共同语言,好交流。”劳教人员心理互助组成员李某曾成功帮助三名降级劳教人员解除了心理困扰,他深有感触地谈了自己对心理互助组的看法。

……

教育矫治中心通过课堂化教育的形式为劳教人员心理互助组成员讲授了心理与心理健康、异常心理、人性解剖、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知识,提高了心理互助组骨干成员的心理观察能力以及矛盾处理能力。

……

心理咨询 让生命之舟渡过险滩

“警官你好,和你谈了之后,心情好多了!谢谢你的帮助!”“要知道心理咨询是这样的,我早就应该申请心理咨询了!”……劳教人员在接受了教育矫治中心组织的心理咨询后,纷纷敞开心扉,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由于劳教人员大多对心理咨询有怕被笑话、丢面子,怕没作用、被知道隐私等顾虑,主动申请心理咨询的并不多,为了提高劳教人员的心理素质,消除劳教人员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提高教育矫治工作质量,教育矫治中心采取主动出击、主动干预的方法,积极引导他们接受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操作步骤”

(1)收集并分析与违法行为人生物学因素相关的资料。

(2)收集并分析与违法行为人社会性因素相关的资料。

()收集并分析与违法行为人心理因素相关的资料。

对违法行为人进行心理辅导,需要全面了解他们的情况,主要从生物、社会和心理因素三方面全面收集他们的相关资料,从深层次查找与分析产生心理行为问题的原因。

单元一 收集并分析与生物学因素相关的资料

引发违法行为人心理与行为问题的生物学因素大致有四个方面:

一、常见的躯体疾病对心理的影响

首先应该咨询或检查行为人是否有躯体疾病,有没有家族病史,出生情况如何,有无病史。对有躯体疾病的行为人,确定疾病与心理行为问题之间有无因果关系。常见躯体疾病所致的心理行为异常有下列九种:

(1)感染所致的心理行为异常。可见于流感、肺炎、疟疾、流行性出血热等的严重感染者,多表现为程度不同的意识障碍,或虽然没有意识障碍但有躁狂、抑郁、幻觉、妄想等表现。妄想多为片段的被害妄想或关系妄想,内容接近现实。但少数人出现感染后的人格和行为异常。

(2)肺性脑病。慢性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等。早期有头昏、头痛、耳鸣、不安等症状。

(3)肝性脑病。爆发性肝炎、亚急性肝炎、肝硬化、肝癌后期,症状表现为迟钝、少动、寡言、躁动不安、兴奋或嗜睡。

(4)心源性脑病。由多种心脏疾病引起的血流量减少及脑缺氧所导致的心理行为问题,表现为易疲劳、易激惹、情绪不稳、注意力涣散、健忘、失眠、噩梦、失神、晕厥等症状。

(5)肾性脑病。表现为迟钝、无欲、精神萎靡、记忆力减退等。

(6)内分泌系统疾病所致的心理行为问题。甲状腺机能亢进者表现为精神兴奋性增高,情绪不稳定、过敏、急躁、易激惹、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甲状腺机能减退者则表现为淡漠、无欲、呆滞、言语行为迟钝等。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者,有淡漠、呆滞、言语减少等症状。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者会出现焦虑、抑郁、情绪不稳、易激惹、伤感、哭泣等症状。

(7)代谢疾病所引起的心理行为问题。表现为烦躁不安、头晕、眼花、恐惧、焦虑、易激惹。

(8)手术后精神障碍。

(9)艾滋病所引起的心理行为问题。注射毒品和同性恋行为与艾滋病密切相关。

“案例”

某男子,21岁,大学生,因嫖娼染上性病,十分害怕,后悔不已,已经进行过两次系统治疗,两次化验结果均正常,性病专家再三保证不是艾滋病,也未留下原来所患性病的后遗症,但就是终日担心害怕,不敢在宿舍洗衣服,害怕“传染”给舍友,周末把脏衣服带回家洗,而且全部消毒。自己所有洗漱用品都与舍友隔离开。不敢与同学一起吃饭,自己用饭盒打饭吃。不敢跟同学聊天,玩耍。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

二、生理功能的改变对心理的影响

生理功能的改变会引起心理活动的改变。违法行为人对自己生理活动的改变未加陈述或只是轻描淡写。原因可能是违法行为人没有这方面的知识而无意忽略,或是由于涉及某些隐私而有意回避。这个主要体现在青春期。青春期的孩子出现心理问题也是很常见的,大多是由生理的变化带来的不适应。

三、生理年龄对心理行为的影响

从发展心理学得角度看,人从出生到死亡是一个精神活动的连续体,在这个连续体的不同发展阶段上,心理活动有各自的特征。美国著名精神病学家,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埃里克森(Erikson,E。H。1902—1994)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如下八个阶段:

(1)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2)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3)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4)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5)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

(6)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7)成年期(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8)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直接影响下一代儿童时期信任感的形成。因此,第八阶段和第一阶段首尾相联,构成一个循环或生命的周期。

埃里克森认为,在每一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中,解决了核心问题之后所产生的人格特质,都包括了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品质,如果各个阶段都向积极品质发展,就算完成了这阶段的任务,逐渐实现了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出现情绪障碍,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四、性别因素对心理行为的影响

对于性行为,男性可能并不在意,但是女性可能因“失贞”而引起较大的焦虑并导致较重的心灵创伤。

在更年期,由于性激素改变的幅度有较大的性别差异,对男女心理行为的影响不同,男性的更年期综合征远没有女性那么明显与严重。

单元二 收集并分析与社会性因素相关的资料

任何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都不可能与社会隔离开来而独立生存。社会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是深刻的,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家庭与学校因素

家庭、学校是个体生活的具体环境,这些小社会环境因素,会直接影响违法犯罪心理的产生。

(一)家庭因素

个体的违法犯罪,特别是青少年违法犯罪,与不良的家庭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家庭结构的缺陷,即因死亡、离婚、分居、遗弃或入狱等原因,造成单亲、父母双亡或者重组家庭(即有继父、继母);二是家庭状况,包括多子女、独生子女、非婚生子女等家庭成员状况,生活贫困和生活富裕等家庭经济状况,夫妻之间、父母之间及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社会态度、经济利益的矛盾状况等;三是家庭人际关系,包括父母间、夫妻间、父母与子女间的人际关系的障碍造成的不和睦家庭、情感淡漠的家庭,也包括与邻里关系不和受到孤立的家庭;四是不轨家庭,包括家庭成员中有不道德或违法犯罪行为的家庭;五是教养方法的缺陷,包括溺爱、纵容、护短、歧视、虐待、专横或管教不严、管教过严、期望不当等教养方法有缺陷的家庭;六是有精神障碍者的家庭。这六个方面中的任何一项若处理不当,都会对家庭中的成员,尤其是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

(二)学校因素

学校因素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教育内容的缺陷,如重智育,轻德育,缺少必要的性知识和性道德教育;二是教育态度与方法上的偏差,重视重点学校、重点班,忽视一般学校、普通班,对品德不佳、学习差的学生歧视冷淡,管教粗暴,滥加惩罚等;三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班级之间的恶劣关系,造成矛盾激化,导致一些人产生违法心理;四是学校管理的缺陷,如放任不管,赏罚不明,致使纪律松散,秩序混乱,不正之风盛行。这种学校环境容易使一些人,特别是使人们眼中的不良少年滋生违法心理。

二、人际交往及居住环境

(一)人际交往因素

不良的人际交往大多在越轨的小群体中进行,主要的影响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模仿,群体成员之间相互模仿越轨的行为方式甚至是犯罪技能和手段;二是竞争,越轨群体的成员在群体活动中竞相表现自己,向他人展示自己的功绩;三是传习教唆,违法群体中的核心人物向一般成员、老成员向新成员进行违法意识和行为方式的教唆和传习。

(二)居住环境因素

邻里环境因素也会影响个体违法心理的形成。如不良的居住环境对邻里成员尤其是青少年的个性形成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促使他们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下逐渐形成违法心理;邻里矛盾的激化,容易导致打架、斗殴、放火、投毒等违法犯罪行为;邻里关系疏远,常会使邻里成员之间互不关心,对其中的不良行为不予以谴责制止,等等。

三、工作场所和职业因素

(一)工作场所因素

工作场所是人们工作的环境和场地,与违法犯罪心理形成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领导只重视生产业务,不重视对员工进行思想教育,致使一些员工缺乏正确的道德和法纪观念,歪风邪气盛行;二是领导与职工之间、职工与职工之间的人际关系恶劣,如处理不当,容易激化双方的矛盾,以致某些人产生报复性的违法犯罪心理;三是管理存在缺陷,无序混乱,容易诱发利己主义,从而产生盗窃、贪污等犯罪动机;四是职工内部存在不良的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如果这些群体是消极的,迫使或引诱别人依附于它,则容易结成共犯集团。

(二)职业因素

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因为职业的不同特点而可能形成不同的违法犯罪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无职业的人员,他们不仅生活困难,无法养活自己和家人,而且感到自己的正当权益无法维护,容易对社会产生不满情绪;同时感到前途渺茫,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无所事事而精神空虚,颓废消极,这样的心理状态极容易接受外界的不良刺激,从而产生报复性违法犯罪心理。二是在职人员,例如国家工作人员利用执行公务之便以权谋私;经济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产生贪污、受贿等违法犯罪心理;如医生利用职务之便故意多开一些对治疗疾病没有多大效果的药品等;雕刻工人可能产生伪造印章、证件的违法心理;印刷工人可能产生伪造文书、票证的违法心理。

四、文化环境因素

习俗、风尚、道德、文艺、大众传播等方面存在的不良因素,对个体违法犯罪心理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例如,买卖婚姻、包办婚姻、重男轻女等封建习俗,可能导致干涉婚姻自由、重婚、虐待、遗弃等违法心理的产生;社会风气不正,可以滋生多种违法心理,如赌博、挥霍等;卖淫嫖娼、暴力等反道德文化,最容易刺激青少年萌生性犯罪和暴力等违法心理。

“案例”

15岁的阿兵(化名)是强制戒毒所里年龄最小的一个,别看他个子矮小,但双眼却滴溜溜转个不停,一眼就可看出是个“老江湖”。阿兵因年幼时其母病亡,其父忙于生计无暇照管他,自7岁起,他便模仿大人们抽烟,并以之为荣。阿兵说,每天放学后燃起一根香烟吞云吐雾,走在同学们中间感觉特有面子。14岁那年,勉勉强强读至初一的阿兵干脆辍学了,终日跟在乡里几位“大哥”身后当起了小弟。去年初,他结识了乡里一个做餐饮生意的“大哥”,几次来往后,阿兵很得大哥欢心。慢慢地,阿兵发现大哥原来是“白粉仔”,但他也不以之为忤,相反还认为这是“酷”的表现。去年,趁大哥不在家,阿兵偷了一点白粉终于“开禁”尝了新,并从此成了一名“小道友”。吸上白粉后,因无钱买毒品,阿兵便在一“道友教授”下当起了“鱼虾蟹”庄家,以赌钱为生。据称,那些“鱼虾蟹”的骰子都是用磁铁做了手脚,因此聚赌时基本都是赢钱,有时一天纯收入达三四百元。阿兵称每天下午都会在陈厝合、辛厝寮一带“开局”,赚了“工资”后便买粉过瘾。今年初,阿兵被警方抓获,在审讯时因毒瘾发作口吐白沫,结果被强制戒毒。

单元三 收集并分析与心理因素相关的资料

引起个体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心理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认知因素

认知是人对外部刺激、自身状况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反映或意识的心理活动。认知方面存在的不良因素与犯罪心理形成的关系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认知水平低。有些人文化程度较低,没有受过很好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道德观念、法制观念淡薄,不能以此来正确调节自己的行为,由此导致的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

(2)认知内容的偏差。如有的违法犯罪行为人存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等错误认识,导致一些物欲型违法犯罪心理的产生。

二、情绪、情感因素

人的情绪、情感对人的行为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有时甚至直接推动人们采取行动。情绪、情感与违法心理形成的关系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消极的情绪、情感积累到一定程度会转化成违法心理,通过实施违法行为宣泄出来;二是由于违法行为人不能克制不良激情的产生而导致激情违法行为的出现。

三、意志品质因素

违法行为人心理的形成与其不良的意志品质有着密切的联系。违法心理的形成一方面与其意志薄弱,抵制不住外在不良因素的诱惑密切相关;另一方面,违法犯罪经历较长的违法行为人还会出现意志特征的病态化发展,表现为为达到违法犯罪目的能够克服各种困难,任违法心理恶性发展。

四、个性因素

1.不良的个性心理

个性倾向性是指人对社会环境的态度和行为的积极特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是人的基本动力,制约着人所有的心理活动。不符合社会要求的个人需要、利己主义动机、不正确的兴趣、错误的理想以及信念和世界观等,都与违法心理的形成有关。如果个体的需要十分强烈且与社会要求相抵触,那么当个体的需要受到社会的限制时,就可能对社会持抵触或敌对态度,从而产生反社会心理,或者萌生选择以非正常方式来满足个人需要的违法心理。如果个体只关注个人利益,凡事追求利己,那么他在满足动机需要时常选择违法行为模式。如果个体极其愿意寻求感官刺激,并对此有浓厚的兴趣,那么他很容易形成违法犯罪心理。如果个体所持有的理想、观念和世界观是错误的,那么他往往会形成反社会心理。

2.气质因素

在违法行为活动中,气质不能起发动或制止的作用。但是,当一个人在接受不良因素的作用下,走上违法道路之后,气质可能影响他们选择的违法行为类型、手段和方式。同样是品德不良,具备了违法条件的主体,胆汁质的人常表现为逞强好胜,容易进行暴力违法犯罪,如报复杀人等激情性犯罪;多血质的人容易受他人诱惑而违法犯罪。

另外,不同气质的人在违法行为过程中也具有不同的特点,即使在同一种违法犯罪行为中,行为过程也有可能不同。

例如,同样是报复违法行为,胆汁质或多血质的人由于情绪发生得快而强烈、快而多变、易躁、易冲动,因而这类人作案时的行为通常呈现出下列特点:

(1)发生较快,有时因对方几句话便怒从心起,一瞬间作出反应性行为。

(2)固执反应,即在情绪爆发时难于自制或改变这种冲动状态。

(3)伴有明显的情绪过程,当情绪平缓下来,事情过后回想时常常感到后悔。

相反,黏液质的人如果起意报复,大多不动声色,计划周密,不轻易改变自己的决定,事后也不后悔,具有明显的意志特征。而在报复型违法类型中,抑郁质的人较少。这种人受到某种打击后,内心虽然感受强烈,但不轻易外露,并多以自残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由此可见,对待同一种不良刺激,不同气质的人反应方式也各不相同。

气质是每个人最早出现,并比较稳定的一种人格特征,但它并不决定人的行为性质,只影响人的行为方式。因此,研究气质与违法行为的关系,重点在于研究不同气质的违法行为人在不同类型的违法行为中具有的不同行为特点。了解违法行为人的气质差异对于改造违法行为人的工作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使他们在工作中针对违法行为人的气质特点“有的放矢”,从而提高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