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医药卫生类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研究
15055200000024

第24章 医药卫生类中职教育的发展战略与发展思路(6)

(2)过程导向特色化

所谓“工作过程导向”,是指从实际工作岗位之典型任务出发,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知识的学习为内容,以培养企业所需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实践过程的掌握为主要过程的一种全新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模式。这种模式整合了理论与实践,能极大地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发展轨迹

纵观国内外,到目前为止,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大致包括了“学科系统化”、“学习理论导向”、“职业分析导向”和“工作过程导向”等模式。

学科系统化的课程开发。这是我国传统的至今仍普遍使用的课程开发方法。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是以本科为模式建立发展起来的,许多课程开发事实上都是从高校相关课程中选择“合适”的内容并按照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进行简化,编成压缩教材。这种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学科理论基础,但其学习内容与职业实践的关系是间接的,有时甚至是脱节的,难以满足学生就业的需求。

学习理论导向的课程开发。即针对现有职业,按照学习理论和人的发展规律确定课程结构和内容。这是一种典型的从普通教育移植过来的素质教育课程开发模式,其学习内容与职业活动联系不够紧密,可以说这种课程开发模式提供的只是一种职业预备教育。如近年来流行的“宽基础活模块”和“多元整合”就属于这种课程开发模式。

职业分析导向的课程开发。它是建立在职业分析和工作分析基础之上的课程开发模式。美国和澳大利亚实行的DACUM法,最为典型。此法在我国被称为CBE课程模式。CBE课程开发是以职业分析为起点,但由于没有理清能力组合与工作过程间的关系,在工作分析后的“教学分析”过程中,往往又回到学科系统化的老路上去。

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20世纪后期,对劳动者的培养涉及多个专业领域的综合性学习任务,包含技术、社会、环境等方面,由此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应运而生了。该课程开发模式强调对学习过程的思考、反馈和分析,重视典型工作情境中的案例,关注在行动过程中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创造。但由于此课程模式打乱了现行学校教学秩序,因此,推广起来难度较大。

“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课程很大程度上是以学科性课程为主,大多数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还是围绕学科性课堂教学进行,很少能以“工作过程导向”为中心进行职业教育课程的设计和开发的。因此,重视“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对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意义重大。

一是能提升学生职业能力。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是职业性、实践性,因此,促进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应成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首选条件。“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把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加强高层次实践技能的培养,通过综合和具体的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获得实际工作需要的知识技能并积累初步工作经验。这些思想的具体体现就是打破学科体系,代之以与企业实践密切联系的、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一体化的综合性教学项目。

二是能提升学生职业素养。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首先应是“社会人”,即具备做人的基本素质;其次才是“职业人”,即具备做事的职业技能与素质。近年来,企业用人时也越来越看重人才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精神。因此,“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在课程设计上以人为本,能满足学生职业素养的发展需求。

“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特性。

一是“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结构是以学习性工作任务为载体。“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以学习性工作任务为载体,为学生设计接近真实的工作任务,构成一个手脑并用的学习情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边学边做,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因此,“工作过程导向”课程能将理论讲授和实践训练集成在一起,选择在实训场所实施工作过程导向教学,训练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

二是“工作过程导向”课程重视过程考核和综合考核。“工作过程导向”课程考核分为过程考核和综合考核,过程考核在每个具有可展示成果的学习性工作任务完成后进行。学生考核内容一般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理论课考核,既可以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识记能力,又可以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实践课考核,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职业态度,提升职业能力;三是平时考核,主要依据是学习性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课堂表现及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是“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重视创设真实的职业情景。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是从职业岗位工作的需要出发,创设真实的职业情景,使学生能够置身于真实或模拟的工作世界中。因此,“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要求学校必须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工作场景实施教学,同时大力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和模拟实训场所的建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

四是“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重视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是为了满足人才培养需要而设计的源于真实、高于真实的用于教学的工作任务,而学习情境则是一个案例化的学习单元,它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实际应用环境结合在一起。学习性工作任务是学习情境设计的载体。依托载体设计学习情境,可让学生在若干个完整的情境中反复训练、熟悉工作过程、积累工作经验、增长工作策略。

“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步骤。

一是职业岗位分析。职业岗位分析,是指对企业各条件类岗位的性质、任务、职责、劳动条件和环境,以及员工承担本岗位任务应具备的资格所进行的系统分析和研究的活动。正确进行职业岗位分析,是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的前提。

二是典型工作任务。一个典型工作任务,是能描述一项完整的工作行动,包括整个行动过程的计划、实施和评估,能反映职业工作的内容和形式。结合各企业职业岗位的实际情况,分析各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确定典型的职业岗位工作任务以及从事岗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三是确定学习领域。根据企业职业岗位需求,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确定学习领域。一般来说,学习领域的名称应与典型工作任务的简化名称一致,要注意学校的学习领域与企业的工作和学习领域之间的衔接。通过一个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可以完成某一职业的一个典型的工作任务。通过若干个相互关联的所有的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某一职业的从业能力和资格。

四是设计学习情境。学习情境是指一切作用于学习主体,并能引起学生一定情感、兴趣的客观环境,它是学习领域的结构要素。设计学习情境的目的是要通过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尽可能吻合的真实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现有实训场地无法满足“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需要。一些学校和专业的现有实训场地不足,难以满足课程开发的需要。这涉及资金投入、校企合作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和解决。

二是现有师资无法满足“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要求。以典型工作任务为核心组织和建构的课程开发内容,强调工作过程知识的重要性,它不仅要求职教师资具有课程开发能力、熟悉职业实践、创设学习情景;同时,还要求教师具有跨学科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教学反思能力。而现有的师资水平还无法满足“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要求。

三是现行的教学秩序无法适应“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要求。“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教学,打乱了传统的学校教学秩序,不再按班级授课、按课程表进行教学安排,其教学评价和考核方式也有明显不同,而现行的教学秩序无法适应“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的要求。目前,“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工作刚刚起步,其未来任重而道远。

(3)质量导向特色化

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质量观是高职教育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前提,那么以就业为导向的质量观具体涵义及要求是怎样的呢?

一是以满足需求为原则。

以就业为导向的质量观,要求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行为均是围绕培养学生就业技能和本领进行的,不但要让学生能够就业,而且要让学生在职业岗位上有所作为,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所需要的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满足社会人才需求以及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应该成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质量观的第一要义,即中职学校要树立需求先行的观念。这一观念要求中职学校在进行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时要以社会人才需求为依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要以对应职业领域的具体要求、对应岗位及岗位群的员工素养作为参照标准、教学实施要针对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要真正做到需求先行,中职学校首先要对需求进行调研分析。建立需求调研小组,对社会人才需求进行跟踪调研和分析,实现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相适应,实现中职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之功能;对应岗位群进行调研,了解当前岗位群中要求员工掌握的技能和具备的素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其对应的岗位中能够更快进入角色;对学生需求进行调研分析,通过问卷调查、教学评价等方式了解中职学生需求,让学生参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要求等活动,将学生意见作为教学改革依据。第二,中职学校要注意对学生需求进行引导。对中职学生而言,其自身素质、经验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对中职教育课程有一个全面的正确认识,也不可能完全清楚社会对中职人才的需求特点以及自己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因此完全依据学生的要求来安排教学活动是行不通的。中职学校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各种形式诱导学生需求,实现学生的需求与学校教育目标相一致。

二是以就业能力为培养重点。

以就业为导向的质量观要求中职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即要树立能力本位的质量观。就业能力不仅仅是指毕业生找到工作解决就业的能力,而应包括在其职业生涯中所需要的并且能够在学校学到的各种能力。本文认为,学生的就业能力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职业特定能力。即某个具体的职业工种或岗位的知识和技能。行业通用能力。即面向一群职业工种或岗位,这一组能力应该能够体现某一种工作的共同特征。跨行业能力。指的是若干行业共同需要的职业能力,或者符合技能型人才运用另一行业知识与技能的能力。让学生熟练掌握所学专业职业岗位的技能能力是对中职学生的最基本要求。同时,一名受教育者一生中往往会出现不止一次的就业机会,这就要求学校不仅要教给学生一技之长,还要掌握一些跨行业能力,如与人合作能力、终身学习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等等,这些能力应该是可迁移的,它有助于使中职学生的就业优势更加突出,更快进入职业岗位角色。

中职学校要实现就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第一,加强实训基地、实习基地建设和管理,定期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提高实践能力。加强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共建和合作关系,利用校外单位的设施、设备等资源条件开展实践教学。要让学生通过实习基本胜任相应的工作岗位,使学生熟悉工作环境,培养学生从业基本素质。第二,建立注重技能考核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教学活动具有直接的导向作用,建立注重技能考核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有利于避免教学内容走纯理论性、学术性道路,有利于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向符合中职学生学习特点的多种形式发展。第三,能力本位质量观要求中职学校科研活动要为教学服务,围绕教学进行,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和技术开发等活动结合起来,鼓励教师科研活动吸纳学生参与,实现在做中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