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课程实施特色化
学分制的推行,需要平台和系统。网络技术和学科课程的整合是目前教育改革的侧重点和创新点。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职业学校正在逐渐实行学分制。学分制是进行教育教学制度创新,建立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需要的更加灵活、更加开放的教学组织和管理制度的重要举措。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遵循教育规律,因材施教,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自身的活力,进一步把职业教育做大、做强、做活。学分制的实施,给各职业学校带来生机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学校在实施学分制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了一些困难。比如选修与重修课程的安排,对有些学生来讲,在选择重修的同时还要考虑不能影响到必修课的学习。不同班级的学生如何在同一时间选修同一门课程,如何合理安排任课教师的授课时间及各个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课程等均给教学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而网络教学恰好能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其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现代化的网络教育正迅速升温。远程教育、远程医学、网络学校、E-learning与虚拟人的出现必将对现代医学教育的改革和医学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目前的网络教育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但由于时间、技术特别是人们思想观念上的原因,现在的网络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很多亟需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在医学教育领域中,网上有关医学教育的网站及网页不计其数,但它们大多数是面向具有一定临床经验的医护人员的专业性很强的网站,而面向学生的学习性网站则少之又少,其中可供中专及高职卫生系统在校学生利用的网站及网页就更少了。医学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重点、难点多,操作性强,需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但在日常教学中却常常脱离临床,实践甚少。现代的多媒体教学虽然可以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趣味性,但仍然局限在课堂和教室,教与学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开发更为广阔的医学职业教育专业网络学习平台已经成为必然。可以说学分制的实施呼唤网络教育,网络教育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在此思路指导下,不少学校开始了网络课程与教学的积极探索。南京卫生学校开发了适合学分制的卫生职业教育网络教学系统,为特色化课程和教学的实施搭建平台。
这里的网络教育包括两层涵义:其一是一种教学形式,诸如视频点播、在线学习、临床实践等;其二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与形式的突破与创新。
(1)在线学习是学分制网上教育的核心部分,也是我们要研究的重点。具体内容包括:网络课程的选择,各门课程介绍,为学生选课提供依据;按教学大纲要求列出每门课的学习纲要;学习重点与难点解析;主要参考书;课程内容讲义;相关课件;自我测试;师生交流。在师生交流处,学生可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写出来,这门课的教师会在这里给予解答与指导。学生也可与教师约定时间,教师进行在线答疑。通过优化的网络教学课程结构,可以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增强课程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实践性,便于学生自主选修或重修。
(2)实践性教学也是医学教育中的一个重点与难点,有些临床课如外科手术不可能在手术室上,但可以考虑通过网络视频点播完成,这样可使很多临床课更生动、形象,教学质量得以提高。通过临床实践平台建立临床专家、医务工作者及实习生与学生的联系,促使学生及早地通过实习生、已经工作的校友及临床专家了解临床工作,自觉地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联系。
(3)网上考试是学习者进行自我检阅的一个平台,可以分为一般综合性考试和护士执业考试两大部分。前者是在校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检查;后者是贮存历年来护士执业考试试卷和最新的考试大纲,供护士在执业考试前进行查阅和复习,这一系统也进一步增强了网站的实用性。
(4)当代医学的功能是对医院特点特色的介绍、先进医护人员的介绍和当代国内外医学和护理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发展的介绍,有助于学生对本专业前沿知识的了解;校园文化和休闲娱乐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和利用网络时更轻松,有利于拓宽知识面和加强对学习环境的了解与适应。
网络教育对在学分制情况下中职教育的影响。
网络教育通过构建一个适合于卫生职业学校学分制教学的网络平台,这个平台有强大的后台管理功能,设定不同学科的教师有不同的管理权限,可及时更新各自的教学内容及相关课件等,学生有选择不同课程进行学习并选择相关试题进行自我测试的权限,可以留言与教师交流本门课的学习重点、难点,也可以与教师约定同时在线交流。
这个网络平台可以使学生根据社会需要、个人兴趣和条件跨专业甚至跨学校选择课程和学习方式。这种网络教育可以汇集优秀的教学资源,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共享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促进学习的社会化、终生化和个性化,满足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需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职业教育自身的办学活力和吸引力,同时也为学分制教学的发展摸索出一条新的途径。
开发卫生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网站,可以增加教学的灵活性和增强教学的弹性。学生可以随时利用自习课或其他课余时间在开放的网络教室选择自己要学习的课程。在某些特殊条件下,比如灾难性天气或是“非典”时期,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远程教学,实现教与学在空间与时间上的突破。
开发网络教育系统有助于课后的复习与交流。利用该系统,教师可以随时对学生的复习进行指导,并利用网上留言、BBS、聊天等在辅导的同时展开一定的讨论。学生也可利用网上考试系统和题库检验自己学习的绩效,并利用网络拓展自己的知识深度及广度。
网络还可以建立在校学生和医院医护人员的沟通联系。实习学生可在该系统上讨论实习工作中的体会和难题,并给在校生一定学习方向上的指导;医院带教教师或一般的医护人员可以通过网络对在校学生的学习进行必要的指导,并通过网上专家讲座等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目前很多中专及高职学校教学和临床相脱节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可以促使教师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和发挥学习者内在的学习动力,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学生善于学习的能力。
网络教育以其无与伦比的优越性正成为目前教育界讨论和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在学分制的实施过程中,它体现出越来越优越的作用,这种作用是传统课堂教育无法比拟的,虽然由于观念和技术原因,它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是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它的作用必将进一步得到加强。
2.培养培训特色化
(1)需求导向特色化
人才培养导向回顾。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各中职学校都总结了适合学校发展、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的办学理念和指导思想。目前,国内关于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导向大致形成了如下几种观点。一是“供给导向”,根据学校自身的条件、能力来提供中职教育服务产品,其内在理论依据是“萨伊法则”,即供给会创造自身的需求。二是“经济导向”,学校从教育产业化的角度来对待中职教育的扩张,认为中职教育是教育产业化的又一块“蛋糕”,追求办学的经济效益最大化。三是“能力导向”,强调围绕“职业能力”来设计人才培养流程。四是“实践导向”,强调课程实践、试验,在全程式的实践训练中提升技能水平,使受训者成长为技能型人才。五是“就业导向”,即以“出口决定进口”的理念将就业提高到办学全局的高度,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的高就业率和就业的高质量。
人才培养导向观点的评析
尽管各种导向理论观点从不同角度阐释了人才培养的导向理论,但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供给导向”,是一种典型的缺乏市场忧患意识的封闭的办学理念。实践证明,这样的办学理念只会使中职教育裹足不前,甚至倒退;同样,基于“最小投入获取最大经济回报”的“利益驱动”的办学导向,会导致中职学校一方面为节约办学成本,把中职教育看成是传统学科型教育的“压缩饼干”来经营;同时为了收益最大化,盲目扩招,不顾及自身的办学条件制约,使中职教育呈规模化、低质化繁殖。
“能力导向”办学理念,代表了职业教育应有的特征和特色。但是在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却不少,那就是对“职业能力”内涵的界定迄今没有权威、统一的标准,进而导致人才培养标准参差不齐,缺乏现实的指导意义。与能力导向一样,“实践导向”同样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但学校的“实践平台”仍以自建的实训室为主,以仿真性试验来培养能力,缺乏行业、企业的真实经营环境作为背景,实战性不足。因此,要完善实践导向的培养模式,仍然需要解决行业实质参与办学的机制问题。
“就业导向”,目前在较多中职学校的办学实践中得到了体现。就业工作确实相当重要,但是,过度渲染则会使办学出现功利化倾向,造成盲目追求一次签约率、初期就业率等指标,忽略学生职业生涯的科学规划。在培养过程中,可能导致过分追求“就业技术、技能”的熟练程度,而忽略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进而影响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尤为甚者,将学生就业率作为衡量办学水平最重要的指标,提升就业率就等于提升办学效益等指导思想,使人才培养与上岗就业本末倒置,致使学生出现“被就业”的尴尬事件。事实证明,忽略社会、行业、企业等多方市场需求,一味追求学生“高就业率”往往会适得其反。
需求导向理论。随着与国际职业教育的交流增多,国内一些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开始提出了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需求导向”理论。目前我国中职教育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相比,在硬件设施上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个别地区如上海、广东、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中职学校的校舍规模、教学设施、实验设备水平甚至已超越了发达国家。但国外发达国家的中等职业教育一直处于领先水平,最具活力的因素就在于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明确的办学导向。在西方国家,诸如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都提出“以需求为导向”构建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英国的职业教育倡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满足相关利益者的需要”,“需求为导向”首先要满足行业企业的需求,其次要满足学生的需求,还要满足政府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非常重视“行业的人才需求”与“受训者的学习需求”,以这两个最大利益群体的“需求”为基点,行业充分参与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中来。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将功能定位为满足企业、个人和社区的需要。
需求导向理论的内涵。相较“就业导向”,“需求导向”更科学、全面。中职教育人才培养中“需求导向”的内涵可以定义为:中职教育的发展必须致力于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满足受教育者就业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建立需求导向型中职教育体系,要服从并服务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伟大实践,要革除计划经济时代发展中职教育的习惯性思维和模式,牢牢把握时代发展的脉络,洞悉与中职教育有关的各方面的需求,把满足不断变化的需求作为中职教育发展的生命源泉和不竭动力。同时,需求导向也是针对传统办学供给导向理念提出的,供给导向强调在办学中根据职业学校自身的硬件条件、特点、师资水平等供给能力、办学能力来设置专业,按计划指标招生,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执行传统教学计划。从本质上讲,供给导向的中职教育是闭门造车式的封闭的职业教育,而需求导向的中职教育是集社会综合力量的开放的职业教育,中职教育要实现内涵式发展必须要完成由供给导向到需求导向的转变。
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而言,以需求导向实施的中职教育的育人过程中应充分反映四个利益主体的教育需求,分别是:国家科教兴国的战略需求,即中职学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应能持续满足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长远需求;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发展需求,即中职教育应能紧密结合企业发展的人才需要,为企业培养甚至是“量身定制”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的人才;学校提升办学竞争力的发展需求,即中职学校通过最大限度实现学生就业的中质量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使学生毕业即可直接上岗,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特色,提升中职教育整体办学质量;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发展需求,即将“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贯穿于培养全过程中,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践锻炼,不仅掌握本专业的具体职业岗位能力,更重要的是掌握适用于所有职业的一般性职业能力,具备基本的职业素养,实现“既会动脑又会动手”的培养目标,比普通本科生具有更强的动手能力,比中专生掌握更扎实的理论功底,真正提中自身的就业能力。
中等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办学质量和特色。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直接取决于其构建和实施的人才模式是否能够支撑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进而适应社会人才市场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和要求。这其中,树立科学的办学导向,引领职业教育有序、有效发展无疑发挥着最为重要的作用。中职学校应正确定位,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上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中技能人才。根据社会、企业和学生等多方需求,结合中职学校自身的特点,吸取国外中职教育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经验,采取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增强中职学校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从根本上提升中职学校学生的素质和社会适应力,满足市场对中技能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