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古琴清英
15047000000091

第91章 民国时期的古琴修斫(3)

(三)杭州汪自新与徐氏兄弟制琴

浙派古琴始于南宋郭楚望。民国时期约有二三十位琴人,以大休法师、张味真及大休弟子徐元白、徐文镜较有名。20世纪20年代汪自新在杭州制琴颇多,之后徐元白、徐文镜两兄弟也曾制琴,三人之琴各有特色,名传至今。

汪自新(1869~1941),原名志学,字惕予,号蜷翁,安徽绩溪县人。著名商人、医生、慈善家,上海规模最大的茶叶店汪裕泰的掌柜,创建中国自新医科学校和中国自新医院。杭州西湖名园汪庄的主人。雅好搜集古董,珍藏文物,吟诗作画,制琴抚琴。与当时政界、商界、医界、文艺界等一大批社会名流如荣宗敬、周庆云、史良才等名士为好友,与琴家徐元白交好。晚年先在静安寺建余村花园,占地十亩,署名“蜷庐”。1924年又斥资买下雷峰塔旁夕照山北麓西湖湖滨的一片土地,建成“汪庄”。 在汪庄建有琴堂一室,建枋题名“千今百古琴巢”,室内珍藏了古今名琴百余张。其屋名“今蜷还琴楼”。可惜,这些古琴在抗战时期杭州沦陷后全部被日寇掠去,不知去向。 汪惕予雅爱古琴,广收古材,自制监制古琴繁多,且方法新颖。 1921年扬州重修唐庙得楠木旧材,制成了二十种不同样式的琴,其中有“消虑散”,八宝灰胎,古琴正面有大花纹数个,精美绝伦。反面刻有汪自新所画(刻)石泉山水图,自古制琴,琴背多题刻琴名或诗文于其上,刻画的做法,绝无仅有,只此一例。另外,1922年亲手制作的“云里疏钟”琴,拟云纹为琴形,琴身又绘以云纹,飘逸流动,构思巧妙,制作新颖而不失传统。汪氏除自制琴外,还有监制,如史量才夫人沈秋水旧藏“海涛”琴,龙池右边刻“甲子正月千今百古琴巢造”上海崇源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2009年春季大型艺术品拍卖会(第三场)。,与“云里疏钟”腹款所刻“中华民国十一年三月新安汪自新制于千今百古琴巢”苏州市吴门拍卖有限公司十周年庆艺术品拍卖会。比较,可知道1924年制作的“海涛”琴为其监制。汪氏还请江都工人用从虞山得到的明代梧桐制作了三十张琴。曾在护临寺外荒烟蔓草之中寻到十几株梧桐,做了一批琴,当时称其所做的琴为汪琴。

徐元白(1893~1957),字吉初,号原泊,别属原白,浙江临海人。1912年拜清末浙派琴家大休上士为师,1913年赴广州追随孙中山,之后于江、浙、豫、蜀等地为官,1934年弃官研习古琴。1936年在南京组织“青溪琴社”,不久又在开封创建“中州琴社”,抗战时期迁往重庆,1943年又与张大千等组织“天风琴社”,抗战胜利后回到杭州,1947年,与马一浮、张宗祥、徐映璞等组织“西湖月会”研讨琴棋书画。创作琴曲《西泠话雨》《海水天风操》,著有《天风琴谱》。30年代与兄弟徐文镜开始做琴,1935年徐文镜觅得上好古桐与徐元白合制了两张琴“瓶笙”、“松风寒”,文镜斫木,元白髹漆,琴体长大宽厚,有金石韵。1936年在开封时寻得良桐,精制了十二张琴,为中州琴社琴友及学生所用。徐氏一生“曾自制徐氏式、仿唐式、仲尼式五十余床,流传各地”。徐氏制琴过程中总结出“左一纸,右一指”的规律,解决了琴面与弦路高低不当而引起的损音碍指的问题。

徐文镜(1895~1975),字吉铭,别署镜斋,浙江临海人。1912年随兄一起拜大休为师学习古琴。次年与兄赴广州追随孙中山。琴艺之外还醉心于书法篆刻,1927年前后在上海创办有大雅社,1934年编纂出版了辨认甲骨文和金文的《古籀汇编》,1936年与众琴人发起成立今虞琴社,1940年在重庆参与创办了巴社。1943年参与天风琴社的组织。出版有《镜斋印稿》和《大雅社印谱》。之后去了香港。徐文镜除了与兄徐元白合作制琴之外,1936年在南京青溪琴社时还与徐芝荪、余山地分制四琴。其间徐芝荪用明代楠木做有两张“仲尼”琴,琴音清润。

(四)南通梅庵琴社师徒制琴

梅庵琴派源于山东诸城派。1916年10月前后诸城琴人王燕卿赴南京,受邀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琴四年有余。1929年夏,王燕卿弟子徐立孙和邵大苏在南通成立梅庵琴社,随徐立孙学琴者渐多,地处江苏东南沿海的南通良琴难觅,徐立孙有意让精于木雕的学生夏沛霖学习制琴。在此之前,1922年徐立孙就曾斫制古琴,并指导学生史白制琴三张。1928年徐又自制“云和”琴。夏沛霖在老师的指导下在1931年制出第一张琴,面桐底梓,红木配件,髹漆黏合,全为一人所做。四年后又制作了五张琴,有四张分送同门。民国间,南通制琴虽然不多,但解决了当时用琴的需要。

三、山东与四川两地

(一)山东王露与刘田制琴

清朝末年,在山东出现了诸城琴派,山东琴人藏琴甚丰,如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唐琴“九霄环佩”、中央音乐学院的唐琴“太古遗音”、山东博物馆的唐琴“宝袭”等。民国期间诸城琴人走出山东进入大学教琴,开古琴进入高校传授之先河。首先是王燕卿于1911年由康有为介绍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琴,之后国学大师章太炎在1919年推荐,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邀请诸城琴家王露至北京大学担任国乐导师。

王露(1878~1921),字心葵,号雨帆,诸城人。诸城琴家,北派琵琶家。幼时随父学琴三年,十五岁又随王心源学琴,得其传。琵琶学于天津马其会。从上世纪末叶到1903 年间,先后到河北、山西、陕西、河南、浙江、江苏、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同这些地区的古琴家共同探讨古琴技艺,1904 年,受新思想、新文化的影响,东渡日本,学习西方音乐六年,并取得学位。1909 年回国,民国元年他拒绝了教育部“入都正乐”之请,在家乡诸城督工斫琴数十张(一说二百四十余张),监制之琴皆用千字文编列字号,琴腹款多写“山东诸城王露监制”,琴成后多分赠琴友,又慎选六张赠送曲阜孔府使用,琴底刻有“弟子王露敬献”字样。民国6年(1917),还与佛学大家、古琴家夏莲居共同监制了“汉石”等三张琴。夏莲居对其琴有“韵绕梁壁,咸诧为雷张再世”高培芬:《夏莲居、王心葵联手监制的名琴“汉石”忆说》。的评论。1915年写成了《斫桐集》,是在他多年制造古琴实践的基础上完成的。他在《斫桐集》的序中写道:“中国乐书、琴书汗牛充栋,存目不下数百余种;今社会流行得见其书者,仅不过百分中十于二三,况斫琴之书存目中,只见其三种《琴苑要录》中所载研琴法三种,余恐后日此种古学古法断绝,深为音乐界所恸惜而慨叹,遂广采类书。凡见有关于斫琴事项者,莫不条析而节录之,故斫琴之法备焉。法备又欲见诸实行,则又于山泽原隰求各地桐梓之美材,使良工试验依法制造新琴多张,经历即久,颇有心得,其微妙奥穷,有口不能道者,粗具大略而述之,故斫琴之事行焉。上卷录古,下卷述今,合二卷,名日《斫桐集》。”王露:《斫桐集》,《音乐杂志》(北京大学)1921年第二卷。《斫桐集》上卷包括:“桐材论”、“材得地论”、“阳桐论”、“收桐论”、“选古材论”、“斫琴论”、“琴腹论”、“琴面解剖”、“琴背解剖”、“琴腹解剖”、“轸足论”、“安徽论”、“合琴身法”、“又法”、“灰法”、“煎粘法”、“退光法”、“手拭法”、“磨殺法”、“论古琴段并重修秘法”、“辨丝法”、“制弦丝数秘法”、“加减堕子法”、“打弦法”、“煮弦法”、“煮弦用料”、“缠弦法”、“杭弦说”。下卷包括:“斫桐笔记”、“选材”、“制材”、“选式”、“斫法”、“八宝灰”、“上漆灰法”、“调色漆法”、“徽”、“轸”、“轸图”、“凤足”、“徽分法”、“按徽法”、“琴腹广狭关系音之大小”、“雷琴之蕴妙”、“琴声可以预辨”、“琴式图”。这部著作对古琴制造的各个环节,论述得淋漓尽致。王露先生的《斫桐集》,是在继承我国传统斫琴法的基础上,又加上了自己的制琴体会及成功的经验而写成的。此书大大丰富和发展了我国近代古琴制造的理论,对于古琴的制作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是民国唯一一部古琴制造方面的专著。

刘田(生卒年不详),山东诸城人。清代同治年间即开始帮诸城琴家制琴。诸城琴家王心源监制二十多张古琴,即为刘田所制,《桐荫山馆琴谱》中对其记载为“诸城精巧木工”。民国初年至1919年七年间,诸城王露从古籍中摘录斫琴法,搜求各地古材,王露督刘田制作古琴数十张。之外刘田自己自制有古琴,如济南“归凤琴斋”所藏同治时制作的蕉叶琴,腹款刻“东武刘田造”。古琴家王生香称其做的琴:“制作精妙,冠绝一时,音韵之美,即唐宋古琴,亦不为过。”刘田制琴技术高超,在诸城方圆百里享有盛名,制琴款式多种,得到诸城琴家的重视。

(二)四川地区制琴

巴蜀琴艺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之后历代琴人辈出。唐代蜀中雷氏制琴达到完美高超的境地,为历代帝王和琴家器重而珍藏。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张孔山游方到四川,与当地琴人切磋交流,传艺于成都叶氏、华阳顾氏、新都魏氏和什邡刘氏以及方外僧侣。其间新繁龙藏寺、华阳、成都、重庆等地为琴人活动较为集中,1916年成都曾成立“长啸琴社”传授琴艺。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可查琴人近六十人。抗战初期,四川成为大后方,随着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文人、琴人先后入川,又一次推动了四川琴艺的发展。

四川琴艺源远流长,琴人众多,藏琴丰富,相对而言制琴数量却不是很多。《怡园会琴实记》中记载有重庆人符乾善于制琴,1920年间在上海收售修制古琴卖与爱琴人,上海史量才曾以三千元从符乾手中购买“雪夜冰”琴。在四川省内,有河南琴人陈蕴儒教琴于成都及川南一带,教学严谨,学生众多,琴家俞伯荪即他的弟子。1921年在学生家监制一张古琴,为弟子学习之用。对于古琴制作造诣较高者当属伍洛书了,伍氏见历代古琴百余床,每见一琴,必细心查看研究一番,日久渐有心得。伍氏制琴甚多。1945年得峨眉山一寺中百年木鱼斫制两琴,琴音清润,其一“鸣玉”琴,背后有蜀派名家裴铁侠先生所提琴跋:“削梧成器,修己克恭。击石附玉,飞凤游龙。静似无迹,动亦稀踪。落梅澈响,寒夜霜钟。”左刻“洛书器成,抱置嘱题。深夜自鸣,有如敲冰戛玉,惊为仙机,起视瓶中黄梅落于弦上耳……丁亥冬月晓晴日铁侠。”是琴名为“鸣玉”。卓斗书(?~1930)善斫琴,曾在成都大墙后街开设“六律琴社”从事修理、收售古琴。此外蜀中制琴者还有肖中伦、裴铁侠、卓希钟和马瘦予等。

从上面梳理出来的民国古琴修制的基本情况来看,可以得出以下规律:首先是修琴多的地方制琴少,如北京、上海及苏州;制琴多的地区修琴少,如太原、长沙、杭州、济南等地。其次是琴学流传已久,没有间断,琴人众多,时有琴人召集雅聚的地方修琴多,如北京、上海、四川等地;相对而言琴人偶然聚于一处,此处琴人本来不多的地方制琴多,如太原、长沙两地。

民国时期修琴群体大体分为琴人、坊间和工匠。三者特点分别是:琴人对老琴有特殊的情感,修整时会倍加谨慎和用心,修整之后元音复出,甚至优于之前,此外修琴也是其兴致所在,从不计较金钱利益,这个群体整体修琴水平较高,可以作为民国修琴的代表。如管平湖、吴兰荪等。坊间修琴多重于利,修琴水平参差不齐,以髹漆见长。如蕉叶山房、义元斋、六律琴社等。工匠修琴多是对琴了解甚少的漆工木匠,依琴人之托修整琴器,常有医头伤脚的情况发生,杨氏有多张琴即被此等劣工修毁琴面断纹。

民国期间制琴的群体大体分为三类:琴人、官吏商贾和琴工。三类群体中以琴人斫琴最优,琴人在斫制古琴的过程中是研究的过程,是对古琴音色认识和追求的体现,具有代表性的琴人有杨时百、管平湖、吴浸阳、徐元白、伍洛书等;官吏商贾斫制、监制的古琴数量是最多的,如山西军政官员孙森制琴二百一十二张、山西教育厅厅长虞和钦制琴一百余张、湖南官员宾玉瓒监制一百四十张、商人汪自新所制琴也在百张以上。他们斫制或监制的琴占民国制琴总数的半数之上,此类琴亦有精品,如汪自新所制“云里疏钟” 琴形是云纹,琴身绘云纹,飘逸流动,构思巧妙、制作高超,可谓民国制琴工艺的最高水平。虞和钦制琴得杨时百琴工秦华所助,为北方文人雅士所藏。琴工依附于前两类群体,多为木工漆工手艺人,比较优秀的是山西秦华和山东刘田,在众多琴工中,唯有他们为人制琴之外自己制有古琴传世。尤以秦华,在得名家指点、大量实践后,斫琴技术达到极高的水平,之后自己所制琴,应为后人所珍视。与前朝斫琴群体比较,民国斫琴群体少了以制琴为业的群体,这与唐宋元明清遗琴众多和时局动荡有着直接关系。民国制琴可分为以下四种情况:一是琴人对琴的喜爱,对琴的研究,如杨时百、王露、吴浸阳。二是政府支持,官者发起,琴人参与,工匠实施,用于琴生学习,如孙森、宾玉瓒等。三是为解决自己弟子用琴所需,如徐立荪。四是琴人业余做琴,如管平湖、伍洛书、徐文镜、裴铁侠等。

以上记述了民国期间的古琴修斫情况,并作了简单的总结和分类。在所录之外当有一些制作过或参与过古琴制作的人,还有一些漆工或木工,经琴人延请、指导修过古琴,他们为古器的保护和流传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历代制琴能流传于今日,有赖于历代制琴人的制作,有赖于历代琴人和藏家的鉴赏、收藏,有赖于琴人及其匠人的维护修整。在先贤博览群书摘录编纂了《琴史》《琴史补》《琴史续》《历代琴人传》等琴史类书籍中,对于制琴修琴的记载不多,现代琴人对琴学的研究又偏重于琴曲的溯源和打谱以及对琴器、琴派、琴人的研究,唯独对古琴的斫制和修理少有论述。本文在现有文献和留存琴器的基础上,对民国时期古琴斫修的人与事作一简单整理和归纳,记录了民国时期古琴斫修的情况。

(常俊珩 ,河南郑州人,中国琴学古籍整理保护者,已整理出版琴学古籍《琴史汇要》多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