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古琴清英
15047000000009

第9章 古琴眭要——中国古琴需要厘清的一些问题(1)

古琴眭要——中国古琴需要厘清的一些问题

王永昌

一、引言

世间各式各样的事物,具象的、抽象的等等,大体都存在内中外三个层面。

内者,核心、基因;精神、魂魄之谓也。中者,血脉、筋骨也。外者,皮肉毛发等框格形体也。从有形而无形,从人己而万物,显系万物之灵有别于他的灵在!

有云:“诚于中,形于外”,“律己待人”!这里的“中”,即上述三层面“内、中”之合。这是古君子修身养性的要领,大意说的是,诚恳老实地把自己的内心,律束在一个正道的范畴之中,然后表现于自己的外在方面,去对待世间的人与事。

我们在看待和研究中国古琴的时候,也可用世间万物普遍存在内中外三个层面的规律去剖析探究。为方便起见,也不妨从表及里,由外而内,涉浅钻深地进行。

古琴的“外”,最明显不过的是其器型、素弦、音响和演奏;延伸而去,乃是古今的斫琴、制弦和自娱他娱之林林总总的独自抚琴、雅集或今日之公演。

古琴的“中”,一般可从琴史、琴文献、琴谱以及琴曲等方面去找寻。虽然已衍入古琴之筋骨血脉之层面,但仍未涉及其灵魂。

最重要和最需要深入探讨的显然是古琴的“内”。从当今科技的视角,那就是研析它的基因,它的染色体;从传统和人文的视角,那就是渐悟和顿悟它的灵魂!

不管从哪种视角,以当今乐界乃至学界常用或易为理解的语言表达,那就是中国古琴在艺术本体论方面的核心价值取舍。而更宽广、更精深、更纲领性、更完备性的表述,则莫过于中华五千年历史以来,传统定位而称谓的“琴道”之灵魂!

灵魂云何,从成语“神不守舍”可知,就是事物的“神”和其寓驻之处。对古琴而言,其灵魂就是其在艺术本体论方面的核心价值取舍。不难理解,这应当是古琴最本质、最重要和最主要的问题。自然,更是大是大非问题。

古琴如何“诚于中,形于外”再去“律己待人”——古琴如何诚恳老实地把自己的灵魂,自己艺术本体论方面核心价值取舍,律束在一个正道之中,再“形于外”地和世界上的其他艺术品种乃至各种事物媲美而共荣世界——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由此可见,古琴的“内”是第一位的。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魂若质变,形如走肉;形之乱变,魂将游离。这是各种事物内中外三个层面相互关系的逻辑所在。

由于近百年来,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被错误地式微和疏落,那么波及而至,中国古琴将出现本质上的危机。并非夸大其词,不妨拭目眭视,当今琴坛,不知琴之灵魂为何物;不知琴之内中外三个层面最广阔、最精深、最纲领性和最完备性的琴道为何物,并不少见;只用古琴的“外”——纯器乐或纯音乐的琴之“外”象去演绎,去完全形而下地表现古琴,并不少见;泛商业化甚至拜金主义而取代或衍变学术真谛和品位并不少见;保护中出现的破坏性情况并不少见;用西洋音乐的灵魂和方法论取代或异化古琴的灵魂和方法论并不少见……连同对这些“并不少见”的普遍冷漠等等,而使中国古琴面临严峻的挑战。

那么,古琴的灵魂,古琴在艺术本体论方面的核心价值取舍是什么呢?这一问题其实并不艰深,并不难理解,而是十分清晰明白,早就定位和具备共识了的。那就是它的中国传统音乐中文人音乐隶属。只是没有引起关注,即使琴界也没有引起多数琴人和琴家去关注;尤其是缺少掌握话语权和处于高势能处的琴家引领共同关注和认真研究以及切实地去把握它。倒是反过来在上述那些个“并不少见”的国度里乐不思蜀而已!

通过以上简析,不难知晓,当今琴坛,只有牢牢把握住中国古琴的灵魂,并与它的灵魂共鸣,为它的灵魂耕耘和服务,中国古琴才有可能用其高古优雅而又青春绚烂的中国文人音乐特色,这一核心价值取舍,独树一帜于世界音乐和人文境域之林!这大概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古琴艺术评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代表作”的根本原因!

二、古琴魂——中国文人音乐隶属和核心价值取舍

从世界而言,音乐有中国音乐、西洋音乐、印巴音乐、非洲音乐、拉美音乐等等,显然,古琴隶属中国音乐。中国音乐,随着从未间断过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由社会的更迭走到今天。本来会毫无疑义地按照自己固有的民族记忆、民族精神、国风民情等特有的基因、主脉和主体进化发展,会毫无疑义地遵循中华语言、民俗、审美乃至哲学理念等等传承发展。其活生生可以模拟的例子之一,是使世界著名指挥家、日本的小泽征尔闻之而感动以至哭泣下跪的《二泉映月》——一个看似中国下层社会饱尝苦难而未受任何学堂教育和西乐影响的民间艺人瞎子阿炳的作品——由中国道教音乐和民间音乐完全纯种地孵化而出的天籁性出水芙蓉——而非错彩镂金的作品。这难道不是中国传统音乐完全纯种传承、进化和发展而独树一帜于世界音乐之林的高品吗?这难道不是中国传统音乐完全可以纯种而优质地传承、进化和发展,而决然不需俯首称臣于西乐之典范性、教材性和雄辩性的缩影吗?例子还很多,中国古琴,原生态民歌,乃至被誉为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等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的,含有纯种中国戏剧音乐在内的梅兰芳京剧表演艺术等等。

问题出现在学堂乐歌等西乐东来之后,在一些人的鼓噪之下,在错误的欧洲音乐中心论的笼罩下,欧洲音乐(西洋音乐)被请上了中国音乐尤其是音乐教育的君主宝座而直至今天。君主易位,并由其发号施令,其他自不待言。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积淀的本土音乐,所面临的基因质变和整体危机,当可想而知。环视洞察当今乐坛,音乐院校几乎清一色地全用西洋音乐的理论、审美、技法和型器等等在给中国莘莘学子进行教育,他们的脑子里还有多少原来中国音乐的元素?在这种“根本”的占领下,中国乐器在说着西洋音乐的外语;中国的作曲家往往有意无意地创作出符合西乐胃口的作品;中国的音乐理论家,其文章中绕来绕去大多运用西乐的理论和审美津津乐道,就连修辞、语法乃至文风也犹如一个中文甚差者翻译的外文译品那样枯槁滞涩;在中国器乐演奏中加入了钢琴、大小提琴、吉他等西洋乐器,仍能堂而皇之地被冠以“风华国乐”的美名而登上中央电视台热播,加进了西洋乐器的京剧仍称之为国粹“京剧”。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中,金石丝竹匏土革木的八音齐奏,易名曰“民族管弦乐”,好像贴上了西洋音乐的标签,就可以在国人面前扬威了!犹如那些个没有民族自重自尊的房地产商,将其开发的小区命名为“地中海风情”、“泰晤士别墅”等等一样。自然,“民族管弦乐”还要包容什么二胡委员会、琵琶委员会、古筝委员会等等,这是否是中国音乐自鸣得意的现状呢?在乐滋滋的昏聩中,中国音乐还有几多未受西洋音乐染色体染过的白璧呢?

有谁认同,只说外语而不说母语,只用英语语法而不用汉语语法,乃至只用英语和汉语杂交出的怪语呢?那么,由语言而升华了的音乐,理当坚定不移地“百花齐放”而清醒保持自己民族的清纯和特色!

那么,《二泉映月》、梅兰芳京剧艺术中的原音乐、原生态民歌和中国古琴等等实例,是否表明了,不是西洋音乐拯救了中国音乐,而恰恰是西洋音乐在形而上的领域质变着中国音乐的灵魂,乃至必然改变着中国音乐的血脉和形体?

以上简述,应为当今中国音乐的大是大非问题。笔分两端,我们还是回头看看中国古琴吧,中国音乐界还算不赖,还将自己五千年文明历史以来的本土音乐称之为“中国传统音乐”,以示和西乐做了中国音乐皇帝之后的“中国音乐”加以区别。然则,在中国音乐界,尚未具有“中国传统音乐”以外完备性和系统性的“中国音乐”的界定和子项分类。而在中国传统音乐领域,却早已形成共识,分为宫廷音乐、宗教音乐、民间音乐和文人音乐。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文人阶层虽已消失,然则,极具特色的中国文人音乐却坚挺地传承至今。

文人音乐包含古诗文吟唱和中国古琴。笔者幼承庭训,从小在学校和家中就常常聆听国文老师和先严吟诵古诗文,现在虽也能吟哦几句,但终未系统学习《广韵》和训诂等而未成体系。而整个社会教育,自从汉语拼音化代替了切韵,则已将古诗文吟诵赶到了荒山野岭的悬崖,已到了绝种的边缘。唯有中国古琴仍像一座坚挺秀拔的玉女峰,屹立于人文领域!

在中国民族器乐的大家族中,共五十六个民族的二胡、三弦、琵琶、笛箫、古筝、芦笙、马头琴、冬布拉、热瓦甫等等都属民间音乐,而唯独古琴隶属文人音乐,绝非偶然。

古琴隶属文人音乐的范畴,是由它的器型特点、音乐特点、文化特点、文献特点、历史特点、科技特点(律吕斫造等)乃至审美特点和哲学理念等等而统言之为琴道所决定的。这是横向方面无可争议的原理性和学科性特点。而在纵向方面,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连续未断,而古琴以琴棋书画四大雅品之首的根骨,无可争议地表达着其文人音乐的标识和血脉,无可争议地表征着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胎记符号。

这一观念,在文坛巨擘宋代苏东坡的诗《听僧唯贤琴》中写得入木三分:“归家且觅千斛水,净洗从来筝笛耳”。这是东坡先生听了古琴后的切肤之感。用现代的语言表述,那就是,如果要欣赏文人音乐古琴,那么,首先要把对筝笛等其他非文人音乐等民族器乐的欣赏习惯和审美取舍,用“千斛水”去彻底洗干净,彻底去除干净才行。换句话说,即古琴在其基因、主脉和主体等内中外三个层面,有其独树一帜的音乐特点、艺术特点、文化特点和哲学理念等核心价值取舍,并不容其他混杂!

引申而言,如果将宋代流行的秦筝和羌笛等隶属中华同一文化圈的非文人音乐元素,混杂着去欣赏古琴,那就会有损于纯洁而高雅之文人音乐古琴的话,那么,如果在当今中国音乐教育等主流领域,将中华文化圈以外的异文化属性的西乐,去主导或杂交中国音乐与古琴,当然更是暴殄天物了!所以,如果将西乐不是作为参比,而是从人文领域转视为科技领域的唯一世界标准,用西乐来领导中国音乐,并质变其基因,混杂其血液和骨髓,异化其肌肤形体,而搞出非驴非马等所谓“发展”了的“新的”什么“中国音乐”和“中国古琴”,那无异于在形而上的领域,使中华民族丧失自己五千年文明史的民族记忆、精神、审美和哲学理念!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随着时间的长河,社会的更迭,在自己的历史奋斗和文化延脉中,不断传承优秀,剔除弊端,而前进发展的!那么,中华民族,她对自己从未间断过的五千年文明史所积淀的优秀而深厚的、包括本土音乐在内的文化,如果没有或缺乏自信,甚至于失忆而乐于他信,是不是有点可悲,有点危机?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不久的将来,中华民族真的伟大复兴了,自然不是单单比比GDP的数字就能完全了事的。那么,当世界各国元首或外宾来欣赏“伟大复兴”了的“中国音乐”时,难道可以用钢琴、小提琴、美声唱法、交响乐、流行音乐来给他们欣赏吗?难道可以用交响乐在中国乐器上的克隆品——“民族管弦乐”给他们欣赏吗?难道可以用加了不少西洋乐器的京剧音乐及其剧目给他们欣赏吗?难道可以用古琴和大小提琴、长笛及吉他等西洋乐器的齐奏、重奏、合奏来给他们欣赏吗?宣传、教育,传媒等公权力机构各级领导先生们,是否能拨冗思考一下,如果还让西乐来主导中国音乐教育,领导占领中国群众音乐生活的主要领域,那么,中国传统音乐的大树是不是要被连根拔起?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所积淀的中国音乐的高山是不是要崩塌?

有鉴于此,中国古琴的传承也好,弘扬也好,发展也好,利用也好,文化产业也好,个人修身养性也好,公演也好,开展各种活动也好,等等,都切切不可、万万不能将古琴从文人音乐的本质质变成其他,都切切不可、万万不能将古琴蜕化成纯器乐的非文人音乐,尤其不能变成西乐的附庸!

有鉴于此,古琴在用其他音乐元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时,必须使自己固有的文人音乐基因、主脉和主体等内中外三层面,其百分比占绝对优势,方可去品赏乃至消化成自己的营养!尤其要防止“食西不化”,防止食用西乐这种肉类或蔬菜后,在自己内中外三层面原样或变种生长出西乐这种肉类和蔬菜!想象一下吧,任何一个人吃了蔬菜以后在自己的脸上就原样生长出了蔬菜,而不是营养了自己的血肉肌肤,那有多么可怕多么可悲!

有鉴于此,古琴必须保持文人音乐的清纯,应当沿着《二泉映月》的原道前进!而绝对不能将它从文人音乐的原地挪移他方!而绝对不能将它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而积淀的传统优秀文化的符号变异成不明朗性乃至异化性的符号!符号不变化,不等于不进化和发展;而符号加上最少的一笔就会变成另一个符号!

理由其实并不复杂,乃因古琴不仅具有三千年历史、三千首琴曲和浩如烟海、博大精深的琴论、琴文和琴诗词,不仅有跨越音乐、艺术、文化、哲学、社会等人文区域和律吕数理学、斫琴制弦工艺工程学等诸多领域的跨学科性,它的知识的骑兵,还游弋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思维科学三大科学王国;她不仅仅只是中国的,也是全世界的和全人类的!她不仅仅是中华文明之传统文化的符号,也是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这一地位也早在2003年11月3日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定格,自然,也是我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政策所逐渐清晰而展示的精神!

不难理解,古琴这种中国独有的文人音乐隶属和价值取舍须知,应当牢牢地植根于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乃至高尚道德品位的土壤;应当时时事事检验于琴界的传习、雅集、公演、结社、研讨乃至各种学术的或非学术的活动之中!否则,她的基因、主脉和主体三层面将发生不可逆的悲哀异化!

既然,古琴无可争议地隶属中国文人音乐,而具有其独特的核心价值取舍。那么任何一个琴人、琴家,不是单单能弹奏几首和一些琴曲就能完全算数的,而要深深体会到文人音乐的首要前提,乃是深谙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优秀文化中的文学和道德精髓!尤其是这样那样具有一定话语权的琴家们,责任更重。

吾人是否可以问一下,或许作一个社会调查,在当今普遍浮躁的氛围中,在过商业化的非善中,在充溢拜金主义的铜臭中,在习以为常的见利忘义唯利是图中……全国六位数以上的琴人中,有多少大体浏览过中华五千年或更远的文化史,诸如远古的碑传,春秋战国时的《诗经》《离骚》《楚辞》乃至诸子百家文章,到汉魏乐府和骈文,到唐诗、宋词、元曲,乃至明清小说、杂剧;阳湖派、桐城派等等?这一条久远而从未间断的文脉,滋养了六位数琴人中的几位?几多琴曲?几篇琴论?在六位数的琴人中,又有几多出现中华传统优秀道德中熠熠生辉的亮点,诸如“与人为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等等最起码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