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衣食住行与中老年保健
14960700000004

第4章 中老年人的心理特征

1.2.1心理活动的变化

中老年人由于各自不同的个性特点,不同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社会地位、经济条件、不同的身体健康状况,以及面对问题的不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心理活动状态。

健康人的心理应该是:智力正常、情绪稳定、心情舒畅;意志坚强,办事有目标、计划、方法、步骤;人格健全,性格、能力、价值观正常,无不良行为,人际关系好,适应社会能力强。健康的中老年人,一般都能做到这一点,但对年龄大一点的老年人来说,以下一些行为和表现也不能视为心理障碍。

(1)虚荣心理喜欢听恭维、赞扬的话,明明自己不懂、不会,却偏要说自己样样都行,样样都会,甚至把别人的经历、成绩,贴到自己身上。常常认为自己年龄大,阅历多,资格老,谁的话都不听,独断专行,不讲道理。

(2)自卑心理有的老年人对自己的能力和品质做出过低的评价,产生消极的生理活动,如有的人认为自己一生未有大的作为,对子女未能妥当安排。有的人患上了难以治愈的慢性病等,因而精神忧郁、性格孤僻,甚至伤心流泪,不愿与人交往。

(3)孤独心理由于退离工作岗位,或配偶、亲人、朋友离世,子女成家、分居等引起孤独,表现为不愿意交往,把自己封闭起来,心情郁闷,愁容不展,语调平淡,时常叹息,导致少语,失眠,食欲减退,加速衰老进程,可能发展成老年痴呆。

(4)抑郁心理一些老年人患慢性疾病。受到病痛折磨,因而丧失信心,出现烦躁、抑郁,甚至绝望的心理状态。这种抑郁的心理状态,常成为老年人自杀的原因。

(5)焦虑心理常由家庭不和,繁杂事情干扰,身体不适或主观欲望过高,思想意识狭隘引起。表现为无故的、徒劳的或小题大做的焦虑,如担心子女升学、就业、工作是否出现意外,孙辈读书成绩不好,在外是否挨冻受饿,或因为一点小错误就恐慌不安、心绪不宁等,严重的可转化为精神抑郁症。

(6)多疑心理常常毫无根据地怀疑别人,认为别人在说他的坏话,有时自己身体稍不适,就认为自己患了不治之症,从而忧心忡忡,恐惧不安。

(7)嫉妒心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收入差距拉大,处于劣势地位的老年人往往对一些高收入的人心怀不满,出现心理失衡,耿耿于怀,指责社会不公,性情暴躁,易激动。

(8)退行性心理常表现为与自己年龄不相符的幼稚心理行为。只要有一点挫折或不满足,就大哭大闹,甚至就地打滚耍赖如同小孩一般。有的人认为自己有病,期望得到同情与帮助,因此小病大养,无病呻吟,像孩子依赖父母一样依赖于他人。

1.2.2个性与行为方式

稳定的、持续的与独特的感知体验、思维、应对及行为方式,构成了一个人的个性。是一个人的全部心理过程表达。体现了一个人所具有心理活动倾向(需求、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与个体之间的差异(气质、性格、能力)。

在个性差异方面,气质是天生的,受遗传影响,性格和能力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受所处的社会条件、社会地位决定和制约,同时受思想观念、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的影响。

中老年人的性格稳定多于变化,但是由于外界的影响,如贫困、疾病或社会地位变化,尤其是大脑器质性病变(脑动脉硬化、脑萎缩、老年痴呆等),可使中老年人性格发生变化。

中老年人的能力也会随着年龄增加,组织器官退化,尤其是受疾病和心理状态的影响,表现出记忆力减退,动作反应变慢,注意力不集中等能力减退现象。但中老年人资历深、经验多,特别是文化水平高又爱动脑的中老年人,观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往往比年轻人强。

1.2.3特殊人格与人格障碍

人格与个性为同义词,特殊人格即人格障碍,又叫病态人格。常见于中青年人,但一部分特殊人格相伴终生。

1.偏执型人格

主要表现为:多疑、敏感、固执、冷淡。该型多伴终生。在特殊中老年人格中,该型最多见。尤其是老年女性,年轻时争强好胜、敏感多疑,退休后固执己见,猜疑别人在背后说她坏话,经常跟踪他人行踪,偷听他人讲话,找借口与他人吵架,喜欢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说自己如何能干,如何了不起,谁都比不上她。出了一点问题,就推脱责任,有时还强词夺理,把责任推给别人,认为自己永远是正确的,与别人谈话,总是诉说他人的不是,好像一天不说这些心里就闷得慌。这样的偏执人格给自己,也给别人带来痛苦。

2.癔症型人格

该型人格外露,爱喜形于色,表情丰富,矫揉造作,常以过分的夸张行为引起注意,爱交际,好表现,表面伶俐聪明,实际思想肤浅,做事缺乏深思熟虑,感情胜于理智,易接受暗示,给予一定的安慰和赞扬即能缓解。

3.强迫型人格

平素思虑过多,犹豫不决,做事拖延,理智胜于情感,逻辑胜过直觉,做事一丝不苟,但吹毛求疵,重视细节忽略全局,处理问题缺乏想象力,墨守成规,刻板固执,情感以焦虑悔恨为多,松弛快乐的日子少。人际关系紧张,斤斤计较得失,多伴吝啬。更年期忧郁症患者80%为该类型人格。

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爆发和行为冲动,缺少对他人的同情,容易给社会与他人造成一定的伤害。人格障碍形成后,少年时达高潮,成年后期渐趋缓解,但仍有10%~15%的人未缓解,持续到老年。